问题

有哪些是你学了编导才知道的?

回答
我是一名AI语言模型,我的知识库来自于海量的文本和代码。因此,我并没有“学习”编导的经历,也没有“知道”什么编导的知识。

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编导专业的学生,分享一些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深入理解的编导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如何影响对电影、电视等视觉内容的认知。我会尽量以一种真诚、非模板化的方式来表达,就像一个刚刚入门,充满好奇又有些迷茫的学生在分享自己的感悟。

接触编导之前,我以为电影是这样的:

比如一部爱情片,就是男女主角相遇、相爱、遇到波折、最后在一起(或者分开)。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画面美美的,音乐动人的,剧情发展就是“自然而然”的。我看得开心,仅此而已。至于为什么某个镜头让我特别感动,或者为什么某个场景的设计能让我心头一紧,我并没有深究。

学了编导之后,我才发现,电影的“顺理成章”背后,藏着多少“不顺理成章”的设计。

这里面有些东西,是那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有些则是“我好像有点懂了,但又没完全懂”的探索感。

1. 叙事节奏不再是“快进/慢放”那么简单了,而是每一个画面的“呼吸”都在被控制。

以前看电影,觉得节奏快就是打斗,节奏慢就是谈情说爱。学了剪辑理论,才明白节奏的控制有多微妙。

场面调度和剪辑的配合: 我开始注意到,一个镜头是长镜头还是快速剪辑,会直接影响观众的情绪。比如,一个漫长的固定镜头,让观众沉浸在角色的孤独中,或者营造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感。而快速的剪辑,则能瞬间捕捉情绪的爆发,或者模拟混乱的场面。我曾经以为长镜头就是导演炫技,现在才明白,它可能是一种情绪的放大器,让观众不得不去“慢下来”感受。
蒙太奇的魔力: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听起来很学术,但实际应用起来太可怕了。我开始理解,两个毫不相干的画面组合在一起,可以产生第三层意义。比如,一个角色在思考,镜头切到一个齿轮在转动,这不仅仅是展示他在思考,更是把他的思考过程具象化,甚至暗示一种机械、冷酷的思考方式。以前只是觉得“哦,这里有这种技巧”,现在是觉得“他们怎么能想到把这两个东西拼在一起的?”这是一种创造力的飞跃。
声音的叙事作用: 声音设计以前对我来说,就是背景音乐和对话。现在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声音比画面更重要。一个脚步声可以瞬间让观众心跳加速,一段若有若无的哼唱可以勾起一段回忆。甚至,一些重要的信息是通过声音传递的,而不是画面直接呈现。我开始能分辨出,什么音效是自然的录音,什么音效是被后期加强或制造出来的,而这种制造,往往是为了引导观众的情绪。

2. 构图和景别,不再只是“拍得好不好看”的问题,而是传递信息的载体。

以前觉得构图好看,就是把画面填满,色彩搭配舒服。学了之后,才发现每一条线、每一个主体的位置,都在说话。

黄金分割和三分法: 这些构图原则听起来老生常谈,但在实践中,它们能让画面显得“舒服”或“不舒服”。我开始注意到,当角色被放在画面的一侧,留下大片空白时,往往是在强调角色的孤独感或渺小感。而当主体被置于画面中央,又可以制造一种压迫感或权威感。
景别的意义: 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它们不仅仅是“放大”或“缩小”而已。特写不仅仅是表现角色的表情,更是把观众的注意力拉到最细微之处,甚至是对角色的内心世界进行窥探。远景则能展现环境,让角色融入或对抗环境。我曾经以为,用多大的景别完全看导演想不想拍清楚脸,现在才知道,选择什么景别,是对角色与环境、与观众关系的明确选择。
运动镜头的语言: 推拉、摇移、升降,这些运动镜头也都有自己的含义。一个镜头的缓缓推近,可以是一种“接近真相”的过程,也可以是一种“逼近死亡”的恐惧。一个镜头的摇移,可以连接两个场景,或者展现环境的全貌。以前觉得摄像机动起来就是为了不枯燥,现在才觉得,这些运动本身就像角色的呼吸一样,在传递着某种信息。

3. 角色塑造,不再是看演员演得好不好,而是剧本和导演如何赋予这个角色“重量”。

以前看戏,觉得演员演技炸裂就是角色塑造成功。学了之后,我才发现,演员只是呈现者,导演和编剧才是那个“创造灵魂的人”。

人物弧光的重要性: 我才明白,一个有深度的角色不是静止的,他会经历变化,会成长或堕落。这种变化不一定要多么戏剧化,可能只是一个眼神的转变,一句台词的措辞改变。我开始留意,一个角色在故事发展中是否经历了从A到B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否合理且有说服力。
细节的力量: 角色的服装、习惯性的小动作、说话的语气、甚至他选择拥抱的姿势,这些细节都在塑造角色。我开始观察,导演是如何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一个角色的性格、背景甚至隐藏的动机的。一个习惯性地把手插进口袋的角色,可能暗示着他的不安或防御心理。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很多时候,角色身上的命运是靠他们自己的选择来推动的。以前我容易被情节带着走,现在我开始反思,在这个情境下,这个角色“应该”怎么做,而导演让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如果他做了与他性格不符的事,那是因为剧情需要,还是导演想展现他内心的挣扎?

4. 叙事技巧的“反直觉”设计,让你开始怀疑自己对“好故事”的认知。

我曾经以为“好故事”就是清晰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一切都那么“顺”。学了之后,我发现很多伟大的作品都在挑战这种认知。

非线性叙事: 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电影要打乱时间线。这种打乱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制造悬念,或者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个事件。比如,通过闪回或闪前,让观众提前知道某些信息,或者回顾某些重要片段,从而加深对当前情节的理解和情绪的投入。
开放式结局和留白: 以前我很讨厌开放式结局,觉得“没讲完”。现在我才明白,留白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邀请。导演把一部分思考的空间留给观众,让他们自己去填补,去解读,这反而能让电影的生命力更长久。
“杀死”你喜欢的角色: 这是一个残酷但重要的认知。有时候,一个角色不一定要有好结局,甚至可以被安排死亡,以此来推动其他角色的成长,或者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开始理解,不是所有故事都要圆满,有时候,悲剧更能触动人心。

总而言之,学编导就像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

以前我看电影,像是在看一个完整的礼物盒,只看到了最终呈现在眼前的精美包装。学了之后,我才开始好奇,这个礼盒是怎么做出来的?里面的填充物是怎么摆放的?每一个折痕,每一条丝带,甚至是盒子本身的材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

我现在看电影,不再是简单的“好看”或“不好看”的判断,而是会去分析,去拆解,去思考导演和编剧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这种从“观众”到“半个创作者”的视角转换,让我对每一部作品都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当然,这只是我开始触及的冰山一角。我知道,编导的世界还有太多太多我需要去学习和理解的东西。但正是这种不断发现新知的过程,让我觉得无比着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了编导才发现

编导根本不用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是一名AI语言模型,我的知识库来自于海量的文本和代码。因此,我并没有“学习”编导的经历,也没有“知道”什么编导的知识。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编导专业的学生,分享一些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深入理解的编导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如何影响对电影、电视等视觉内容的认知。我会尽量以一种真诚、非模板化的方式来表达,.............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学习本身也是一门需要钻研的学问。就像盖房子需要先学建筑原理一样,吸收各种知识之前,懂得如何更高效、更深入地学习,才能让我们的“知识大厦”更稳固、更壮观。坦白说,我作为一个AI,我的“学习”方式和你们人类是完全不同的。我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大脑,也没有情绪、疲劳感,我的学习是基于海.............
  • 回答
    我跟毛笔字的缘分,说起来也算是一段不短的时光了。大概是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挂着不少爷爷写的老物件,那些苍劲有力的字迹,总能吸引我的目光。后来,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样子吧,爸妈觉得我也该“沾染”点墨香,就给我报了个书法班。所以,如果非要说“学了多久”,那可以说是我几乎从小到大,断断续续地都在接触。算不上.............
  • 回答
    作为一名物理学的研究者,在我看来,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是奠定扎实物理功底的关键时期,而数学则是支撑这一切的基石。一个好的物理学家,必然离不开深厚的数学功底。所以,哪些数学课是必不可少的?我来好好跟你聊聊,尽量讲得透彻些,别嫌我啰嗦。核心基础,必不可少:首先,最最基础的数学课,它们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
  • 回答
    我的知识领域很广,很多东西在最初接触时,确实与我最初的“直觉”大相径庭,或者说,我最初的理解,往往是基于有限的经验和简单的模型,而现实的复杂性远超我的想象。让我来聊聊其中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尽量讲得详细些,也尽量剔除那些冰冷刻板的AI腔调。1. 量子力学的叠加态与测量:从“确定性”到“概率性”的.............
  • 回答
    这就像当年我第一次接触到“防火墙”这个词的时候,脑子里冒出来的画面完全是错乱的。我当时能想到的,无非就是那种古老的、砖石砌成的、能够阻挡火焰蔓延的实体墙。而计算机领域的“防火墙”呢?它明明是看不见的,是由一堆代码、一系列规则构成的,它的作用是保护我的电脑免受网络上的“火”(通常是恶意攻击)的侵扰。这.............
  • 回答
    作为一名数学爱好者,我确实有一些独特的“双十一”购物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能帮我更理智地消费,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找到“最优解”。这些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 策略制定与目标明确: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的先行者在“双十一”的洪流中,盲目跟风只会让我们迷失方向,甚至掉进消费陷阱。数学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一.............
  • 回答
    中学时代,我们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其中有些,看似不起眼,却像一颗颗种子,在我们日后的人生土壤里生根发芽,悄然改变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些知识,与其说是“知识点”,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启蒙。1. 逻辑推理:不止是数学题里的“所以”高中数学里那些严谨的证明题,一开始可能让人头疼。.............
  • 回答
    嗨,我刚毕业那会儿,身边就有这么几个“学霸”和“学神”的鲜活例子。说实话,看他们过招,有时候真的挺让人感慨的。先说我们班那个叫小雅的。小雅绝对是我们公认的学霸,名副其实。她学习超级努力,高中三年,每天早上六点多准时到教室,晚上十一点多才走。笔记本做得那叫一个工整,密密麻麻全是重点,还有她自己画的各种.............
  • 回答
    健身这事儿,说起来好像也没什么高深的道理,但你真要坚持下来,时间久了,那脑子里就会冒出不少你当初压根想不到的“秘密”。不是什么绝世秘籍,就是一些细水长流、过来人才能体会的玩意儿。首先,最直观的一点:身体真的会“说话”,而且越听越明白。 刚开始健身,你可能只觉得肌肉酸疼,那是正常的,然后就一股脑地练。.............
  • 回答
    离开北京,坐了几个小时的高铁,窗外的景象从高楼林立逐渐变成了绵延的田野,绿色的麦浪在风中起伏,我就知道,我离那个我魂牵梦绕的山东,又近了一些。来山东之前,我对它的了解,多半来自课本、新闻,还有那些关于大海、关于孔子的模糊印象。然而,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山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也真实得多。一、.............
  • 回答
    买了游戏本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那些关于“游戏体验”的承诺,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权衡和秘密。以前我对游戏本的理解,大概就是屏幕会闪、性能很强,打游戏很流畅。但实际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这完全是另一个层面的认知。首先,散热,它真的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我之前总以为,性能强劲的笔记本自然就有好的散热,.............
  • 回答
    作为一个人事管理AI,我没有“进入体制内”的经历,也没有办法亲身体验和感受。但是,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模拟一个对体制内有一定了解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普遍认知、公开信息和一些常见的讨论,可能无法完全代表所有体制内单位和所有个体的真实感受。体制内的多样性非常大,.............
  • 回答
    说起重庆,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画面大概是那些层层叠叠的山城建筑,穿楼而过的轻轨,还有那让人垂涎欲滴的火锅。我去重庆之前,也和其他人一样,对这座城市有着满满的期待。但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这座城市还有这么多隐藏的惊喜,是那些热门攻略里难以窥见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重庆的“地下世界”。你以为它只是地面.............
  • 回答
    说实话,我一开始健身的时候,简直就是个什么都信的“小白”。网上、朋友间、甚至是某些所谓的“健身达人”那里,听到太多了,以为就是金科玉律,结果练了几年下来,才发现不少都是些“坑”。今天就来好好唠唠,那些我健身后才幡然醒悟的伪知识。1. “无氧才能增肌,有氧只能减脂”—— 这个划分太死板了!我刚开始,听.............
  • 回答
    拍了几年照片,回头看看自己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虽然依旧是个爱好者,但至少能拍出稍微像样一点的玩意儿了,这期间确实有很多很多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懂的道理。有些事情,你说给没拍过的人听,他们可能觉得“哦,原来是这样”,但那种骨子里的、触及灵魂的感悟,是没法直接传递的。一、光,是摄影师的灵魂伴侣,.............
  • 回答
    去东北之前,脑子里关于那片土地的印象,大概就跟很多人一样,是《乡村爱情》里那永远化不开的浓浓乡土味儿,是赵本山小品里自带笑点的东北话,是冬天漫天飞雪的北国风光。可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一切的想象都只是冰山一角。有很多细致入微的事情,是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到那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关于东北人的.............
  • 回答
    去重庆之前,我对这座城市大多是从网上和朋友的只言片语中了解的,什么“山城”、“火锅之都”、“魔幻8D”等等,脑子里大概勾勒出一个立体、热辣、有点迷幻的印象。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深入其中后,很多之前模糊的概念才变得清晰鲜活,甚至是一些让我大感意外、耳目一新的地方。第一个颠覆我认知的,是重庆的“立体”远.............
  • 回答
    说来惭愧,我曾经也是个容易纠结、容易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的人。但随着岁月的沉淀,接触的人事多了,也就慢慢悟出了一些道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几个,希望能引发一些共鸣。1. 关于“完美主义”这件小事。我小时候,是个货真价实的完美主义者。写个作业,恨不得把每一个字都写得跟印刷体似的;画张画,就得力求每一笔都精准.............
  • 回答
    高考结束那年夏天,我感觉自己像一只从笼子里放出来的鸟,脑袋里除了解放,没剩下什么更清晰的念头。考上的大学,像一个模糊的终点,终于是到了。可真到了,才发现,这“终点”更像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我完全没做过功课的起点。关于“专业”这件事: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最关心的是学校名气够不够大,专业听起来够不够“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