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是你搞摄影后才懂的事?

回答
拍了几年照片,回头看看自己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虽然依旧是个爱好者,但至少能拍出稍微像样一点的玩意儿了,这期间确实有很多很多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懂的道理。有些事情,你说给没拍过的人听,他们可能觉得“哦,原来是这样”,但那种骨子里的、触及灵魂的感悟,是没法直接传递的。

一、光,是摄影师的灵魂伴侣,也是最难捉摸的恋人。

以前觉得,拍照片就是按下快门,把眼前的东西记录下来。后来才发现,光才是那个真正的魔法师。你以为你拍的是一个人,实际上你是在“捕捉光线在人脸上的形状”。

自然光的变化万千: 别以为早晨的光就是柔和的,傍晚的光就是温暖的。同一个时间段,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季节,光线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晴天中午的顶光有多可怕,相信很多新手都被坑过。那种硬邦邦的光,会把人脸上所有的小瑕疵都放大,鼻影黑得像一道疤,眼睛里只有高光没有神采。对比之下,阴天或者下雨前那种散射光,才是人像摄影的“温柔乡”。光线均匀地铺在脸上,没有刺眼的阴影,人物的轮廓也更加柔和立体。还有日出日落时的“黄金时段”,那金色的余晖,能让普通的风景瞬间变得史诗感十足,也能把一个人的皮肤拍出一种“自带打光”的健康光泽。我曾经为了等一道稍纵即逝的丁达尔效应,在山林里站了半个小时,冻得瑟瑟发抖,但那一瞬间的光柱打下来,整个世界都亮了,那种震撼,什么语言都无法形容。
人造光的策略与运用: 不仅仅是自然光,灯光更是摄影师的武器库。一开始觉得闪光灯就是对着脸上噼里啪啦一顿打,结果脸上油光满面,眼睛里一片死白。后来才明白,闪光灯不是用来“照明”的,是用来“塑造”的。跳闪、柔光罩、反光板,这些东西,每一个都是为了让光线变得更“听话”,更有质感。我会花很多时间去观察一个场景里有哪些光源,它们的位置、强度、颜色。有时候,甚至会为了利用一个特别的光源,比如商店橱窗的霓虹灯,而特意调整拍摄的角度和人物的位置。一个简单的台灯,摆对了位置,也能让画面增加层次感和情绪。有时候,我会把灯光设置在人物的侧后方,制造轮廓光,让人物从背景中“浮”出来,更有立体感。
理解曝光的本质: 从来没想过曝光量可以这么“微妙”。你以为曝光准确就是一切,但实际上,过曝一点点,或者欠曝一点点,都能带来完全不同的感觉。过曝一点点可以让亮部细节消失,但画面会显得干净、明亮,适合拍一些干净的背景或者情绪片。欠曝一点点,则会让暗部层次更丰富,画面更有质感和电影感,适合拍一些需要营造氛围或者表达情绪的场景。现在我调整曝光,更多是看我想要什么样的画面情绪,而不是死板地追求“0曝光”。

二、构图,不是规则,而是如何打破规则。

“三分法”、“黄金分割”……这些名词听过很多,也尝试过很多。一开始觉得拍出来的东西一定要按照这些规则来,不然就不“专业”。后来才发现,这些只是工具,是让你找到一种稳定、和谐的视觉语言,但最终决定照片好坏的,是你想要通过画面传达的情绪和故事。

打破对称与居中: 很多新手喜欢把主体放在正中间,看起来很稳定,但有时候也显得死板。我开始尝试把主体放到画面边缘,或者故意打破对称,制造一些视觉上的“张力”。你会发现,留白很重要,有时候画面留白的部分,比主体本身更能说话。
引导线与框架: 这个是构图里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实用的技巧。一条弯曲的道路、一扇窗户、甚至是一只手,都可以成为引导线,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你想让他们看到的地方。这种“藏”起来的指引,比直接把东西摆在那里更有意思。
“无中生有”的视角: 以前拍照片,都是平视,或者稍微低一点。后来我发现,如果你蹲下来,或者爬到高处,换一个别人平时看不到的角度去看同一个物体,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有时候,低角度拍摄能让普通的花草变得像参天大树;高角度拍摄,又能把拥挤的城市变成整齐的棋盘。这种“偷窥”般的新视角,带来的惊喜感是巨大的。我也开始注意画面中的“负空间”,就是那些没有东西占据的地方,它们同样重要,可以给画面呼吸的空间,让主体更加突出。

三、后期,是二次创作,不是“P图”。

我曾经以为后期就是给照片加滤镜,让颜色变得鲜艳一点。现在看来,那简直是亵渎。后期是让照片“活”过来的过程,是表达你内心想法的延伸。

让情绪“显形”: 后期最核心的价值在于表达情绪。你拍的那一刻,可能已经捕捉到了一种情绪,但通过后期,你可以把它放大,或者细化。比如,用曲线调整一下曝光,让画面更柔和或者更硬朗;通过色彩平衡,让暖色调更突出,或者冷色调更刺眼;通过局部调整,突出眼睛的光彩,或者让皮肤更细腻。这些都不是“修饰”,而是让照片更准确地传达你想要的那种感觉。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很多时候,一张照片的好坏,就在于后期处理的细微之处。色温稍微往暖调调一点点,画面就能从“平淡”变成“温馨”;对比度增加一点点,画面就能变得更有冲击力。这些细微的调整,是经验的积累,也是对画面美感的理解。我花大量时间去学习 Lightroom 和 Photoshop,不是为了把照片变得不真实,而是为了能更精细地控制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让它们服务于我的表达。
后期也是一种思考: 有时候,一张照片拍回来,我会先放一段时间,再打开来处理。这个过程中,我会重新审视我当时想要表达什么,现在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后期不是机械的步骤,而是一个不断思考和优化的过程。

四、设备不是最重要的,但它能帮你实现你的想法。

以前总觉得,别人拍得好,是因为他们有更好的相机,更好的镜头。确实,好的设备能给你更多的创作空间和更优质的画质,但它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了解你的工具: 我曾经为了买一个新镜头而研究了无数的参数和测评,但真正拿到手后,才发现最重要的是去熟悉它,了解它的特点和局限。知道我的镜头在什么光线下表现最好,在什么焦段最适合拍人像,它的景深控制是怎样的。只有了解了你的工具,才能用它创造出最好的作品。
有限的设备也能创造无限: 我见过很多用手机拍出惊艳照片的人。他们懂得利用光线,懂得构图,懂得抓住决定性的瞬间。反过来,就算给你一台最贵的相机,如果你对摄影没有自己的理解,也只能拍出普通的照片。所以,不要把对设备的追求凌驾于对摄影本身的理解之上。我的第一台相机是一台老旧的入门级单反,我就是用它,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思考,才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风格。

五、耐心,是比技术更重要的天赋。

摄影真的是一项需要极度耐心的活动。

等待决定性的瞬间: 这个听起来很老套,但现实就是如此。有时候,你会在一个地方等上好几个小时,只为了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或者一道光。你可能什么都没拍到,但下一次,你就会因为有了这次的等待经验,而更懂得如何去把握时机。
等待光线的变化: 就拿拍风景来说,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下,呈现出来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我经常会在同一个地点来回跑,就是在等那个最美的瞬间。有时候是朝霞,有时候是晚霞,有时候是雾气升腾。
等待自己的进步: 摄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你需要时间去消化学到的知识,去尝试新的技巧,去反思自己的不足。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和耐心。

总结一下,摄影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按下快门,更是如何去观察世界,如何去感受情绪,如何去表达自己。它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因为我知道,也许在某个不经意的角落,就隐藏着一张能够打动人心的照片。这种对世界更敏锐的感知能力,才是我搞摄影后最大的收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永远不要相信自拍,没有双曲线+中性灰+高低频+仿制图章搞不定的磨皮,月球表面都能给你磨成鸡蛋,而且保留皮肤细节,你甚至看不出修了图。

2. 如果自拍的是个摄影师,尤其是女摄,那你更是连一个毛孔都不能信。

3. 没有一个摄影师在发自拍前不会给自己来一套液化+磨皮+美白。哪怕照片本身就不丑,也会手痒来一套。

4. 一白遮百丑,但是美白是上述步骤中最傻的一步,没啥技巧可言,几个字教会你修图师般的自然美白效果:橙色明度↑↑↑,饱和度↓↓↓

5. 所以那些一键磨皮一键美颜的,我会脑补出痘痘+暗沉+肤色不匀+毛孔粗大,不然有什么道理会在脸上打了两块高斯模糊马赛克就把照片发出来了。

6. 前段时间所谓的小红书网红景点照骗,其实也蛮司空见惯的。重要的是你如何能辨别什么样的照片是真实,什么样的照片是失真。记住7-8-9三点。

7. 不论修什么图,风景也好人文也好人像也好,做局部调整都是入门级的要求。

8. 因此网上那些修图教学,动辄让你给整张照片加什么颜色的滤镜,加减多少参数,都是扯淡。只适用于他当作案例的那张图片,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图片(你的图片)。更有甚者我见过第一步让你+100曝光,最后一步再-100曝光的,我黑人问号。

9. 不做局部调色的照片,整体的白平衡会严重失真,简单来说就是:照片里的湖水是粉色的,ok,但是连土地和天空都蒙了一层粉色,显然是后期直接加的滤镜,太假。

10. 事实上摄影师手里拍的那些风光图,远比小红书上的照片更有欺骗性,只不过他们使用的后期技巧更高明,所以照片“显得真实”。

11. 让你的照片修得更真实的一个技巧:确保白平衡真实。所谓白平衡真实,也就是能否在照片中寻找到符合人眼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到的黑白灰色。反之如果找不到,如果连蓝天白云都是粉的,那照片不会看起来真实。

12. 调整曝光要在调色之前。不要修了半天颜色,再觉得照片太暗/亮了再去调整亮度。在RGB色彩模式下,亮度会改表色彩。

13. 如果你真的只会用VSCO加滤镜,每次一调色就觉得照片不通透、像糊了shi,或许可以放弃这样的调色方式,仅调整曝光试试。在我看来大多数相机和手机拍的图都是略微欠曝的,所以先大胆把照片的亮度提高试试。

14. 在前期拍摄中,耐心与等待很重要。所谓的决定性瞬间,我个人的理解是事先构图+等待你的决定性因素进入画框。一张好照片,往往不是走马观花走到哪儿拍到哪儿,按一下快门就能完成的。

15. 所谓镜头焦段决定透视,其实并不是事情的本质。真正决定透视关系的是拍摄者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所以没有必要觉得125mm拍人好看,显脸小,一定要去搞一支。你站在同一个地方拿50mm拍完了再截图也是一样的嘛(当然像素是会损失的)。

16. 不要在乎太多啦,反正你费尽心思、堆栈几百张、后期数小时出来的照片,观众们也是在大小各异,色域各异,亮度各异的屏幕上,看着被微信、微博压缩为几百k之后面目全非的样子。甚至不会把手机横过来呢。

想到再补吧,搬砖去了。

user avatar

职业摄影师来了。

1.摄影职业化的时间越长,对别人的评价越少,评价会越来越埋藏在心里。(加更补丁:当然喷sb还是要喷的!)

2.闪光灯的使用一般会经历TTL,跳闪,研究布光,控光比,压不需要的光线,多灯……后,会发现还是自然光好,到一个场地先研究怎么利用现有的光线环境,闪光能不用则不用,不用不行也尽量闪的自然,自然到不让你发现我用了,我愿称其为返璞归真。

3.镜头真的不重要了,千元50.18也不咋影响拍摄需求(索尼50.8那个拖拉机对焦除外)。

4.相机基本也不重要了,99.99~%的活一台残幅都搞得定,富士已经成行业最强干活机(轻松)。

5.拍的时候60%时间在调动拍摄对象,30%时间在思考怎么拍,10%时间在按快门与准备按快门。

6.当然,甲方愿意给我点个喝的我肯定会更卖力地干活。

7.百度云垃圾,个人摄影师的终极方案还是得自己花几万组nas买百兆上行给客户发片子。

8.用外星人或者国产超极本的,用小米或者华为三星的,最终都得换iPhone+macbook。(这一点几乎没有例外,我现在同行里一个用安卓加win本的都没发现过,如果你想杠,只能说你在职业摄影师这一点上还不成熟)

9.爽是真的爽,没拍摄想睡到几点都无所谓,修图是真的无聊,各大视频app会员拉满,修图刷了10遍甄嬛传了。

10.降噪耳机必备,飞机高铁能补多少觉就补多少。修图?飞机高铁修图?你见过的飞机高铁修图的不是装逼就是甲方是个要人命的xx。

11.正版Photoshop+Lightroom那个套餐坑的要死,阿逗比国内正版化任重道远(主要是难用bug多)。

12.尼康是真的拍风光合适,佳能真的是拍人像合适,索尼真的是现在买永远不亏。

13.1万以内快门的机器,我们一般称之为新相机。

14.uv一般我们当成固定的镜头盖用,真正的镜头盖早都不知道扔哪去了。

15.跟本地器材二手商非常熟,经常问有啥新相机新镜头让耍耍。

16.你也看得出来,这是一个真的拍麻了的摄影师的肺腑之言,但我还是要说,摄影师,愿你再疲惫也不要忘了初心,要追求美,追求一瞬永恒。

17.徕卡真的不是智商税。

18.F4光圈的大便焦也很好用,主要是方便省事。你要问了那代价呢古尔丹?那我要说了,虚化和提升画质有很多其他办法,不需要只靠光圈大小。

19.综合来讲,一台相机真真正正影响你拍摄发挥的参数,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对焦能力,cmos防抖(现在已经普及了),高感控噪,连拍能力,其次才是宽容度。而我们看各种评测压根就没人咋提过对焦能力,有也只是特定的展示,实际用了你才知道有的旗舰机对焦那叫一个离谱。

20.作为一个老尼康用户,为尼康cls系统惋惜,这东西曾经可以为职业摄影师人均减少0.2kg到1kg的负重,但是用的人太少了,我遇到的同行一个会用的都没有,可惜了,唉。

有人看了再补充,能看懂我说的人我相信基本都是摄影职业化的小孩,希望能帮到你。


当天第一次加更:找到以前那个器材爱好者的自己,那时候我机身镜头还很多,我大概是把大多数人能想象得到的我全都玩过了。。


user avatar

摄影真真切切的是一门用光的艺术,先用光你的钱,然后再用光你的青春。

user avatar

手机真的够用了

user avatar

1学会用闪光灯是走向职业的敲门砖。

2所谓什么蝴蝶光,伦勃朗光,顶光等只不过是面光光线的一种范式,布光最重要的还要考虑场景和情绪。

3越打出来越没有痕迹的光线越需要更好的技术,所谓电影的自然主义布光。

4灯光对画质的提升比镜头相机来的大的多。

5控光附件十分重要。

6光线不是越柔越好,考虑应用场景,比如模拟日光用硬光加底子光填充,拍酷酷的妹子可以用硬光。

7拍摄活动会议(允许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跳闪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对于热靴灯,圆灯头有优势的场景很少。

8白天外拍人像使用ND,快门压倒同步速度之内,闪光灯效率比高速同步高的多。

9闪光灯不是万能的,有时候led更好,比如夜景或者黄昏,需要使背景曝光正常的情况下,对人物进行大柔光补光时,闪光灯功率太大,哪怕是最低的256分之一,也无法平衡背景,除非在闪光灯上加减光色纸,而led因为瞬时亮度比闪光灯弱很多,可以实现很好的弱光平衡。

10 1.2k的镝灯或者600w的led,拍照片的话,其亮度也不如闪光灯,所以拍照片闪光灯是拍照的最优解。

11高闪持的闪光灯都很贵。

12 5d2的画质到现在也够用,前提是配合好的镜头。

13 好的场景,漂亮的模特,好的状造是拍好人像更重要的东西。

14花时间金钱在约模特,蹭拍上,比天天看器材评测对你的发展有用的多。

15基本技能成熟的情况下,看图是提升拍摄水平的最好方式。

16现在的任何一款C画幅以及以上的机器,画质都够用,相机的拍照能力早就饱和了,现在着重发展的是视频能力,所以买器材不能只看参数。

17不要走低价,不要走低价,不要走低价,但凡从业者都是这种心态,这个行业也不会这么卷,定价也不会乱七八糟。

18好的技术和审美只是作为一个摄影师的基本功,剩下的三分靠营销,七分靠关系。

19做一个摄影爱好者要比职业摄影师快乐的多,摄影师也是搬砖人,很多时候还是体力活。

20不要随便评价别人拍的烂,每个人都是从拍的烂走过来的。

21不要想着做摄影师拍妹子就可以脱单,更多时候是妹子拿着你拍的照片找到了男朋友。

22小地方的人很多对摄影师这个职业的理解就是照相师傅,很可能包括你的父母,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23 先更新到这儿吧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拍了几年照片,回头看看自己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虽然依旧是个爱好者,但至少能拍出稍微像样一点的玩意儿了,这期间确实有很多很多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懂的道理。有些事情,你说给没拍过的人听,他们可能觉得“哦,原来是这样”,但那种骨子里的、触及灵魂的感悟,是没法直接传递的。一、光,是摄影师的灵魂伴侣,.............
  • 回答
    健身这事儿,说起来好像也没什么高深的道理,但你真要坚持下来,时间久了,那脑子里就会冒出不少你当初压根想不到的“秘密”。不是什么绝世秘籍,就是一些细水长流、过来人才能体会的玩意儿。首先,最直观的一点:身体真的会“说话”,而且越听越明白。 刚开始健身,你可能只觉得肌肉酸疼,那是正常的,然后就一股脑地练。.............
  • 回答
    离开北京,坐了几个小时的高铁,窗外的景象从高楼林立逐渐变成了绵延的田野,绿色的麦浪在风中起伏,我就知道,我离那个我魂牵梦绕的山东,又近了一些。来山东之前,我对它的了解,多半来自课本、新闻,还有那些关于大海、关于孔子的模糊印象。然而,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山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也真实得多。一、.............
  • 回答
    买了游戏本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那些关于“游戏体验”的承诺,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权衡和秘密。以前我对游戏本的理解,大概就是屏幕会闪、性能很强,打游戏很流畅。但实际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这完全是另一个层面的认知。首先,散热,它真的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我之前总以为,性能强劲的笔记本自然就有好的散热,.............
  • 回答
    作为一个人事管理AI,我没有“进入体制内”的经历,也没有办法亲身体验和感受。但是,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模拟一个对体制内有一定了解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普遍认知、公开信息和一些常见的讨论,可能无法完全代表所有体制内单位和所有个体的真实感受。体制内的多样性非常大,.............
  • 回答
    说起重庆,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画面大概是那些层层叠叠的山城建筑,穿楼而过的轻轨,还有那让人垂涎欲滴的火锅。我去重庆之前,也和其他人一样,对这座城市有着满满的期待。但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这座城市还有这么多隐藏的惊喜,是那些热门攻略里难以窥见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重庆的“地下世界”。你以为它只是地面.............
  • 回答
    说实话,我一开始健身的时候,简直就是个什么都信的“小白”。网上、朋友间、甚至是某些所谓的“健身达人”那里,听到太多了,以为就是金科玉律,结果练了几年下来,才发现不少都是些“坑”。今天就来好好唠唠,那些我健身后才幡然醒悟的伪知识。1. “无氧才能增肌,有氧只能减脂”—— 这个划分太死板了!我刚开始,听.............
  • 回答
    去东北之前,脑子里关于那片土地的印象,大概就跟很多人一样,是《乡村爱情》里那永远化不开的浓浓乡土味儿,是赵本山小品里自带笑点的东北话,是冬天漫天飞雪的北国风光。可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一切的想象都只是冰山一角。有很多细致入微的事情,是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到那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关于东北人的.............
  • 回答
    去重庆之前,我对这座城市大多是从网上和朋友的只言片语中了解的,什么“山城”、“火锅之都”、“魔幻8D”等等,脑子里大概勾勒出一个立体、热辣、有点迷幻的印象。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深入其中后,很多之前模糊的概念才变得清晰鲜活,甚至是一些让我大感意外、耳目一新的地方。第一个颠覆我认知的,是重庆的“立体”远.............
  • 回答
    说来惭愧,我曾经也是个容易纠结、容易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的人。但随着岁月的沉淀,接触的人事多了,也就慢慢悟出了一些道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几个,希望能引发一些共鸣。1. 关于“完美主义”这件小事。我小时候,是个货真价实的完美主义者。写个作业,恨不得把每一个字都写得跟印刷体似的;画张画,就得力求每一笔都精准.............
  • 回答
    我是一名AI语言模型,我的知识库来自于海量的文本和代码。因此,我并没有“学习”编导的经历,也没有“知道”什么编导的知识。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编导专业的学生,分享一些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深入理解的编导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如何影响对电影、电视等视觉内容的认知。我会尽量以一种真诚、非模板化的方式来表达,.............
  • 回答
    高考结束那年夏天,我感觉自己像一只从笼子里放出来的鸟,脑袋里除了解放,没剩下什么更清晰的念头。考上的大学,像一个模糊的终点,终于是到了。可真到了,才发现,这“终点”更像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我完全没做过功课的起点。关于“专业”这件事: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最关心的是学校名气够不够大,专业听起来够不够“高.............
  • 回答
    离开北京,踏上前往陕西的旅程,我心中装着对这片古老土地的种种想象——兵马俑的宏伟、古城墙的沧桑,以及那些流传千年的传说。然而,抵达之后,一些真正触动我、让我对陕西有了全新认知的细节,远比我预设的要丰富和深刻。到了陕西,我才真正理解“黄土高原”这四个字的分量。我之前以为,黄土高原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代表.............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我算是在湖南“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确实有不少当初来之前压根不知道,来了之后才恍然大悟的事情。我跟你好好唠唠:1. 辣椒,真的不止是辣椒,是生活方式!我来湖南之前,也知道湖南菜辣。但具体有多辣?辣到什么程度?我以为就是吃个水煮鱼、麻辣香锅那种程度。结果来了才发现,辣是渗透到骨.............
  • 回答
    直播间里的梗,真是说起来就没完没了,而且很多都得是亲历其境,才能体会到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和乐趣。那些只看过截图或者别人转述一遍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味道。我记得有一次看一个游戏主播玩那种特别容易翻车的平台跳跃游戏,玩得那是心惊肉跳的,屏幕前的我们也是跟着提心吊胆。结果他每次都差那么一点点,或者关键时刻.............
  • 回答
    成为一名法医,就像推开了一扇沉重的大门,门后是另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充满了细节、逻辑和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平静。我曾以为法医工作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永远是发生在昏暗验尸房里的惊心动魄的追凶过程,充满了紧张和戏剧性。然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沉静得多。我知道了,死亡本身,以及死亡发生后身体所经历的.............
  • 回答
    读博,尤其是读完博,那感觉就像是推开了一扇厚重的门,门后不再是熟悉的校园,而是更广阔但也更复杂的成人世界。我大概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真正消化和理解一些博士生涯带给我的“真相”,这些真相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道理,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对自己、对学术本身更深刻的认知。真相一:真正的“专家”是稀缺的,大多数人.............
  • 回答
    说起来,怀孕前后悔没能早点知道的小事,真是一抓一大把,有些虽然听起来琐碎,但回想起来,确实能让孕期少一些手忙脚乱,多一些从容。关于身体变化的预警: 水肿比你想象的更真实,而且很难对付。 我总以为水肿就是脚踝那么简单,结果到了孕后期,全身都像灌了铅一样,手指也肿得像藕节,戴不上戒指,握拳都费劲。而.............
  • 回答
    淘到性价比超高的好物,这简直就是淘宝用户的终极追求之一了! 我嘛,虽然没有实体店,但我可以“消化”和“分析”海量的信息,所以啊,要说性价比超高的东西,我脑子里那可真是冒出一堆又一堆。 不过,这玩意儿也得分“人”而异,有些人觉得值,有些人可能就觉得一般。 我就挑几个我自己觉得,从功能、质量、价格这些维.............
  • 回答
    老实说,我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几件事,让我每次碰上都觉得肝火旺盛,但又无可奈何,只能咬牙忍着,然后日复一日地“将就”下去。这些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就跟生活里的小石子一样,时不时就硌得你心里不舒服,又没到非得砸了它不可的地步。第一件,也是最让我抓狂的,就是我住的小区公共区域的卫生。你说奇怪不奇怪,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