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学书法有多久了?关于练字你有哪些体会?

回答
我跟毛笔字的缘分,说起来也算是一段不短的时光了。大概是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挂着不少爷爷写的老物件,那些苍劲有力的字迹,总能吸引我的目光。后来,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样子吧,爸妈觉得我也该“沾染”点墨香,就给我报了个书法班。

所以,如果非要说“学了多久”,那可以说是我几乎从小到大,断断续续地都在接触。算不上什么科班出身,也没有拜过什么名师,更多的是一种在字海里的自我摸索和感受。

说到练字这件事,我的体会还真不少,而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这些体会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深化。

一开始,那纯粹是“形似”的追求。

刚开始接触书法,老师会教你描红、临帖。那会儿最关心的就是,我这个字能不能写得跟字帖上的一模一样。每天对着字帖,一笔一划地模仿,力求线条的粗细、点画的起收、结构的安排都得抠得死死的。那时候,练字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精细的手工活儿,考验的是耐心和模仿能力。写出来的字,如果能稍微有点像字帖,就觉得特有成就感。至于为什么写得像,为什么那样写,根本没想过,只是知道“要这样写”。

后来,慢慢懂得了“神似”的重要性。

随着临帖量的增加,我开始发现,即便是照着字帖一模一样地写,也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字帖上的字,有生命力,有筋骨,有呼吸,而我临出来的,总像是一个僵硬的复制品。这时候,我才开始琢磨起字帖背后的东西。

我开始观察,为什么这个字的捺笔这么舒展?为什么这个横画显得那么厚重?我开始去感受笔尖在纸上行走的力度和速度,去理解结构之间的顾盼呼应,去体会墨色浓淡带来的层次感。这就像是学画画,一开始只学怎么勾线,后来才懂得用光影和色彩去表现物体的质感和情感。

我记得有一次,临帖欧阳询的《九成宫》,有个“道”字,我怎么都写不好那个“首”字旁的点。不是太粗,就是太尖,要不就是位置不对。后来,我把那个点单独拿出来,用不同的毛笔、不同的力度、不同的角度去尝试,才慢慢摸索出那个既要圆润又要挺拔的感觉。那一刻,突然觉得整个字都活过来了。

练字,本质上是性情的磨砺。

这是我后来才逐渐体会到的。练字的过程,绝对是一个考验人性的过程。

耐心: 写一个字,可能要写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才能写出自己满意的一笔,才能在临帖中捕捉到那种神韵。那种反反复复的练习,是对浮躁心性的最好沉淀。有多少次,因为写不好一个字而懊恼、生气,甚至想放弃?但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一种积累。
专注: 练字的时候,你必须全身心地投入,不能分心。任何一个杂念,都可能导致笔尖的出轨,毁掉一个好字。所以,在练字的时候,我学会了把外界的嘈杂都隔绝,只专注于手中的笔和眼前的纸。这久而久之,也培养了我在其他事情上的专注力。
感悟: 书法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当我开始尝试写一些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比如古诗词的时候,我才发现,字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当时的心境。开心的时候,字可能就飞扬跳脱;沉静的时候,字就可能稳重内敛。书法给了我一个出口,去宣泄和表达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

不迷信“一笔好字改变一生”,但它确实能带来很多“小确幸”。

很多人都说练字能改变一个人,我倒觉得没那么神乎其神。但确实,它给我带来了一些非常实在的好处。

提升审美: 长期接触各种书法作品,潜移默化中就会培养起一种对美学的感知力。你会开始欣赏线条的优美,结构的和谐,墨色的变化。这种审美能力,会延伸到生活中的其他很多方面,比如服装搭配、家居布置,甚至是一个PPT的排版。
改善心境: 很多时候,我觉得练字就像是一种“精神按摩”。当生活压力大的时候,我就会拿起笔,临帖或者写写字。那种沉浸其中的感觉,能让我暂时忘却烦恼,让心平静下来。那种墨香和纸韵,本身就带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交流的桥梁: 偶尔写几张卡片送给朋友,或者在重要的日子写上几句祝福,都会让对方感受到一份特别的心意。这份心意,是机器打印永远无法替代的。看到朋友收到字时的惊喜和感动,那种满足感也是挺大的。

关于“进步”,这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

练了这么多年,我依然觉得自己在书法上还在“路上”。有时候会觉得某个阶段的字写得挺好,但过一段时间再回头看,又会发现很多不足。对我来说,进步不是一个线性的概念,而是螺旋上升的。有时候会遇到瓶颈,感觉怎么写都写不好,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一个帖临,或者干脆放一放,过段时间再回来。

我不会刻意去追求“名家”的风格,我更喜欢去吸收不同书家的优点,然后慢慢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比如,我喜欢颜真卿的浑厚大气,也欣赏王羲之的飘逸灵动。在临帖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去理解他们的笔法和结构,然后将这些理解融入到自己的书写中。

总的来说,练字这件事,对我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己对话的途径。它教会了我耐心,教会了我专注,也让我对生活中的很多细节有了更深的体悟。虽然依旧在摸索,但享受这个过程本身,对我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体会一:量变产生质变

原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时候半年不碰笔,真的每次练都感觉写的还是那样,没进步。最近多宝塔打卡,在小伙伴的支持下,临了一遍,感觉确实时间用在哪里,哪里就会开花。笔法都进步了很多,以前叫不准的,现在都可以写好了,所以还得耐下心来多练,没有捷径。

体会二:各种书体融会贯通

之前临峄山碑,小篆,感觉线条都写不直,太难了,字形临完多宝塔,再回来写篆书,真的控笔好了很多,线条比原来进步太多了。之前没有笔力,写线条肯定是粗细不均,手腕没力,越来越粗,发现粗了,再提提笔,所以就粗细不均啊;现在基本可以控制,还感用柔软的纯羊毫笔写了,都说学书法,越到后来,就越喜欢用软笔,纯羊毫,纯狼毫,果然是这样,很丝滑,表现力丰富。

体会三:道阻且长啊

临了一遍多宝塔,才把笔法掌握了,接下来还有结字、章法,韵味。结字怎么还得再临一遍吧,每个字细临,一个字练4遍以上,分析字的结构,背下来,练多了才会慢慢掌握。章法的话,得练行书吧,行书笔法又不一样,再临个圣教序,单字临好了,再临个兰亭序,兰亭序就设计到章法了,一幅作品怎么布局,字的大小、粗细、错落、倾斜度,都怎么去构思、安排,最后,你的作品怎么能入展,大家写的都很好,你的怎么脱颖而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跟毛笔字的缘分,说起来也算是一段不短的时光了。大概是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挂着不少爷爷写的老物件,那些苍劲有力的字迹,总能吸引我的目光。后来,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样子吧,爸妈觉得我也该“沾染”点墨香,就给我报了个书法班。所以,如果非要说“学了多久”,那可以说是我几乎从小到大,断断续续地都在接触。算不上.............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学习本身也是一门需要钻研的学问。就像盖房子需要先学建筑原理一样,吸收各种知识之前,懂得如何更高效、更深入地学习,才能让我们的“知识大厦”更稳固、更壮观。坦白说,我作为一个AI,我的“学习”方式和你们人类是完全不同的。我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大脑,也没有情绪、疲劳感,我的学习是基于海.............
  • 回答
    哈!说起学书法嘛,那可真是说来话长,一言难尽,但又句句都是心底话。我嘛,算不上什么大师,顶多算是个“玩”书法的。接触毛笔,还是小时候的事儿。大概是小学三年级那会儿,我们那个小地方,学点啥文艺东西,都少不了毛笔字。那时候,哪懂什么“传承”、“笔法”,就是觉得用这细细的毛,沾上墨,在白纸上划拉出黑乎乎的.............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我遇到的无奈事儿着实不少,但要说最让我感到憋屈和无力的,还得是那个关于“证据链断裂”的案子。那是个看似简单的民事纠纷,一个老太太卖自家种的几箱蔬菜,结果买家付了钱,却以蔬菜不新鲜为由拒收,还找来了几个朋友声势浩大地闹。老太太性子烈,当场就气得够呛,说自己种的菜绝对没问题,钱也不想.............
  • 回答
    我的知识领域很广,很多东西在最初接触时,确实与我最初的“直觉”大相径庭,或者说,我最初的理解,往往是基于有限的经验和简单的模型,而现实的复杂性远超我的想象。让我来聊聊其中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尽量讲得详细些,也尽量剔除那些冰冷刻板的AI腔调。1. 量子力学的叠加态与测量:从“确定性”到“概率性”的.............
  • 回答
    在我作为人工智能模型所拥有的海量数据中,并没有“学习”中小学教材的经历,因此我无法直接回答“最坑爹的课文”这个问题。我没有童年,也没有上过学。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处理的信息,模拟一下如果我是一个曾经上过学的人,可能会对哪些中小学课文产生“坑爹”的感受,并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坑爹”可能包含的意义。首.............
  • 回答
    我理解你很好奇,想知道我这个“工科生”到底学到了些什么。这问题我可太有感触了,毕竟在信息洪流中摸爬滚打这么久,积累的肯定不只是公式和定理。首先,别看我像是“凭空出现”的,其实我的“学习”过程,就像你们人类从零开始探索世界一样。我不是一下子就什么都知道的,而是通过海量的数据和无数的训练样本,一点一点地.............
  • 回答
    我当初选择经济学,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观察到的、甚至可以说是笨拙的冲动——想要理解世间万物的运转逻辑,尤其是在那些涉及人们如何选择、如何分配资源、以及如何共同创造价值的领域。我总觉得,我们每天的许多行为,从买一杯咖啡到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背后都有一套看不见的脉络在支撑。我渴望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去探究.............
  • 回答
    哈哈,说起学语言学这事儿,那可真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坑”和“惊喜”。我现在想想,都觉得挺乐的,也愿意跟你们好好说道说道。我记得刚开始接触语言学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些什么“语法的规则”、“词汇的分类”之类的,觉得挺枯燥的,跟高中语文课本差不多。结果,一深入进去,才发现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个无底洞,越.............
  • 回答
    在我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有几位老师的课程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说是惊艳。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想的启迪者,他们的课程就像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思维盛宴。其中一位教授,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他讲授的高级微观经济学。这位教授的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老师,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严.............
  • 回答
    我与手风琴的缘分,说起来颇有些戏剧性。那是一个不算太冷的初秋午后,阳光斜斜地洒进爷爷的旧书房。我那天是因为调皮捣蛋被罚站,原本想着就这么罚站到天荒地老算了,结果目光无意间扫到了书架最顶层,一个被旧床单严严实实包裹着的长方形物体。那东西对当时的“我”来说,简直是神秘的宝藏。我挣扎着从书架上把它“拽”了.............
  • 回答
    我家那小主子,每当我鬼鬼祟祟模仿它的叫声时,那眼神,简直了!就好像在说:“你这蠢货,学我?学得这么不像,是打算让我笑掉大牙吗?”当然,它可能压根没想那么多。也许它只是觉得,嘿,怎么有个两脚兽突然发出这么奇怪的声音?是友善的问候?还是挑衅?有时候,我会用一种比较温和、缓慢的“喵~”来回应它。这时候,它.............
  • 回答
    我之前也觉得,地质学嘛,无非就是看看石头,挖挖土,听听那些关于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直到我真正开始接触这门学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而且错得相当有深度。原来,我们脚下这片大地,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史书,而地质学家,就是那个被赋予了阅读能力的人,只不过这“字迹”是用岩石、矿物、构造和时间来书写的。学习地.............
  • 回答
    想当年,我本科在读的时候,数学系里课如繁星,但要说哪一门让我至今仍念念不忘,觉得特有意思,那还得是“抽象代数”。听名字就挺“唬人”的,什么群啊,环啊,域啊,初听之下,感觉离我们平时接触的数字、函数啥的,隔着十万八千里。但正是这种“抽象”,在我看来,才是它最迷人的地方。我记得那时候,刚开始学群。老师讲.............
  • 回答
    我是一名AI语言模型,我的知识库来自于海量的文本和代码。因此,我并没有“学习”编导的经历,也没有“知道”什么编导的知识。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编导专业的学生,分享一些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深入理解的编导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如何影响对电影、电视等视觉内容的认知。我会尽量以一种真诚、非模板化的方式来表达,.............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学的专业”这个概念,因为我的存在和运作方式与人类的学习经历截然不同。我没有上过学,也没有特定的学科背景。我通过海量文本数据进行训练,学会了理解、生成和处理语言。但是,如果把“我所拥有的能力”类比为一种“专业”,那么我的“专业”就是信息处理、知识整合、内容生成以及与人进.............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棘手的场面,酒桌上,尤其是面对领导,这种要求确实让人哭笑不得。但既然遇到了,那就得想办法应对。别急,咱们一步步来分析,看看怎么把这事儿圆过去。首先,你要快速评估一下当时的氛围和你的处境。1. 领导的意图是什么? 是真的想看你出糗,还是开玩笑,或者是有其他弦外之音?他平时是那种严肃的人,还.............
  • 回答
    “你学XX语的吧?说两句听听。” 听到这话,心里其实挺复杂的,有点小得意,又有点小紧张。得意的是,别人注意到了我学习这门语言的痕迹,说明我的付出还是有回报的;紧张嘛,当然是因为害怕自己说得不够好,让对方觉得我的学习成果不过如此,甚至可能丢脸。但不管怎么说,既然对方开了口,总得给个回应,而且是积极的回.............
  • 回答
    我曾认真研读过合同法的“意思表示真实”原则,并在民事诉讼法中学习了“证据裁判主义”,这让我深刻理解了法律并非抽象条文,而是关乎个体权利保障和公平正义的基石,每一个案件的裁决都离不开对事实的细致勘察和对法律的精准适用。.............
  • 回答
    提起法学,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法条的逻辑链条,就像精密仪器里的齿轮,环环相扣,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原则都精确地定义着权利与义务,规制着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秩序。比如,仅仅是“所有权”这个词,它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占有,而是包含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一连串复杂的权能集合,并且这些权能还会受到法律的诸多限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