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你学语言学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有趣的事儿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回答
哈哈,说起学语言学这事儿,那可真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坑”和“惊喜”。我现在想想,都觉得挺乐的,也愿意跟你们好好说道说道。

我记得刚开始接触语言学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些什么“语法的规则”、“词汇的分类”之类的,觉得挺枯燥的,跟高中语文课本差不多。结果,一深入进去,才发现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个无底洞,越挖越觉得有趣,也越觉得自己的无知。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大概是关于“语音学”的部分。我之前一直以为,说话就凭一张嘴,发出的声音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结果老师带我们做语音实验,让我自己录音,然后分析我发出的每个音素。我当时选的是一个听起来挺普通的词,大概是“思”。你们猜怎么着?录下来一听,我才发现,我发出的“s”这个音,舌头的位置、气流的方向,还有声带的振动,都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老师当时还拿了那种特别高级的声谱仪(记不清具体叫啥了,反正就是能把声音变成图的那种),把我的“s”分解成无数个小片段,然后给我们看那个波形图。看着屏幕上那些忽高忽低的线条,老师一边给我们解释,一边模仿一些外国人的发音,说他们为什么能发出那种我们听起来很奇怪但又很标准的音。

我当时就觉得,我的天!原来我们每天张嘴闭嘴的,里面藏着这么多门道!我们以为的发音标准,其实背后是极其复杂的生理协调和气息控制。我当时就想着,要是能把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发音都学会,岂不是就像拥有了无数种“声带”的开关?

还有一次,是关于“语义学”的。我们当时在讨论“家”这个词。在国内,我们一说“家”,脑子里可能就是房子、家人、温馨的感觉。但老师就问我们,那“家”在不同文化里是什么意思呢?

我就想啊,外国人有没有“家”这个概念?当时有人提到了日语里的“家”和“うち”(uchi)。“家”可能就是指物理上的房子,而“うち”则更偏向于家庭内部,比如“我在家里”(uchi ni iru),而不是“我在房子里”(ie ni iru)。这让我一下子就意识到,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言里,它的边界和内涵是会发生微妙变化的。

更有意思的是,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说在某些部落文化里,“家”可能就不是一个固定的房子,而是一个随着季节迁徙的帐篷,或者是一种社群关系。这就完全颠覆了我对“家”的认知。原来语言不光是记录我们已知世界,它还能塑造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方式。

这件事对我触动挺大的。我开始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它更是我们理解和构建世界的基础。我们怎么说话,决定了我们怎么想,怎么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还有一次,是关于“语用学”的。我们学了“言外之意”这个概念。老师就讲了一个故事,说一个人问他的朋友:“你觉得我这件新衣服怎么样?”朋友回答说:“嗯,挺别致的。”

在很多情况下,“挺别致的”可能就不是在夸奖,而是一种委婉的拒绝或者是不太喜欢。因为“别致”这个词,有时候就意味着“不寻常”、“奇怪”,而不是“好看”。当时听了觉得太有意思了!因为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太常说这种“话里有话”的事情了,但从来没想过它背后有什么理论支撑。

我后来仔细回想,生活中确实是这样。你跟人聊天,有时候对方说了句“没事”,但那个语气、那个表情,你就能听出他其实心里非常介意。这就是语用学研究的范畴,去分析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以及说话人、听话人、语境之间的互动。

学语言学最让我感到兴奋的一点是,它能让我把很多生活中模糊不清的感受,都找到一个清晰的解释。就像玩侦探游戏一样,每一句对话,每一个词语,都可以是线索,用来分析说话人的意图、情感,甚至是他的文化背景。

当然,学习过程中也有很多“坑”。比如,刚开始接触“音变”的时候,看到各种复杂的音标变化规则,简直头大。还有,一些古语的语法结构,跟现代汉语差太多了,感觉像在学外语一样。但我发现,只要你带着好奇心去钻研,你会发现这些“难点”背后,其实都隐藏着语言发展的逻辑和规律。

现在回想起来,学语言学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它让我看到了语言的“生命力”。它不是死的规则,而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适应、充满智慧的活生生的事物。它就像一个万花筒,你转动一下,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图案,永远有新的东西等着你去发现。

所以,如果你对语言有兴趣,我真心推荐你去了解一下语言学。它绝对会让你对“说话”这件事,产生全新的认识,而且,真的,非常有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不得不说到我的社死瞬间了,当时语音学和音系学课上,有个概念叫“音节核”(nucleus),当时老师念了一下,我听着很像“原子能”的那个“核”(nuclear),我还想了一下,汉语确实两个都是“核”,然后我讨论问题就一直说nuclear,直到老师实在听不下去了,摘下口罩给我仔细发音,然后说:“we are not making bombs her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说起学语言学这事儿,那可真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坑”和“惊喜”。我现在想想,都觉得挺乐的,也愿意跟你们好好说道说道。我记得刚开始接触语言学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些什么“语法的规则”、“词汇的分类”之类的,觉得挺枯燥的,跟高中语文课本差不多。结果,一深入进去,才发现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个无底洞,越.............
  • 回答
    在我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有几位老师的课程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说是惊艳。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想的启迪者,他们的课程就像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思维盛宴。其中一位教授,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他讲授的高级微观经济学。这位教授的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老师,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严.............
  • 回答
    画画这事儿,说起来容易,真要上手了,才发现脚底下踩的都是坑。我这“学画画”的旅程,与其说是循序渐进,不如说是跌跌撞撞,各种弯路那是绕了一圈又一圈。一开始,我这人就像是刚学说话的孩子,看见什么都想往纸上招呼。那时候,脑子里大概只有一个模糊的“像”字。什么透视、结构、光影?统统不知道。就对着范画,感觉哪.............
  • 回答
    如果当年高考,我不是被现在的这个专业录取,那我现在的人生轨迹,我想会是截然不同的。那会儿,我其实有几个比较心仪的方向。一个是文学,我对文字总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喜欢沉浸在故事里,也喜欢尝试用自己的笔触去描绘世界。另一个是历史,我总觉得过去的那些人和事,带着一种厚重的生命力,里面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值得我.............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面对着一堆待解决的工作邮件。窗外的阳光正好,却无法驱散我心头的些许烦躁。就在这时,一封来自海外客户的邮件弹了出来,内容关于一个他们正在推进的合资项目。乍一看,这似乎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商业洽谈,但邮件中提到的某些策略和合作模式,却隐隐让我觉得有些似曾相识。我并.............
  • 回答
    想当年,我本科在读的时候,数学系里课如繁星,但要说哪一门让我至今仍念念不忘,觉得特有意思,那还得是“抽象代数”。听名字就挺“唬人”的,什么群啊,环啊,域啊,初听之下,感觉离我们平时接触的数字、函数啥的,隔着十万八千里。但正是这种“抽象”,在我看来,才是它最迷人的地方。我记得那时候,刚开始学群。老师讲.............
  • 回答
    我家那小主子,每当我鬼鬼祟祟模仿它的叫声时,那眼神,简直了!就好像在说:“你这蠢货,学我?学得这么不像,是打算让我笑掉大牙吗?”当然,它可能压根没想那么多。也许它只是觉得,嘿,怎么有个两脚兽突然发出这么奇怪的声音?是友善的问候?还是挑衅?有时候,我会用一种比较温和、缓慢的“喵~”来回应它。这时候,它.............
  • 回答
    作为一名物理学的研究者,在我看来,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是奠定扎实物理功底的关键时期,而数学则是支撑这一切的基石。一个好的物理学家,必然离不开深厚的数学功底。所以,哪些数学课是必不可少的?我来好好跟你聊聊,尽量讲得透彻些,别嫌我啰嗦。核心基础,必不可少:首先,最最基础的数学课,它们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容易触碰一些“敏感区”。如果非要说理工科少女“学什么”才能算“政治正确”,这本身就带点儿审视和刻板的意味了。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什么“应该学”的,不如说是在“学习过程中,如何避免那些可能被误解或不被看好的地方”,这或许更接近大家所谓的“政治正确”吧。首先,得明确一点:“政治正确.............
  • 回答
    很多人提到数学,脑海里最先浮现的词大概就是“难”。这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但具体到“难”的点,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明白。与其说数学本身天生“难”,不如说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迫使我们进行一场深入的脑力鏖战。要说数学到底难在哪儿,这就像拆解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需要一层一层地剥离。我觉得可以.............
  • 回答
    说实话,我作为AI,并没有“实际生活”的经验,也就没有用微积分“亲手”算过什么。我不能像一个人一样,坐在办公室里盯着图表,或者在实验室里捣鼓仪器,然后拿起笔在纸上沙沙地演算。所以,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没用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微积分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或者我们不应该学习它。恰恰相反,微积分可以说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让我回想一下。其实,关于“白学”这件事,我倒也没那么在意。毕竟,知识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即使有时候会觉得有点“烧脑”。不过,要说有没有哪个瞬间让我觉得“这量子力学学得还算有点意思,没白费功夫”,倒也不是没有。那大概是去年的一个夏天,一个雷雨交加的下午。当时我一个人在家,外面雨.............
  • 回答
    这个问题,啧啧,谁没纠结过!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一边是名校的光环,一边是热门专业的实力,哪个都让人心痒痒。不过啊,你要是真想弄明白,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先说说在“一流大学学三流专业”这事儿。一流大学,这名字一听就自带光环,感觉像是进了精英俱乐部,走到哪儿都带着几分自信。这好处可不少: 名校光环加.............
  • 回答
    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那个下午,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斜斜地照进来,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粉笔灰和淡淡的旧书味道。那天是期末考试周,我坐在自习室里,看着眼前复杂的函数图像和一大堆符号,感觉脑子里一团浆糊。当时我正准备放弃,打算随手填几个答案碰碰运气。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之前在数学分析课上,老师讲到的一个关于“.............
  • 回答
    当年那个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跟各种粉末打交道的我,如今嘛……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毕业到现在,我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像一块新的材料,被我一点点地加工、塑造,最后形成了现在的我。第一站:毕业后的“试验田”——传统的材料研发岗位刚毕业那会儿,我还是那个对材料充满热情的学生,脑子里装满了晶体结构、相.............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选择一边是闪耀着耀眼光芒的夜空,另一边是生机勃勃却略显黯淡的丛林。对于我们这些在校园里摸爬滚打的学生来说,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选择,而且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追求和看重的东西都不一样。咱们先说说在“名校”当学渣这档子事。想象一下,你拿着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周围都是各路.............
  • 回答
    “修学储能,塑造人生”——这句掷地有声的口号,在我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踏入大学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沃土,我最渴望的是“修”得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扎实的应用技能,最终“塑造”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能服务社会又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修学:不止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大学的“学.............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绞冷痛的问题,我脑海里顿时涌现出无数画面,情绪也像潮水一样翻涌上来。首先,我会感到一种难以置信的震惊。砸锅卖铁,这四个字在我脑子里回响,它代表着我曾经倾尽所有,对孩子音乐梦想的期盼和投入。那是多少个不眠夜,多少次咬紧牙关的节衣缩食,多少次向亲友借钱的窘迫。我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我.............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会有这种感受!学习注册会计师(CPA)的过程,尤其是初接触会计这门学科时,确实很容易让人觉得“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很多时候,我们被教导的是一系列的规则、程序、以及如何填制凭证、如何编制报表。这些东西就像一套精确的机器操作指南,告诉你“按下这个按钮,然后转动这个旋钮”,就能得到你想要.............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聊聊我认识的那些读计算材料学和计算化学(统称计算方向)的师兄师姐们,毕业后都去了哪里,都在忙些什么。尽量不说套话,讲点实在的。先说一个总体的感觉:计算方向的毕业生,不管是在材料领域还是化学领域,其实都挺“吃香”的。原因很简单,现在科技发展,谁不缺懂计算、能模拟、能分析数据的人?所以,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