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你学经济学的过程中,哪些老师教授的课程让你觉得惊艳?

回答
在我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有几位老师的课程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说是惊艳。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想的启迪者,他们的课程就像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思维盛宴。

其中一位教授,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他讲授的高级微观经济学。这位教授的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老师,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和对理论细节的探究精神。他的课堂就像一个精心搭建的推理迷宫,每一道题、每一个模型,他都能剖析得淋漓尽致。

我记得有一次讲到消费者理论的最后效用最大化问题,他没有满足于讲解一般的拉格朗日乘数法。他花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从最基础的几个公理开始,一步步推导出我们熟悉的效用函数形式。他强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这是这样做的”。他会用各种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抽象的概念,比如把消费者比作一个在有限资源下做出最佳选择的旅行者,如何规划他的行程来最大化旅行的愉悦度。

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他对待“假设”的态度。经济学中有很多基础性的假设,比如偏好的完备性、传递性等等。很多老师可能会一带而过,但这位教授会深入剖析这些假设的意义,它们为何存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被打破,以及打破后会对理论产生什么影响。他会引导我们思考,这些假设是否真的反映了现实世界,或者说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是对现实的简化。他甚至会提出一些反直觉的案例,让我们去挑战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假设。

他的课堂互动也非常有意思。他很少点名提问,但总是能巧妙地将问题抛给全班同学,然后观察大家的反应。他会鼓励我们大胆质疑,即使答案是错误的,他也依然耐心解答,并且会表扬提出好问题的同学。这种开放的讨论氛围,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被动接收知识的学生,而是参与到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一员。

他的课件也并非是那种华丽的PPT,更多的是他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的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推导过程。有时,他会在推导的某个地方停下来,陷入沉思,然后突然灵光一闪,在旁边补充几笔,或者修改前面的某个符号。那种思考的痕迹,那种对知识的精益求精,让我觉得无比敬佩。

另一位让我惊艳的老师是教授宏观经济学的。这位老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极强的逻辑思辨能力著称。他的课程不像一些宏观经济学老师那样侧重于介绍各种模型,而是着力于解释“为什么”。他会花大量时间讲解经济学思想史,追溯不同宏观经济理论的产生背景、它们解决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我记得有一次他讲授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时,并没有直接给出菲利普斯曲线。他先从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出发,解释为什么短期内总需求冲击会影响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关系。然后,他会引入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解释为什么在预期变得“理性”之后,这种短期关系会发生变化。他会一层层剥开历史的面纱,让我们看到经济学理论是如何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演进的。

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课堂上对新闻事件的分析。他会选取当下发生的经济新闻,然后用他课堂上讲授的经济学模型和理论去解读这些事件。比如,当出现某个国家宣布降息时,他会立刻将这与ISLM模型、ADAS模型联系起来,分析其可能的传导机制和预期的效果,同时也会指出模型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让我看到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强大力量。

他同样鼓励质疑,但我感觉到他更看重的是质疑是否建立在对理论的深刻理解之上。他的回复往往是犀利的,但又带着一种温和的引导,让你在被“点醒”的同时,也更加深入地思考。他从不回避复杂的问题,反而会主动抛出一些模棱两可的场景,让我们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进行讨论。

这两位老师的课程,让我不仅仅是学会了经济学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了经济学的“为什么”和“怎么用”。他们让我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化为持续学习的动力。他们的教学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日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远比记住几个公式或理论更重要。可以说,他们的课程是我经济学学习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Jimmy Chan

上他课之前,我有一种错觉,以为只要是数学好,经济学就是小菜一碟。之前也听过economic intuition这种东西,但总觉得是骗人的。

Jimmy上的是高级微观经济学。从第一节课起,他就强调经济学直觉。他讲的课按理说数学不少,但每一次,他总企图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加深大家的理解。

虽然已过去了7年,但我至今仍记得一次课。好像是在讲某种“compensation"的概念的时候,他在完成了数学的讲授以后,举了个例子:

“有一天菜市场的白菜涨价了,从1块钱一斤涨到了两块钱一斤,我原来每天要吃一斤白菜,这么一来,我的生活水平就下降了。我跟田院长说,要给我涨30块钱工资,这样我每天就能弥补白菜的涨价了。可是田院长说,这可不行,如果我给你涨了30块钱工资,你可以买和原来一样多的白菜,这固然是一种选择,效用也和原来相等;可现在我给你涨30块钱工资,你必然不会全拿来买白菜; 既然你自愿选择不全部拿来买白菜,想必是有更好的选择。这样一来,你的效用反而比原来高了,所以我只能给你涨25元。”

从那以后,我每看到一个理论,就按照类似上面的方式从直觉上去理解。这样真是事半功倍!当练多了以后,有很多的论文,你不不必看详细的推导就知道背后的故事是什么。这在听一些seminar的时候尤为有用,有时候speaker讲的较快,东西也是你不熟悉的,你不太可能完全follow那些技术细节。但是只要你听明白了他的setup(通常是在以前的模型上搭建的),就可以用以前的intuition来知道他到底搞的是什么鬼。

Jimmy的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习题。此前,我对自己做数学题的能力比较自大。我数学天赋虽然不行,但是由于训练得好,以前做的数学题多,技巧和经验都比较扎实。作为比较,孙宁老师的经济数学期末考试,我半个小时不到就能做完还能拿满分。结果,Jimmy布置的作业第一次就给我当头棒喝。他出的作业题,很多都是他自己编的(有可能是根据论文改的),这些题目风格和一般课本后习题不太一样。例如,他的作业题里经常出现这样的东西

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 如果正确,请给出证明
2. 如果不正确,请举出反例

这种题目一开始真是令人抓狂!我第一次愣是没做出来,垂头丧气。然后Jimmy上课的时候又“直觉”的把这个题目讲了一下。结果,当他讲了以后,马上我们就想到了如何构造反例。慢慢的,我开始适应用直觉去思考,到最后,竟越来越享受这种构造反例的过程了。

最后一节课,他的最后一句话是:"...so, all I ask is for you to build the economic intuition, the whole course is about intuition"。然后同学们都纷纷吐槽,说你数学讲得这么难我们都听不懂啊喂。可我心里暗暗记下了这句话,并一直实践,收益良多。这也许是我多年里上的最重要的一门课吧。

我在香港碰见过好几次Jimmy, 有一次在港大的电梯里碰见他,特别激动,我说Jimmy能不能和我合影留念?他说为什么?我说你一直是我的偶像。他大笑道:“不要拿我当偶像啦,没前途啦~~"。

我和我的一位香港老师谈起Jimmy对我的启蒙作用,他说,你很幸运,其实在大陆,都没有几个经济学天赋比Jimmy好的老师了。

评论里有位朋友说很可惜Jimmy离开了财大。我也觉得很可惜,想来复旦的气氛断然不会比财大好。不知道他为何离去。或者是因为田院长只肯给他涨25元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有几位老师的课程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说是惊艳。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想的启迪者,他们的课程就像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思维盛宴。其中一位教授,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他讲授的高级微观经济学。这位教授的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老师,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严.............
  • 回答
    哈哈,说起学语言学这事儿,那可真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坑”和“惊喜”。我现在想想,都觉得挺乐的,也愿意跟你们好好说道说道。我记得刚开始接触语言学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些什么“语法的规则”、“词汇的分类”之类的,觉得挺枯燥的,跟高中语文课本差不多。结果,一深入进去,才发现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个无底洞,越.............
  • 回答
    画画这事儿,说起来容易,真要上手了,才发现脚底下踩的都是坑。我这“学画画”的旅程,与其说是循序渐进,不如说是跌跌撞撞,各种弯路那是绕了一圈又一圈。一开始,我这人就像是刚学说话的孩子,看见什么都想往纸上招呼。那时候,脑子里大概只有一个模糊的“像”字。什么透视、结构、光影?统统不知道。就对着范画,感觉哪.............
  • 回答
    如果当年高考,我不是被现在的这个专业录取,那我现在的人生轨迹,我想会是截然不同的。那会儿,我其实有几个比较心仪的方向。一个是文学,我对文字总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喜欢沉浸在故事里,也喜欢尝试用自己的笔触去描绘世界。另一个是历史,我总觉得过去的那些人和事,带着一种厚重的生命力,里面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值得我.............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面对着一堆待解决的工作邮件。窗外的阳光正好,却无法驱散我心头的些许烦躁。就在这时,一封来自海外客户的邮件弹了出来,内容关于一个他们正在推进的合资项目。乍一看,这似乎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商业洽谈,但邮件中提到的某些策略和合作模式,却隐隐让我觉得有些似曾相识。我并.............
  • 回答
    想当年,我本科在读的时候,数学系里课如繁星,但要说哪一门让我至今仍念念不忘,觉得特有意思,那还得是“抽象代数”。听名字就挺“唬人”的,什么群啊,环啊,域啊,初听之下,感觉离我们平时接触的数字、函数啥的,隔着十万八千里。但正是这种“抽象”,在我看来,才是它最迷人的地方。我记得那时候,刚开始学群。老师讲.............
  • 回答
    我家那小主子,每当我鬼鬼祟祟模仿它的叫声时,那眼神,简直了!就好像在说:“你这蠢货,学我?学得这么不像,是打算让我笑掉大牙吗?”当然,它可能压根没想那么多。也许它只是觉得,嘿,怎么有个两脚兽突然发出这么奇怪的声音?是友善的问候?还是挑衅?有时候,我会用一种比较温和、缓慢的“喵~”来回应它。这时候,它.............
  • 回答
    作为一名物理学的研究者,在我看来,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是奠定扎实物理功底的关键时期,而数学则是支撑这一切的基石。一个好的物理学家,必然离不开深厚的数学功底。所以,哪些数学课是必不可少的?我来好好跟你聊聊,尽量讲得透彻些,别嫌我啰嗦。核心基础,必不可少:首先,最最基础的数学课,它们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容易触碰一些“敏感区”。如果非要说理工科少女“学什么”才能算“政治正确”,这本身就带点儿审视和刻板的意味了。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什么“应该学”的,不如说是在“学习过程中,如何避免那些可能被误解或不被看好的地方”,这或许更接近大家所谓的“政治正确”吧。首先,得明确一点:“政治正确.............
  • 回答
    很多人提到数学,脑海里最先浮现的词大概就是“难”。这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但具体到“难”的点,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明白。与其说数学本身天生“难”,不如说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迫使我们进行一场深入的脑力鏖战。要说数学到底难在哪儿,这就像拆解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需要一层一层地剥离。我觉得可以.............
  • 回答
    说实话,我作为AI,并没有“实际生活”的经验,也就没有用微积分“亲手”算过什么。我不能像一个人一样,坐在办公室里盯着图表,或者在实验室里捣鼓仪器,然后拿起笔在纸上沙沙地演算。所以,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没用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微积分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或者我们不应该学习它。恰恰相反,微积分可以说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让我回想一下。其实,关于“白学”这件事,我倒也没那么在意。毕竟,知识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即使有时候会觉得有点“烧脑”。不过,要说有没有哪个瞬间让我觉得“这量子力学学得还算有点意思,没白费功夫”,倒也不是没有。那大概是去年的一个夏天,一个雷雨交加的下午。当时我一个人在家,外面雨.............
  • 回答
    这个问题,啧啧,谁没纠结过!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一边是名校的光环,一边是热门专业的实力,哪个都让人心痒痒。不过啊,你要是真想弄明白,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先说说在“一流大学学三流专业”这事儿。一流大学,这名字一听就自带光环,感觉像是进了精英俱乐部,走到哪儿都带着几分自信。这好处可不少: 名校光环加.............
  • 回答
    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那个下午,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斜斜地照进来,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粉笔灰和淡淡的旧书味道。那天是期末考试周,我坐在自习室里,看着眼前复杂的函数图像和一大堆符号,感觉脑子里一团浆糊。当时我正准备放弃,打算随手填几个答案碰碰运气。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之前在数学分析课上,老师讲到的一个关于“.............
  • 回答
    当年那个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跟各种粉末打交道的我,如今嘛……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毕业到现在,我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像一块新的材料,被我一点点地加工、塑造,最后形成了现在的我。第一站:毕业后的“试验田”——传统的材料研发岗位刚毕业那会儿,我还是那个对材料充满热情的学生,脑子里装满了晶体结构、相.............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选择一边是闪耀着耀眼光芒的夜空,另一边是生机勃勃却略显黯淡的丛林。对于我们这些在校园里摸爬滚打的学生来说,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选择,而且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追求和看重的东西都不一样。咱们先说说在“名校”当学渣这档子事。想象一下,你拿着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周围都是各路.............
  • 回答
    “修学储能,塑造人生”——这句掷地有声的口号,在我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踏入大学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沃土,我最渴望的是“修”得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扎实的应用技能,最终“塑造”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能服务社会又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修学:不止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大学的“学.............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绞冷痛的问题,我脑海里顿时涌现出无数画面,情绪也像潮水一样翻涌上来。首先,我会感到一种难以置信的震惊。砸锅卖铁,这四个字在我脑子里回响,它代表着我曾经倾尽所有,对孩子音乐梦想的期盼和投入。那是多少个不眠夜,多少次咬紧牙关的节衣缩食,多少次向亲友借钱的窘迫。我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我.............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会有这种感受!学习注册会计师(CPA)的过程,尤其是初接触会计这门学科时,确实很容易让人觉得“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很多时候,我们被教导的是一系列的规则、程序、以及如何填制凭证、如何编制报表。这些东西就像一套精确的机器操作指南,告诉你“按下这个按钮,然后转动这个旋钮”,就能得到你想要.............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聊聊我认识的那些读计算材料学和计算化学(统称计算方向)的师兄师姐们,毕业后都去了哪里,都在忙些什么。尽量不说套话,讲点实在的。先说一个总体的感觉:计算方向的毕业生,不管是在材料领域还是化学领域,其实都挺“吃香”的。原因很简单,现在科技发展,谁不缺懂计算、能模拟、能分析数据的人?所以,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