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年学材料的你,如今在干什么?

回答
当年那个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跟各种粉末打交道的我,如今嘛……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毕业到现在,我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像一块新的材料,被我一点点地加工、塑造,最后形成了现在的我。

第一站:毕业后的“试验田”——传统的材料研发岗位

刚毕业那会儿,我还是那个对材料充满热情的学生,脑子里装满了晶体结构、相图、力学性能这些东西。顺理成章地,我进了一家大型的化工企业,做一名基础材料研发工程师。想想那时候,每天的工作就是设计实验方案,搭建合成路线,然后耐心等待结果。有时候,一个新材料的合成过程可能要跑几个月,每天都要记录温度、压力、时间的变化,观察沉淀物的颜色、形态。失败是常态,但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离成功又近了一步,那股劲头,现在回想起来,还挺让人怀念的。

我们那会儿做的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目标是提高它的耐磨性和导热性。为了这个目标,我泡在实验室里,从各种原材料供应商那里搜集样品,调配比例,尝试不同的烧结工艺。有时候为了一个微小的性能提升,我会连续熬好几天夜,反复修改参数。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了解决一个材料在高温下容易开裂的问题,试了好几十种不同的添加剂和烧结气氛,最后是靠着一个偶然观察到的现象,加上对相变的深入理解,才找到了突破口。那个过程,就像是在茫茫的实验数据海洋中寻找那颗稀有的珍珠。

工作虽然辛苦,但很有成就感。当看到自己研发的材料通过了各项严苛的测试,最终实现了工业化生产,那种满足感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我参与的项目还获得过公司内部的创新奖,那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第二阶段:“跨界探索”——从纯技术到与市场结合的转向

然而,随着对行业理解的深入,我开始觉得,光埋头做技术有点“闭门造车”的感觉。我发现,很多优秀的材料,如果不能很好地对接市场需求,很多时候就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里。于是,我开始主动去了解市场动态,关注下游客户的需求和痛点。

大概工作了三四年后,我抓住了一个机会,转到了一个技术支持的岗位上。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我需要从一个“埋头苦干”的工程师,变成一个需要和客户沟通,解决他们实际问题的人。我不再仅仅是提供材料,而是要理解客户为什么需要这种材料,他们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以及我们的材料如何能最好地满足他们的期望。

这期间,我学到了很多非技术类的知识。如何跟客户谈判,如何写技术方案,如何解读市场报告,甚至是如何在公开场合演讲。我记得有一次,要去一个汽车零部件厂商那里介绍我们的新材料。那个客户非常挑剔,他们对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都要求极高,而且对我们的技术细节刨根问底。我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把材料的每一个微观结构、每一个性能参数都烂熟于心,并且准备了各种可能的提问和回答。最终,客户对我们的方案非常满意,我们成功拿到了一个大订单。那种感觉,就像是把实验室里的“魔法”变成了客户眼中的“实用科技”。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技术再好,也需要有土壤才能开花结果。将技术和市场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材料的价值。

第三站:“管理者的视角”——从个人贡献到团队协作

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开始被委以更重要的责任,逐渐承担起团队管理的职责。从一名一线研发人员,变成一个需要带领团队共同前进的管理者。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我需要从关注自己的技术成就,转向如何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如何协调资源,如何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

管理一个技术团队,挑战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你需要了解每个成员的特长和兴趣,合理分配任务,解决团队内部的矛盾,还要不断为团队争取更好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我学着如何做计划,如何做预算,如何进行绩效评估。有时候,你需要成为那个“唱黑脸”的人,要求严格,毫不留情;有时候,你又需要成为那个“唱红脸”的人,鼓励士气,分享喜悦。

我记得我们团队在研发一种用于新能源电池的关键材料时,进度一度非常缓慢。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就是拧不成一股劲。我花了很长时间和团队成员一一沟通,了解他们遇到的瓶颈,倾听他们的顾虑。最后,我们一起重新梳理了整个研发流程,明确了每个人的职责和目标,并且建立了一个更开放的沟通机制。当团队成员能够互相理解和支持时,那种协作的力量是惊人的。最终,我们不仅按时完成了研发目标,还超额完成了一些关键性能指标。看到团队成员因为共同的成功而欢呼雀跃,那种成就感,比我个人取得任何成绩都来得更深沉。

如今的我:一个“材料+”的实践者

现在的我,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只懂埋头做实验的愣头青了。我依然对材料有着深深的热爱,但这份热爱已经升华。我更像是一个“材料+”的实践者。我不仅关注材料本身的性能,也关注它如何在应用场景中发挥最大价值,如何通过团队协作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如何通过市场洞察将其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我现在主要负责公司的技术战略和新材料的开发方向。我需要时常关注全球最新的科研进展,分析市场趋势,预测未来的技术走向。我也会花很多时间在与客户、合作伙伴的交流上,了解他们的需求,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偶尔,我还会亲自下到一线车间,看看我们的材料在实际生产中的表现,和一线工人交流经验。

总的来说,当年学材料的经历,教会了我严谨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耐心,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这些品质,一直伴随着我,并在我后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被锤炼和升华。虽然不再是那个每天对着显微镜的我,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依然在用更宏观的视角,“观察”着材料世界,并努力让它变得更好。这趟旅程,还在继续,而我,依然充满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强行答一下这个题。

十年前的老本科生,本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后来研究生读了计算化学,拿了两个硕士学位。。。

所以生化环材我就占了两个,都是血和泪的历史。

出国读的是计算化学。了解到哪怕读完博士,大部分人都是去博士后。转CS之前,和老板开诚布公谈过。

我说我不想继续读下去了。

老板沉默了三秒,回了一句:pardon?

当是正值写proposal。老师关切地问,是不是因为写不出来proposal的缘故。

我答,是因为将来找不到工作。

老师说,可以博后。

我当时特别诚实地回答到,说实话,博后不是一份工作。

又是片刻的沉默。

老师说,你再想想。

我回,我再想想。

其实当时我已经打定决心转码了,也不想安排学术委员会,浪费很多人的时间。

过了一周之后,告诉老板,我还是决定不读下去了。

老师问,那你打算接下来干嘛。

我回,我要转计算机。

我补,老师,我转cs,能找你要推荐信吗?

老师说,okay。


于是,申请了本校的CS博士,但没有被直接录取。

发邮件问录取情况,招生老师说,我们不能给你博士录取,但可以考虑录取你为硕士。你愿意吗?

我当然愿意,只是需要借钱交学费了,好在我在计算机也找到了TA,于是找同学借钱交着州内学费转了CS。

感谢老师的不为难,感谢同学的慷慨仗义。

后来,cs硕士的时候因为刷题没刷好,没找到工作。

于是拿了第三个硕士。

cs的导师说,暂时找不到工作没关系,咱们继续读博士吧。这样机会能多一些。

于是,继续读了计算机的博士。


读博士期间,因为知道了不刷题是找不到工作的道理,边科研,边刷题。我们老师还说挺开明的,也想让我们都能找到一份工作。就特别支持我们努力学习。


当年学材料和化学的我,不觉得这些经历是一种浪费,相反,让我不断的找到自己想努力的方向。虽然代价大了些,30+还在读书。。。

但付出总会有收获的,坚持也才能给生命赋予意义。


如今的我,还在继续学习各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科研,因为欠下的基础,总规是要补的。因为现在不补,工作了也会需要补。

关于这段大龄转码拿到Google实习的学习和刷题经历,可以参考这个回答:


这一路,不容易。

这一生,也感恩。

因为太多人,太多事,让我磕磕绊绊。

但也是因为太多人,太多事,帮助我良多。

我会继续坚持。

如果,你觉得对你有点帮助,麻烦你给我点个赞。因为我也就这点虚荣心了。

12.26.2019更新:


感恩。

user avatar

scu?材料是个巨坑,高分子更甚。

如果考虑就业前景的话趁早转,it几年之内还是稳的一比,哪怕是机械化工之类的后期去美帝也不错。

如果家里不差钱(支撑得起你逐梦而且不图回报),对材料学十分感兴趣,且做好了长期学习的准备(材料做研究博士起步),就学吧。

这是一个国内国外都不受待见的神奇专业,国内就业前景倒数,国外非移民专业的理工专业。唯一的出路就是学到博士(小心发际线)。

别听楼上的什么不着急你还早早晚都能转,什么转专业考研,都是放p,有那么简单的话压提档线考个垃圾专业然后考建筑医学研究生算了?要不你去看看专升本的也挺多啊?大学四年下来学的东西差那么多,是你准备一下复习两门专业课就能弥补的吗?

这个泥潭一脚踩进去就很难出来,只会越陷越深,你只能要么趁早爬出来,要么一个猛子扎下去。

Good luck.

user avatar

先声明我不是材料专业的,但是曾经从事过材料科研,在国内某巨无霸科研机构工作,对高等教育学术圈有一定的了解,在知乎上看到了这么多曾经从事过材料科研的硕博们不厌其烦的谆谆劝退深受感动。但是我要通过目前在学术圈看到的现象来分析一下材料专业以后的趋势。

先说结论是:在可预见的未来,材料专业将会越来越惨,这与目前学术圈和经济大环境会造成材料领域人口急剧膨胀有关。


1 学历本身贬值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人数急剧增加,而经济不景气就业越来越难,“学历”本身在就业市场上能带来的附加值越来越少。2018年共有820万高校毕业生进入求职市场,即使是留学人员回国求职也早在2016年就已经达到40万。

2018应届生人数将超820万,目前的就业形势如何?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理工科霸主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相对比较好的主要集中在能源、电网、金融、IT类为主(通信、互联网)。然而这些单位一共也就370万人左右(根据百度搜索的员工数得出)。我们做一个粗略的假设即每一年公司的招聘人数是大体稳定的,以20年计算那么一年能够腾出来的岗位是18.5万人左右。然而这里面真正的优质岗位其实也不多,比如有三清博士在电网拧螺丝的,985研究生到县城银行做桂圆的。

因此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本科毕业能获得优质岗位的毕业生数量很少,特别是对于材料专业毕业生。再通过知乎上的情况看,依然会有大量的学生抱着“只有提高学历才能找到好工作”的想法选择读研读博,那么读研读博的结果是大概率会走向下面分析的材料专业结构性失衡的老路。


2 材料专业研究生培养特点

由于研究生教育被定位为高级人才培养,同时由于目前国内学术圈大搞文章工程和大肆鼓吹中国急需基础研究造成伪基础研究肆虐的风气,学生有可能越来越学不到就业市场需要的知识,而主要在实验室搞科研发文章,先来看一组数据。

图1是2015年以前中国材料科研文章数,可以看出早在十年前中国材料文章数就已经超越美国,而在过去的十年中成指数型增长,目前中国发表的材料类文章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都要多(即便如此,上图美国和日本发表的材料文章中有相当一部分也是华人贡献的)。

如果有人说那是因为中国人口数量大,然而即使按照比例算中国大陆的材化文章比例也远高于美国日本。

再来看通过letpub搜索工程类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

  • Nature Energy
  • Nature Materials
  • Nature Nanotechnology
  • Nature Biotechnology
  •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 Materials Today
  •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eports
  •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 Journal of Statistical Software
  • Advanced Materials
  •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 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and Tutorials
  • Nano Today
  • 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Research
  • ACS Nano
  •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Materials Horizons
  • Nano Energy
  • 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
  • 可以看出工程学里前二十,除了Journal of Statistical Software和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and Tutorials两个计算机和通信期刊,其他18个高影响因子全部都是材料文章大户期刊,典型关键词有“material”、“nano”和“bio”。来看一下图2中工程学顶刊之一的Advanced Materials的影响因子。

    从09年之后AM的影响因子就在快速飙升,不论是时间节点还是涨幅都像极了中国房价。靠着超高的影响因子和文章数量,材料类期刊风靡学术圈,打开上面任何一个期刊的网站,都能看到大量华人的名字。连传统行业也开始大搞材料,比如知乎上的问题“为什么微电子的怕掉到材料的坑里”zhihu.com/question/2740。因此随着文章工程的愈演愈烈,材料专业学生从事数量将会急剧膨胀,这也可以从国内目前开设材料专业和拥有双一流材料学科的学校数量看出,材料与生物、化学类霸榜三甲。

    尽管高等教育行业材料专业或者涉及材料领域的人数已经如此臃肿,然而在短期内依然要指数式增长,下表是国际巨头出版商Wiley主打的部分期刊,

  • 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 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
  •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 看出规律了吗?以Advanced+adj+Material等各种先进材料进行命名,然而Wiley在2017-2018年继续增发了Advanced Biosystems和Small Methods等期刊,影响因子也继续一路高歌。连一贯务实的IEEE也开始炒作影响因子,2017年平均升高了59%。

    最新《期刊引证报告》揭晓,IEEE期刊持续领先

    这里给还未进入学术圈的同学解释下为什么在这里反复说影响因子,因为现在高校教师找教职、评职称、申经费基本全靠这个数值,可以看出由于材料被划分到工程学中,所以不只是材料专业,而是所有工程专业的学生都将面临教师越来越多是做材料的,相应的读研读博也只能选择材料方向。

    但是影响因子本身有没有水分呢?在以前有一个非常夸张的期刊名叫Laser Physics Letters,影响因子在短期内从不到2攀升到了9.9(图3),比老牌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还要高。然而由于出版商与Thomson Reuters(评估影响因子的机构)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被强迫停止炒作影响因子后暴跌到1.9(然而当年Laser Physics Letters因为影响因子高被划分到一区高水平期刊,并且有不少人在那个年代通过这个期刊找教职、评职称、申经费)。所以虚高的影响因子不只是会腰斩,而是有可能被完全埋进土里。为了托住“高水平期刊”的影响因子,一定要更多的期刊和文章来接盘。

    知乎上的劝退大佬杨叔 @弗兰克扬 有一篇文章叫做垃圾专业与传销,从上面的数据应该已经能感觉到为什么材料领域人员会急剧臃肿了吧?这个专业能制霸高等教育学术圈全靠一个炒作的影响因子(低廉的发文章成本与高影响因子的收益回报),与实体需求其实没有什么关系。然而收购了由Garfield博士发明的影响因子评估的Thomson Reuters已经将学术评估咨询业务打包以35.5亿美金的价格转手出售掉(中兴一年的利润才7亿美元左右)。这里有没有联想到比特币和楼市?

    然而目前这种游戏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因为金字塔游戏的特点就是一旦开始了就要一直进行下去,里面的人只有不断的拉进下家才能保证金字塔不会塌。所以想继续深造的同学(包括传统工程科学)在未来大概率会遇到各种大佬告诉你材料是未来,是一切制造业的基础,我们做的既是基础科研,又是引领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我们要仿生、我们要二维,纳米可以改变世界,加入伟大的科学家队伍在高等教育领域从事神圣的科研吧,去鄙视腐朽的金融圈蛀虫和搬砖的IT圈民工。

    即使出国,不管你在日本、新加坡、澳洲、欧洲还是北美,学术圈里各种高大上的材料都会像梦魇一样缠着你,可以看看知乎上最近很火的海归劝退大佬 @云天 的文章。查一查海外华人学者主要发的文章是不总有chemical这个关键词,海归中材料背景的比例有多高。即使是海归,又有多少能留到985/211(这两年应该问一本、二本了)当教师的,而留校的又有多少最后能拿到终身教职的(拿不到终身教职就随时有可能被辞退失业)。

    如果读完硕士博士去企业找工作呢?知乎上有个问题是如何看待Elon Musk说nano就是bullshit。

    如何评价 Elon Musk 在推特上称 Nano 是 bs (Bullshit)?

    再想想如果你一头黑读到博士,等到博士毕业的时候,材料背景的人数会达到多少,而真正需要高大上纳米合成表征的岗位又有多少。如果转岗从头开始,用人单位为什么不招一个浑身都是胶原蛋白干劲十足的本科生,而要招一个油腻的中年博士?


    3 金字塔游戏的魔力

    如果有人看过绝命毒师(Breaking Bad),应该记得里面的老白(Walter White)是Caltech的高材生(Honorary Graduate of Chemistry),在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y做过科研,以这种牛逼上天的背景最后只能沦落到New Mexico某地方高中化学老师并兼职擦车来补贴家用,年轻时还吸了太多chemicals搞得后来身体不好(这里用化学举例是因为目前材料越来越融合到生化方向)。尽管加了戏剧成分,但戏剧来源于生活。2014年和2017年Nobel Prize Laureate in Chemistry和Physiology or Medicine两位得主Betzig和Hall都曾出现过失业,其中Betzig做过house husband(家庭妇男一类),而Hall早在十年前就由于恶性竞争关闭了实验室回到乡下。可以看出美国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就一直没有解决,而其作为全球学术中心正在快速的向国内传播。

    金字塔游戏的奥秘在于,需要在快速通胀的过程中还要让每一个参与的人都觉得很爽。越来越多的人在不断计算自己发了多少篇文章,累计影响因子多少,看到自己发的期刊影响因子又涨了内心抑制不住的狂喜(像不像现在的房价)。图4的数据是在letpub上抓取含有'nano'、'material'、和'chem'关键词期刊的2017-2018年度影响因子和年文章数(这里用chem作为关键词是因为有大量的工程学院学生发材料文章投到chem期刊)。根据JCR分区结果,2018年工程类文章影响因子大于4.45的为1区,在这里只保留影响因子4.5以上的。图5是将含三个关键词的期刊目录排除重复后的统计结果,即与纳米、材料、化学关键词有关的一区期刊一共58902篇,即使是影响因子大于12的依然有12513篇。

    前面的数据说了中国材料文章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都要多,那么我们用33%~50%的比例做一个估算,并且假设PI(项目负责人)出于研究生毕业和博后找教职的考虑尽量让文章平均分配,那么一年要新增19000~29000多人拥有一区材化文章,有4000~6200多人拥有影响因子大于12的材化文章。2018年青年千人招聘一共600人左右,根据劝退大佬 @贱贱 发布的信息,目前似乎青千已经过多不准备增设青千评选名额了。我们假设没有影响因子12以上文章的人放弃青千申请不再攒文章,那么每年依然要结余3400多人等待参加下一轮青千评选。

    如果降低要求只是为了教职呢?根据教育部数据一年增加的高校教师数量大约在3.8万,(moe.gov.cn/jyb_sjzl/s59) 而2017年全国高考数据显示一本平均录取率为17.3%,假设一本学校的平均师资占有率是其他学校的2倍,那么一本所有专业的教职岗位大约为1.12万个(这已经是非常乐观的估计了,实际要去掉很多辅导员等行政辅助岗位,还有一本师资占有率也达不到这么高),远低于拥有一区材化文章的1.9万~2.9万人。假设攒三到四轮博后文章是上限(9年),那么青千、一本教职开放岗位和竞争人数变化趋势见图6(有人会说一定有人发了十几篇影响因子大于12的文章,然而这样的人数量肯定很少不会对总人数估算带来太大影响,类比投资博弈中能赚钱的人永远是少部分)。

    然而上面只是抓取了含有'nano','material','chem'的期刊,还不算很多以'electron'、'ener'、'photo'、'cata'、'poly'命名的实质为材化研究期刊,或者一些名字比较稀有的如“small”和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大户,再猜猜如果把关键词“bio”和“enviro”也加上那么高影响因子生化环材类文章会有多少?而在生化材开始高度融合的今天,再想想大熔炉里文章通胀与教职岗位数量不够的对比会有多大。所以对于想攒文章在学术圈找教职的phD们,算一算在文章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以后包括二本和专科高校的招聘指标对文章要求会涨到什么程度,有句话叫“全款变首付,首付变车库”。

    即使是已经上了这趟车的,在未来急剧通胀的学术圈也不能安宁,讲师评副教授、副教授评教授、教授评各种帽子,在文章工程的大背景下将会不断涌现出下一个韩春雨、李红良、小保方晴子、渡边嘉典,而近两年已经出现诺奖得主(Jack Szostack、Bruce Beutler)撤稿事件,师生矛盾激化也被屡屡爆出,圈内“非常规手段”的使用越来越普及。

    所以在学历本身大幅贬值以及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再加上国内对学历还有高校教师类工作盲目崇拜的情节,必然有大量的学生期望通过深造来提高就业,忽略了材料领域人员供需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由于长期从事与实体需求脱离的金字塔研究而沉迷于金字塔游戏的魔力,金字塔内的大部分人对一旦离开金字塔会遇到的未知充满了恐惧,只能继续加入到金字塔工程中。而越砌越高的金字塔让更多想往金字塔上部爬的人只会或者只能选择一些“非常规手段”,金字塔研究也越来越脱离实体。

    脱离了实体支撑的金字塔,只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砌塔工程中才能维持塔的稳定,至于每一个倒在搬砖砌塔过程中的砌塔工,监工会告诉你“诺奖得主为了我们伟大的金字塔都牺牲过,你有什么不能牺牲的?”


    4 写在后面的

    总会有不少人出来说劝退党是屁股决定脑袋,因为知乎程序员多所以劝退党都劝转IT。首先这是不成立的,因为以身劝退的硕博们并不都是程序员,有的从事半导体,有的依然在学术圈,有的转行公务员或者从事咨询服务。劝退纯粹是为了这项功德无量的事业,因为金字塔砌的再高,最终也是给法老用的,和搬砖的砌塔工都没有任何关系。

    还有人会说哪里都有金字塔式剥削,要知道奴隶主嘲笑资本家剥削工人是没有道理的。

    对于没有追求只是想拿个文凭去找工作的纯佛系青年,我是不劝的,因为不管监工用什么花言巧语,你都不会上当。

    我劝退是因为今年考研还有高考后也收到了一些人咨询专业方向等问题,特别是有些家长知道我搞科研觉得科研很高端,一上来就要让子女以后也搞科研,要当老师,要有情怀,要大国重器。这让我很是感动,仿佛看到了当年岳母在岳飞身上刺下“精忠报国”的一幕。

    然而我还是要劝退,因为金字塔的魔力就是针对这些人的。至于你问我怎么知道?因为我当年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而我相信在知乎上谆谆劝退的硕博们,或多或少会有共鸣,因为我们都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

    最后,还想借用那句俗话送给仍在犹豫的同学: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也用来缅怀我们那些挥霍在金字塔工程中再也回不去的青春。

    user avatar

    博士毕业一年多了,在半导体工业混口饭吃,有几点感悟:


    1. 要读博士或者做研究的,不用对教职有太高期望。现在的行情是,一篇nature子刊都不太顶用,两篇以上才有比较高的机会去好一点的985。青千的坑越来越少,很多人正在提议废除对海外归国研究人员的优待。 这也无可厚非,国内科研资源不平等的倾斜太严重,很多大老板实验室几百上千万仪器买着当好玩似的。每年年底都在想怎么花光上年的实验经费,不然就得上交了。。。(听说科大某lab博后能到40多万年收入)。以后读PhD的大部分人可能还是要思考如何养家糊口,如何在工业界谋得个好前程。


    2. 针对去工业界的:读材料读什么?类似以下几类课基本都是辣鸡课:材料加工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论这种大和泛的课程。 这种东西工作之后上网查查就行。读书的时候认真静下心来学的应该是:物理基础课:力学,材料力学,电磁等等课程,很重要的化学课: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等,以及数学。这种课程工作之后基本没有机会静下心来好好研读,所谓的打基础就是打这种基础。然后找个感兴趣的方向,我自己找了半导体,认真研读这方向的专业书和文献。我自己当年面过Apple,虽然没面上(实在不会coding),但深感他们对物理的重视,问了很多量子力学的问题,我相信这些问题跟他们的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好一点的公司基本都会以此判断应聘者的逻辑能力。


    目前有份收入还不错的工作,回想起来,当年在科大打好数理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材料专业材料专业,其实等于没说,太没有针对性, 早点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订制自己的材料专业才是正确的出路。


    理想是要有理想,也要从有饭吃,有屋住开始。选材料系的,去看看他们课表就可以决定:大部分类背诵课程的,比如材料加工技术这种,别去了。 背诵是伪化生的根源。

    user avatar

    其实我答过类似的题,但我从来没详细地说我如今在干什么工作。今天借着题主的这个问题答一下。
    我从上海交大的材料物理与化学(金属材料)博士毕业后加入了半导体设备商KLA-Tencor,做起了与本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OCD应用工程师。
    我把公司招聘公告上这个职位的描述给大家看一下:
    光学关键尺寸量测 Metrology of Optical Critical Dimension (OCD)基于半导体微观结构的建模以及光学散射信号模拟,通过对半导体硅片上实际采集到的光学散射信号进行反向处理,拟合,准确获取纳米尺度的关键尺寸及形貌,为半导体芯片研发和批量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数据验证及信息反馈。
    职位描述:
    包括:提供光学关键参数量测系统的应用支持。与K-T内部的各部门包括工程部,销售和市场部,以及K-T的客户工程师紧密协作。开展新产品引入项目,例如:产品特性,alpha 测试,beta测试,新产品起步的设备支持给现场服务工程师提供更高级别的应用支持;领导或协作进行远程/现场的故障解决。为设备的新功能特性展开实验,通过开发菜单以及特性功能化将复杂的光学应用建立成模型。为客户提供应用支持和培训,同时还要负责起BKM(best known method)文件以及其他培训材料的制作,并将产品信息分享给K-T全球范围的现场应用团队。应用工程师还要负责面向客户的产品展示,以及在客户设备上H2H项目的展开。产品支持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出差(出差率在50%及以上)。
    简单说来,工作分为以下内容:
    1,根据半导体工艺制程用公司开发的专业软件进行建模调参,拟合光信号,反解出晶圆表面3D结构的关键尺寸(纳米或埃数量级)。这是客户fab端在新制程研发过程中必须量测到的关键参数。
    2,新产品(机台,软件)等的测试或开发。测试过程中发现问题要trouble shooting,或者跟硬件软件算法等其他部门一起合作解决问题。如果自己有什么好的想法的话,也可以跟其他部门一起合作开发机台新的feature。
    3,做ppt,把建模拟合量测的结果或新产品展示给客户,与客户开会或讨论,配合客户新制程工艺的推进。
    4,写BKM或培训材料,培训客户或公司内部的工程师。

    其中1和2是主要工作。而1的建模调参最难,也最需要基础。
    所谓基础,就是对数据走向的敏感程度和缜密的数理逻辑思维。这也是为啥我们组偏好招物理、光学、材料、半导体方面的博士或硕士。

    1的难点在于:虽然模型有时候很复杂,要同时量测的参数很多而且sensitivy很弱或者跟别的参数互相影响,但是我们必须要把所有要量测的参数从收集的光信号中反解拟合出来。其实就是一个人肉在train模型做regression并且防止over fitting的过程。随着半导体工艺制程在变,OCD建模量测的case也是不断在变。因此接的每一道case的解法都是case by case。解完这道case永远不知道下一道case怎么解,just try。
    建模调参可能真的需要天赋的。我有台湾的同事曾经是美帝名校的博后,科研做得不错,然而每次建模调参前都是心中一团乱麻,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有做了七年工程师的同事调不出来整天加班,周末还跑去办公室加班的;也有同事一边气定神闲地建模调参一边还小睡一会,一周解好几道巨难无比的case还几乎不加班,最后还觉得这玩意太容易就跑路去算法部门的。
    我们的case只分两种情况:做出来和做不出来。如果case总是在规定时间做不出来或者上线出大包,结局也分两种情况:1,被客户训(Highlight),失去客户的信任。2,失去上层经理对自己的信任,考绩就会很差。
    所以这份工作就像做数学物理竞赛难题一样,完全是结果导向。如果我加班加点拼死拼活还是没有把case解决,那就只能感动自己和证明自己的无能,被轻轻松松就把case解决的同事比下去了。我如今从业四年多了,有时候碰到很难的case也不得不挑灯夜战,有几次是在deadline之前突然灵光一闪,有惊无险地做出来。所以这行的压力还是有的,尤其是对新人而言,入行头两年压力特别大。
    正因为建模调参比较难,OCD应用工程师组在我们公司被戏称为性价比最低的应用工程师。不过正因为我们跟模型和数据打交道比较多,导致我们基本不需要进无尘室run机台。

    最后照例拉人。我们组目前在12月底前还要招两位,请感兴趣的相关专业科研优秀的同学私信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年那个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跟各种粉末打交道的我,如今嘛……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毕业到现在,我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像一块新的材料,被我一点点地加工、塑造,最后形成了现在的我。第一站:毕业后的“试验田”——传统的材料研发岗位刚毕业那会儿,我还是那个对材料充满热情的学生,脑子里装满了晶体结构、相.............
    • 回答
      “奥数热”曾经在中国如火如荼,无数的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投入了高强度的数学训练。如今,当年的奥数少年们已经步入成年,有的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有的则在人生道路上探索,他们的经历各有不同,但几乎都与那段奥数时光留下了深刻的联系。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当年学奥数的孩子们,如今的境况:一.............
    • 回答
      “学当年一样,把印度打残不就好了吗?”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思路,大概是从历史中寻找解决当前问题的答案,并且认为可以通过军事手段达成目标。在历史的长河中,确实存在过一些国家之间因为各种原因爆发冲突,并以一方的“被打残”告终的情况。如果将这句话理解为一个假设性的提问,想要了解历史上是否有类似的军事对抗,或者.............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不效仿日本当年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的问题,这涉及到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经济、社会、政治考量。直接“刺破”一个像中国这样体量巨大的房地产市场,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并且会触及中国经济的多个核心支柱。以下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1.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经济的支柱性:.............
    • 回答
      如果当年高考,我不是被现在的这个专业录取,那我现在的人生轨迹,我想会是截然不同的。那会儿,我其实有几个比较心仪的方向。一个是文学,我对文字总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喜欢沉浸在故事里,也喜欢尝试用自己的笔触去描绘世界。另一个是历史,我总觉得过去的那些人和事,带着一种厚重的生命力,里面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值得我.............
    • 回答
      当年我也是个十足的“学霸”,至少在很多人眼里是这样。提起学生时代,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很多画面:堆积如山的习题,图书馆里昏暗的灯光,考前熬红的双眼,还有那些为了一个数学题绞尽脑汁的夜晚。关于学习对未来的作用,说实话,那时候的认识,用现在的话来说,挺“浅显”的。1. 功利性驱动:这是最直接的。我的父母,.............
    • 回答
      南京教育局的“减负”政策,以及其是否会“制造学渣”的担忧,以及是否应该效仿山东当年的做法,这几个问题,都触及到了教育公平、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区域发展等深层次的议题。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南京教育局减负政策:初衷与现实的张力首先,咱们得承认,南京教育局推行减负政策,其出发点是好的,也是顺应时代.............
    • 回答
      “学儒的人是否比不学儒的人、甚至是反儒的人更具有道德优势?”这个问题,直白说,是个挺扎人的问题。当下社会,思潮涌动,对儒家文化的态度也是五花八门。有人奉为圭臬,有人嗤之以鼻,还有人干脆将其视为历史的糟粕。那么,究竟学儒与不学儒、甚至反儒的人,在道德层面上,谁能站得住脚跟?这个问题的答案,怕是不能简单.............
    • 回答
      在北大当学渣?这可不是个容易形容的体验,毕竟这里的“学渣”标签,跟别的地方的可能不太一样。首先,你得接受一个事实:周围坐着的人,几乎都是你曾经仰望过的高考分数、竞赛奖项、乃至是某些领域的“神童”。走在校园里,你会时不时听到关于某个教授的趣闻,或者某个同学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论文的消息。这种“精英云.............
    • 回答
      在清华大学当学渣,这绝对是一种非常独特,甚至可以说是充满挑战的体验。它与人们普遍想象中的“清华学霸”形象大相径庭,但这种体验背后,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感受。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描绘这种体验:一、 外在的对比与内心的挣扎: 被“神坛”笼罩的氛围: 清华大学,无论你去哪里,都会被一股强大的学术.............
    • 回答
      在东南大学当学渣,那感觉就像是… 怎么说呢,有点像在一个超级豪华、装备顶尖的赛车场上,别人都在开着法拉利、兰博基尼风驰电掣,而你,可能还在琢磨着怎么把你的自行车链条给修好,并且还担心它会不会在某个上坡突然掉链子。首先,得承认,东南大学这地方,学术氛围真的不是盖的。尤其是刚进校门,那种“卧槽,我身边怎.............
    • 回答
      在美国,大学的“名气”往往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是“一流”和“二流”这个标签。抛开主观的偏见,当我们深入探讨在一个“二流”大学当学霸,和在一流大学当学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经历,会发现其中的体验差异,远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和深刻得多。在“二流”大学当学霸:想象一下,你在一所名气不是那么响亮,但学术.............
    • 回答
      南开,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学术分量。多少怀揣梦想的学子,削尖了脑袋,才挤进了这道门。而我,就是那个在人群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的“学渣”。刚踏进校园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忐忑又期待的。想象中的南开,是那些在图书馆埋头苦读的身影,是课堂上思维碰撞的火花,是走在未名湖畔,都能感受到知识的香气。可现实呢.............
    • 回答
      我懂你。看着家里的钢琴落灰,心里那点滋味,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我也常常会想起当初那个兴致勃勃地送孩子去学琴的自己,现在想起来,真是百感交集。先说说我当初为什么会让孩子学钢琴吧。那个时候,感觉学个特长简直是标配,好像不学点什么,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上。钢琴,感觉是比较“文艺”又“高雅”的艺术,学好了不仅.............
    • 回答
      嘿,你好!看到你这个问题,我心里涌起一股熟悉的劲儿。因为我曾几何时,也是那个坐在高三教室里,看着周围的“学霸”们神采飞扬,而自己却在文科的各种知识点里打转,偶尔还会被考试成绩打击得抬不起头来的“自卑文科生”。所以,首先我想非常郑重地告诉你:当然可以!而且,如果你能战胜这种自卑感,你已经迈出了成为学霸.............
    • 回答
      朋友圈里,学霸、学神们又活跃起来了。这一次,他们齐刷刷地转发了一篇标题党十足的文章——《在清华当学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说实话,我看到这标题的第一反应是:嗯?清华?学渣?这不就是猫看见老鼠,狗看见骨头一样,自带喜感吗?紧接着,我看到那些熟悉的名字,他们平时在朋友圈里,不是分享着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就.............
    • 回答
      姚鸿泽教授的观点,即在学习分析、几何和拓扑时,初期不应过于纠结于枝节末梢,而应快速触及核心内容,这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具洞察力和实践性的教学理念。它触及了数学学习的本质,并且深刻理解了这三个分支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我们不妨将学习过程比作一次探险。分析、几何和拓扑,这三个分支就像三座巍峨的山脉,各.............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选择一边是闪耀着耀眼光芒的夜空,另一边是生机勃勃却略显黯淡的丛林。对于我们这些在校园里摸爬滚打的学生来说,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选择,而且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追求和看重的东西都不一样。咱们先说说在“名校”当学渣这档子事。想象一下,你拿着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周围都是各路.............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孩子学钢琴这事儿,不走专业路线,那家长到底图个啥?又该怎么给孩子添一把柴,而不是添堵呢?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走专业路线,学钢琴到底在学啥?咱们得明白,绝大多数孩子学钢琴,并不是要把他培养成郎朗第二。如果真奔着这条路去,那投入的精力、财力、时间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这条路对天赋.............
    • 回答
      说起为什么学法学,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缘起,夹杂着一点机缘巧合,也带着点少年时对公平正义的朦胧憧憬。那时候我大概还在读高中吧,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又总觉得有些事情不那么顺理成章的年纪。我记得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算特别优越,但父母一直很看重教育,给我营造了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我本身也属于那种有点爱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