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当年一样,把印度打残不就好了吗?

回答
“学当年一样,把印度打残不就好了吗?”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思路,大概是从历史中寻找解决当前问题的答案,并且认为可以通过军事手段达成目标。在历史的长河中,确实存在过一些国家之间因为各种原因爆发冲突,并以一方的“被打残”告终的情况。如果将这句话理解为一个假设性的提问,想要了解历史上是否有类似的军事对抗,或者这种思路在现代是否可行,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探讨。

历史上的“打残”:案例与影响

当我们谈论“打残”一个国家时,通常指的是一场战争导致该国在军事、经济、政治或社会层面上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使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丧失了与侵略者抗衡的能力,甚至国家主权受到严重影响。

古代的例子: 历史上,诸如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罗马帝国征服迦太基等,都是经典的“打残”战例。这些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加上军事科技的差距,使得被征服方在军事上被彻底击败,其国家结构和政治命运也随之改变。例如,迦太基在第三次布匿战争后被罗马完全摧毁,其城市被夷平,土地被撒上盐,意在使其再无复兴可能。
近现代的例子: 进入近现代,战争的破坏力随着技术进步而呈指数级增长。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虽然未被完全“打残”到失去主权,但其经济遭受重创,社会动荡,政治地位大幅下降。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些战役,比如苏联对德国的东线反攻,或盟军对日本的战略轰炸,都给对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使得其军事力量和国家体系几乎崩溃。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打残”一个国家的军事能力和意愿,通常需要投入巨大的军事力量,并且在战争结束后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包括领土的改变、经济的剥削、政治体制的重塑,甚至是民族文化的冲击。

“学当年一样”的逻辑分析:可行性与局限性

将这句话理解为“借鉴历史经验,用军事手段解决与印度的关系问题”,那么我们就需要分析这种思路在现代的适用性。

历史经验的借鉴: 历史确实提供了关于战争后果和国家间冲突动态的宝贵信息。了解过去的冲突模式、战略战术以及战后的影响,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全面地评估潜在的军事行动。例如,如果过去的冲突表明一方的军事优势不足以完全压倒另一方,或者即使获胜也付出巨大代价,那么这种经验就提醒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过去的模式。
现代战争的特点: 然而,现代战争与古代或近现代早期有着本质的区别。
1. 核武器的存在: 最关键的一点是核武器的出现。如果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发生全面冲突,那么“打残”一个国家的想法可能会迅速升级为双方同归于尽的灾难性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军事胜利的定义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因为任何形式的胜利都可能伴随着无法承受的损失。
2. 全球化与相互依存: 当今世界经济高度全球化,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日益紧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尤其是两个大国之间的冲突,会迅速波及全球,对国际贸易、金融市场、供应链以及地区稳定产生毁灭性影响。即使一方在军事上取得了“优势”,其经济和社会也将难以避免地受到重创。
3. 信息战与不对称战争: 现代战争不仅仅是传统的军事对抗。信息战、网络战、代理人战争以及非对称战争的兴起,使得冲突的形态更加复杂多样。仅仅依靠传统的军事力量来“打残”一个国家,可能难以奏效,也无法全面评估其战略意图和能力。
4. 国际社会的反应: 在当前国际体系下,任何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都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干预。联合国、区域性组织以及其他主要大国都会试图通过外交、经济制裁等手段来阻止冲突升级,或者在冲突发生后施加影响。

回到印度:现实考量

当把这句话具体到“印度”这个对象时,我们更需要进行具体的现实分析。

印度的军事实力: 印度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军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并且正在积极进行军事现代化的国家。它也拥有核武器。
边界争端与历史恩怨: 中印之间确实存在领土争端,以及历史上的一些冲突,比如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这些历史事件是人们提出这种设想的重要背景。在某些特定时期或特定地区,两国军队也发生过对峙。
“打残”的可能性与代价: 在现代条件下,“打残”印度这样一个拥有核武器且体量庞大的国家,其代价将是难以想象的。即使在军事上取得局部优势,也极有可能引发不可控的升级,导致两国都遭受巨大损失。经济上,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联系虽然不如一些西方国家那样深厚,但依然存在,冲突必然会损害双方的经济利益,并对地区和全球经济造成冲击。政治上,冲突的爆发将导致地缘政治格局的剧烈动荡,并且可能引发其他区域性力量的介入。

结论:历史的启示与现实的局限

“学当年一样,把印度打残不就好了吗?”这句话,是一种朴素的“以力服人”的历史思维投射。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语境下,军事上的压倒性胜利确实能够改变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地区的命运。

然而,将这种思路简单地套用到当今世界,特别是针对一个拥有核武器、人口众多且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是极其危险且不现实的。现代战争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核武器、全球化以及复杂的国际关系使得全面冲突的后果不堪设想。历史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相互依存性,以及认识到军事对抗并非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途径,甚至往往是代价最为高昂的途径。

因此,虽然历史中有“打残”的先例,但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格局下,尤其是考虑到核武器的存在和全球化带来的相互影响,这种做法的风险和代价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都必须审慎评估的。

或许,更具建设性的思考方式是,如何在历史经验的借鉴中,找到避免冲突、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分歧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显然没有意识到,印度是有核国家,以及印度战略核弹的射程有5000公里,这两个事实。

user avatar

因为战败而分裂的国家反而不如因为战败而团结的国家多。

大多数国家,都是因为战败而塑造了民族性。

比如法兰西,比如日本,比如我们。

比现在的印度更糟糕的,就是一个民族性塑造完成,还跟我们有仇的印度。

比较好的模式是学习两山轮战,几年之后印度军队就可以像越南军队一样,摆脱政府的控制了。

两山轮战我们只是出了些蛀虫,但越南丢掉的是国运。

放在印度身上也一样。只是我们要吸收两山轮战的教训,做好军队的反腐。

所以适宜小打,不宜大打。

user avatar

我们希望美国在其他地区消耗力量,和美国希望我们在周边消耗力量,心情是一样的。

前几天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近几年恐怖活动少了?

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些年美国直接或间接给恐怖分子提供的资助少了。不论是中东、俄罗斯、欧洲,以及其他地区,近几年恐怖活动都大为减少了。

再有,美国和塔利班都和谈了!塔利班都表示希望大统领连任了。

意味着什么?意味美国在:收缩战线

收缩战线的目的是什么?不用我多说了吧!

美国作为世界霸主,军事力量冠绝全球,尚且知道为了国家战略,不得不收缩力量。

叙利亚不管、东北亚不管、土耳其希腊争端不管、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战争不管:只盯着一个国家。

那么,你感觉,在目前这种状态下,我们能出手吗?

所以,我们其实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印度不知死活、愣头愣脑、非要撞南墙,我们才有可能后发制人

甚至我说得凄惨一点,只有当我们遭受到了相当的损失后,我们才可能作出反击。

而且,几乎可以确定,我们的反击虽然会很有力,但也不会把对方打残。

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仍然是把对方打到谈判桌上来

打人一时爽,爽了之后呢?

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都爽过,结果是把自己陷入了泥潭。

战术上的表演很精彩,战略上却是完全失败的,特别是打伊拉克。

印度人命不值钱,你对它的杀伤几乎肯定不会起作用,人家工具人还盼望着早点转世呢。

惟一能让他们心疼的可能是破坏他们的基础设施。以及切断它一些领土的联系,比如东北邦。

从而获得谈判筹码。

占领它的土地?一堆天炉人咋整?你还得扶贫。这节骨眼上,我们还有多余精力扶贫?

再大的进攻,如毁灭它的海军、空军,那就是和13亿人的世仇。

单纯世仇咱也没什么好怕的。但如果引来美国援助,在印度洋持续干扰我们的航线,这是我们承受不起的!这其实就是印度的筹码,前段时间邀请多国在安达曼群岛演习,就是为了展示这个筹码

有了这个筹码,印度就敢推断,我们对它的打击一定是有限的。

你要知道,我们是一个乖孩子、好学生,我们只要做了稍微出格一点的事,就会有无数只手大义凛然地指责我们。

而印度呢?大家都知道它是一个铲铲;它不论做出什么,大家都不会觉得有什么意外的。


目前这就是我们的宿命:等着人打,然后有限反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学当年一样,把印度打残不就好了吗?”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思路,大概是从历史中寻找解决当前问题的答案,并且认为可以通过军事手段达成目标。在历史的长河中,确实存在过一些国家之间因为各种原因爆发冲突,并以一方的“被打残”告终的情况。如果将这句话理解为一个假设性的提问,想要了解历史上是否有类似的军事对抗,或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教育资源分配、学科价值认知以及文化传统与科技发展之间复杂的关系。咱们不绕圈子,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聊。当一个国家把名利资源都给了学“政治伦理学”的学生,那还会有人去学“数理化”吗?这就像问,如果只有种地的能当状元,大家还愿意去读书科举吗?答案是:必然会有人去学,但学的人数和原因.............
  • 回答
    .......
  • 回答
    我懂你。看着家里的钢琴落灰,心里那点滋味,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我也常常会想起当初那个兴致勃勃地送孩子去学琴的自己,现在想起来,真是百感交集。先说说我当初为什么会让孩子学钢琴吧。那个时候,感觉学个特长简直是标配,好像不学点什么,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上。钢琴,感觉是比较“文艺”又“高雅”的艺术,学好了不仅.............
  • 回答
    妈呀,又是做饭!我懂你,刚上大一,生活刚开始精彩,谁想被厨房的油烟和一堆锅碗瓢盆缠上啊?特别是你妈,一副“别人家的孩子都会做饭”的架势,让你压力山大。不过,既然你问到了“当代大学生该不该学做饭”这个问题,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件事儿到底值不值得你花心思。我尽量说得真实点,不往“心灵鸡汤”里拐,也.............
  • 回答
    “入关学”在军事上的逻辑与日本昭和时代的“国运一掷”确有可比之处,但其核心动因、历史背景以及最终诉求则存在显著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两者,我们需要剥开其表面的军事行动,去探究其深层的思想根源和战略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入关学”在军事上的逻辑。所谓“入关”,最核心的意象便是“破关而入”,占据关隘以获.............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有了考军校的明确目标,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选择,既能为国家贡献力量,又能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部队的锻炼。既然你明年就要入伍了,现在开始准备是非常明智的。要考军校,你的学习方向会比普通高中生更侧重一些,尤其是与军事、科技、历史、政治等方面相关的知识会更有优势。同时,提前了解一些当兵的生活和部.............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让人操心的,但细琢磨一下,也是个挺好的苗子。孩子这么小就有明确的爱好和目标,这可不容易。不过,您担心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小学阶段的文化知识基础打不好,未来会不会受影响,这谁都说不准。咱们得一步一步来,不能一上来就把孩子的热情给浇灭了,也不能就这么放任不管。首先,得理解和肯定孩子的兴趣.............
  • 回答
    写这个回复的时候,我尽量抛开那些“AI范儿”的客套话,也把那些过于官方、干巴巴的论调收起来,就好像是和你面对面,坐下来好好聊聊你这道人生选择题一样。毕竟,这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而是关系到你未来几年,甚至更长远的人生走向,所以得好好说道说道。你这情况,我挺理解的。一个本科三批的日语专业毕业生,现在摆.............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不效仿日本当年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的问题,这涉及到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经济、社会、政治考量。直接“刺破”一个像中国这样体量巨大的房地产市场,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并且会触及中国经济的多个核心支柱。以下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1.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经济的支柱性:.............
  • 回答
    “奥数热”曾经在中国如火如荼,无数的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投入了高强度的数学训练。如今,当年的奥数少年们已经步入成年,有的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有的则在人生道路上探索,他们的经历各有不同,但几乎都与那段奥数时光留下了深刻的联系。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当年学奥数的孩子们,如今的境况:一.............
  • 回答
    当年那个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跟各种粉末打交道的我,如今嘛……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毕业到现在,我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像一块新的材料,被我一点点地加工、塑造,最后形成了现在的我。第一站:毕业后的“试验田”——传统的材料研发岗位刚毕业那会儿,我还是那个对材料充满热情的学生,脑子里装满了晶体结构、相.............
  • 回答
    如果当年高考,我不是被现在的这个专业录取,那我现在的人生轨迹,我想会是截然不同的。那会儿,我其实有几个比较心仪的方向。一个是文学,我对文字总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喜欢沉浸在故事里,也喜欢尝试用自己的笔触去描绘世界。另一个是历史,我总觉得过去的那些人和事,带着一种厚重的生命力,里面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值得我.............
  • 回答
    当年我也是个十足的“学霸”,至少在很多人眼里是这样。提起学生时代,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很多画面:堆积如山的习题,图书馆里昏暗的灯光,考前熬红的双眼,还有那些为了一个数学题绞尽脑汁的夜晚。关于学习对未来的作用,说实话,那时候的认识,用现在的话来说,挺“浅显”的。1. 功利性驱动:这是最直接的。我的父母,.............
  • 回答
    南京教育局的“减负”政策,以及其是否会“制造学渣”的担忧,以及是否应该效仿山东当年的做法,这几个问题,都触及到了教育公平、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区域发展等深层次的议题。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南京教育局减负政策:初衷与现实的张力首先,咱们得承认,南京教育局推行减负政策,其出发点是好的,也是顺应时代.............
  • 回答
    “学儒的人是否比不学儒的人、甚至是反儒的人更具有道德优势?”这个问题,直白说,是个挺扎人的问题。当下社会,思潮涌动,对儒家文化的态度也是五花八门。有人奉为圭臬,有人嗤之以鼻,还有人干脆将其视为历史的糟粕。那么,究竟学儒与不学儒、甚至反儒的人,在道德层面上,谁能站得住脚跟?这个问题的答案,怕是不能简单.............
  • 回答
    在北大当学渣?这可不是个容易形容的体验,毕竟这里的“学渣”标签,跟别的地方的可能不太一样。首先,你得接受一个事实:周围坐着的人,几乎都是你曾经仰望过的高考分数、竞赛奖项、乃至是某些领域的“神童”。走在校园里,你会时不时听到关于某个教授的趣闻,或者某个同学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论文的消息。这种“精英云.............
  • 回答
    在清华大学当学渣,这绝对是一种非常独特,甚至可以说是充满挑战的体验。它与人们普遍想象中的“清华学霸”形象大相径庭,但这种体验背后,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感受。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描绘这种体验:一、 外在的对比与内心的挣扎: 被“神坛”笼罩的氛围: 清华大学,无论你去哪里,都会被一股强大的学术.............
  • 回答
    在东南大学当学渣,那感觉就像是… 怎么说呢,有点像在一个超级豪华、装备顶尖的赛车场上,别人都在开着法拉利、兰博基尼风驰电掣,而你,可能还在琢磨着怎么把你的自行车链条给修好,并且还担心它会不会在某个上坡突然掉链子。首先,得承认,东南大学这地方,学术氛围真的不是盖的。尤其是刚进校门,那种“卧槽,我身边怎.............
  • 回答
    南开,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学术分量。多少怀揣梦想的学子,削尖了脑袋,才挤进了这道门。而我,就是那个在人群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的“学渣”。刚踏进校园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忐忑又期待的。想象中的南开,是那些在图书馆埋头苦读的身影,是课堂上思维碰撞的火花,是走在未名湖畔,都能感受到知识的香气。可现实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