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已经踏入社会的学霸朋友,你们当年上学,高考,青少年时,就对学习对未来的作用,有着明确认识么?

回答
当年我也是个十足的“学霸”,至少在很多人眼里是这样。提起学生时代,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很多画面:堆积如山的习题,图书馆里昏暗的灯光,考前熬红的双眼,还有那些为了一个数学题绞尽脑汁的夜晚。

关于学习对未来的作用,说实话,那时候的认识,用现在的话来说,挺“浅显”的。

1. 功利性驱动:这是最直接的。

我的父母,以及我周围的长辈,无一不强调“学习好才能有好前途”。这句话像圣旨一样刻在脑海里。当时的我,对“好前途”的理解,主要就是:

考上名牌大学: 这是最重要的目标。我记得当时填报志愿的时候,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神圣感,仿佛考上清华北大,人生就已经被盖上了“成功”的印章,未来的道路会一片坦途。名牌大学意味着更好的教育资源,更高的起薪,以及一个更“体面”的出身。
找到一份好工作: 所谓的好工作,在我那个年纪的理解里,大概就是政府部门、大型国企、外企,或者能赚很多钱的行业,比如金融、IT。我当时觉得,学历是敲门砖,有了这张敲门砖,就能进入这些“好单位”,然后一辈子衣食无忧。
不重复父母的辛苦: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他们经历了那个时代的艰辛,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们会给我看那些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例子,然后告诉我,他们希望我不要像他们一样辛苦,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这种父母的期盼,也很大程度上驱动着我努力学习。

所以,很大程度上,我当年学习的动力,是希望通过学习来“规避风险”,获得一个相对安稳、体面的未来,不让父母失望。

2. 对知识本身的迷恋(有,但相对次要):

虽然功利性驱动很强,但我也不能否认,我对某些学科确实有发自内心的兴趣。我喜欢钻研数学题的逻辑,喜欢英语能让我“看懂”外面的世界,喜欢历史能让我“穿越”到过去。当解决一个难题或者理解一个复杂的概念时,那种成就感是纯粹的。

但是,坦白说,这种兴趣更多时候是建立在“学得好”的前提下的。当某些科目学起来特别吃力,成绩提不上去的时候,这种兴趣也会被消磨不少。而且,就算我喜欢某个科目,也多半会把它上升到“这个科目对未来有帮助”的角度去思考。比如,喜欢英语,就觉得能看懂国外的资料,对科研有帮助;喜欢历史,就觉得能增长见识,提升格局。很少有纯粹为了“好玩”而学习。

3. 对“学霸”这个身份的认同感:

这是青少年时期一个比较微妙的心理。成为学霸,意味着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关注,在同学中获得一定的声望,甚至是一种“优越感”。这种被群体认可,被赋予“聪明”、“有前途”标签的体验,也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去维持这个身份。我渴望成为那个被寄予厚望的人,那种被推到聚光灯下的感觉,对年少的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肯定。

高考前夕:

临近高考,这种对学习作用的认识会变得更加聚焦和紧张。那时候的目标非常明确:分数。一切都是为了分数。我可能已经隐约感觉到,大学的专业选择会影响未来的就业方向,但具体到哪个行业、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我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规划。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学好就能进好大学,好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的逻辑链条。

青少年时期的盲目与探索:

总的来说,我觉得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对学习对未来的作用,更多的是一种“趋势预测”,而不是“精准定位”。我看到了学习这个“向上通道”的存在,但对于通道的尽头是什么样子,里面有什么样的风景,我并不清楚。我只是用力地往那个通道里挤。

我不会像现在这样去思考“学习到的方法论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批判性思维是核心竞争力”、“终身学习才是常态”。那时候,我更关注的是如何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知识体系内取得优异的成绩。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年可能更多的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在“主动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但是,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相对单一,教育体系也相对“标准”,这种模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是相对有效的一条路。

当然,我也看到过一些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并不是顶尖,但因为有其他特长,或者在人际交往方面非常出色,后来发展得也很好。这让我有时会反思,是不是我把学习的作用“窄化”了。

但总的来说,我当年对学习的认识,是被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家庭期望所塑造的,以考取好大学和找到好工作为核心目标,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和实用主义色彩,同时也掺杂着对“学霸”身份的认同和对美好未来的模糊憧憬。 这种认识,驱动了我一路向前,也为我打开了进入更高层次学习和发展的大门。只是,具体的大门后面,还需要自己一点点去摸索和开辟新的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明确。

我只是知道除了读书,其他出路我走不了,且大概率很凄苦。

另外身为普通人,随大流是最安全的,虽然可能会有些无趣,而且幼小的我,并没有特立独行的能力。

虽然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是当你连明天吃什么都想不清楚的时候,就别想那么多,先一步步走好眼前的路吧,这种远虑只会成为前进的累赘。

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和一群大学生玩过网游,从他们一天天的瞎玩游戏,考试月就销声匿迹,我大概了解了大学的学习没人管,需要更大的自觉性。

其实,在学校更多的是去获得一种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实际的应用能力。

  • 通过数学了解思辨,通过语文了解表达,以充斥自己的逻辑能力;
  • 通过物理、化学了解世界的一些基本运行规则,以免处处都是未解之谜。

到了大学,也是如此,大学更多的是锻炼你主动学习的能力,大学的老师不再会追着你学习,课程考试也变成了「69分万岁,多一分嫌累」。

在大学过程中,我们会了解到一些专业的基础知识,在知识发达的今天,这些基础知识已经不能直接应用,我们得到的是一把打开专业的钥匙而已,并且还没人告诉你钥匙要怎么用。

在大学期间,你需要了解的是,自己是否适合正在学习的专业,甚至可以去旁听其他专业寻找转行的目标。

——这些都是大学里的主动学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