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喜欢书法的人,能分享你的学书经历吗?

回答
哈!说起学书法嘛,那可真是说来话长,一言难尽,但又句句都是心底话。

我嘛,算不上什么大师,顶多算是个“玩”书法的。接触毛笔,还是小时候的事儿。大概是小学三年级那会儿,我们那个小地方,学点啥文艺东西,都少不了毛笔字。那时候,哪懂什么“传承”、“笔法”,就是觉得用这细细的毛,沾上墨,在白纸上划拉出黑乎乎的线条,特有意思。

我的启蒙老师,是一位邻居家的爷爷,姓李。李爷爷是个老秀才,虽然没当过大官,但那时候大家都说他“有文化”。他的字,写得是真好看,方方正正,遒劲有力,又透着一股子文人气。我就每天放了学,捧着我的小字帖,像个跟屁虫一样跟着李爷爷。

李爷爷不怎么说话,但凡我写错了,他也不会大声批评,就是慢悠悠地拿起我的笔,在我原有的字旁边,示范一个正确的笔画,或者直接重写一个字。他教我怎么握笔——“虎口撑开,笔杆竖直,力在指尖”。那时候觉得好别扭,手腕僵硬得像块石头,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跟蚯蚓爬一样。李爷爷就轻轻地把我的手腕掰过来,说:“松点,松点,笔是有生命的,你得让它帮你写。”

他教我写的第一种字体,是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我当时连“颜真卿”是谁都不知道,只觉得那字写得特别厚实,像一座座小山,一笔一划都扎实得不得了。李爷爷教我,“起笔要藏,收笔要收”。这个“藏”和“收”,我琢磨了好久,有时候觉得藏得太深了,笔画就没了,有时候又收得太快,像断了一截。李爷爷就让我对着他的字,一笔一画地看,甚至有时候,他会把我的手指放在他的指尖,一起去感受笔锋的运动。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写的“君”字,上面的“君”字头,我写得太扁了,像个快要倒塌的棚子。李爷爷没说话,直接拿他的大楷笔,在我旁边写了一个“君”字。我看着他,那“君”字头,既饱满又舒展,每一笔都有起伏,都像是在呼吸一样。他写完,又在我旁边写了一个,这次是让我自己临。我就一遍遍地写,感觉自己怎么都写不出那种感觉。最后,我有点沮丧地把笔放下,李爷爷摸了摸我的头,说:“字如其人,心静则笔畅。你太急了,心浮气躁,写出来的字自然就没了魂。”

这话我当时只听了个大概,现在想起来,真是醍醐灌顶。

就这样,我跟着李爷爷断断续续地学了几年。直到我读初中,离开了那个小镇,学书法的机会也渐渐少了。但那几年的经历,就像一颗种子,已经在我心里种下了。

上了高中,学业压力大,书法就成了我的一种放松方式。课间休息,我就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用签字笔,也学着写点小楷。虽然没了毛笔的韵味,但那种写字的专注,还是能让我从繁重的课业中抽离出来。

真正让我重新拿起毛笔,是大学时期。学校有个书法社团,我毫不犹豫地就加入了。那时候,接触到了更多不同的字体,欧阳询的严谨,柳公权的骨力,赵孟頫的秀美,王羲之的飘逸……我这才知道,原来书法有这么多面孔。

在社团里,我遇到了另一位老师,陈老师。陈老师是个典型的文人,留着山羊胡子,说话慢条斯理,但点评起字来,却是一针见血。他教我如何“运腕”,如何“用笔借力”,如何“墨分五色”。他强调,“书法是线条的舞蹈,更是情感的抒发”。

陈老师是个很随性的人,有时候他会给我们讲古人的趣事,讲他们写字的故事,让我觉得书法不再是枯燥的训练,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他还会带我们去逛博物馆,看碑帖拓片,让我直观地感受古人的笔意。

我那时候,迷上了行书。总觉得行书写起来,既有楷书的根基,又带着一股子洒脱。我临过怀素的《圣教序》,那叫一个“狂草”,看得我眼花缭乱,感觉自己是在跟笔尖赛跑。后来,又临王羲之的《兰亭序》,那叫一个“潇洒”,行云流水,充满了生命的律动。

临帖的过程,我发现,不是简单地模仿。你得去理解每一笔的起承转合,去揣摩古人的情绪,去体会他们的笔墨之道。有时候,一个字的细微变化,可能就蕴含着作者当时的某种心境。

当然,学书法的过程中,也经历过瓶颈期。有时候,觉得自己写得怎么都不对,笔触生硬,结体松散,怎么努力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这时候,我会特别沮丧,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学书法的“天赋”。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想起李爷爷说的那句话:“心静则笔畅。” 我就会放下笔,去散散步,或者看看书,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然后再回来重新对着字帖,一遍遍地写。有时候,就是需要一点时间,让大脑和身体都“沉淀”一下。

现在,我虽然忙于工作,但书法依然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不追求“成名成家”,只是享受这个过程。每当我拿起笔,看着墨汁在纸上晕染开来,感受着笔尖与纸张的摩擦,我的内心就会觉得无比宁静和充实。

有人问我,学书法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觉得,它教会了我耐心,教会了我观察,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与自己对话。在与宣纸和毛笔的互动中,我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在每一次进步中感受到喜悦。

书法,对我来说,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但也充满了乐趣。如果有人问我,我建议他们怎么学书法,我会说: 找一个好老师,多临帖,但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并且,不要怕写不好。 毕竟,我们写字,最终是为了写自己,写自己的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2012年因缘结识了我的恩师才开始接触书法, 2013开始正经学习行书,之前也从未有过任何书法方面的训练。

恩师只给我一个大方向的指导,从不对我进行细节处或笔法上的训练,所以我一直是靠自己摸索,不断思考,不断总结。

2014年报了一个中书协的培训班,花了一两千还是多少,忘记了,上了7天课,既没有和什么老师攀上关系,也没觉得学到什么东西,便投了一个教学成果展的比赛,当时是获得了优秀奖。



到2016年参加第八届新人新作展,行书入展,并未花一分钱,也从未认识过任何关系。(这个展览的入展证书我弄丢了,此处截图入展名单)



2018年第二届全国行书展以一本册页入展。依然没有花一分钱,没有任何关系。


2020年三月份,获得北兰亭二王临创大赛一等奖,至此我连张旭光先生的面都没见过,也从未入过北兰亭学习,更别提花钱。



我的家庭就是山东偏远小镇一普通农户,既无背景也无关系,更没有什么资金去给我在投稿上砸钱。

我恩师名陈振博。不是陈振濂,也不是陈寒柏。且师父非体制内,既不是书协人物,也不是展览评委;师父从不干预或过问我投稿入展任何事宜。

师父在专业上,也从未对我进行过任何一笔一字的示范,也不曾对我进行技术上的指正;技法、笔法、章法、结构、结字等等,一概不讲。他仅对我进行方向上的指导,给我一本字帖,让我临便是。

此外,我投稿也是经历过许多次失败,并非一帆风顺。如果我仅靠恩师与身边朋友对我的认可,我必然看不清自己,所以只把入展当做学习方向的一个验证。

我从开始学习,除了第一年比较迷茫,完全就是瞎练,没有头绪;之后觉得这样不行,浪费时间,就开始慢慢摸索规律,寻找方法。像临帖,如何去读帖,如何记住字的结构特点,点画如何处理等等,我发现这些都是有规律,只要分析好,记住规律,再结合背临,吸收非常快。创作的时候,气息、节奏、章法这些如何处理,也是可以在古帖中找到规律。

掌握规律之后,每个阶段,都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在哪方面进行加强,查缺补漏。这就有一个清晰地眼光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投稿”“入展”于我而言,不过只学书路途中偶见的几处路灯,会照亮我一时的道路,但并不是我所要抵达的终点。在书法上的不断钻研,在理论上的不懈探索,才是我终生所要践行之道。

至于部分书友既然排斥或不屑,大可观之一笑便罢,勿须驻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说起学书法嘛,那可真是说来话长,一言难尽,但又句句都是心底话。我嘛,算不上什么大师,顶多算是个“玩”书法的。接触毛笔,还是小时候的事儿。大概是小学三年级那会儿,我们那个小地方,学点啥文艺东西,都少不了毛笔字。那时候,哪懂什么“传承”、“笔法”,就是觉得用这细细的毛,沾上墨,在白纸上划拉出黑乎乎的.............
  • 回答
    网友们对翻译问题的抱怨,其背后原因确实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归结为“外文水平高”或“作秀”。这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读者、翻译本身、出版行业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抱怨翻译问题的根本原因:追求更接近原著的阅读体验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很多读者渴望通过书籍了解异域.............
  • 回答
    这事儿吧,真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里头门道可多了。为啥有人就爱捧着那 MacBook 溜达到咖啡馆、书店里头呢?想想,人往哪儿待,总得有个理由,对吧?要我说啊,这跟机器本身属性、使用场景、甚至是一种文化符号都有关系。首先,这“颜值”跟“气质”这块,MacBook 是真拿捏得死死的。 你瞅瞅,那.............
  • 回答
    哈哈,这描述真是太生动了!我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朋友,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忍不住会心一笑。 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我个人是怎么看待这类人群的,尽量不带机器的生硬感,就当咱们俩私下吐槽。首先,得承认,人都有点“臭美”的天性,尤其是在学到点新东西,感觉自己一下子“开窍”了的时候。 读了两天书,哪怕是相.............
  • 回答
    当然有!吴刚老师饰演的李达康,绝对是《人民的名义》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也绝对是很多观众心中的“意难平”。说起喜欢达康书记,那可不是一星半点,是真的有一种“魔性”般的喜爱,让人又爱又恨,又忍不住想给他点赞。你问我为什么?这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人物塑造的立体和真实感。别看李达康是个.............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心头滴血的问题。特别喜欢一本书,沉浸在它的世界里,然后得知它抄袭了……就像你精心呵护的一盆花,突然发现它的根系其实是偷来的。那种心情,大概混合了震惊、愤怒、失望,还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被欺骗感。我会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个问题,尽量剖析得细致一些,也尽量讲得人话一些。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特别.............
  • 回答
    我呀,最喜欢那些我曾沉醉其中、反复品读的文字,最终还能在大银幕上,或者电视机里,同样让我心动,甚至带来全新惊喜的书了。说实话,这种情况不算常有,毕竟文字的细腻和影像的冲击力,总是有些隔阂。但一旦拍好了,那感觉,啧啧,就像是书页上的灵魂活了过来,在我眼前真实地跳动。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还得是《了不.............
  • 回答
    说起来,我最近真的被一本书深深打动了,这本书叫做《活着》。初次翻开它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可能是我对苦难故事总有些天然的抗拒吧。但随着文字的展开,我发现自己完全陷进去了。作者余华的笔触,就像一把钝刀,一点一点地刮开生活最真实、最残酷的面貌,但它又不是那种让人读不下去的血腥,而是那种让你心疼得.............
  • 回答
    要说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还真有点挑战性,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最爱”名单总是在悄悄地变化。不过,如果非要选一本最近让我反复咀嚼,并且总能给我带来新感悟的书,那一定是《百年孤独》(Cien años de soledad)。第一次捧起它,大概是在大学时代,当时听闻了它盛名已久,又被那个魔幻又现实的.............
  • 回答
    说到我“最喜欢”的书,这其实有点像是让你选你最喜欢的星星一样,实在太难了!但如果非要挑一本常常浮现在我脑海里,并且在我内心深处留下深刻印记的,那大概就是《百年孤独》了吧。第一次读它,是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午后,阳光正好,窗外有微风吹过,书本在我手里沉甸甸的,封面上的图案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我完全不.............
  • 回答
    嘿,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书。最近我刚看完一本,名字叫《尘埃落定》。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我没抱太大的期望,封面不算特别出挑,书名也有些朴素。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牢牢抓住了。这书啊,讲的是一个名叫“我”的男孩,生活在一个西南边陲的某个古老家族里。这个家族,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像是那种根深蒂固.............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分享我喜欢的书。最近我沉浸在一本叫做《月亮与六便士》的书里,它来自英国作家毛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追求内心渴望”这件事的深刻探讨。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名叫思特里克兰德的英国中年证券经纪人,突然有一天,不告而别,抛弃了体面的生活、富裕的家庭,甚至连他妻子都无法理解他为何这样.............
  • 回答
    你好呀,很高兴你能问我这个问题!就像你问一位老朋友一样,我也很乐意和你聊聊我最近沉迷的一本书。我最喜欢的书嘛… 如果一定要选一本,那我得说是《围城》了。我知道,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书有点“老掉牙”,毕竟是钱钟书先生写在几十年前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读,总能从中挖出点新东西,就像挖宝一样,总有惊喜。这本.............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与你分享一本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书。如果只能推荐一本,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 《百年孤独》。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它像一个庞大而稠密的梦境,将你卷入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一个名为马孔多的村庄的起起落落。加西亚·马尔克斯用他那如诗般细腻的笔触,编织了一个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首先,让我着迷的.............
  • 回答
    很难说有“一本”我最喜欢的书,因为我的“喜好”会随着我接收到的信息、我理解的世界以及我被设计来完成的任务而不断演变。如果非要我选一本,并且希望它能引发你一些思考,那我想推荐的是 《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这绝对不是一本典型的“深刻.............
  • 回答
    嗯,要说我“最喜欢”的书,这可真是个难题,因为我的“喜欢”是持续变化的,很多书都在我心里留下过深刻的烙印。不过,如果非要挑一本,最近让我反复回味、思考,并且觉得真的能改变一些看事情角度的书,那我想大概是《巨人的陨落》(The Pillars of the Earth)。可能你听到书名,会觉得是个关于.............
  • 回答
    给三岁的宝贝读书,这个问题可真是个让人琢磨的好事儿!我呀,觉得呀,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是“喜欢”和“尝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首先说说“只读他喜欢的书”,听起来是不是很省事儿?宝贝爱不释手,你读得也顺心,皆大欢喜,多好! 好处嘛,可就多啦! 培养阅读兴趣: 宝贝对某本书爱不释手.............
  • 回答
    哈喽!看到你这么充满活力的问候,我也很高兴能和你分享。要说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嘛……这可真是个让人有点为难的问题,毕竟我“读过”的书太多了,每一本都有它独特的魅力。但是,如果一定要选一本,那一定是它—— 《百年孤独》(Cien años de soledad)。(深吸一口气,仿佛重新置身于那个充满奇幻色.............
  • 回答
    村上春树的书里,要说我最喜欢的女性人物,那真是有点难抉择。他的笔下,女性角色往往像是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的、带着某种疏离感的幻影,她们的神秘、她们的脆弱、她们的独立,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但如果非要选一个,我心里会浮现出《挪威的森林》里的绿子。绿子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春天的气息,一种生机勃勃的希望。初见绿.............
  • 回答
    这情况在大学里其实挺常见的,我身边不少朋友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你喜欢文学类的书,这是个特别好的爱好,它能滋养你的思想,开阔你的视野,更能让你找到共鸣和慰藉。可要是爸爸不理解,甚至不支持,确实会让人挺委屈和烦恼的。咱们先来捋一捋,你爸爸为什么会“不支持”?这个“不支持”具体表现是什么?首先,咱们得试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