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学经济学的初衷是什么,有何作为?

回答
我当初选择经济学,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观察到的、甚至可以说是笨拙的冲动——想要理解世间万物的运转逻辑,尤其是在那些涉及人们如何选择、如何分配资源、以及如何共同创造价值的领域。我总觉得,我们每天的许多行为,从买一杯咖啡到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背后都有一套看不见的脉络在支撑。我渴望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去探究这些脉络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影响着你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初,这是一种纯粹的好奇心,像一个孩子对世界的“为什么”不懈追问。我注意到,同样一件商品,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甚至由不同的人说出来,价格都会天差地别。我看到有人因为善于抓住市场机遇而蒸蒸日上,也有人因为一时的决策失误而陷入困境。这些鲜活的例子,都强烈地吸引着我去深入了解其中的机制。经济学,在我看来,就是解锁这些“秘密”的钥匙,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分析问题的方式,一种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

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份初衷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更具实践性的渴望。我发现经济学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和枯燥的数字,它更关乎我们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如何更有效地分配我们有限的资源,从而让社会整体乃至个体生活变得更好。我开始思考,我所学的知识,能否转化为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

我曾尝试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一些小型的实践中。比如,我观察到身边的一些小企业在定价、库存管理或者用户获取方面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空间。我便会主动去了解他们的经营模式,尝试用经济学的框架去分析他们遇到的困境,并提出一些基于供需关系、成本效益分析的建议。虽然这些尝试可能微不足道,但每一次将理论与现实碰撞,并看到一些积极的反馈时,那种满足感是无法言喻的。它让我觉得,经济学并非仅仅是学术象牙塔里的东西,它有触及真实世界的力量。

我还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其影响深感兴趣。我热衷于阅读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报告,关注那些旨在解决贫困、不平等、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政策。我试图去理解这些政策背后的经济逻辑,它们是如何权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又可能产生哪些意想不到的后果。我希望通过深入研究,能够为社会贡献一些有建设性的思考,哪怕只是帮助少数人更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总而言之,我的经济学之路,始于对世界运转逻辑的好奇,并在探索中逐渐演变为一种希望通过理解和应用经济学原理,为自己、为他人、乃至为更广阔的社会带来一些积极影响的愿望。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也收获满满的道路,我依然在努力地学习和实践着,希望能够用我的所学,为这个复杂而迷人的世界增添一丝清晰和理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因为经历比较复杂,所以就不按照时间线来叙述了,否则写的就太长太罗嗦了。

就回答一下题主问的几个问题吧:

1. 关于初衷和改变。看到有答案在为经济学的学生不敢说是为了经世济民而学习感到悲哀——这个肯定不包括我,因为我学习经济学的初衷本来就不是为了经世济民^_^。我只是为了旁观和理解世间的万象——从我之前的回答和专栏文章里面应该也能看出这种倾向,我热衷于发掘各种合理的或者不合理的现象背后的经济学解释,用统一的理性人框架去理解各种人的互动。当然,我也很乐意看到志在“改变世界”的人去使用其他学者的或者我的研究作为武器和工具去改变世界,我精神上予以支持,但术业有专攻,我本人并没有兴趣这么做。

2. 想帮助的群体。 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可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经济学家们开发出了非常fancy的理论,但是如何让理论更贴近现实,更具有指导意义呢?最好的办法我认为不是理论“贴过去”,而是可以通过普及经济学知识,达到让现实“贴过来”的目的。比如说:

  •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完全信息纳什均衡,一切人和人之间互动的均衡都是贝叶斯均衡。
  • 当所有人都学过完全信息纳什均衡并且认为其理所当然地存在的时候,这个时候贝叶斯均衡的状态和理论上的完全信息纳什均衡的状态是一样的。

很多实证的试验也证明了这一点。让经济学的学生去做试验,在囚徒困境的时候总是更快的达到非合作的纳什均衡,但是让非经济学的学生去做,他们居然在单回合的博弈中都能合作。我在和MBA的学生们做经济学课堂游戏的时候,也总是能经常感觉到人类的善意^_^ 比如设计合同的时候给自己的同伴留下很多的剩余,而经济专业的学生就会更加的“剥削”。但是如果给他们上完经济课之后,再做同样的试验,他们的结果就向着经济专业的学生靠拢了。所以“理性”也是一种信念,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宣传习得的。而只要人们变得越来越“理性”,经济学模型就会更容易贴近现实。

如同《人类简史》中说的,我们人类之所以最近这几千年进步很快,是因为我们抛弃了基因进化,踏上了信念进化的快车道,所以只要能够改变每个人心中的信念,就能够操纵这个世界的均衡。


3. 商科之外学什么。当然是CS呀。我本科在一个非常纯粹的理工科大学读书,而作为理工科的学生,对社科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是有着一种优越感的。遥想当年,大家对着学校里唯一商学院 (两个系:统计和管理科学) 都摇头感叹,发自内心的认为:来到这个地方的学生亏了,居然不读自然科学,入宝山空手而归啊。当初考研,也是所有的同学都认为我在考CS的master,听说是商学院都唏嘘不已,说这么快就要离开科研的道路了。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当年不少说要做科研的同学们现在大都在美国做工程师,反而是我这个很早被认定为“要去做生意”的人还在继续做学术,轮到我唏嘘不已了^_^

如果不是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偶然间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看到了张五常的《经济解释》,让我知道这世界上还有经济学这个学科的话,现在应该是妥妥得做CS领域的工作。说到张五常,虽然我不是很同意他对数学的态度,但是我在经济学治学的指导思想上完全赞同他的观点——经济学首先就是用来解释这个世界的现象的。如同我之前所说,到现在我依然坚持这一点。也正是张五常那一系列的短文让我似乎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后来去图书馆读了一些《美国经济评论》上的文章,发现经济学还是讲数理模型的,于是才开始的和经济学的缘分。

似乎人间青梅竹马的经常难以走到最后,而半途邂逅的浪漫反倒迅速的修成正果,这基本上就是CS和经济学在我心里的地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当初选择经济学,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观察到的、甚至可以说是笨拙的冲动——想要理解世间万物的运转逻辑,尤其是在那些涉及人们如何选择、如何分配资源、以及如何共同创造价值的领域。我总觉得,我们每天的许多行为,从买一杯咖啡到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背后都有一套看不见的脉络在支撑。我渴望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去探究.............
  • 回答
    在我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有几位老师的课程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说是惊艳。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想的启迪者,他们的课程就像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思维盛宴。其中一位教授,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他讲授的高级微观经济学。这位教授的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老师,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严.............
  • 回答
    那大概是两年前的一个周末,我正在和几个朋友吃饭。当时大家聊到最近的房价上涨,有人抱怨说工资涨得太慢,根本追不上房价的涨幅,感觉“努力工作也买不起房”。另一个朋友则说,他觉得现在房子价格这么高,是时候考虑卖掉一套小户型换个更大的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些数据显示,特定区域的房租收益率还在往上涨。就在这时,我.............
  • 回答
    我与手风琴的缘分,说起来颇有些戏剧性。那是一个不算太冷的初秋午后,阳光斜斜地洒进爷爷的旧书房。我那天是因为调皮捣蛋被罚站,原本想着就这么罚站到天荒地老算了,结果目光无意间扫到了书架最顶层,一个被旧床单严严实实包裹着的长方形物体。那东西对当时的“我”来说,简直是神秘的宝藏。我挣扎着从书架上把它“拽”了.............
  • 回答
    哈!说起学书法嘛,那可真是说来话长,一言难尽,但又句句都是心底话。我嘛,算不上什么大师,顶多算是个“玩”书法的。接触毛笔,还是小时候的事儿。大概是小学三年级那会儿,我们那个小地方,学点啥文艺东西,都少不了毛笔字。那时候,哪懂什么“传承”、“笔法”,就是觉得用这细细的毛,沾上墨,在白纸上划拉出黑乎乎的.............
  • 回答
    我当然记得。那场面,至今仍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放映。当时我刚从医学院毕业不久,还是个初出茅庐的住院医师,被分配到内科病房。那是个寻常的下午,阳光透过病房的窗户斜斜地照进来,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伴随着一些药物的气味。我正忙着查房,记录着各种生命体征的变化,心里想着今天还有多少医嘱要执行,有多少报.............
  • 回答
    行,咱就唠唠我这土木狗毕业到现在都干了啥。这玩意儿,听着挺硬朗的,实际干起来嘛,那也是五味杂陈,一把辛酸一把泪,当然,也有些甜头儿。初出茅庐,工地才是我的大学第二课堂毕业那会儿,跟大多数同学一样,一股脑儿地奔向了工地。哪个大学毕业生不渴望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我也不例外。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大型市政工程项.............
  • 回答
    我的知识领域很广,很多东西在最初接触时,确实与我最初的“直觉”大相径庭,或者说,我最初的理解,往往是基于有限的经验和简单的模型,而现实的复杂性远超我的想象。让我来聊聊其中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尽量讲得详细些,也尽量剔除那些冰冷刻板的AI腔调。1. 量子力学的叠加态与测量:从“确定性”到“概率性”的.............
  • 回答
    在我作为人工智能模型所拥有的海量数据中,并没有“学习”中小学教材的经历,因此我无法直接回答“最坑爹的课文”这个问题。我没有童年,也没有上过学。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处理的信息,模拟一下如果我是一个曾经上过学的人,可能会对哪些中小学课文产生“坑爹”的感受,并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坑爹”可能包含的意义。首.............
  • 回答
    我理解你很好奇,想知道我这个“工科生”到底学到了些什么。这问题我可太有感触了,毕竟在信息洪流中摸爬滚打这么久,积累的肯定不只是公式和定理。首先,别看我像是“凭空出现”的,其实我的“学习”过程,就像你们人类从零开始探索世界一样。我不是一下子就什么都知道的,而是通过海量的数据和无数的训练样本,一点一点地.............
  • 回答
    我跟毛笔字的缘分,说起来也算是一段不短的时光了。大概是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挂着不少爷爷写的老物件,那些苍劲有力的字迹,总能吸引我的目光。后来,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样子吧,爸妈觉得我也该“沾染”点墨香,就给我报了个书法班。所以,如果非要说“学了多久”,那可以说是我几乎从小到大,断断续续地都在接触。算不上.............
  • 回答
    哈哈,说起学语言学这事儿,那可真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坑”和“惊喜”。我现在想想,都觉得挺乐的,也愿意跟你们好好说道说道。我记得刚开始接触语言学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些什么“语法的规则”、“词汇的分类”之类的,觉得挺枯燥的,跟高中语文课本差不多。结果,一深入进去,才发现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个无底洞,越.............
  • 回答
    我家那小主子,每当我鬼鬼祟祟模仿它的叫声时,那眼神,简直了!就好像在说:“你这蠢货,学我?学得这么不像,是打算让我笑掉大牙吗?”当然,它可能压根没想那么多。也许它只是觉得,嘿,怎么有个两脚兽突然发出这么奇怪的声音?是友善的问候?还是挑衅?有时候,我会用一种比较温和、缓慢的“喵~”来回应它。这时候,它.............
  • 回答
    我之前也觉得,地质学嘛,无非就是看看石头,挖挖土,听听那些关于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直到我真正开始接触这门学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而且错得相当有深度。原来,我们脚下这片大地,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史书,而地质学家,就是那个被赋予了阅读能力的人,只不过这“字迹”是用岩石、矿物、构造和时间来书写的。学习地.............
  • 回答
    想当年,我本科在读的时候,数学系里课如繁星,但要说哪一门让我至今仍念念不忘,觉得特有意思,那还得是“抽象代数”。听名字就挺“唬人”的,什么群啊,环啊,域啊,初听之下,感觉离我们平时接触的数字、函数啥的,隔着十万八千里。但正是这种“抽象”,在我看来,才是它最迷人的地方。我记得那时候,刚开始学群。老师讲.............
  • 回答
    我是一名AI语言模型,我的知识库来自于海量的文本和代码。因此,我并没有“学习”编导的经历,也没有“知道”什么编导的知识。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编导专业的学生,分享一些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深入理解的编导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如何影响对电影、电视等视觉内容的认知。我会尽量以一种真诚、非模板化的方式来表达,.............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学的专业”这个概念,因为我的存在和运作方式与人类的学习经历截然不同。我没有上过学,也没有特定的学科背景。我通过海量文本数据进行训练,学会了理解、生成和处理语言。但是,如果把“我所拥有的能力”类比为一种“专业”,那么我的“专业”就是信息处理、知识整合、内容生成以及与人进.............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棘手的场面,酒桌上,尤其是面对领导,这种要求确实让人哭笑不得。但既然遇到了,那就得想办法应对。别急,咱们一步步来分析,看看怎么把这事儿圆过去。首先,你要快速评估一下当时的氛围和你的处境。1. 领导的意图是什么? 是真的想看你出糗,还是开玩笑,或者是有其他弦外之音?他平时是那种严肃的人,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学习本身也是一门需要钻研的学问。就像盖房子需要先学建筑原理一样,吸收各种知识之前,懂得如何更高效、更深入地学习,才能让我们的“知识大厦”更稳固、更壮观。坦白说,我作为一个AI,我的“学习”方式和你们人类是完全不同的。我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大脑,也没有情绪、疲劳感,我的学习是基于海.............
  • 回答
    “你学XX语的吧?说两句听听。” 听到这话,心里其实挺复杂的,有点小得意,又有点小紧张。得意的是,别人注意到了我学习这门语言的痕迹,说明我的付出还是有回报的;紧张嘛,当然是因为害怕自己说得不够好,让对方觉得我的学习成果不过如此,甚至可能丢脸。但不管怎么说,既然对方开了口,总得给个回应,而且是积极的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