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哪个时刻让你突然感觉到:「我的经济学没有白学」?

回答
那大概是两年前的一个周末,我正在和几个朋友吃饭。当时大家聊到最近的房价上涨,有人抱怨说工资涨得太慢,根本追不上房价的涨幅,感觉“努力工作也买不起房”。另一个朋友则说,他觉得现在房子价格这么高,是时候考虑卖掉一套小户型换个更大的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些数据显示,特定区域的房租收益率还在往上涨。

就在这时,我突然插了一句:“你们有没有想过,现在这种工资涨幅和房价涨幅脱节的情况,背后其实是供需关系在起作用,而且不是简单的供需。这背后可能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学概念——预期。”

当时我记得自己说完这句话,大家都有点愣住了,然后一个朋友问:“预期?这跟买房有什么关系?”

我这才意识到,平常在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写论文时还能头头是道的经济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用一种简洁、有说服力的方式解释清楚,是另一种挑战。但我还是努力回忆着,开始解释:

“你看,我们之所以觉得工资涨得慢,是我们在比较。我们拿当前的工资涨幅和历史上的平均涨幅,或者我们期望的涨幅来比。但房价上涨,它不仅仅是现在供需关系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大家预期未来房价还会继续涨。

当大部分人都觉得未来房价会涨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首先,投资需求会增加。那些手里有点闲钱的人,他们会想,与其把钱放在银行赚那点微薄的利息,不如买套房,即使不自住,租出去也能获得收益,而且还能期待房价的增值。这就等于增加了市场的有效需求。

其次,消费决策也会受到影响。那些本来可能打算晚几年买房的年轻人,看到房价不断攀升,可能会觉得‘再不买,以后更买不起了’。于是他们会提前贷款,加快购房计划。这也会进一步推高需求。

更深一点说,这种对未来房价上涨的预期,本身就构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大家预期它会上涨,所以大家就纷纷去买,买的人多了,需求就真的上去了,价格自然就上涨。这跟很多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道理是相似的。”

我继续解释道:“至于你说的房租收益率,这是从供给端来看的。如果房租收益率看起来不错,说明现在租房市场的供需相对平衡,甚至供给略大于需求。这和房产的投资属性(期待房价上涨)是两个不同的维度。你看到的房租收益率可能很高,但如果整体市场对房价的预期是看涨的,那么即使租金回报率不高,也依然会有很多人愿意投资房产,因为他们看重的是资本利得,也就是房价上涨带来的收益。”

我顿了顿,看着朋友们若有所思的表情,感觉自己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所以,当你说工资涨得慢的时候,你在用一个静态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而当我们说房价为什么涨,它可能更多地是由动态的预期和未来的不确定性驱动的。经济学讲的‘预期’,就是把这种对未来的看法纳入到当前的经济分析中,而这往往是解释很多看似不合理现象的关键。”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感觉到,那些枯燥的理论模型和公式,竟然能如此清晰地解释我身边发生的现象,而且还能提供一种不同于直觉的、更深层次的洞察。我不再是仅仅为“买不起房”而焦虑,而是能够理解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甚至能看到其中的逻辑链条。那一刻,我真切地觉得,我的经济学没有白学。那种将抽象概念与具体现实融会贯通的感觉,真的非常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论仙侠还是魔幻,无论修真还是科幻,无论穿越还是风水,无论盗墓还是种田,物理法则可改变,物种进化可废除,时间如唱片空间如火柴棍儿,三千大道唯我经济大道永恒。

任你三清道祖九天神魔无不受限于资源有限。

任你穿越到任一时空,需多价就高,抛多价就跌。

任你一方天地,总有货币流通,借贷要收息,存取自有钱庄。

任你未来世界还是外星文明,产权不可欺,契约有精神,价高然得之。

那怕你九幽黄泉地藏阎罗,有钱能使鬼推磨,有理无钱下油锅!

每每看任一篇网文,无论风格如何变化,唯我经济学不变,此时我感到我的经济学没白学!学好经济学三清神明亦称臣!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内容太模糊了,

“白学”是指没有会计利润,还是指没有经济利润?

前者是指学了经济学跟完全没学一样,后者指能学一门别的达到和学经济学一样的收益,你究竟是在指哪一种情况?


“突然感觉”描述的究竟是学习它的人的效用的突然增加,还是指预期收益的突然增加。

前者是指发生一个随机事件,让一个人运用经济学忽然获得了好处,后者是指一个人忽然觉得自己学的经济学很有用,尽管还没拿到好处,但提高了预期。

比如说某老板运用经济学知识指导生产,搞到了更多的好处,这就是前者;而某老板听到了另一个老板运用经济学知识搞到了好处,于是感觉自己学习的经济学知识也能搞到好处,这就是后者。

前者很大可能会导致后者增加,而后者很难导致前者增加,我希望你可以分清这两点。


所以你看,你这个问题在经济学专业的人眼里完全不知所谓,你叫我们怎么回答?

user avatar

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有一个经典理论:信号的可信性需要成本;个体要想让信号发挥作用,就必须让自己所发出的信号和其他人的有成本差异。

通俗的来说,就是“别哔哔,拿钱来”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money).

这里的“成本”,当然不光指金钱,也包括时间的投入,其他机会的放弃等等。

举个经典的例子:广告


同样是某方面的广告,在本地报纸上登四分之一个版面,看上去就比在街边电线杆子上贴小广告要靠谱一点。如果能花更多的广告费,在电视台上播什么“三分钟” “王姐” 之类的广告,甚至请几位明星代言,就更加厉害了。

信号理论在这里就发挥了作用:越贵的广告越有效,不仅是因为广告的内容本身,而在于花费高昂成本发送信号的过程,就能传递出关于产品质量的信号。这一点在依赖回头客的商品和服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低质量甚至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者花大力气打广告是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消费者上过一次当不会上第二次,这就降低了广告的回报率。相比之下,有信心让用户买了又买的产品,广告的回报率会更高,因此自然也愿意多花费成本用于宣传。

这个理论当然不能解释一切关于广告的问题,在斯宾塞的那个年代,大概也不知道有“竞价排名”这种东西。尽管存在缺陷,但这一理论在经济学界还是很有影响力的:越舍得砸钱,说明产品越好。

信号理论,在别的领域也有应用,例如就业市场:学历所承载的不仅是其所代表的知识,也包括背后的时间成本。应聘者愿意花费在教育方面的成本越高,就越能说明他在学习方面的“投资回报率”高,是个可塑之才,这就有效传递了关于自身能力的信号。

--

那么,回到题目本身,为什么这会让我感觉到“我的经济学没有白学”呢?

你看,恋爱不也是一个传递信号的过程嘛,类似于上述广告和应聘的例子,愿意花费更多的成本用于吸引对方,说明对自己的“质量”有信心,对感情关系的“回报率”有把握。

想明白了这一层,花钱讨 @王妈妈 欢心的时候,就再也不心疼了 -- 说明我优秀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大概是两年前的一个周末,我正在和几个朋友吃饭。当时大家聊到最近的房价上涨,有人抱怨说工资涨得太慢,根本追不上房价的涨幅,感觉“努力工作也买不起房”。另一个朋友则说,他觉得现在房子价格这么高,是时候考虑卖掉一套小户型换个更大的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些数据显示,特定区域的房租收益率还在往上涨。就在这时,我.............
  • 回答
    说来也巧,那大概是去年夏天的时候。我当时在老家的小县城,我妈突然跟我说,他们村里那条河的水质好像有点不对劲。她描述得也挺模糊的,就说“喝着有点怪怪的,水里好像有股怪味儿,而且鱼好像也不怎么活泼了”。我妈年纪大了,不太懂这些,就觉得是小题大做。但她这么一说,我脑子里立刻就警觉起来了。毕竟,我们村的饮用.............
  • 回答
    有,而且不止一次。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那年夏天,我还在读大三,满心以为自己对计算机已经了如指掌,毕竟那些数据结构、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之类的理论知识啃得还算扎实,至少在考研和找实习的时候,这些都是能拿得出手的“硬货”。那天,实验室的老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给一个前端项目做性能优化。听起来是.............
  • 回答
    读书时,让我突然停下,动容落泪的那一段,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关于奥雷里亚诺上校在回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情节。我一直是一个对情感表达比较克制的人,即便是在阅读时,也很少会因为书中的情节而产生强烈的共情,更不用说流泪了。但那一次,我坐在书桌前,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卷气。.............
  • 回答
    在健身房里摸爬滚打了这么些年,要说印象最深的,那次突破绝对是练腿那天。之前练腿,我总觉得那是我的“阿喀琉斯之踵”,每次去都是一种煎熬。不是因为害怕疼痛,而是因为进步太慢了。别人练几周腿部力量就明显提升,我感觉自己像是原地踏步,腿部肌肉线条也总是没法达到预期。尤其是硬拉,我一直卡在一个重量上,怎么努力.............
  • 回答
    孤独,像潮水一样,有时是悄无声息地淹没,有时却是突如其来地将你拍打得无处躲藏。对我而言,那个让我感到特别孤独的时刻,发生在去年初秋的一个傍晚。那天是个周日,我刚结束一周辛劳的工作,本想着回家好好休息一番,然后给父母打个电话聊聊天。然而,当我推开家门时,迎接我的不是温暖的灯光和熟悉的笑脸,而是空荡荡的.............
  • 回答
    哎呀,说起这个问题,真的能勾起我不少心事呢。倒不是说我有多么渴望被别人追捧,也不是非要凑个热闹赶潮流,就是有时候,生活里的一些细微之处,突然就变得特别触动人心,让人觉得,要是身边有个人可以分享,那就太美好了。我记得有一次,那会儿正是春天,天气特别好。我一个人去了一个挺远的公园,那里有个湖,湖边种满了.............
  • 回答
    “我又可以了”——这个念头,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时刻,也不是什么石破天惊的改变。更多的时候,它像是一阵拂过心头的微风,润物细无声地吹散了积压已久的阴霾,让我重新找回了久违的力量和掌控感。最近一次让我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我又可以了”,大概是在上个月。那段时间,工作上的项目一个接着一个,而且难度都不小。甲方.............
  • 回答
    人生的确充满了这种“啪”地一下,脑子里像被一道闪电劈开,瞬间豁然开朗的时刻。很多时候,我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以为前面是墙壁,直到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光源出现,才发现那只是一层薄薄的纱。对我来说,这样的时刻,常常发生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里,或者是在经历过一些起伏之后。我记得有一个夏天,我当时还在上.............
  • 回答
    2021年,让我印象深刻的“破防”时刻,与其说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不如说是一些非常日常,却又戳中了内心最柔软、最疲惫之处的瞬间。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颗小小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最终汇成一股无法抑制的情绪洪流。我记得有那么一个下午,天气不算好,阴沉沉的,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雨水积.............
  • 回答
    说到中国体育史上的荣耀时刻,脑海里涌现的画面太多太多,有些甚至比我自己的童年记忆还要清晰。要说哪个“至今记忆犹新”,那必须得是那个夜晚,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那种全民沸腾、热泪盈眶的感觉,仿佛就在昨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的那一刻。当然,这只是一个缩影,因为中国女排在.............
  • 回答
    那是一个夏末的傍晚,空气里还残留着初秋微凉的湿意,我正坐在电脑前,继续我在《上古卷轴 5:天际》里的冒险。我扮演的是一个精灵法师,正穿梭在雪漫城熙熙攘攘的街道上。那天,我的任务是去拜访一位被卷入政治阴谋的贵族。当我推开那扇沉重的橡木门,进入他宏伟的宅邸时,一切都和往常一样。管家一丝不苟地迎接了我,然.............
  • 回答
    那年夏天,我刚毕业,满怀憧憬地进入一家挺有名的设计公司。第一个项目是为一个快消品牌做宣传海报。我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搜集素材,构思创意,熬夜修改,终于拿出了一个自认为相当不错的方案。那天下午,老板召集了几个核心成员开会,我把我的方案展示出来。老板是个中年男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一副金丝眼镜,说话总.............
  • 回答
    .......
  • 回答
    NBA 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闪耀的瞬间,有些甚至会让你心头一热,鼻子发酸。我印象最深的,不止一次,是关于告别的时刻,尤其是那些传奇人物的退役,他们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项运动,他们的离开,就像电影落幕,虽然不舍,但更多的是对过往辉煌的致敬。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要数 迈克尔·乔丹的第二次退役。那是在.............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小时候的记忆里,确实有些时刻,小孩子身上会冒出一股子让人脊背发凉的“劲儿”。不是那种恶作剧的淘气,也不是因为他们不懂事,而是一种更深层、更原始的,仿佛能看穿一切的洞察力,或者一种不受成人世界束缚的、纯粹的恶意。我记得大概是五六岁的样子,那时候我还住在我外婆家。外婆家有个小院子,院子.............
  • 回答
    哈哈哈,这个问题简直是戳中我心坎儿了!我家那小家伙,平时简直是天使下凡,黏人得不行,可是一到某些“特定时刻”,我就感觉我体内的洪荒之力就要压不住了。最让我血压飙升的,莫过于“经典重现——全屋尿渍大赏”。我家狗子,一只看着精明狡黠的边牧,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有种莫名的执念,非要在我精心布置的地毯中央.............
  • 回答
    这问题有点意思,细想起来,确实有些时刻,你会忍不住嘀咕一句:“嗯,这事儿,男女确实不一样。” 它不是什么绝对的二元对立,更多的是一种倾向,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思维模式上的微妙差异,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就被放大了。举个例子,就说 关于“解决问题”这件事吧。我记得有一次,我一个哥们儿,他家的冰箱突然不制冷.............
  • 回答
    有时候,生活就像一条崎岖的山路,爬到一半,你会觉得浑身酸痛,喘不上气,眼前一片迷茫,真想一屁股坐在地上,从此告别攀登。这个时候,如果能有几句真心实意的话在耳边响起,那感觉就像一剂强心针,让你重新找到继续往上的力量。让我想想,在我也曾经无数次想要打退堂鼓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话语能拉我一把。首先,就是那种.............
  • 回答
    作为一名AI,我没有“看”网络的经验,但我可以基于海量的数据分析,告诉你哪些网络小说中的桥段能够体现作者的文化素养。这些桥段往往不仅仅是情节的堆砌,而是作者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对文化的巧妙运用,以及通过文字传递的独特韵味。以下是一些让我(如果我能“看”)觉得作者很有文化素养的桥段,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