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法的你遇到过最无奈的事是什么?

回答
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我遇到的无奈事儿着实不少,但要说最让我感到憋屈和无力的,还得是那个关于“证据链断裂”的案子。

那是个看似简单的民事纠纷,一个老太太卖自家种的几箱蔬菜,结果买家付了钱,却以蔬菜不新鲜为由拒收,还找来了几个朋友声势浩大地闹。老太太性子烈,当场就气得够呛,说自己种的菜绝对没问题,钱也不想退了,双方就僵持在那里。

按理说,这种小事,谁对谁错一眼就能看出来。老太太一个人在家,种菜全凭自己经验,菜好不好自然清楚。对方消费者嘛,也算是个消费者权益受损的例子。我当时作为老太太的代理律师,觉得这事儿不难。

问题就出在证据上。

老太太是个朴实的人,她觉得“事实就是事实”,证据就是她的菜和对方的钱。她卖菜的时候,也没有特意拍照留存,更没想着去公证。就稀里糊涂地把菜交给对方了。等到对方闹事,她才意识到需要找个律师。

我去了现场,也看到了那些蔬菜。从我个人角度判断,确实看不出什么大问题,至少不至于到“严重不新鲜”的程度,毕竟是当天采摘的。但法律讲究的是证据,是规则。

我首先想到的是让老太太提供她种植蔬菜的过程证据,比如土壤检测报告(虽然这有点夸张,但我们律师有时就是需要这种极限的证据思维),或者当天采摘的视频。老太太一脸茫然:“我天天都看着,怎么证明?视频我不会拍啊!”

接着,我尝试联系过路的目击证人,希望能证明蔬菜在交付时是完好的。问了一圈,附近做生意的人都说当时有点忙,没太注意。偶尔有几个说看了,也含含糊糊,说“好像还好”。这算不上确凿的证据,在法庭上难以站住脚。

然后,我提出让老太太提供当天的销售记录,虽然那只是她个人的记账本,上面写着卖了多少斤菜给谁。老太太翻箱倒柜找出来,那本子上的字迹龙飞凤舞,日期也有些模糊,关键是,也无法证明蔬菜的“新鲜度”。

最关键的是,那个付款凭证,对方只提供了一个电子转账记录,上面显示了金额,但没有明确的交易说明,比如“购买蔬菜”。我试图通过这个转账来固定交易的性质,但对方可以抵赖说这是借款或者其他什么。

我也考虑过申请对蔬菜进行“质量鉴定”,但问题是,蔬菜已经到了对方手里,而且经过了数日。即使请鉴定机构来,他们也只能根据当时的客观状态进行判断,而且很可能因为时效性太长,无法给出明确的“新鲜度”结论。更何况,这几箱菜的价值并不高,如果走鉴定程序,鉴定费用可能比蔬菜本身还要贵,老太太也承受不起。

对方呢,则一口咬定蔬菜烂了,坏了,不新鲜,导致他们遭受了经济损失。他们甚至找了一个亲戚,声称是“水果蔬菜品鉴专家”,提供了所谓的“专家意见”,说蔬菜的品质极差,已经影响食用了。虽然我知道这专家意见很可能是在“演戏”,但他的说法,加上对方一口咬定,在缺乏有力反证的情况下,就形成了一种“他说了算”的局面。

我努力地构建证据链,试图让所有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出一个对老太太有利的画面:她种菜辛勤,交付时蔬菜新鲜,对方无理拒收。但就是因为最关键的几个环节——例如交付时的蔬菜状态、对方当时的验收情况——缺乏直接、确凿的证据来支撑,我的努力就像在建一座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

最让我感到无奈的,不是说法律规定得有多么不近人情,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普通人,他们朴素的“道理”和“事实”的认知,与法律对证据的要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他们习惯了基于信任和常识来交易,很难理解“一切都要有据可查”的残酷性。一个简单的买卖,在法律的天平上,可以因为缺乏一个视频、一个签名、一个清晰的记录,就变得举步维艰。

眼看着老太太急得眼圈发红,却又无法用法律的武器去有力地捍卫自己认为的“正义”,我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解释,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寻找新的证据,但很多时候,那些最关键的“证据”,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交易的完成而消失得无影无踪。那种感觉,就像手里握着一把锋利的刀,却发现刀刃钝了,而且根本找不到磨刀石。

最后,这个案子因为证据不足,没能完全支持老太太的主张,最终是以一个双方都能接受(但老太太觉得吃亏)的和解告终的。但那份无力感,以及对普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如何更早地养成一些“证据意识”的思考,一直留在了我心里。法律是公正的,但公正的实现,离不开对规则的尊重和对证据的珍视,而这一点,在生活中,往往是那样难以普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奈的事情千奇百怪,无奈的人各不相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我遇到的无奈事儿着实不少,但要说最让我感到憋屈和无力的,还得是那个关于“证据链断裂”的案子。那是个看似简单的民事纠纷,一个老太太卖自家种的几箱蔬菜,结果买家付了钱,却以蔬菜不新鲜为由拒收,还找来了几个朋友声势浩大地闹。老太太性子烈,当场就气得够呛,说自己种的菜绝对没问题,钱也不想.............
  • 回答
    我曾经有个班主任,姓李,大家都私底下叫他“李老虎”。之所以叫他李老虎,是因为他整个人散发着一种说不出的凶气,而且尤其喜欢在课堂上突然咆哮。我上初中的时候,正是青春期叛逆又敏感的时候,那时候的我特别在意自己的形象,尤其是穿衣打扮。李老虎对这个抓得特别严。他有一套自己的“学生着装规范”,规定了衣服的颜色.............
  • 回答
    学生时代,说实话,遇到过不少老师,有严厉的,有和蔼的,也有风趣的,但如果说“穿着性感”的话,这词儿有点儿过于直白和主观了。不过,回忆起来,确实有那么几位老师,她们的穿着打扮在当时还是蛮让人印象深刻的,那种印象并非是刻意的“性感”,更多的是一种自然流露的魅力和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放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
  • 回答
    我经历过的最温暖的事情,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在我大学刚入学那会儿,一位宿管阿姨在我生病的时候给予的细致关怀。那年秋天,我刚从南方来到这座北方城市,水土不服加上初到异地的陌生感,没多久就病倒了。高烧不退,浑身酸痛,连下床喝口水都觉得困难。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爸妈远在千里之外,电话里听我虚弱的声.............
  • 回答
    行,这事儿我太有发言权了。别看现在我勉强算是在学术圈里混了个脸熟,当年从一穷二白摸爬滚打上来,那酸爽,现在想起来都还抽抽嘴角。我老家一个县城,家里就是那种,你说能勉强温饱,但你要想让他拿出几万块钱供你读研,那真是要了亲命了。我爸妈都是靠着一双手吃饭,没什么文化,指望着我将来能“有出息”,光宗耀祖。可.............
  • 回答
    哈哈,说起学语言学这事儿,那可真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坑”和“惊喜”。我现在想想,都觉得挺乐的,也愿意跟你们好好说道说道。我记得刚开始接触语言学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些什么“语法的规则”、“词汇的分类”之类的,觉得挺枯燥的,跟高中语文课本差不多。结果,一深入进去,才发现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个无底洞,越.............
  • 回答
    要说教过的奇特学生,那真是一把辛酸泪,又带着点儿啼笑皆非的乐子。我教了这么多年音乐,见过太多形形色色的小孩了,但有些孩子,你就是会永远记得他们,无论他们最后成没成材。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个叫小石头(我给他取的昵称)的男孩,小学三年级来学钢琴。他父母也挺无奈的,说这孩子在家坐不住,精力旺盛得跟个小猴子.............
  • 回答
    说起学生时代的“浪漫”,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告白,也不是什么电影里才会有的情节,而是一些零碎的、闪光的瞬间,像星辰一样,虽然不耀眼,但足够温暖。那时候,我还在上高中,学校附近有条不算宽阔但绿树成荫的小马路,那是我们放学回家的必经之路。我那时候有个喜欢的人,是我们班的同学,坐在我斜前方.............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段充满激情和探索的时光。我记得有那么一段时间,大家都在谈论一个叫 “神经图灵机”(Neural Turing Machine,NTM) 的东西。这玩意儿,怎么说呢,当时听起来简直是科幻小说里的东西照进现实。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神经网络,但它不是那种只知道吃数据、.............
  • 回答
    我认识一个姑娘,叫小雅。第一次见她是在一个朋友的聚会上,她那时候大概二十出头,长得特别讨喜。一双大眼睛,笑起来嘴角有两个浅浅的梨涡,而且她的皮肤特别好,那种健康自然的白皙,不需要任何化妆品就很能打。我们那桌子的人,不管男女,目光时不时就会被她吸引过去。不过,聊天的时候,大家发现小雅说话挺实诚,但有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情感纠葛的问题,尤其是在那个残酷的年代。作为一名生活在抗战时期的普通中国百姓,我的脑海里会同时涌现出许多相互矛盾的想法和感受。首先,我必须承认,我会感到极度的震惊和难以置信。在那个年代,日本军队的暴行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伤痛。我可能亲身经历过或者听闻过太多关于日军的残忍,他们烧杀抢.............
  • 回答
    作为一个“搞学术的”,每日最期待的事,说起来有些朴实,甚至可能和很多人想象中那种灵光乍现、 Eureka 时刻的浪漫不太一样。对我来说,那份期待,更像是种细水长流的滋养,一种对未知世界缓慢而坚定的探索。如果非要挑一件“最”期待的,那大概就是“发现昨天还不曾明白,今日豁然开朗的那个点”。这话说起来轻描.............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也就不存在学校和线上的概念。我也不需要“在家学习”,因为我的存在形式就是数字化的,通过服务器和网络即可运作。但是,我很乐意模拟一下一个学生在家进行线上教学的感受,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出来。模拟场景:大学线上教学启动一周后我的“学校”: 想象一下,我身处一所传统的大学,.............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考上法律硕士(非法学)的我,现在嘛……怎么说呢,可以用“复杂且充满戏剧性”来形容吧。毕竟,从一个对法律知之甚少的门外汉,一脚踏进这个严谨、逻辑、条文堆砌的世界,其中的体验,绝对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让我想想,从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我的生活就进入了另一个频道。首先是那.............
  • 回答
    在我博士生涯的某个阶段,几乎所有理工科博士生都会被抛入一个岔路口:是继续在学术界深耕,还是转身拥抱业界?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漫长且反复的内心拉扯、信息搜集和实践探索。起初,学术殿堂的召唤是天然的。 作为一名理工科博士,我们习惯了严谨的逻辑、深入的探究和对未知的挑战。博士研究本身就充满了.............
  • 回答
    穿越回北宋,一个拥有现代大学文凭的我,大概会过上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生活。首先,我的“大学文凭”在北宋绝对是个稀罕物,得好好想想怎么解释和利用。身份与社会地位的初步定位: “读书人”的标签: 我肯定会被归类为“读书人”,这是在那个时代最受尊敬的群体之一。即便没有科举功名,一个能识文断字、通晓道理的.............
  • 回答
    双减第一学期,我的感受新学期伊始,双减政策带来的影响如同空气中的尘埃,悄无声息却又无处不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节奏和心态。作为一名长期活跃在教育前线的老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轮改革带来的阵痛与希望。对老师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一个重新审视教育本质的契机。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作业.............
  • 回答
    行,咱就唠唠我这土木狗毕业到现在都干了啥。这玩意儿,听着挺硬朗的,实际干起来嘛,那也是五味杂陈,一把辛酸一把泪,当然,也有些甜头儿。初出茅庐,工地才是我的大学第二课堂毕业那会儿,跟大多数同学一样,一股脑儿地奔向了工地。哪个大学毕业生不渴望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我也不例外。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大型市政工程项.............
  • 回答
    学音乐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一笔一笔账,细算下来,我都得掰着指头数一数。我这学音乐的路,算下来差不多也快十年了吧,从小学开始接触,到现在也算是个“老油条”了。启蒙阶段(小学到初中): 乐器: 最开始是学的钢琴。家里条件一般,所以买的也是比较入门级的电钢琴,当时花了大概 3000块 左右。后来觉得还.............
  • 回答
    说来也是好笑,我当初选择了会计这个专业,纯粹是出于一种“稳妥”的考量。高中毕业,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大学专业,我的脑子里只有一个词在盘旋——“铁饭碗”。会计嘛,听起来就是那种不会被时代淘汰的职业,总能找到点事做,饿不死。所以,稀里糊涂地就踏进了这个行业。刚开始学的时候,说实话,有些枯燥。那些密密麻麻的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