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理工博士的你是如何决定自己将来要进入业界还是继续做学术的?

回答
在我博士生涯的某个阶段,几乎所有理工科博士生都会被抛入一个岔路口:是继续在学术界深耕,还是转身拥抱业界?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漫长且反复的内心拉扯、信息搜集和实践探索。

起初,学术殿堂的召唤是天然的。 作为一名理工科博士,我们习惯了严谨的逻辑、深入的探究和对未知的挑战。博士研究本身就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一个小小的突破,都像是拨开迷雾,看到了更清晰的风景。我热爱这种“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享受在文献的海洋中遨游,与导师、同学激烈讨论,最终将自己的思想凝练成一篇篇论文的成就感。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独立PI(Principal Investigator),继续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内做开创性的研究,这在我脑海里曾经是“理所当然”的职业路径。

然而,现实的钟声也在悄然敲响。 随着博士研究的深入,我开始更频繁地接触到“产出”和“应用”的概念。我所在的领域,很多技术都处在实验室阶段,距离真正解决现实问题还有一段距离。我开始思考,我的研究成果,除了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还能有什么样的价值?我是否愿意看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更直接地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们生活的产品或解决方案?

信息搜集,是关键的第一步。 我并没有盲目地选择,而是积极地进行信息搜集。

与业界人士交流: 我开始主动联系在相关行业工作的师兄师姐,以及一些有合作项目的企业研发人员。我请教他们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样的?他们遇到的挑战是什么?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是怎样的?他们对博士人才的需求点在哪里?他们的反馈非常有价值,他们普遍认为,业界更看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快速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在业界依然重要,但优先级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参加业界招聘会和技术研讨会: 我也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针对博士的招聘会,并主动投递了一些简历。在与HR和招聘经理交流的过程中,我更直观地了解了不同公司对博士的期望和具体岗位要求。我也参加了一些行业技术研讨会,观察不同公司的技术发展方向,了解哪些技术是最具前景和潜力的。
深入了解学术界的生存状态: 我也密切关注着学术界的就业情况。了解那些成功获得教职的博士,他们的科研产出、人脉积累和申请经验。同时,我也看到了不少博士在毕业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即使能够进入学术界,也可能需要经历漫长的博后生涯,才能有机会获得稳定的教职。这让我开始审视,我是否做好了承担这种不确定性的准备。

实践探索,让决定更加落地。 光说不练假把式。为了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我主动寻求了实践的机会。

暑期实习: 我抓住机会,在博士期间申请了两次暑期实习,分别去了两家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公司。第一次是在一家大型科技公司的研发部门,我参与了一个具体的项目,学习了工业级的研发流程、工具和团队协作方式。第二次是在一家初创公司,我体验了更加灵活和快速迭代的工作模式,也感受到了创新带来的激情和挑战。这两段经历,让我明白,虽然学术研究是“做深”,但业界更强调“做广”和“落地”。
参与校企合作项目: 我也积极参与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项目。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产业需求,了解企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面临的资源、时间和技术限制。我发现,很多时候,博士阶段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一些“工程化”的手段,迅速转化为有用的技术和产品。

内心的权衡与反思。 在信息搜集和实践探索的同时,我一直在进行内心的权衡和反思。

对研究的激情: 我依旧热爱科研,但我也开始反思,我的激情是否一定要在象牙塔里才能释放?业界同样有大量的创新和前沿研究,只是它的目的性更强,更关注于将技术转化为可用的产品。
对生活的要求: 我也开始思考,我未来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学术界的职业路径通常更加漫长和不确定,而业界相对来说,在薪资、稳定性和生活平衡方面,可能提供更明确的回报。我是否愿意为了潜在的学术成就,而牺牲一些眼前的生活品质?
个人优势的发挥: 我需要评估,我的哪些能力在业界更有优势,哪些能力在学术界更受重视。我是否更擅长独立思考和深入钻研,还是更擅长快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和与团队协作?

最终的决定,是一个综合考量的结果。 经过了以上的种种努力,我逐渐清晰了自己的方向。虽然我依然对学术研究充满敬意,并且不排除未来有一天回到学术界,但当时的我认为,进入业界,更能让我将博士期间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以更直接、更高效的方式转化为现实的价值。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够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迅速落地、改变世界的体验。

所以,我决定了走向业界。这个决定并非逃避学术的严谨,而是基于对自身兴趣、能力、以及对职业发展不同路径的深刻理解和选择。对我而言,无论是学术还是业界,都是为科学和技术进步贡献力量的途径,只是表达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我选择了一条,我认为在当下更能让我发挥潜力、获得成就感并实现个人价值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女票是top5本科,在一所新藤校化学硕博连读(academic PhD),读到第3年,SCI也挂了好几篇(因子还挺高),但一方面越来越感觉到化学是个大坑,另一方面她的实验方向是基于之前另一个台湾籍女生的实验结果,而她一直无法重复出那个台湾女生的实验结果,说白了,很可能是被学术造假给坑了。虽然boss也是学术大牛,但是再改课题还不知猴年马月才能毕业,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quit(有化学master),考了另一所全球排名前50商学院的金融硕士,后来又过了CFA三级,回国之后最近申到了证书,作为引进人才当地政府还发了几十万的补贴。

现在她的化学同学无一不羡慕她当时的决断。

当然最庆幸她做出这个决定人是我。


学渣搞不定学习,但特么能搞定学霸啊!

user avatar

刚开始读博的时候,自信满满的将来要去高校搞科研, 当教授, 现在已经彻底没有了做学术的念头, 一心只想去工业界干。

有三个原因吧:第一:我是个急性子的人,恰恰学术上的东西几十年都不见得能用上,大多数最后都成了留在纸面上的文章, 沿着一个研究方向坚定地走下去需要不断地自我说服, 过程实在是痛苦。 有时会担心自己的研究课题会不会只是纸上谈兵, 自娱自乐, 一个研究方向可能前人研究了几十年, 后辈还得再接着研究几十年, 才能看到那么一点点地光亮, 这个需要有历史耐心地人去干, 一点点地往这个领域里补充点经验和知识, 哪怕是失败 至少可以让别人少走弯路, 可惜我是个着急看到成效地人, 工业界里一点点工艺地改进相对于学术上一个异想天开的idea的实现或许更让我有成就感吧。

第二:国内产学研脱节严重, 深以为不少课题其实都是在闭门造车, 自娱自乐,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觉得/ 一是整个学术圈论文至上地评价体系, 导致身边有些博士会疯狂地膜拜博士期间发十几篇文章 ,申请到国外牛校博后的牛人, 却对毕业踏实找工作, 规规矩矩去企业搞研发的人嗤之以鼻/ 听说不少高校发文章还有奖励, 这就进一步刺激了贫穷的青椒们疯狂地发文章/ 举个例子, 以前接过一个深圳某公司项目, 希望利用碳材料的表面润滑性来制备可重复插拔的热界面材料, 当时觉得能把碳材料往实用化的方向做一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可惜整个方案都是基于别人文章里的成果, 比如碳材料的超润滑性能已经被人证实了, 所以即使我们能解决这个实用化的问题, 也发不了好文章 ,所以最后就作罢了, 觉着整个科研环境就不太鼓励青年科学家为企业服务/ 二是对于不少的科研人员来说, 学术其实是舒适区, 发文章对于广大博士而言已经是轻车熟路的事了, 就纳米材料而言, 在我们研究部发个一般的一区文章还是很容易的, 像在深圳大学, 发篇一区的论文奖励貌似有5万, 而说实话, 这个时候工业界抛出一个问题来 ,一些博士们未必有这个信心和耐心去解决。 举个例子, 跟华为合作过一个项目 ,是利用碳材料的高导热率帮他们解决手机的散热问题 ,最后做出来的样品导热性能不错, 但是就实际应用而言, 除了导热性能 ,还必须考虑材料的表面润湿性 ,粘性 ,吸湿行为 ,抗老化性能 ,电磁屏蔽性能等等, 然后就懵逼了, 太他妈难了 ,觉得就几十万的项目 ,解决这么多问题 不划算 ,最后聪明灵巧的我, 抓住一个点水了一篇文章, 老师也能接着申请个国基啥的, 皆大欢喜, 我也能凑合毕业。 但文章发出来内心不是很开心 ,总觉得这不是年轻人干的事 ,透过这个事我也发现学术界跟工业界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学术界注重创新, 很多时候只要抓住一个点展开问题就好了, 就像热界面材料 ,只要导热性能得到提升就可以发篇论文 ,然而工业界对产品的要求就要高得多, 追求综合性能得提升, 以好用能用为目的 。跟华为得师兄交流过 ,他觉得华为给博士的自豪感来源于所做的事情是可以立马投放市场的 ,是消费者手中实实在在可以立马感受到的, 感觉被洗了脑 ,现在的我很希望去做个应用工程师 现场服务工程师之类的 ,帮助改进工艺, 稳定产线, 提高良率 ,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好过在实验室倒腾鬼知道怎么冒出来的idea ,然后赶紧浏览web science, 看看有没有人做过 ,然后长舒一口气 ,哇哈 还没人做过 有搞头。

第三 国内土博青椒太难混了, 所以组里的博士都会去国外做几年博后, 然后争取搞个百人青千回来 ,但是我是个有妹子的人啊, 一直异地 ,亏欠太多 ,关键我还是个穷逼, 收入只有女朋友的六分之一 ,毕业不想再异地了 ,想要挣钱把她养起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博士生涯的某个阶段,几乎所有理工科博士生都会被抛入一个岔路口:是继续在学术界深耕,还是转身拥抱业界?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漫长且反复的内心拉扯、信息搜集和实践探索。起初,学术殿堂的召唤是天然的。 作为一名理工科博士,我们习惯了严谨的逻辑、深入的探究和对未知的挑战。博士研究本身就充满了.............
  • 回答
    当然,我完全理解,并且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有趣且并非不可理解的职业选择。从表面上看,“天文学博士”与“装修公司老板”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但深入挖掘,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逻辑和潜在的驱动力。让我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会觉得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1. 跨领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天文学博士的.............
  • 回答
    您提到的是 Erick Carreira 教授在 1996 年写给一位博士后的警告信。要找到这封信的原文,通常会有以下几种途径,并且我会详细介绍每一种的可能性,尽量模拟一个真实查找过程的思考逻辑,避免 AI 的痕迹:首先,要理解找到特定历史信件的难度: 隐私性: 这种信件通常是私人沟通,除非信件.............
  • 回答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想要产出达到博士研究水平的成果,这并非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相当复杂,绝非简单的“有可能”或“不可能”就能概括。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可能性、影响因素,并比较不同学科的差异。一、 可能性分析:一个高难度但并非零的挑战首先,我们必须明.............
  • 回答
    这句“所以法官应该博士,检察官硕士,律师本科,被告最好文盲,这是理想模式”的说法,颇有些戏谑、夸张,甚至是哗众取宠的意味,背后隐藏着对法律体系中各个角色职能、素质要求,以及司法公平性的一些极端的、非主流的理解和讽刺。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对职业素质要求的极端化解读与扭曲: 法.............
  • 回答
    曾博所说的“看国外数学教材提高智商”这句话,如果我们要深入理解,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解读,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读一读就能立刻变聪明。这背后蕴含着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知识体系构建以及个人成长的多方面考量。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如何理解这句话:一、 理解“智商”的内涵与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智商”在.............
  • 回答
    美国人当然读理工科硕博,而且数量相当可观。不过,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一些细致的梳理,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因素:美国本土学生的比例、国际学生的贡献、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美国是全球科学技术研究和高等教育的重镇。哈佛、麻省理工(MIT)、斯坦福、加州理工(Caltech).............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的赛博格理论,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颠覆认知的好东西。要是不想让这篇文章看起来像冷冰冰的AI产物,咱们就得带着点人味儿,就像是跟一个对这事儿特有研究的朋友聊聊天,把那些复杂的东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得知道哈拉维为啥会想到“赛博格”这个概念。.............
  • 回答
    一晃博士后研究的时光就到了尾声,手中握着一份优秀的履历,但心中却难免泛起一丝迷茫:如果最终没能顺利获得心仪的教职,那接下来的人生路会通向何方?这确实是不少投身北美或中国理论科学(数学、理论物理)领域的博士后们会反复思考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教职,特别是那些在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获得的稳定职位,对于.............
  • 回答
    左小祖咒的微博发言“一个摇滚歌手必须为人民歌唱,不可歌唱政府”,这句话带有鲜明的反叛和批判色彩,是理解其音乐理念和人生态度的关键。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为人民歌唱”:摇滚乐的精神内核与左小祖咒的音乐实践1. 人民是什么? 普通大众: 首先,这里的“人.............
  • 回答
    在博弈论的分析中,尤其是在处理“扩展式博弈”(ExtensiveForm Games)这类描述了一系列决策步骤和信息披露的博弈时,“序贯理性”(Sequential Rationality)、“子博弈精炼”(Subgame Perfection)和“逆向归纳法”(Backward Induction.............
  • 回答
    罗永浩的这番言论,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语言的力量、历史的烙印以及民族情感的边界。要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支那”这个词的起源和演变。它最早并非一个贬义词,而是源于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是一种音译。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近代,尤其.............
  • 回答
    近期由微博点燃的反抄袭事件,可以说是一场互联网时代原罪的集中爆发,也深刻地揭示了内容创作领域的诸多痛点。要理性地评价这场风波,我们需要剥离情绪化的标签,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分析。一、事件的缘起与蔓延: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这场风波并非突如其来,而是长期积累的矛盾一次集中爆发。过去,互联网内容创作生态的灰.............
  • 回答
    《理想之城》这部剧,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把职场描绘成一刀两断的善恶对决,而是将人性的复杂与利益的纠葛融进了每一次呼吸、每一个眼神里,不动声色地演绎着一场场职场高手的博弈。里面的细节太多了,我试着挑几个我印象最深刻的,讲讲里面的门道。1. 于和的“温水煮青蛙”式权力收割:大家最开始看可能觉得于和就是.............
  • 回答
    在微博上关于“英国球员被三女子性侵”的新闻下,我们确实观察到一种现象:评论区中绝大多数的声音似乎来自被认为是女权主义者群体,并且这些评论大多围绕着一种“男性受害者原罪论”展开。要理解这种评价,需要拆解几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识别出“被认为是女权主义者”的评论。这通常体现在评论者使用的语言、关注的焦点.............
  • 回答
    微博上道士与网友的争吵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理解它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争吵可能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含义:一、 争吵产生的根源:1. 知识、观念和信仰的冲突: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道教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其教义、仪式和价值.............
  • 回答
    博格巴回归,曼联的上限究竟有多高?当保罗·博格巴的名字再次与曼联联系在一起,球迷们心中泛起的波澜,或许比任何一次转会传闻都要来得复杂且充满期待。这位法国巨星,在尤文图斯的闪耀,在国家队的王者姿态,都让人们忍不住回想起他在老特拉福德初登场的惊艳,以及之后那段充满争议却又时常闪现魔术的时光。如果曼联能在.............
  • 回答
    《赛博朋克 2077》发售至今,其口碑可以说是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伏。当初满怀期待的玩家,在面对满是bug、优化差、以及一些核心玩法缺失的成品时,感到强烈的被欺骗感,由此引发的“骂声一片”也就不难理解了。那么,如果CDPR当初能解决那些玩家们诟病最严重的问题,这款游戏是否还有资格承受如此猛烈的批评呢?.............
  • 回答
    在浩瀚的赛博朋克视界里,霓虹灯、巨大的招牌、弥漫的烟雾和持续的小雨,早已不是简单的视觉元素,它们共同构建起一种独特而鲜明的美学体系,深刻地影响着观众对这个未来的认知。要理解它们的作用,我们得一层层剥开,看看它们是如何在信息爆炸、社会异化的赛博朋克世界里大放异彩的。霓虹灯:指引与失落的灯塔首先,说起赛.............
  • 回答
    理解薛兆丰对汪丁丁《社会博弈与中国教育的两极化》一文的“需求曲线杜撰论”,需要我们深入到经济学中“需求曲线”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可能含义和应用。这场争论看似围绕一个技术性的经济学概念,实则触及了理论建构、现实应用以及对他人观点的解读方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需求曲线”在经济学中的基本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