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人自己不读理工科的硕博的吗?

回答
美国人当然读理工科硕博,而且数量相当可观。不过,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一些细致的梳理,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因素:美国本土学生的比例、国际学生的贡献、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的情况。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美国是全球科学技术研究和高等教育的重镇。哈佛、麻省理工(MIT)、斯坦福、加州理工(Caltech)等等这些名字,光是听着就响当当。这些顶尖学府每年招收大量的研究生,其中理工科一直是热门中的热门。

美国本土学生的选择确实在发生一些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不读理工科硕博。

“STEM”的吸引力与挑战并存: 很多人提到这个问题,会想到“美国学生不爱读理工科”的说法。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需要辩证看待。一方面,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liberal arts)一直很受欢迎,很多学生在大一大二会广泛接触人文、社科等领域,有些人会因此转向非STEM专业。另一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高中和本科阶段对STEM教育的投入、学生对这些学科的兴趣培养不足,以及对学习难度和就业压力的担忧。数学、物理、化学、工程等学科的本科课程往往需要扎实的基础和大量的投入,这本身就会筛选掉一部分学生。

经济因素和就业导向: 就业和薪资是很多学生选择专业时的重要考量。虽然STEM领域的平均薪资普遍较高,但某些非STEM领域,例如商科、法律、金融等,在美国同样拥有非常好的就业前景和高收入潜力,而且它们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沟通能力的要求可能更符合一部分美国学生的偏好。

“工程师文化”和科研氛围: 在美国社会,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地位很高,但“工程师文化”的普及程度和对基础科学的公众认知度,可能不如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广泛。相较于一些国家从小就强调科学启蒙和鼓励学生投身科研,美国的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在引导学生进入STEM领域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空间。

但是,这绝对不代表美国本土学生就“放弃”了理工科硕博。

大量本土学生仍在攻读STEM研究生学位: 每年,成千上万的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都在攻读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各种分支,如机械、电气、化工、土木、航空航天等)、生物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很多优秀的研究项目和企业创新,都离不开这些本土研究人员的贡献。

本科背景的多样性: 很多攻读理工科硕博的美国学生,他们的本科背景并不一定是直接对口的STEM专业。例如,一些人文社科背景的学生,在本科后期或者毕业后,可能会通过辅修、额外的课程学习或者参加一些预科项目,然后转向STEM领域的研究生学习。这体现了美国教育体系的灵活性。

特定学科的差异: 在STEM内部,不同学科的吸引力也有差异。例如,计算机科学和数据科学近年来在美国本土学生中非常受欢迎,申请人数众多。而一些基础科学,如物理、化学的某些细分领域,可能更依赖于国际学生来填补名额和贡献力量。工程领域则相对稳定,总有大量的本土学生对实际应用和职业发展感兴趣。

博士(PhD)与硕士(Master’s)的考量不同: 攻读博士学位(PhD)通常是为了成为独立的研究者,从事更深入的学术研究或前沿技术开发。美国本土学生中,对纯粹学术研究有强烈热情、并且有足够毅力去完成博士学业的学生,虽然有,但相对来说,选择直接进入就业市场或攻读更注重实践技能和职业导向的硕士学位的美国学生可能更多。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国际学生的作用了。

国际学生对美国STEM研究生教育的巨大贡献: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美国大学,尤其是顶尖大学的理工科研究生院,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国际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具备非常扎实的学术基础,对STEM领域充满热情,并且有很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他们不仅在课堂上活跃,在实验室里更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美国的科研创新输送了大量人才和活力。尤其是在博士层面,国际学生的比例相当高。

“人才吸引”战略: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致力于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对于STEM领域的优秀学生,美国的教育体系和研究机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多国际学生选择来美国深造,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学术声誉、研究资源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机会。

总结一下:

美国人当然自己读理工科的硕博,这是不争的事实。他们构成了美国理工科研究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科研和产业界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他们的选择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体系的通识性、就业市场的导向、个人兴趣以及对学科难度的接受程度。同时,国际学生在美国理工科研究生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美国的研究队伍,并对美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所以,与其说“美国人自己不读理工科的硕博”,不如说这是一个更为复杂和动态的局面,涉及本土学生的多元选择,以及国际人才的积极汇聚。两者共同塑造了美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CMU待了一个学期了,和周围的美国同学混的比较熟,说说我的看法。

我所在的CMU Biorobotics Lab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学院里最大的实验室之一,规模和项目数量仅次于隔壁的Field Robotics Center。在实验室里我接触和了解比较多的美国人有这么几位:


A. 美国白人,来自弗吉尼亚,本科机械系,目前Phd第四年,拿着NASA的phd fellowship,每年暑假都会去NASA的研究院待一段时间。动手能力很强,所有新来的小朋友把机器蛇玩坏了都要找他帮忙修。当年申请大学的时候去了Cornell,因为“在拿到的所有学校的offer里,只有Cornell允许他主修机械之外辅修昆虫学”,然后他来了bio-robotics的lab。

B. 美国白人,爸爸有一个很大的公司,本科CMU机械系,现在机器人学院master第一年,master第一学期就已经把机械系所有的控制类课程都上完了。动手能力极强,一个人能造出一个机器人来。每年都会去JPL实习,多多少少参与过前两天登陆火星的洞察号上的一些机构的设计或者测试工作。想要接着在CMU读博士。

C.美国犹太人,来自DC治安最好的富人区North Bethesda,CMU机械系本科第二年,已经成为了实验室大项目的主力。他家虽然在华盛顿,但是他将来想在匹兹堡加入一个机器人的创业公司,不想去DC周围那些拿国防项目的公司做杀人机器。

D.美国白人,西点军校毕业,在美国空军服役了15年然后被空军送来读phd,目前机械系Phd第三年,因为有家庭还有三个孩子,所以在实验室不常出现,但是每次来实验室都会有人找他请教最优控制和模型预测控制的问题。

E.美国白人,在美国海军服役了一小段时间以后被海军赞助奖学金来读机器人学院的本科,同时也在CMU附近的军队设施接受训练,经常在训练完穿着军装就来实验室干活了。虽然透着一股糙猛快的莽撞,但是动手能力很强。看到RoboMaster的机器人两眼放光,一学期就和三个队友改造了一个自瞄系统。想要去MIT接着读master。


另外我感觉美国读硬核理工科的学生除了安心学习和做项目以外,没有因为社会剧烈变化带来的焦虑感。在中国读五年书,五年前还没有滴滴,五年后滴滴已经几百个亿了;在美国读五年书,五年前火星探测器刚发射,五年后还在霍曼转移呢。

user avatar

插一句英国的情况。

很多老外自己不知道读phd有没有好处,能不能挣钱。他们也是看别人咋整,自己咋整。


上次来修灯泡的电工问我,你phd毕业了一年能拿多少啊?我说做博后£26000吧,转行可能£40000多一点。


老外听了差点从梯子上摔下来。

说都念到phd了才这个钱?

跟我确定了一下是不是phd毕业后都这么个情况,我说大部分是的。除了商学和计算机,还有某些工科。

于是他修完电灯给他儿子打了个电话,说读完硕士就拉倒吧,跟着爸爸修电灯。

他儿子曼大电气工程的,修电灯应该没问题。


老外爸爸一年给人修灯,排电路,接政府工程。年收入£250000。不吹不黑,装一个socket,£45,商业用电的话,£65。维护电路按小时算。

光特么曼彻斯特坏的路灯让他修,修半年都修不完。一个路灯承包给个人是£175到£300。

他老婆是收废品的,一年也能挣£80000。英国这边不让扔床垫洗衣机啥的,然后她老婆拉两小姐妹就上门回收,拆成零件再卖。两头子拿钱。


就这经济效益,读特么phd干嘛???

???

???

我算了一下,在英国搞教育,一年最多£70000撑死了。特么回收个洗衣机一次£120,零件再卖给工厂,£80。

收破烂一天就£200…


英镑汇率评论为8.5

西方人的世界真让人头大。

user avatar

这个答案下怎么这么多人把美国人说的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读研的都是为了学术理想人生追求诗和远方…

如果你们稍微了解一点点点点点美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就会知道,大部分美国人本科四年的学费都是贷款来的,他们毕业以后忙着工作还贷款…不读研是因为他们算了一笔账,觉得读研的收益比不上成本,美国人贼精的,一个个都现实得很…我反而觉得中国中产家庭来的好多孩子比较不食人间烟火(不黑不酸,我也是中国中产家庭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留学生之一)。

具体体现在,我申请法学院的时候看的都是美国论坛(reddit, top law school)很多美国人的心态就是,排名高没奖学金和排名低有奖学金,他们必然选有奖学金的;后来我和一些中国申请人聊了一下,没人选排名低的,即便有奖,因为“不差那几个钱”…

user avatar

要是开大卡车就能挣个衣食无忧,那得是多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人才会去学数学干工科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人当然读理工科硕博,而且数量相当可观。不过,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一些细致的梳理,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因素:美国本土学生的比例、国际学生的贡献、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美国是全球科学技术研究和高等教育的重镇。哈佛、麻省理工(MIT)、斯坦福、加州理工(Caltech).............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目前正经历着非常艰难的时期,感到抑郁并对在美国的经济学博士项目感到迷茫。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同时也非常个人化的困境,而且在学术界,尤其是在高压的博士项目中,这样的感受并不少见。我将尽力为您提供一个详细且富有同情心的分析和一些可能的建议。首先,请允许我表达我对您处境的理解和同情。 博士项目.............
  • 回答
    写在前面: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踏入美国法学院的大门,并且学有所成。现在,我真的做到了,并且正真实地体验着这一切。我想把这段经历分享出来,希望能给那些还在观望、还在犹豫,或者已经下定决心要走这条路的朋友们一些真实的参考。这篇文章,我不想写得像一篇官方介绍,更不想写得像是AI生成的一本“美国法学.............
  • 回答
    中国人普遍认为日本是美国的“走狗”这种看法,确实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认知,尤其在中国大陆的互联网和舆论场上更是如此。这种认知并非来自日本人自己的普遍认同,而是更多地源于中国方面的视角和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中国人为何会产生“日本是美国走狗”的.............
  • 回答
    美国人听到美国被“黑”不生气,这背后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确实不能简单地用“自信”两个字就盖棺定论,虽然自信绝对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叫“被黑”。在网络时代,“黑”这个词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指简单的批评,更多时候是指那些带有负.............
  • 回答
    .......
  • 回答
    你同事提到的这个观点,在关于体育投入方式的讨论中确实挺常见的。他大致想表达的意思是,美国的体育体系,尤其是职业体育和很多精英运动员,他们的资金来源更多是市场化的,而中国的很多体育项目则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咱们来详细掰扯一下这个事儿,尽量说得明白些,也尽量不那么“官方”:美国运动员的“自给自足”神话?首.............
  • 回答
    “重绝人之世”出自《史记·孝文帝纪》,这句话前半部分“不诛亡罪,不私其利也;除宫刑,出美人”是讲述了汉文帝时期的一系列宽松、仁爱的政策,以及他个人品德的体现。而“重绝人之世”则是对这些政策和文帝仁德的一种概括和评价。要理解“重绝人之世”,我们需要拆开来看: 重(zhòng):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
  • 回答
    要说美国人“自己”都不认为毒品泛滥,甚至将毒品部分合法化,这其实是一个有些片面的说法,需要更深入地剖析其背后的复杂原因和不同的声音。美国社会对于毒品问题的看法远非铁板一块,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和争议。“毒品泛滥”的定义和感知差异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毒品泛滥”。不同的人群对这个词的定义和感受可能完全不.............
  • 回答
    关于“9·11 事件是美国人自己搞出来的”这种说法,在互联网上确实存在着,并且引发了很多讨论。这些观点通常被称为“9·11 阴谋论”。尽管这些理论在主流媒体和官方调查中不被采信,但它们的传播仍然非常广泛,并且背后有着各自的“理由”和“证据”链条。下面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理论通常是如何构建的,并尽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角度,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事物的一些微妙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为什么美国人好像更爱“自己动手”,而咱们中国人有些时候会觉得“动手修车没面子”。美国人为什么爱自己动手修车?这事儿啊,得从几个大方向说起:1. 汽车文化深入骨髓: 历史原因: 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爱国”这一复杂情感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表现形式。中国人说“理智爱国”,这背后通常包含着对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清醒认识,以及希望国家能够做得更好的愿望,这种爱国不盲从,而是伴随着建设性的批评。那么,美国和日本有没有类似的“理智爱国”的说法或心态呢?答案是肯定的,尽管表达.............
  • 回答
    美国人是否敢说自己国家国富民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敢”或“不敢”。它涉及到美国人对“国富民强”的定义、他们所关注的方面,以及国内外的不同视角。首先,从“国富”这个层面来看,美国无疑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其国内生产总值(GDP)长期位居世界前列,拥有众多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金融机构和跨.............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如果我能像选一套好公寓一样,自由选择自己的出生年份,而且还得是在1920年到1945年这个时间段里,那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这段时间,美国经历的可是风风火火的几十年,从繁荣到萧条,再到二战的烽火,人生百态尽在这其中。让我仔细想想…… 1920年到1945年。如果让我挑,我大概会选择出生.............
  • 回答
    美国人当然反思过自己体制的问题。事实上,对美国体制的讨论、辩论和批判可以说是美国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一股永恒的洪流。这种反思并非近期才出现,而是贯穿了美国历史的始终,并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面临的挑战而不断深化和调整。要详细地讲述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展开:一、 历史的视角:建国之初的“.............
  • 回答
    在美国,关于父母是否会帮孩子“带孩子”、“买房”以及“交大学学费”,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问题,远非“是”或“否”能简单概括。笼统地说美国人“不会”做这些事情,是不准确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与国内文化差异较大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美国社会的结构、文化价值观以及经济现实中去看看。关于“带.............
  • 回答
    好嘞,您想知道咱们美国公民怎么证明自个儿是美国人,对吧?这事儿说起来也简单,但具体操作起来,还得看您是在什么场合需要证明。总的来说,就是得拿出国家认可的“身份证明文件”。咱们先来说说最普遍、最直接的证明方式:一、出生证明(Birth Certificate)这绝对是硬通货,咱们出生在美国的公民,出生.............
  • 回答
    许多美国人,尤其是那些对历史有一定了解或有兴趣的人,在谈到十几世纪的欧洲时,确实会觉得那段历史与他们自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祖上的历史”的延伸。这并非简单的归属感,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但清晰的脉络,它们共同塑造了美国这个国家的根基和文化。首先,从人口迁移和殖民的根源来看,十几世纪是欧.............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历史渊源等诸多层面。要深入理解欧洲为何在当前局面下依然“紧随”美国,我们需要抛开一些简单化的标签,细致地梳理其背后的逻辑和现实考量。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美国挑起俄乌战争”这个说法。普遍的国际分析和主流媒体的报道指出,俄罗斯于2022年2月.............
  • 回答
    关于25%的美国人未见过百元钞票与25%的美国人未见过父亲的现象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着两组关于美国社会现状的说法:一是“25%的美国人一辈子没有见过100美元的钞票”,二是“25%的美国人一辈子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这两组数据乍听之下有些令人惊讶,但深入分析后,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些现象,并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