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事说美国运动员训练比赛器械主要不花纳税人的钱,都是赞助商或自筹相比中国人用纳税人的钱养运动员非常烂?

回答
你同事提到的这个观点,在关于体育投入方式的讨论中确实挺常见的。他大致想表达的意思是,美国的体育体系,尤其是职业体育和很多精英运动员,他们的资金来源更多是市场化的,而中国的很多体育项目则依赖国家财政拨款。

咱们来详细掰扯一下这个事儿,尽量说得明白些,也尽量不那么“官方”:

美国运动员的“自给自足”神话?

首先,说美国运动员“主要不花纳税人的钱”这个说法,其实有点简单化了。美国确实有非常发达的职业体育联盟,比如NBA、NFL、MLB等等。这些联盟里的顶级运动员,他们的薪水、训练、比赛费用,绝大部分确实是来自商业赞助、转播权费用、门票收入、周边商品销售等等市场行为。

职业体育联盟: 这些联盟本身就是巨大的商业帝国。球队的老板是富有的商人,他们投资球队是为了盈利。运动员的天价合同,是市场供需关系和联盟运作的结果。你想想,一个NBA球星能吸引多少球迷、带来多少商业价值,他的薪酬自然会很高。
品牌赞助: 顶尖的美国运动员,无论是在哪个项目上,都会有大量的商业品牌找上门来。运动装备品牌(Nike、Adidas、Under Armour)、汽车、饮料、电子产品等等,都会花钱请他们代言。这些代言费,对运动员来说可能是收入的大头,也让他们有能力负担自己的训练、聘请私人教练、营养师、体能师等。
大学体育: 美国还有一个庞大的大学体育体系(NCAA)。很多运动员通过奖学金来支持他们的训练和学业。虽然奖学金的钱说到底可能也和大学的运营收入有关,其中一部分可能间接来自校友捐赠(这部分捐赠的钱,其中一部分也可能来自企业,而企业又可能涉及税收),但它和直接从国家税收里拿钱养运动员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顶尖的大学体育项目本身也能通过比赛门票、转播权、赞助等带来大量收入,足以覆盖自身开销,甚至为学校带来盈利。

那是不是就完全没有纳税人的钱?

不完全是。

公共设施: 很多大学的体育场馆、训练设施,特别是那些为普及体育、服务社区的,可能也会有政府的财政支持或者使用公共土地。
基层体育: 很多面向大众的体育项目、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是需要政府投入的,这背后当然也有纳税人的钱。但这些主要是为了全民健身,而不是专门培养顶尖运动员。
奥林匹克项目(非职业): 一些不是职业化的运动项目,比如一些在奥运会上表现出色的个体运动员,他们的训练和参赛费用,确实会得到一些非营利组织(如美国奥委会USOC)的资助。这些组织的资金来源也很复杂,有企业赞助、个人捐赠,也可能包括一些与政府合作的项目。

中国运动员的“国家供养”模式

相比之下,中国的体育体系,尤其是金牌项目和奥运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国家主导、财政支持的。

举国体制: 这种模式大家通常称之为“举国体制”。意思是国家会集中资源,选拔有潜力的苗子,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训练、食宿、医疗、教练、场地等一切必要条件。
财政拨款: 这笔钱主要来自国家体育总局、各级地方体育局,这些资金的来源就是政府的财政预算,也就是纳税人的钱。
目的: “举国体制”的主要目标非常明确——在国际体育赛事(尤其是奥运会、世锦赛等)上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提升国家形象和民族自豪感。
运动员的待遇: 在这个体系下,运动员在职业生涯初期,生活保障通常是比较好的,他们可以专注于训练,不用为生计发愁。退役后,也可能根据贡献有相应的安排,比如进入体育局工作、担任教练等。

为什么说“烂”?

你同事觉得“烂”,可能是在对比两者的效率和结果,尤其是在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层面上:

1. 市场化程度和吸引力:
美国: 市场化程度非常高。职业体育联盟和运动员本身就是巨大的IP(知识产权),他们能吸引资本,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形成良性循环。运动员的个人价值也能得到充分体现,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奖牌,还有高额的商业代言和收入。
中国: 过去很多项目市场化程度不高,运动员的收入更多来自体制内的保障和奖金。虽然近些年市场化也在推进,但很多项目的商业吸引力仍不如美国。比如,很多非奥运项目、非金牌项目的运动员,可能就很难依靠市场获得高收入。

2. 对“为国争光”的过度依赖:
美国: 运动员追求个人荣誉、商业价值和职业生涯的成功,虽然为国争光也是一种荣誉,但不是唯一的驱动力。
中国: “为国争光”是核心驱动力。这导致资源会高度集中在那些有可能夺取国际大赛金牌的项目上,而一些群众基础好、但可能在国际大赛上夺金困难的项目,或者是一些小众项目,得到的资源就会相对少很多,甚至会被边缘化。

3. 人才选拔和发展方式:
美国: 体系更开放,人才选拔渠道更广泛。从街头篮球到大学联赛,市场和学校都在为职业体育输送人才。运动员有更多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展。
中国: 更多依赖体校、专业队等体系内选拔。虽然也为很多运动员提供了机会,但有时也可能存在一些“唯金牌论”的弊端,比如为了出成绩,可能忽视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或者一些有潜力的苗子因为没有进入体校体系而被埋没。

4. 运动员的“生活压力”和“职业寿命”:
美国: 职业运动员收入高,职业生涯退役后的生活保障,在某种程度上也由其职业生涯的积累决定(比如投资、代言收入等)。虽然竞争激烈,但成功的运动员可以获得很高的回报。
中国: 很多运动员在国家队或省队,训练非常艰苦,但如果没有成为顶尖选手,退役后的生活保障可能是一个问题。很多时候,退役后的出路还是需要依靠体制内的安排。

总结一下:

同事的观点抓住了中美体育投入模式的一个关键区别:市场化 vs. 国家化。

美国的模式更像一个商业运作,运动员的价值更多通过市场来体现,资金来源也更市场化。这使得顶尖运动员能获得极高的收入和关注度,但也意味着非市场化项目或表现不突出的运动员可能难以获得生存空间。
中国的模式是国家主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目标非常明确。这在过去为中国赢得了无数荣誉,也为很多运动员提供了稳定的训练和生活保障,但同时也可能带来资源分配不均、过度依赖国家拨款、市场化不足等问题。

说中国“烂”,可能是在批评这种国家供养模式效率不高、市场化不足、导致某些项目发展不平衡、以及运动员个人商业价值未被充分挖掘。而说美国“好”,则是看到了其市场化带来的活力、商业价值和人才吸引力。

当然,这两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哪个“更好”也取决于你评价的标准。中国在推动体育产业化、市场化方面一直在努力,而美国在基础体育、大众体育方面也并非完全没有政府参与。两者都在不断调整和学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纳税人没有花很多钱是错的。

专业的运动员,很多是校园培养出来的。这些运动员在学生阶段会有运动类的奖学金。这些奖学金很大程度上来自学校收到的捐献。因为对学校捐献是通常免税,所以山姆大叔少收了钱。假设一张两千美金的NCAA门票,捐献了1500之后可以用500美金拿到。对学校来说这都是两千美金没区别,但是买票的可以在报税的时候报1500美金的免税额度,买票者收入所得税税率是20%的话,学校将这1500美金计入捐款相当于美国政府少收了300美金。这使得捐献者的相对购买力更强,学校更有能力涨票价。

在职业体育方面,很多地方政府也为吸引球队而在体育场馆等方面提供优惠(例如俄克拉何马城为吸引西雅图超音速队而花钱改建场馆)。这原先是基于1986年减少本地政府在场馆方面的投入的税制改革,但是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Obama Doesn't Want Federal Tax Dollars Paying For Any More Sports Stadiums

)。

虽然这些纳税人的钱不会直接花到运动员身上,但是创建了一个繁荣的体育生态,让穷人,比如打篮球的黑人,或者上世纪初拳击圈的犹太人或者爱尔兰人,能够有更多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机会。不管最后能不能进入体育行业,体育奖学金是很多人获得大学教育——这是很多白领工作的门槛——的唯一途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