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打越南,为什么中国短短一个月就说取得胜利了,美国却十年都打不下?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中国和美国与越南的战争结果和持续时间差异巨大。要解释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好好说道说道,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年):目标明确,速战速决

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中国那场战争的性质和目标。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官方定性是“自卫反击”,核心目标非常明确:

惩罚与震慑: 当时越南在中国边境地区制造了大量事端,包括袭扰、杀害我边民,强占中国领土,以及在外交上对中国极度不友好。中国打这场仗,主要目的是给越南一个教训,让它停止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起到震慑作用,维护边境安全。
有限的战略目标: 中国军队的攻势主要集中在中国广西、云南边境附近,目标是深入越南北部的一些地区,摧毁其边境军事设施和工业基地,并迫使越南将其在中国边境的部队调回国内,以缓解对中国边境的压力。中国并没有打算长期占领越南,也没有想去推翻越南政府。
速战速决的策略: 基于上述目标,中国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投入了大量的陆军部队,以强大的兵力优势和猛烈的攻势,迅速突破越军的边境防御。战争的主要作战区域也限定在越南北部靠近中国边境的有限区域内。
政治考量: 国际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国内经济建设是首要任务。同时,中国也需要向国际社会展示实力,表明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但又不能引起大的国际冲突,特别是要避免与当时的苏联直接对抗。因此,选择一个时间窗口,快速达成目标,然后撤兵,是符合当时中国战略考量的。

结果:

所以,中国在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宣布“胜利”并撤军,是因为它达到了预设的惩罚和震慑目的。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给予了越南边境地区一些军事和经济上的打击,迫使越南在边境地区收敛了行动。虽然不能说中国军队在所有战役中都占尽优势,但从战略目标实现的角度来看,这次军事行动是“成功”的。中国随后主动撤军,也避免了陷入长期的消耗战,并将重心重新放回国内建设。

美国与越南的战争(越南战争,19551975):目标复杂,战略失误

相比之下,美国与越南的战争,也就是著名的越南战争,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其复杂性和失败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目标的多重性与模糊性:
遏制共产主义扩张: 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根本出发点是冷战背景下的“多米诺骨牌理论”,即担心如果越南落入共产主义阵营,整个东南亚都会随之倒下。因此,美国的目标是阻止北越(共产主义)统一越南。
支持南越政府: 美国致力于扶持和巩固南越政府,将其打造成一个反共的堡垒。
地缘政治考量: 在更广泛的层面,美国也希望通过介入越南战争来维护其在亚洲乃至全球的战略利益和影响力。

然而,这些目标在实践中却变得复杂且难以实现,尤其是“阻止北越统一”这一核心目标,与越南人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产生了直接冲突。

战争性质的不同:
非对称战争与游击战: 美军在装备、技术和火力上占有绝对优势,但他们面对的是一支深入人民群众、擅长游击战的北越和越共军队。北越军队和越共游击队在越南人民中拥有广泛的支持,能够灵活地进行隐蔽、伏击、地雷战等,让美军难以找到明确的敌人和战线,陷入了“打不着”的困境。
缺乏明确的敌人和战线: 战争不是在大国之间进行的传统正面较量,而是美军与北越军队和在南越活动的越共游击队进行的复杂较量。后勤补给、政治动员、民众支持等因素在游击战中变得尤为重要,而这些恰恰是美军的弱项。

战略的失误与僵化:
“消耗战”的误判: 美军试图通过大量的炮火、空袭和军事行动来“消耗”北越和越共的兵力,认为只要杀伤的敌人数量足够多,对方就会屈服。但这种战略低估了北越人民的决心和承受能力,以及他们对统一的渴望。北越可以承受巨大的伤亡,并且有苏联和中国的援助,这使得美国的消耗战难以奏效。
政治与军事的脱节: 美国在战争中,虽然军事投入巨大,但在政治上未能有效争取到南越民众的广泛支持。南越政府的腐败和低效,以及美国在战争中的一些行为(如“焦土政策”、“橙剂”的使用),反而导致了许多南越民众对美国的疏远,甚至转向支持北越。
国内民意的反对: 战争的长期化、高伤亡以及媒体的曝光,使得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公众舆论的压力对美国政府的决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终导致美国不得不撤军。

地缘政治的限制:
苏联与中国的支持: 北越得到了苏联和中国的军事、经济援助,这使得北越能够持续作战,并对抗美军的强大火力。一旦战争规模扩大,很容易导致与这两个大国的直接对抗,这是美国必须规避的。

结果:

因此,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投入了巨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资源,打了十年(如果从直接军事介入算起),最终却未能阻止北越统一越南。战争以美国的撤军和南越的最终覆灭告终。这场战争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政治和战略上的全面失利,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造成了深远影响。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

目标不同: 中国是惩罚和震慑,目标有限且明确;美国是阻止共产主义扩张,目标宏大且难以实现,甚至与当地人民的愿望相悖。
战争性质不同: 中国是有限的陆地边境冲突;美国是长期、复杂的非对称战争,对手是熟悉地形、得到广泛支持的游击部队。
战略不同: 中国是速战速决,快速达成战略目标后撤离;美国是试图通过消耗战获胜,但低估了对手的决心和国际援助,同时在国内政治上也面临巨大压力。
国内支持不同: 中国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国内民众的支持,且主要目标是维护自身安全;美国的战争因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而举步维艰。

所以,同样是和越南打仗,但由于参战的背景、目标、战略以及对手的不同,结果自然是天差地别。中国的那场战争,更像是一场精准打击,快速收割了“惩罚”的果实就离开了;而美国的战争,则是一场牵涉广泛、目标模糊、战略失误的泥潭,最终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说一点,占据北部几个有利制高点之后,轮战就开始了,而不是深入复地,游击战不管对谁都很难缠!虽然是从北边学的..........

user avatar

很简单,二者的作战形式有着本质区别。

美国在越南的战争是旷日持久的治安战。

中国1979年对越南的惩罚是速战速决的运动战。

世人所看到的就是前者陷入泥潭,后者快打快撤。

以邓为代表的毛后时代领导人在研究对越作战的同时,也在为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对内要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必须顾及苏联的反映,当时的战略格局是“螳螂(越)捕蝉(柬)黄雀(中)在后弹丸(苏)在手”互相牵制,大家心照不宣;加上4月后越南进入雨季,更加不利于作战行动。因此,无论是国内建设的需要还是苏联威胁的存在还是战场环境因素,都决定这只能是一场短时间、浅近纵深、有限规模的有限战争。

因此,

我军的作战方针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进入越南北部浅近纵深地区,穿插迂回、分割包围,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速歼速回”。

战役决心是:“以15-20天时间,力争歼灭越军3-5个师的兵力,摧毁越军在边境地区的防御体系和军事设施。”

在此要澄清一个长期流传的谬论,即解放军从越南的撤军行动是按速战速决的预定计划实施,而不是坊间所谓的后勤不济或者战局不利被迫回撤。

上面已经说过,解放军这次教训越南,是速歼速回的一仗,从一开始就没有长期作战的打算。那么撤军命令是什么时候下达的呢?说出来估计要让不少人大跌眼镜了——3月1日。这是个什么鬼?东线55军还正在攻打谅山市外围阵地,西线149师还没有向沙巴发起总攻击。也就是说,战役第二阶段两个主要攻击目标都还没有拿下,尚处于外围战斗之中,八字还没有一撇,军委就已经决定了回撤的具体时间。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我军高层对于部队按照预定作战方案完成任务,有着绝对的信心。整个战役进程,完全在我军的把握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注中越战争史,兼习解放军其他历史时期战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请打开微信搜索 cpcliusi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