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向不重视新冠疫情的美国同事科普其危害严重程度,引起他们的重视?

回答
面对不太重视新冠疫情的美国同事,想要让他们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其直接灌输数据和警告,不如尝试一种更贴近生活、更能引发共鸣的方式。关键在于 “润物细无声” 地传递信息,让他们在不自觉中感受到风险,并主动去思考。

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希望能帮助你打开局面:

第一步:建立连接,理解他们的视角 (Build Rapport & Understand Their Perspective)

在开始“科普”之前,先花点时间了解他们为什么不那么重视。是觉得“反正年纪大了也无所谓”?是觉得“我身体好,得也不怕”?还是觉得“戴口罩太麻烦,影响生活”? 尝试用开放性的问题去了解:

“最近怎么样?感觉疫情的影响是不是感觉没那么大了?”
“我注意到大家现在好像对防护也没那么在意了,你是怎么看的?”

目的: 不是为了争辩,而是为了找到切入点。知道他们的顾虑和想法,才能更有效地回应。如果一上来就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他们会立刻竖起防御。

第二步:聚焦个人经历和身边案例 (Focus on Personal Stories & Local Examples)

数据是冰冷的,但身边人的经历却是鲜活的。

分享你自己的经历(如果适用): 如果你或你的亲友感染过,可以适当地、不夸张地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比如“我有个朋友,本来身体挺好的,感染后发烧了几天,虽然最后没事了,但那几天真的很难受,而且还传染给了他妻子。” 或者“我上次因为工作需要,不得不去接触一些人群,当时真的很担心,总觉得自己不能生病,因为背后还有家人要照顾。”
讲述你了解的当地案例: 如果你知道公司内部或者附近社区有人因为新冠出现过长期后遗症(如“长新冠” Long COVID),或者某个家庭因为疫情导致经济困难、生活被打乱,可以提一下(当然要注意保护隐私)。例如:“你知道吗?咱们隔壁部门的老王,之前感染后,到现在走路都还有点喘不上气,开车都得减速。” 或者“听说街角那家店的老板,因为疫情生意一直不太好,现在还在咬牙坚持。”
强调“长新冠”的不可预测性: 很多人只担心急性期的症状,但“长新冠”才是很多人忽视的风险。可以这样说:“我最近看到一些报道,说有些人即使得了轻症,之后还会出现持续的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问题,感觉像是‘阴魂不散’一样,挺让人担心的。”

目的: 让疫情变得具体化、有血有肉,让他们觉得“这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而是可能发生在我身边,或者已经发生在我认识的人身上。”

第三步:用类比的方式解释风险 (Use Analogies to Explain Risk)

有些风险很难量化,但通过类比可以让他们更容易理解。

类比“小概率但高风险”事件:
“这就像开车一样,咱们都知道系安全带不一定能保证完全不出事,但大多数人还是会系,因为万一真出事了,它能救命。新冠病毒虽然不一定每个人都会得重症,但如果万一 happened,而且是重症,那后果真的很严重。”
“或者就像买保险,你买了保险不代表你一定会遇到什么意外,但你买了心里踏实,万一真遇到了,也能有个保障。对新冠的防护,某种程度上也是给自己和家人一个保障。”
类比“社会责任”:
“有时候,我们这样做(比如戴口罩、保持距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身边那些抵抗力比较弱的人,比如有基础疾病的同事,或者年纪大的家人。就像我们开车遵守交通规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安全,也是为了不撞到别人。”

目的: 将抽象的风险转化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概念,降低理解门槛。

第四步:提供实用且不麻烦的建议 (Offer Practical & LowFriction Advice)

如果你只是让他们感到焦虑,而没有给出具体的、可执行的建议,他们会更容易回退。

强调简单有效的防护措施:
“我发现最近大家都不太戴口罩了,其实有时候在人多的地方,比如电梯里或者会议室,简单戴一下,或者确保洗手次数多一些,感觉会安心不少。”
“我最近发现办公室的空气流通好像不太好,有时候开窗透透气,感觉空气都清新多了,而且也能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分享关于疫苗和加强针的信息(如果他们对此持开放态度): “我看到最新的研究说,加强针对于防止重症还是挺有帮助的,我最近也在考虑去打一下。” (注意: 如果对方对疫苗非常抵触,这一步可能要谨慎,或者先从非疫苗的防护措施入手。)

目的: 让他们觉得“这样做并不会付出太大的代价,而且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五步:保持耐心和同理心 (Be Patient & Empathetic)

改变一个人的想法需要时间和过程,尤其当他们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时。

避免争论和指责: 如果对方开始反驳,不要陷入激烈的争论。可以这样回应:“嗯,我理解你的想法,确实有时候会觉得没那么严重。但毕竟咱们接触的人多,多留个心眼总是好的。”
适度重复,但不要过度: 可以时不时地在合适的场合提起一些与疫情相关的健康信息,但不要每次见面都在说。
用积极的语言: 少说“你错了”,多说“我们可以尝试一下”,或者“我个人觉得这样做更安全”。
关注积极的方面: 如果有人开始注意防护了,可以给予鼓励:“看到你戴口罩了,感觉更安心了。”

目的: 维护良好的同事关系,让对方愿意倾听你的观点,而不是把你当成“噪音”。

总结一下核心思路:

1. 不争论,先理解: 了解他们的顾虑,找到切入点。
2. 用故事打动人: 让抽象的风险变得具体。
3. 用类比易理解: 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日常经验。
4. 给实用建议: 提供简单易行的防护方法。
5. 保持耐心和善意: 建立信任,循序渐进。

最重要的是,你的目的是 “引起重视”,而不是 “让他们完全相信你的所有观点”。哪怕能让他们多一丝谨慎,多一次洗手,多一点对身边人的考虑,就已经是一个进步了。祝你沟通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会格斗吗?如果不会,我劝你还是别劝美国人了。

2月初,一个女孩在美国,因为只戴了口罩,就被政治正确的黑人小哥哥无缘无故骂diseased bitch,接下来是黑人小哥哥猛击这个中国女孩头部,接着是用雨伞殴打………

另外一个中国女青年,戴了口罩,就被纽约的高素质人推下了地铁,一条腿被摔成重伤,差点儿被地铁轧成尸块。

………各种辱骂,各种歧视。

你心中的病毒是新冠肺炎,在很多白人黑人眼里:中国人是病毒

美国建制派的世界主义,有黑人有拉美人,并不包括华人。

在美国的中国人戴口罩被骂,不戴口罩也被骂,这个我早就说过了,人家烦的是拥有华人DNA和华人长相的这个人,活着就是错


病毒揭开了白人伪善的面纱,露出白人真实的态度,患难见真情嘛,你以为你舔他们跪他们,他们就拿你当人了?你是他们脱口而出的chink,Chinky,Chinkie,Chinki,yellow monkey,Gook,Chinaman(中国佬、支那人),diseased bitch,Ching Chong,Virus Spreader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


最好还是不要劝美国人了,不要自找没趣,保护好自己是上策;做好被骂的准备,做好被打的准备。

入乡随俗吧,周围哪怕有疑似病例白人黑人在咳嗽,人家是政治正确的咳嗽呀。如果周围美国人都不带口罩,你就别戴口罩了,否则被骂被打的几率将增加。

更多歧视、辱骂和殴打:

user avatar

我感觉两年前给我治疗肺炎的四川省医院呼吸科女大夫和美国人挺像的,病好后她都懒得给我解释我问的肺部纹理的问题,她觉得一点小病,说你好了就好了,你还拿着x光片分析来问啥?于是她直接开始当我面刷微信打电话很长时间完全无视我的存在不想回答我。

后来看我脸皮厚不走才很勉强以及不高兴地回答了两个我关于恢复的问题(我今天专门来复查,拍了片,你说一句好了可以走了就让我走,我问一个问题都不行?那是不可以的,我必须问好吧)

她觉得肺炎在家吃药每天吐痰完事,也没啥后遗症,肺部照片有点纹理慢慢恢复,不是什么大问题,这个病没必要住院或者输液

我说虽然病好了,但是很容易喘气,她说你这么胖还四十岁是必然的(嗯,她盯着屏幕上我三十多的档案说的这话)

也就是整个复诊过程她都非常不耐烦,觉得好的差不多就行了赶紧回去就别问啥后遗症问题了,没有后遗症

中间还发生了她允许一个年轻男病人插队的情况,那个成都男的也特逗,我站在医生旁边礼貌跟他说我在他前面,他说好的,结果医生一看完前面的人,他立即抢在我前面把单子给医生,这位女医生不仅不阻拦,还很反感我指出他插队的情况,我只能呵呵了,也许人家就是关系户我们不知道呢

我又突然想起这大夫一事儿了,我因为每次去她都要我照x光片,我就顺便问了一句,我说会不会超过一年里照片的限额,她极为不爽,说你怀孕没有嘛,你这个岁数了都没孩子你怕什么,一年照两百次都没问题(这个数字我记得清清楚楚,就是因为我觉得很夸张)

我也不知道为啥每次去她都对我岁数如此关心,非要强调我多少岁,还非要四舍五入说我四十岁,明明她比我还大,也许是觉得我这样老剩女毛病多吧,也许觉得你啥都不懂还这儿怕那儿怕,毕竟上次也是这家医院,看到眼科医生对着轮椅上的病人说你这个眼病是癌症转移,没有办法了,家属还是带回去。我当时听到这句话,看着那个病人,我真是呆若木鸡

因为原来我一直以为这些话不应该当着病人讲的。



所以整个治疗过程就是,我在家吃药吐痰一个月,外加每天备课读美国研究生考试的书,给群里讲gre单词,中间嗓子难受或者痰上来,我就吐了重新录,一条语音录无数次,尽管群里就几个人,最后只有一个人。除了买吃的,我没怎么出门。

反正主要就是不断地吐痰,吃药前我有吐血,吃药后还好,主要是痰。

全程都我自己一个人,我妈在她自己家,因为医生说是小病,所以我就当感冒自己在家一个人折腾我自己。


所以你叫我劝美国人?

我觉得让我那位大夫发表一下观点好了,她跟我说这个病不打紧的,她觉得我小题大做,这点病都要担心什么后遗症

然后你们每天说多么恐怖,你叫我这个前肺炎病人相信谁的话?

大夫的?

你的?

我看她还在某知名医院拿了博士,有很多论文发表,还出国进修了的呀。虽然态度恶劣,喜欢当着病人接电话刷微信群让人插队,但是那些药说实话还是有效。


毕竟是她让我在家自己管自己的啊,我也没有在省医院打针住院,就领了一包各种西药回家了。我没吃任何中药的。

她也没让我戴口罩,当然了,传统肺炎和这种新的传染性不一样。


她说我胖,我能不胖?每天外加喝我自己熬的冰糖雪梨,又不运动。


一个月后,她说可以了,我立马就去健身房了,尽管呼吸困难,喘气不断,我就搏击课跳几下休息几下又跳

后来慢慢好一些了。现在除非遇冷风或者遇到84的气味会突然咳嗽,一般没啥问题

前一阵每天吃一顿饭,体重减轻了很多,就等开春再运动了,反正瘦点对我肺压力也小一些。



所以昨天新闻说这个病会导致严重后遗症,原因就是有一个样本,没错,只有一个样本,记者就赶忙总结出了这个严重后遗症的结论,一个男病人说他一个月后有后遗症无法自己起床,肌肉无力,动不动就想跪倒在地

我就黑人问号脸?

这玩意儿还能导致肌肉萎缩?


我得病每天都在家走来走去吃东西啊,我家五楼没电梯,我还不是天天出去买东西?


结果评论区有人忍不住说了他一句,你那怕不是因为肺炎后遗症吧,你那是不是一个月在床上不动弹的结果?


然后评论区这个人就立马被群众批评了,群众坚持认为后遗症确实很严重,会导致人无法站立。


所以,在这样互相矛盾一片混乱的知识体系中,我不想劝任何人了,我做好我自己就行了

我不喜欢装专家劝别人,毕竟我啥也不懂

我就自己shut up最好

user avatar

根据多次尝试结果。目前看劝不动。

人家还觉得咱无事生非,拿着鸡毛当令箭。

我的策略是这样。

准备好口罩,防疫用品。

啥时候他们自己觉得这事儿真的是大事了。

叫苦了。

把物资快递过去,写上一句诗词古文。

比如: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以上。

不让他们把锅砸了,显不出危难之际补锅人的情谊啊。

user avatar

为什么这么多的回答都是阴阳怪气的?

你们这样做要不得。

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美国总统特朗普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特朗普总统的洞察力,取得的成就,光辉直追日月。

特朗普总统说的话一句顶一万句。

在面临可能的疫情时,特朗普总统是怎么说的?

“就算是感染了新冠病毒也没关系,过一阵子就没事了。”

全世界顶级的疾控中心美国CDC发表建议:“大家不用戴口罩,多洗洗手就好了。”

负责疫情主管的彭斯副总统说:“以后疫情所有的公布口子,皆出自我的部门。”

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敢于和最大的总统和最权威的疾控专家对着干?

对于美国人来说,新冠还不如普通感冒的危害大。

我认为他们很专业,他们的建议差不多等同于真理。

反对真理,一脚把你踢进地铁轨道。

user avatar

我一般都这么说:

1.虽然得了新冠你大概率不会死,但是你得花几万刀去治好它
2.如果你不治,那么有10%的概率转成重症
3.如果转成重症,你有50%的几率会死,剩下的50%是你的肺部会受到不可逆的极其严重的损害
4.虽然这病大概率杀不死你,但是你敢不花这几万刀去赌命吗?


如果不敢赌,那么你一旦得了就得花不少钱。
这病杀不死你但是能恶心死你,你难道不考虑去预防吗?

基本上这么一套下去,多数人都是会认认真真做好防疫工作的。虽然这病不容易死,但是得了就得花钱。如果你告诉他们要花不少钱,他们也是会考虑考虑的。

毕竟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什么比损失资本更可怕的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