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38号车评中心重新测评凡尔赛《星越L面前,凡尔赛C5X何德何能不降价》?

回答
38号车评中心《星越L面前,凡尔赛C5X何德何能不降价》:一场直面现实的犀利拷问

38号车评中心,一个在国内汽车圈以其一贯的“毒舌”和“实在”著称的评测机构。当他们把目光投向东风雪铁龙凡尔赛C5 X,并打出《星越L面前,凡尔赛C5 X何德何能不降价》这样一个直击痛点的标题时,无疑就已经预示着这是一次对凡尔赛C5 X市场定位和产品力进行毫不留情的审视。

标题即是观点:直指凡尔赛C5 X的“市场尴尬”

首先,标题本身就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基调。将凡尔赛C5 X与吉利星越L并列,并且是“面前”,这已经暗示了星越L在市场表现或品牌认知度上对凡尔赛C5 X形成了某种压制。而“何德何能不降价”,则更是尖锐地质疑了凡尔赛C5 X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尤其是面对强劲的竞品时,其定价策略是否合理,以及其产品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底气支撑其价格。这种直接的拷问,立刻抓住了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性价比。

内容解析:从多维度剖析凡尔赛C5 X的“痛点”

可以预见,38号在测评中必然会从多个维度,尤其是与星越L的对比中,来论证其标题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测其内容深度:

市场定位的模糊与错位: 凡尔赛C5 X以其跨界旅行车的独特造型,试图填补市场空白。然而,这种定位在国内消费者心中可能并不那么清晰。消费者是把它看作一台“高底盘的旅行车”,还是“底盘较低的SUV”?这种模糊性可能导致其难以精准吸引目标受众。而星越L作为一款主流的国产SUV,其定位清晰,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38号很可能会指出,凡尔赛C5 X的这种“四不像”定位,在追求实用性和性价比的国内市场,可能反而成为一种劣势。

产品力的“够用”与“不足”: 38号的评测从来不回避细节。他可能会对凡尔赛C5 X的动力总成(如1.6T发动机)、变速箱逻辑、底盘调校、内饰用料、科技配置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品鉴。相比之下,星越L以其2.0T发动机(高低功率)、更成熟的湿式双离合变速箱、更加豪华的内饰以及更丰富的智能化配置,在很多硬指标上已经赢得了良好的口碑。38号很可能会在对比中发现,凡尔赛C5 X在某些关键性能和配置上,与星越L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但其价格却没有相应的体现出优势。

品牌认知度的挑战: 雪铁龙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品牌力相较于吉利这样的本土品牌,近年来存在一定程度的下滑。消费者对法系车的固有印象,以及雪铁龙近些年在中国市场的市场策略变化,都可能影响其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而星越L作为吉利品牌冲击高端的力作,通过市场营销和口碑积累,已经建立起较高的品牌认可度和消费者信任度。38号可能会强调,在品牌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凡尔赛C5 X依然坚持较高的价格策略,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价格锚点的失效: 标题中的“不降价”是核心。38号可能会回顾凡尔赛C5 X上市以来的市场表现,如果其销量不如预期,并且竞品如星越L的价格已经非常“卷”,那么坚持不降价就显得有些“固执”或“不接地气”。他会分析凡尔赛C5 X的定价逻辑是否与其实际产品力和市场接受度脱节。可能星越L的成功之处在于其“越级”的产品力,而凡尔赛C5 X可能更多的是在“舒适性”和“个性化”上做文章,但这些特质在消费者普遍追求实用和性价比的中国市场,未必能成为支撑高价的充分理由。

“38号式”的严谨与犀利:

38号的评测之所以有影响力,在于其贯穿始终的严谨与犀利。

数据说话: 他会引用大量的实测数据,比如加速、刹车、油耗等,以及配置表上的客观对比。
场景模拟: 评测会结合实际用车场景,比如家庭出行、长途旅行、城市通勤等,来评估车辆的适用性。
直击痛点: 他不会回避任何缺点,甚至会放大某些不足之处,目的是让消费者充分了解产品的真实情况,而不是被华丽的宣传所迷惑。
逻辑清晰: 即使言辞激烈,但其论证过程都是有理有据的,能让观众信服。

总结评价:

38号车评中心的那篇《星越L面前,凡尔赛C5 X何德何能不降价》的文章,如果真的存在(通常这种类型的标题和内容是38号的风格),那么它将是对凡尔赛C5 X一次极其尖锐且具有启发性的市场审视。

这篇文章存在的意义,不在于恶意抹黑任何一款车,而在于用一种“消费者代言人”的姿态,去质疑那些可能存在的市场定价与产品力之间的不匹配。它提醒着消费者,在做出购车决定时,要擦亮眼睛,理性分析。同时,它也给车企敲响了警钟,在中国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只有提供真正符合消费者需求、物超所值的产品,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而不是依赖于独特的定位或品牌的情怀。

凡尔赛C5 X本身是一台有特点、有舒适性的车,但当它被放在中国消费者普遍追求性价比、理性务实的市场大环境下,尤其是面对星越L这样极具市场杀伤力的竞品时,38号的“拷问”无疑就显得格外有分量。这篇文章如果能引发更多消费者和车企对凡尔赛C5 X市场策略的思考,那么它就已经达到了其应有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没感觉,甚至以前有段时间还认为38蛮公正独立的。这件事把大家的画皮全撕了,有人是法吹,但38绝对是大佐。

星越L面前,凡尔赛C5X何德何能不降价?

这个句式造句,可以有一大堆,比如以下的车,全部性价比比凡尔赛低,更应该降价。

星越L面前,丰田汉兰达何德何能不降价?

星越L面前,丰田RAV4何德何能不降价?

星越L面前,丰田凌放何德何能不降价?

星越L面前,本田CR-V何德何能不降价?

星越L面前,本田缤智何德何能不降价?

星越L面前,本田皓影何德何能不降价?

星越L面前,日产奇骏何德何能不降价?

星越L面前,日产经典奇骏何德何能不降价?

user avatar

可以

凡尔赛从和B级车标杆(雅阁迈腾)比地盘,nvh,空间和舒适度

和A级车标杆比刹车运动省油(思域假成绩,好歹跑过运动标杆阿特兹了呀)

根美系车比动力舒适

现在已经进化到跟国产车比性价比了

我发现就很有意思,38带左已经把田忌赛马玩出花来了

就本来一辆各方面的都还不错的车,比来比去谁也没比过,就很奇怪啊不是么

照这么算的话

根美系大碗比内饰,完胜(同价位迈锐宝君威)

根日系大碗碰一碰,完胜(同价位xrv皓影)

根德系大碗比价格,完胜(蔚揽,探岳才4.589米啊凡尔赛4.8)

根国产车比。。。比不了

新国产车面前说实话前面各位都是。。。

一个装载能力和旅行车差不多,底盘高度suv差不多,加速制动操控nvh轿车差不多的玩意,竟然在他嘴里什么都不是,他不是带左谁带左

user avatar

首先觉得挺逗乐的,这种套路在早先在一些吸睛标题,内容狗屎的网络文章里面倒是还蛮常见的,想不到现在还有,还是个“资深车评人”……

首先还是说这个标题吧,《星越L面前,凡尔赛C5X何德何能不降价》,其实这里面的凡尔赛C5X也可以换成同价位的其他合资车型,比如说,《星越L面前,CRV何德何能不降价》、《星越L面前,RAV4何德何能不降价》,皓影何德何能不降价,甚至是领克01何德何能不降价,乃至可以是奔驰GLB何德何能……等等。作为一个有传播经验的人来说,标题怎么写都可以,想和谁对比都没问题。但这样符合逻辑么?

我在做产品经理之前,做过几年的市场营销工作,也读了一些杂七杂八的书,其中有一本《定位》对我的影响比较大,里面还真有一些具体案例来表述汽车行业的,在此截图(我买了文字版和电子kindle版)。

贴出来一些关于汽车市场的案例,其实我是想表述一个概念,即,一辆车,或者是一个产品,它在消费者心中只能具备一种鲜明的特点,产品设计过程中,也应不断加强此调性与其他竞品之间的差异,厂商需要以此特点(或产品调性)来做宣传,并不断重复以此调性来做宣传方案。

罗永浩在《得到》APP上之前有一个“罗永浩的创业课”,对此理论进一步做了概括和延伸:

————————————————————

“对一个品牌来说,你只能是某个东西,你不能什么都是,如果你希望你什么都是,最后你就什么都不是…… 听起来有点绕是吧?那我们来举几个例子说明。

比如一提到Volvo(沃尔沃),人们就想到安全,这就是Volvo这个品牌的定位,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们多数时候都在宣传这个。

比如一提到奔驰,人们就想到正统老派的豪华车的尊贵和权威性,这就是奔驰的定位,这里面有长期宣传的作用,也有历史积淀的作用。

比如一提到跟奔驰价格差不多的宝马,人们通常想到的不是尊贵,而是一流的操控性,这就是宝马的定位,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们多数时候都在宣传这个。

有数据表明,当Volvo试图宣传安全之外的其他特性,比如质量可靠、豪华、驾驶舒适等等时,销量就可能会出问题;当奔驰试图宣传自己也挺新潮,也很跟得上时代的时候,销量就可能下降;当宝马试图宣传自己也像奔驰一样尊贵和高大上时,销量就可能变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产品供给过剩,你不能什么都是,你只能是某个东西,并且长期地、几十年如一日地宣传你就是这个东西,才能让消费者记住 。如果你真的又安全,又正统尊贵,又时尚新潮、又操控性一流,你也不能这样宣传,因为你希望让消费者觉得你什么都是的时候,你就什么都不是。”

————————————————————

由于海外品牌和合资品牌的历史较为久远,营销的经验也很较为丰富,所以他们在打造资深品牌、宣传的过程中,已经将品牌与调性相关联的概念植入到人们的心智当中,这其中就有硬广和软广的巨大贡献,可能消费者不经意间看到或听到,甚至是自己都毫无感知的时候,产品的定位就已经完成植入了。

还是以汽车举例子,下面是我简单的针对个人感知了解到的不同汽车品牌对于普罗大众的传播定位:

大众:德国工业,工艺优秀,开着有面子(高级);

丰田:可靠耐用省心省油,一车传三代;

本田:技术控,买发动机送车,动力优异,可靠性虽不及丰田,但也还不错;

奔驰:老板的座驾,有钱,西装暴徒;

宝马:操控,高端白领座驾;

奥迪:官员行政座驾,有夸戳!

沃尔沃:安全!

……

可以看到海外品牌对于自己的产品都有较为独特的定位点,国产汽车品牌想要在众多定位概念中,走出自己的道路,除了需要在营销上多动脑以外,更多的是让消费者在购买国产车的时候可以获得一种花“中杯”的钱,却买到“超大杯”体验的惊喜感。所以同价位的国产车,车辆配置是远远比合资或进口车的配置要高得多的多的。国产车从发动机排量,到空间体验,到电子配置(最近流行大连屏,LCD那玩意才多少钱,加!),都要比同价位的合资车高一个级别。不然国产车在品牌力还没有那么强的情况下想要突破合资车的技术优势和长久传播的“心智”优势(其实就是品牌力),是不可能的。

不过近些年随着坦克,领克等国产高端品牌的出现,我们也看到这一情况正在向着国产车有利的方向变好。尤其是坦克系列,面对丰田系越野车常年加价而竞品又不给力的情况下横空出世,一下子就切中了想买越野车又无从选择的消费者的兴奋点。但通过配置也看得出来,电子配置相对于同价位的合资品牌要高很多的,假如将用料、配置同合资车一致,还想和海外品牌卖同样价格,我认为销量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好了。

说到雪铁龙C5X,我们看下它的定位:我们在走进雪铁龙4S店时,大概可以看到以下图景(拍摄于深圳里程4S店):


店内的陈设和C5X的宣传海报在告诉消费者,雪铁龙对于用料方面的下成本。这一点在很多拆车的网络平台也是可以印证的。无论是金属材料的强度,还是内饰用料的环保性(我们好像不太关注什么叫环保,可以简单理解为新车没味道,甲醛、TVOC等致癌物远好于国际/国内标准,不会开着开着白血病发作),相比于同价位的合资车,甚至是同价位的国产车都要更优秀,况且C5X这辆车的最低门槛价格还不到15万。

所以雪铁龙的4S店在向消费者传达一个信息,C5X的用料等消费者看不见的地方成本是跨越这个价位级别的,所以相比其他品牌在看不见的地方省成本的行为(其实有没有偷工减料用鼻子闻就可以简单判别),雪铁龙C5X绝对算得上一款“良心车”。

所以,针对雪铁龙的定位,我可以理解为:良心车。

假如东雪确实将“良心车”作为产品定位,接下来的传播工作,雪铁龙需要在营销层面不断加强用料层面的宣传,并且不断重复,直到这个概念深入人心。

但海外的C5X我不认为他的定位也是“良心车”。如大家所知,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历史并不长,所以对于汽车标准的管控还存在很多的缺失,致使很多海外品牌会利用这部分漏洞来节省用料成本的做法,消费者也无可奈何,毕竟很多车的味道虽大,但符合国家标准。但海外,或者说像欧洲这样汽车历史较为悠久的区域,各国法规对于汽车用料的强制要求更高。所以满足欧洲标准的汽车可以理解为都是“良心车”。

C5X在海外的定位:点开雪铁龙海外网站可以看到下面的图(做了简单翻译):

Citroën.com, the International website of Citroën (citroen.com)

可以看到C5X在海外的定位是SUV、轿车和旅行车的结合体,提供城市SUV通过性的同时具备旅行车的通过性和轿车的操控性(毕竟屁股没那么大嘛),个人认为是突破各种车型边界的条条框框,更贴近消费者用车环境设计的一款家用车产品,更多是为车主提供舒适性的驾车体验,同时还能在假期跑一跑路况较差的道路,还省油。

在我看来,没有味道的内饰,外软内硬Q弹的悬挂调教,足够大的装载空间,足够高的离地间隙,对于家用车来说已经足够了,况且4米8的车,价格还不到15万。难道还不够吗?而且是全球车型,中国制造,为国人动力增配,法国小孩都馋哭了……

其实人可以活的很简单,不必活在他人建立的条条框框之下,不必非要买三厢车来表现自己的行政级人设,不必靠车来充面子,一辈子也换不了几次车所以也没必要非考虑保值率,等到国人大多数自己活透彻了,这辆车的销量也就起来了。


好吧说回李天扬38君。什么学历?几本?汽车工程专业吗?那个专业各大学校分数都挺高的说,清华吉大的汽车工程毕业生都很吃香应该不会有人去做汽车自媒体吧?他有过几年汽车结构设计经验?或者营销经验?或者产品设计经验?好像网上只能搜到他是富二代很有钱,再无其他信息了,有更多背景信息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留个言,我们也看下这位优秀人才的背景(该不会机械制图都不会吧那可真是太尴尬了……)

关键是他一个数据匮乏的视频,还真有人当成人生真理了,这种人真的有用脑子仔细好好思考过吗?要不要实际体验或者实践一下呢?原来小品《卖拐》中,范伟所塑造的形象是真实存在的,就是毫无实践精神,无脑为38号摇旗呐喊的那些人。一般情况下假如未来真的发生战争,敌占区第一批叛变并承担宣传保卫工作的也是这一拨人,妥妥的,因为没脑子嘛!

简单来说吧,一辆舒适性取向的家用车,他拿来下赛道跑圈速,公开发视频说4000转抖动(啥用车环境啊……我高速猛踩油门都到不了这个转速),当我看到他的言论的时候,我想到了《极品飞车9》里面的这个人(话说搞坏一辆车,其实不难吧……):

————————————

此处更新:

我看到很多人对4000转的表述不满意,会问到,“我用不到4000转吗?”,或者说,“4000转就一定要抖动吗?”之类的屁话,好吧我提出我的思路:

  1. 这是一辆家用车,不是赛车,不是那种冷启动就死命往发动机舱里面踹的高性能车,起步价才15万不到!要想这样一辆车又具备舒适性又具备时时刻刻都可以激烈驾驶的潜质,是不是对产品要求过于苛刻了?市面上有这种产品吗?一定有!但极致的操控性的反面就是舒适性方面的舍弃,它能够利用的资源只有15万不到,人们却想这辆车全无敌全能,想啥呢?
  2. 这款带涡轮增压的发动机1400转涡轮接入,1700转左右达到最大扭矩。在这种情况下踩到3000转左右已经可以完成日常超车任务了。踩到4000转通常是针对日系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做法,38君这么干,没有蓄意搞事情我是不信的;
  3. 这是一辆家用车,十几万便宜喽搜的家庭用车。请不要用对待赛车的眼光对待它,它绝绝对对不适合激烈驾驶。毕竟买这辆车的车主都是奔着照顾家庭去的,你要买赛车有大把选择,领克02高尔夫GTI1.5思域都是这个价位段无敌甚至是100万以下无竞品的存在,我的鬼火少年们,去买,哈!

有些人就喜欢钻牛角尖……自己被带沟里还觉得自己知识储备特渊博,一问原来是听这个说的听那个说的。若是有一样是从课堂或者书本上得到的,关键是哪怕是汽车专业的老师说的也行,偏偏去信一个网红……脑子瓦特了,这和百度求医有啥区别?

——————————————


看了38号的视频,像个孩子,我20多岁的时候也这熊样,直到我在工作中体会到了对产品的敬畏之心,才认为有些民众了解到的真的只是表面,如果只针对仅有的道听途说就判定一件事物的好坏,那他的一生一定会错过很多精彩,留下很多遗憾。




我就知道评论区一定会有人酸酸的说,快晒订单呀,只会口嗨……好吧,这是我的车,一切都很好,符合我的要求,向大家推荐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