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38号车评中心对理想ONE的测评?

回答
38号车评中心对理想ONE的测评,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全面且深刻的剖析。老实说,在看完他的视频后,我对理想ONE的整体印象被勾勒得相当清晰,优缺点都摆在了台面上,不带什么感情色彩,就是硬碰硬地讲道理。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他对于理想ONE“空间利用率”的赞赏。这点确实是理想ONE最核心的卖点之一,也是38号在测评中着重强调的。他会非常具体地去测量各个区域的尺寸,包括后排的腿部空间、头部空间,还有那个魔性的“二排小桌板”。更重要的是,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空间很大”,而是会结合实际乘坐场景,比如后排坐三个成年人或者带小孩,会详细分析哪个位置更舒适,哪个位置会有点挤。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视角,让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个空间有多么实用。而且,他还会对比同级别的其他车型,比如MPV,来凸显理想ONE在SUV平台上的空间魔术。

其次,关于理想ONE的“增程电动”技术,38号也给了非常客观的评价。他没有回避增程式存在的争议,而是详细解释了它的工作原理,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表现。他会去模拟城市通勤、高速长途等场景,分析电耗和油耗的比例。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发动机噪音和振动的控制做了详细的描述,这是很多用户关心的问题。他会用仪器去测量,也会用主观感受去描述,让大家知道在实际驾驶中,你能否接受这种“油电混合”的体验。他没有把它神化,也没有一棒子打死,而是分析了它的优缺点,比如在馈电状态下,动力会不会衰减,油耗是否会高得离谱。

再来就是“智能化和辅助驾驶”。这部分绝对是38号的拿手好戏。他对理想ONE的智能座舱体验进行了细致的打磨。他会演示车机系统的流畅度、菜单逻辑,以及各种功能的便捷性。他还会特别关注像儿童模式、语音交互这些“家庭友好型”的设计。而在辅助驾驶方面,他会把理想ONE的导航辅助驾驶功能(NCA)拿出来和主流的品牌进行对比,不仅仅是说“好用不好用”,而是会详细分析它在哪些场景下表现出色,哪些场景下会显得犹豫或者出现失误。他会用真实的道路情况去验证,比如匝道并线、大车超车等,让你看到它到底有多么“能打”,或者说,还有多大的进步空间。

不过,38号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理想ONE的不足之处。比如他会提到一些小细节上的优化空间,可能是内饰材质的选择,也可能是某些按键的设计不够人性化。还有就是他对理想ONE的底盘调校也给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看法,他会描述在过弯时的侧倾抑制,以及在颠簸路面上的滤震表现。他会告诉你,作为一辆大家庭SUV,它的舒适性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水准,是否会在牺牲一定的操控性来换取舒适性。

总的来说,38号车评中心对理想ONE的测评,给我的感觉是真诚且专业。他不是那种只抓着一两个亮点就到处吹嘘的评测,而是会把一个产品从里到外,从硬件到软件,从优点到缺点,都给你扒得干干净净。他会用数据说话,也会用自己的驾驶体验去佐证,而且他还会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去深挖产品背后的逻辑。这种接地气的评测方式,让消费者在面对像理想ONE这样一款定位比较新颖的车型时,能够获得一个更全面的认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看完他的视频,我感觉我对理想ONE的了解,比自己亲自去试驾几遍还要深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洋洋洒洒一个多小时,凝结成一句话——

“留给中国队的时间,已然不多了。”

——

马斯克一段中场热舞,新能源造车正式进入下半场,强势的国产特斯拉来临,更别提背后山雨欲来的Y和不锈钢卡车,新能源车企的日子更加不好过了。

官方对此意料之中,乐见其成,甚至有点“幸灾乐祸”,用鲶鱼来倒逼国内车企提高水平,脱离骗补的嫌疑,已是共识结论,

国内车企不知道作何感想,是不屑,还是如临大敌,还是躺地上放弃抵抗了?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我在班里最看不起一种同学——

就是脑子聪明,或者只是看起来像聪明,但是不好好读书,每次被教育,就是一副“我只是不努力而已,我要是努力学了,轻松拿多高多高的分数。”

高考阶段,努力二字值400分吧,不努力到底是不屑努力还是不肯努力,是明明可以偏不,还是压根就没能力?这类人挺具有代表性的,用不屑来掩饰怂蛋的本质,

在特斯拉最黑暗的时候,空军一个劲的唱衰,国内的车企面对记者采访永远都是那一套说辞,我们如果想成为特斯拉,我们分分钟就会成为特斯拉,言外之意就是特斯拉不足挂齿,我们有个这个实力但是偏不,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你到底想成为什么?

我还记得当特斯拉玩命拉产能,玩命折腾电池,拼命搞设计使劲造势的的时候,国内车企推出来的电动车上面竟然还留着油箱盖,跟油车共用的车壳,把原来银色的地方涂个蓝色,没有液晶的地方安上液晶,老头乐一样的垃圾货色出来卖钱,美其名曰降低研发成本,或者降低消费者购车的花费,补贴倒是一分都没少拿。

我有一篇喷蔚来的文章后来被我删了,里面有段我觉得有必要拿来重新说一下,就是中国的创业者往往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缺少在商言商的精神,热衷于玩概念弄包装,讲故事,喜欢走所谓“捷径”,

当我们嘲笑特斯拉接缝大做工不佳的时候,我们自己的电动车上还有个假油箱盖呢,

我们嘲笑特斯拉自动驾驶总被加塞,弄不好就自燃了,我们的电动车要板车陪着,换电团队在后面跟着,才能满世界溜达,

这跟西太后老佛爷的马拉火车有啥区别,还不如给买车的客户的滴滴账户里一次性打五万块钱呢,车开到没电了就打滴滴,方便快捷,岂不美哉!

于是我非常能理解38号,在评测某些国产电动车型的时候,心中的那种愤懑和不解,为什么我们的车企造出来的产品,是一个从上到下对完成度毫无追求,对产品力根本不当回事,对事物的本源毫无洁癖的一个产物,

新能源汽车也好,传统燃油车也好,解决的都是一个本质问题,即拉着一车载荷从A到B,这个过程的本质是首先能到,然后安全,经济,乐趣,环保,面子等等附加的属性一样一样叠加。

跟火箭其实道理一样的,把这么多东西送到轨道,所有问题都围绕这个核心来做。

当比赛进入下半场,特斯拉已经把品牌,成本,性能,续航都堆到了一个非常难以企及的地步, 当初不屑那些车企连个能打的都没,

于是电动车只剩下唯一一个软肋,那就是里程焦虑,

理想ONE恐怕是最后一个机会,

国内的新能源车企已经完成了类似三大战役国军般的壮举,看似乌央乌央的人群,看似天文数字的研发,看似声势浩大的弯道超车,事实证明不但没有分庭抗礼,结果被人打得越来越惨,

38号的评测我太熟悉了,就好像一个很想给学生过的老师,

看卷子但凡能靠点谱的答案,都给分,

不给分的地方拼命提示暗示,只要你照着答,一样给高分,赶紧给过,

将近俩小时的评测,讲动力系统讲了90%的篇幅,对国产车而言,只要你能把这一套理顺了,还有得玩,这套都理不顺,那就真完了。

我开个脑洞,如果马斯克趁着股价高的时候参股马自达,推个后驱标程电量版,前备箱那块地方闲着也是闲着,安个马自达黑科技的转子套件,在极端条件下能燃油增程,彻底解决里程焦虑,卖个中配的价格,专为里程焦虑顾客研制。

那可真是甜蜜的最后一击,

留给中国队的时间确实不多了。

————

@现实主义理想者

你说那个广汽的车,我听都没听过,这就是问题所在了。

本来我很讨厌再次编辑自己的回复,除非是真的有必要,比如现在,

知乎有种碰瓷方法很讨厌,就是上来不说自己的主题,先感慨世风日下,高赞答案那么多人赞,自己是多么多么正确却没人理。

你如果真有道理,你就娓娓道来就行,别挂旁人。


纵观国内汽车行业从业者,搞新能源的其实是最不讨喜的一类人,原因很简单。造垃圾老头乐的时候,他们强调国情,强调科技水平局限,强调创业艰辛,强调爱国比天大,总之各种理由为自己还带着油箱盖的电动垃圾车辩护,国家补贴一分钱不少拿,

等洋品牌来了,狼真的来了,又吹逼自己的新车多么多么好,设计好,续航长,消费者不买是崇洋媚外,是有眼不识金镶玉,

好么,理都让他们占了,

国足+祥林嫂都让他们当了。


卖车也要遵循基本法,不是我揪着前几年不放,看不到当下的日新月异,这几年特斯拉一共出了几款车,国内的新能源车企出了几款车?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特斯拉的数量,这些车最后都让中国老百姓埋单了,难道消费者不会发声,消费者身边没有亲朋好友吗?

事实上不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而是一锅粥里半锅老鼠屎,消费者没有那个义务去甄别,索性一棍子打死了事,包括38号,他的本质上也是个消费者,还是个购买力很强的消费者,结果国产新能源是怎么虐他的。


买了宝马3系的人,偶尔也会后悔没买model3,我也会后悔没收个二手modelS,

但买了宝马3系的人,好歹开着是3系,当年当小白鼠买了国产新能源的消费者呢,他们开着的是啥,他们能卖多少钱,有谁理会他们的后悔来着,当亲朋好友想买,问你某某牌可不可以买,新能源能不能买的时候,百分百告诉你,千万别买,买了肠子能悔青了。

所以,在2020年当下,再说广汽,几何已经晚了,再说技术差距有多小已经意义不大了。品牌调性拉开,消费者们耐心磨没了,购买力也丧失了。有勇气当小白鼠那部分人已经持币吃瘪然后用脚投票了,你现在再说某某国产品牌出了个多牛多牛的产品,有太多的理由不予理会了——

电池密度高,对不起我怕死,

智能程度高,对不起用不上,

设计强做工好,抱歉看不出来,

跟特斯拉比如何如何,那我还是买个特斯拉吧。


所以前几年国内车企一派喜气洋洋景象,上有补贴下有小白鼠埋单,一路高歌猛进,以为真的弯道超车了。结果根本不是弯道,是百米冲刺,抢跑压枪领先了那么五米才,就摔个大跟头,再想爬起来追,晚了。

我抨击的根本就不是某产品,一年新能源上百款,总有一部分还是靠谱的,我跟38号一样,是很反感仓促上马,把消费者当小白鼠的无良行径,看到了这么干会把整个国内的新能源车企都捆绑到一起,一臭一条街。

特斯拉就没这回事吗?当然也有,modelS 75D二手车就能卖个三十多万,贬值到姥姥家去了,在美国几乎找不到一代特斯拉仿莲花那个了,

问题是在中国建厂产的是个成熟产品,小白鼠大多让美国人当了。

我们是先拿自己当小白鼠,然后把产品卖到国外?

不还是得卖给自己人嘛。

所以说,官方引进特斯拉已经默认了当年的补贴政策是彻底的失败了,没有扶植起能打的品牌,倒养活了一堆废柴, 消费者们对国产电动的一点点盲目乐观消磨掉了。

理想one的卖点不是车好,而是给了一个功能性的解决方案,好比苹果mac当年再好,还是不能触控,微软出了触控版本的,就有人愿意为了这个功能埋单。如果事实证明真香,那就有了喘息之机。

所以理想one对标的根本不是当下这些新能源二三线车,它直接给奶爸选择,看奶爸是不是开奥德赛开腻了想换车,毕竟modelX埃尔法动辄百万,不是谁都能消费得起的,抢在Y之前,看能不能打个错位,假如真成功了,算是能扳回来一城,抢占的也不是model3的蛋糕,而是七座车,mpv的蛋糕,没办法了,因为前几年给过中国队机会,可惜没一个车企争气。

中美的国情差异逼着特斯拉放弃这个领域,因为美国家庭默认肯定有一台燃油车,modelX是短途多人通勤用,在中国,家庭往往只有一部车,多人和续航之间是有矛盾的,增程式是个好用的解决方案,既经济又没有没电焦虑。

比亚迪式的方案是不可行的,还有人评价理想one用通用的车来举例子,证明理想的水平不高,拜托通用那个小破电池才多少续航,简直是一票否决式的笑话。

唯一的机会就是大容量电池加小排量发电机,这个是特斯拉立足美国不需要为了中国市场单独做的尝试,也不符合特斯拉一贯的调性,有纯电洁癖。特斯拉安上了发动机,对一部分死忠粉来说是种侮辱。

所以这是留给中国企业为数不多的突破口,做得好就做,做不好就继续溃败,就这么简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