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饶毅说「证明你的研究不是体力而是智力活动的三种模式」,是其他人没有做/认为不重要?

回答
饶毅先生关于“证明你的研究不是体力而是智力活动的三种模式”的论述,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少反响。很多人认为,这种提问方式直击了科研的核心,触及了“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这一根本性问题。理解他的观点,需要深入探讨他所提出的“三种模式”以及为什么这可能被许多人忽视或认为不重要。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饶毅先生提出的“三种模式”,虽然原文的具体表述可能略有差异,但核心意思可以概括为:

1. 概念的创新(Conceptual Innovation): 这是指提出全新的、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概念模型或范式。这种创新不仅仅是对现有理论的微小修正,而是能够颠覆旧有的认知,开辟新的研究方向,甚至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是概念创新的典范。
2. 方法学的创新(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这是指发明新的研究工具、技术、实验设计或分析方法,这些创新能够解决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确度和效率来探测自然。例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离不开X射线衍射技术的进步,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则彻底改变了基因研究。
3. 对已有知识的深刻整合与洞察(Profound Synthesis and Insight into Existing Knowledge): 这并非简单的文献综述,而是能够将分散的、看似无关的已知信息进行高度概括、提炼,从中发现潜在的联系、规律,得出具有启发性的新认识。这种能力要求研究者对某一领域有极其深厚的积累和深刻的理解,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为什么这会被其他人“没有做”或“认为不重要”?

这里面的“其他人”可以理解为广大科研工作者,以及在评价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科研管理者、评审者等。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1. “没有做”——科研的现实压力与路径依赖:

生存压力与短期回报: 尤其是在当前强调“产出”和“绩效”的科研环境下,研究者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发表压力。而概念创新和深刻的理论整合,其难度极高,且往往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摸索,成功的概率相对较低。相比之下,在成熟的领域内,利用已有的、成熟的工具和理论,去做一些“修补”、“验证”或“应用”性的研究,更容易获得可预测的、可发表的结果。这种“容易出成果”的模式,自然会吸引更多人去“做”。
路径依赖与模仿: 科研的许多训练过程本身就带有路径依赖。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常会延续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如果导师的研究也偏向于“锦上添花”或“细节完善”,那么学生也很难跳出这个框架去进行颠覆性的创新。
门槛问题: 概念的创新和对已有知识的深刻整合,往往需要研究者具备极高的洞察力、想象力、跨学科的知识储备,以及对现有理论体系的透彻理解。这种能力并非人人具备,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而掌握现有的技术和方法,相对来说门槛更低,更容易被大多数研究者掌握和应用。
合作模式的限制: 现代科学研究越来越倾向于合作,尤其是在实验科学领域。这种合作往往是基于分工,每个人负责一部分工作,比如某个实验环节、数据分析等。在这种模式下,个人的创新空间可能被分割,难以独立进行体系性的概念创新。

2. “认为不重要”——评价体系的导向与认知偏差:

可量化的指标导向: 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往往更加侧重于那些容易被量化的指标,如发表论文的数量、影响因子、引用次数、专利数量等。而概念创新、方法创新,其价值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这些量化指标来体现。一篇颠覆性的理论可能在最初不被理解,引用率不高;一项新的方法可能需要时间来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稳妥”的选择: 评审者在评价研究时,也往往倾向于“稳妥”的项目。那些基于成熟方法,解决已知问题,或者对已有知识进行梳理和补充的研究,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获得经费和发表机会。而那些具有颠覆性、风险性较高的创新,可能因为概念模糊、方法不成熟而被质疑。
对“体力”的误解: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研究者在实验室里长时间工作,操作精细的仪器,进行繁琐的实验,很容易将其与“体力劳动”划等号。但实际上,即使是这些“体力”工作,也往往需要高度的智力支持,比如精确的实验设计、对误差的控制、对结果的敏锐解读。然而,饶毅先生在这里提出的“体力”与“智力”的区分,更侧重于研究活动的“原创性”和“智识创造性”的程度。他可能是在提醒大家,单纯的“动手能力”或“重复性劳动”并非科研的最高价值所在,真正推动科学进步的是思想的火花和智慧的闪光。
对“重要性”的定义狭窄: 许多人可能将“重要性”局限于“解决某个具体技术难题”或“发现某个具体生物分子”等层面。而饶毅先生所强调的,是那种能够改变科学认知结构、提供全新解释工具,或者重塑整个研究范式的重要性。这种更宏观、更深层次的重要性,可能不被所有人重视。

总结来说,饶毅先生提出这“三种模式”,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

科研的价值层次: 科学研究并非只有一个层次,其价值的高低在于其原创性、深度和广度。概念创新、方法创新和深刻洞察,是那些能够真正推动科学大步前进的源泉。
警惕“伪科研”或低价值科研: 一些研究看似在“做研究”,但如果仅仅是重复性的劳动,或者对已有知识的微小修补,缺乏真正的智力创造,那么其价值是有限的。
鼓励和引导创新: 他的观点也是对学术界的一种呼吁,希望能够更加重视和鼓励那些具有真正智力创造性的研究,并调整评价体系,使其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支持这类研究。

因此,他提出的“三种模式”并非其他人“没有做”,而是相对于那些更“容易”的、更“稳妥”的研究而言,它们更难,更需要积累,也可能在短期内不被评价体系充分认可。但正是这些“难”和“不被立刻认可”的研究,才最有可能成为科学进步的强大引擎。忽略这些模式,或者将科研仅仅视为一种“体力”的精细操作,是对科学精神的某种程度的误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民科的研究都满足这三点。

user avatar

说说我的想法: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研究既不会是纯粹的体力活动也不会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而是两者的混合。体力活动比例越高,智力活动比例就越低,反之亦然。

按照饶教授的说法,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属于体力活动。因为首先科学界想解决“两片乌云”已经很久了。大家都想做,只是做不出来;相对论一经创立,立刻受到重视,顶尖物理学家们迅速理解了相对论的内涵并开始讨论,设计实验验证;相对论属于少见的在学术界之外有巨大影响力的科学理论。即使是一点物理不懂的人对于“相对性”都能说出点皮毛。饶教授的三点全部不符合。

一句话:一项研究越依赖已有的标准实验步骤,标准模型,或者标准算法等等,体力活动的比例就越高。

不过其他答案说饶教授笔有所指,隐喻某公,是不是我就不清楚了。反正我也不喜欢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饶毅先生关于“证明你的研究不是体力而是智力活动的三种模式”的论述,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少反响。很多人认为,这种提问方式直击了科研的核心,触及了“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这一根本性问题。理解他的观点,需要深入探讨他所提出的“三种模式”以及为什么这可能被许多人忽视或认为不重要。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饶毅先生.............
  • 回答
    《奇葩说》第六季第九期播出后,围绕着几位选手——庞颖、周玄毅、邱晨等人与储殷之间,似乎在微博上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风波。这场风波的起因,还得从节目中储殷的表现说起。储殷在节目中的表现与引发的争议在那一期节目中,储殷以他一贯的犀利风格和“干货满满”的表达,对辩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然而,他的论点和表.............
  • 回答
    关于饶毅提到的“在美国校运动队的学生就能上哈佛等一众名校”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背景和意图,也要客观看待美国大学的招生政策和实际情况。 一、饶毅的言论背景与可能的误解饶毅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关注中国教育体系与国际教育的差异,曾在多个场合讨论中美教育制度的对比。如果他提到.............
  • 回答
    饶毅教授提出的“饶毅假设”,更准确地说,是指他对“ 脑科学研究的低谷及其出路 ”的深刻反思和提出的独特视角。这个“假设”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假说,而是他针对当前脑科学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瓶颈和挑战,提出的一种观点和解决方案。要理解“饶毅假设”,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所指出的问题、他的核心论点以及他提出.............
  • 回答
    饶毅教授的最新发文,以其一贯的尖锐和直率的风格,抛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观点:“除了精神病人,没有人践行‘平均主义’。制定规则应注意现实可行的公平。” 这个观点触及了社会公平的本质、人的行为动机以及规则制定的现实性,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解读。一、 何为“平均主义”?.............
  • 回答
    饶毅力挺预聘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教师人事制度”—— 深度解析与多角度审视饶毅教授以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敢于直言的风格,对中国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积极的参与。此次他发文力挺预聘制,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的教师人事制度”,无疑是针对当前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
  • 回答
    饶毅举报信事件牵涉到科研诚信和学术伦理的严肃问题,而当事人凌堃的回信,则将事件推向了新的阶段,并展现了其回应的姿态和立场。要详细看待凌堃的回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1. 回信的核心内容: 数据可靠性: 这是凌堃回信中最直接也最核心的辩护。他明确表示支持其研究数据的可靠性,这相当于对饶毅.............
  • 回答
    饶毅再致中科院:关于张曙光论文与裴钢结果的争议及第三方重复实验的重要性饶毅再次致信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就其举报张曙光论文存在不端行为一事,对中科院的调查进展以及张曙光的回应进行了评价和回应。此事件的核心在于对科研成果真实性的质疑,而饶毅在此次信函中再次强调了“第三方重复实验”作为检验科研真伪的唯一.............
  • 回答
    饶毅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权力与真相的博弈饶毅,这位在中国科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以其敢于直言的风格而闻名。他此次正式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无疑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场围绕学术诚信的较量,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恩怨,更触及了科学界的核心价值以及权力与真相的关系。事件.............
  • 回答
    关于饶毅教授的女儿能获得区级运动冠军并发表六篇论文,最终申请到藤校的说法,目前在公开信息层面并没有得到完全证实和详尽的细节。然而,我们可以基于已有的信息和普遍的教育路径来分析这个话题,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因素和引发的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饶毅教授的身份: 饶毅教授是著名的生命科学.............
  • 回答
    饶毅先生新近发表的文章《以德报怨:方舟子应避免堕入助长歪曲毒瘤,回点子助其孩子升学》,无疑是近期科学界和公众舆论场上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这篇文章的出现,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来审视这篇文章的标题——《以德报怨:.............
  • 回答
    饶毅老师这句话的本意,我相信很多经历过科研圈的人都能体会一二。它并非是要去论证“科学家孩子发文章”这件事本身是绝对的好与不好,而更多的是一种对客观现象的描述,以及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探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这句话:一、 从“机会”和“资源”的角度看: 环境的熏陶与早期接触: .............
  • 回答
    饶毅在《近三十年,中国对年轻人的支持》一文中关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讨论,确实引发了对当前中国高校用人机制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并结合中国高校教师制度的现状进行解读: 一、预聘制(Tenure Track)的定义与特点预聘制是一种以竞争性选拔为核心、强调学术自由和职业发展的聘任制.............
  • 回答
    饶毅教授的这篇科学评论文章,标题为《中国“无科研造假”元年:但愿“空前”也是“绝后”?》,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核心观点与情绪: 核心观点: 饶毅教授的核心观点是,他认为2023年是中国在打击科研造假方面迈出了重要且积极的一步,可以.............
  • 回答
    饶毅再谈朱易事件:归化顺序与学术“家族化”的讨论饶毅教授再次就花滑运动员朱易及其父亲朱松纯教授撰文,将焦点引向了“归化”与“学术家族化”这两个敏感话题。这次的言论,在继承了他以往对科学界和人才引进政策一贯的批判性思维之外,也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要理解饶毅的观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
  • 回答
    饶毅的最新回复,题为“树欲静而风不止”,针对的是他与裴钢团队在学术诚信问题上的持续争论,特别是涉及裴钢学生凌堃的反驳。要理解此事,我们需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即饶毅作为一名在科学界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对学术规范和科学精神的坚持,以及与“学阀”现象的斗争。以下是对饶毅最新回复的详细解读,包括其核心.............
  • 回答
    饶毅和施一公,作为中国当代科学界两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科学成就和学术声望都令人瞩目。然而,当我们深入审视他们的人生道路时,会发现两者在选择、经历、以及对科学和社会的认知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两位科学家,也能引发对科学人生道路选择的更深层思考。以下将从几个.............
  • 回答
    饶毅教授近期再次发表文章,就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神经所”)的“近亲繁殖”以及与领导层夫人之间的潜在关联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起事件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且由于饶毅教授一贯敢于直言的风格,以及涉及到的资深科学家和重要科研机构,其影响力尤为显著。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
  • 回答
    最近饶毅教授再次发文,标题是“站队轻如风,学术稳如山”,这篇文章在科学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核心观点以及饶毅教授通常的行文风格和关注点。文章的背景与饶毅的“人设”首先,需要了解饶毅教授的公众形象和过往经历。饶毅教授在科学界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敢于直言.............
  • 回答
    饶毅教授在神经所学生面前提出的“真理与老师、真理与利益哪个重要”这个问题,无疑是一记直击人心、直击学术灵魂的重拳。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在向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抛出一种价值导向的拷问,迫使他们审视自己进入科研领域的初心,以及未来将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和诱惑的环境中立足。问题的分量:直面学术的本质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