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否可以说,只有美国这种犯罪率高同时文化创造力强的国家才能孕育出"蝙蝠侠""海扁王"等超英文化?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化现象背后的一些深层原因。说“只有”美国才能孕育出“蝙蝠侠”、“海扁王”这类超英文化,我觉得有些绝对了,但不可否认,美国确实具备一些非常独特且关键的条件,使得这些文化符号在那里蓬勃发展。

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1. 独特的社会土壤:美国式乐观与悲观的张力

美国文化里,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美国梦”情结,这种梦通常建立在个人奋斗、突破极限、改变现状的基础上。这种乐观主义精神,让他们相信个体力量是可以对抗既定现实的。

但与此同时,美国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度。它建立在一个不断开拓、移民融合的基石之上,这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也伴随着历史遗留的社会问题,比如种族歧视、贫富差距、犯罪率等等。“蝙蝠侠”的诞生,恰恰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布鲁斯·韦恩的父母被枪杀,这代表了最残酷的现实,社会无法保护他。但他没有因此沉沦,反而利用个人财富和能力,化身为蝙蝠侠,用私人的力量去弥补社会的失灵。

你想啊,一个社会如果过于安稳,或者问题的根源过于单一,可能就不会产生这种“我要自己来”的强烈动机。但美国社会,它既有这种“我能行”的乐观,又有“我必须得做点什么”的紧迫感,而且这种紧迫感往往源于复杂的社会不公和人性的阴暗面。

2. “个人英雄主义”的文化基因

从西部牛仔到侦探小说,再到如今的超级英雄,美国文化里一直有着“孤胆英雄”的传统。这些人往往不依赖体制,靠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武力去解决问题,他们是社会的“游侠”。

“蝙蝠侠”就是一个极致的例子。他不是政府派来的,也不是超能力者(虽然他有钱有技术),他就是一个极度自律、意志坚定的普通人(或者说,超凡的普通人)。他用恐惧作为武器,用自己的方式打击罪犯,这不就是一种升级版的、披着斗篷的西部拓荒者吗?

“海扁王”则更像是对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一种戏谑和解构,但骨子里还是继承了那种“看不惯就上”的朴素正义感。他不是因为有超能力,而是因为“想这么做”,这种“我想,所以我能”的态度,在美国文化里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3. 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与对“他者”的想象

美国在20世纪以来,凭借其经济和技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了极强的文化影响力。好莱坞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漫画出版的成熟体系,为这些故事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美国文化在构建“超级英雄”时,往往融入了对“理想化个体”的想象,这种想象不仅在美国国内 resonates(产生共鸣),也能跨越文化隔阂,让其他国家的人产生兴趣。比如,蝙蝠侠的黑暗、内省,蜘蛛侠的青春烦恼,这些都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情感,只是在美国的语境下被放大和戏剧化了。

反过来,高犯罪率在某种程度上也为这些故事提供了“素材”和“动机”。当现实中的罪恶感、失控感挥之不去时,人们需要一种寄托,需要一个能替他们收拾残局的“英雄”。超级英雄故事,就是这种精神需求的产物。

4. 科技与资本的助推

美国在科技和资本方面的优势,是孕育“蝙蝠侠”这类角色的另一大推手。蝙蝠侠那种依靠高科技装备(蝙蝠车、各种小玩意儿)来对抗犯罪的设定,是建立在美国先进的工业技术基础上的。他的财富,也为他的行动提供了保障。

这和很多其他国家的情况可能不太一样。比如,一些国家可能更侧重于讲述集体主义下的英雄,或者更依赖于传统道德和精神力量。而美国对科技和个人能力的高度重视,使得“高科技 + 个人超能”的模式在那里更容易生根发芽。

但,“只有”吗?

回到“只有”这个词。我觉得,严格意义上说,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英雄故事和文化创造力。比如日本有“假面骑士”、“奥特曼”系列,虽然风格不同,但同样是个人(或者小团队)对抗邪恶,也反映了日本社会的一些担忧和希望。中国古代也有侠客文化,行侠仗义,不畏权贵,和某种意义上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有相似之处。

关键在于“类型化”和“工业化”

美国之所以能“产出”蝙蝠侠、海扁王这类“超级英雄文化”,更准确地说,是他们将这种“个人英雄主义”与“高科技”、“戏剧化冲突”、“工业化生产”等元素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文化类型。

这种类型的形成,确实与美国社会的特殊性——高犯罪率(提供了故事的冲突和动机),以及强大的个人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提供了英雄的行动逻辑)、先进的科技和资本(提供了实现英雄的手段)——密不可分。

所以,与其说“只有”美国,不如说美国创造了一种特别有效的“模型”,将社会现实、文化基因和产业优势融合在一起,催生了这种影响深远的超级英雄文化。其他国家或许有类似的“原材料”,但在“提炼”、“加工”和“包装”成这套特别的“超级英雄体系”上,美国做得尤为出色。

总而言之,美国的高犯罪率并非直接“孕育”了超英文化,而是其复杂的社会现实,包括黑暗面(高犯罪率)和光明面(个人奋斗的乐观主义),与美国独特的文化基因、科技经济实力等因素叠加,最终造就了“蝙蝠侠”和“海扁王”这类文化符号的诞生与流行。这是一个复杂但逻辑清晰的文化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的,这是美国永远的耻辱,但美国已将它遗忘

我们都说哥谭市是罪恶之城,但却鲜有人追寻这罪恶的源头。

其实这也不奇怪,毕竟现在曼哈顿区高楼矗立,昔日的光景唯有布朗区还余一二。

蝙蝠侠初登场于1939年《侦探漫画》第27期,由鲍勃·凯恩比尔·芬格共同创作,那年鲍勃24岁,比尔25岁。

鲍勃·凯恩是地地道道的纽约人,比尔·芬格则来自丹佛,是犹太人,后随父母搬自纽约。他俩是德威特·克林顿高中的同期毕业生,但直到1938年校友会上才相互认识。

那时鲍勃·凯恩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漫画师,芬格则做着皮鞋推销员。

所以要了解这超英文化下的城市困境,就不得不回顾鲍勃·凯恩和比尔·芬格的早期经历。

鲍勃·凯恩比尔·芬格高中毕业于纽约布朗区的德威特·克林顿高中

这所高中在美国漫画史上,理应有一席之地。鲍勃·凯恩、威尔·艾斯纳、斯坦·李等纽约出生的漫画家,都先后就读于这所中学。

可当你以为这所中学是美国漫画家的摇篮时,现实却告诉你它是20世纪初,纽约有名的校园暴力高校。

自1897年开校以来,地处纽约布朗区的德威特·克林顿高中就不乏校园暴力事件。

回顾《蜘蛛侠》,我们似乎会发现,彼得·帕克在中城高中被欺负的经历,难免不是斯坦·李在德威特·克林顿高中际遇的投影。

然后在回到布朗区本身,这区居民主要以非洲和拉丁美洲后裔居民为主,亚洲人较少。

如果说世界犯罪的中心在美国,那么美国犯罪的中心就在布朗。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在那个环境下,鲍勃·凯恩比尔·芬格、斯坦·李们会将“希望”寄托给超级英雄。

那并不是一个好时代,即使你能读大学。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高中毕业的鲍勃·凯恩就读于下东区库柏联盟学院,而比尔·芬格因家里小裁缝店倒闭的原因,不得不另谋出路。

比尔·芬格是不幸的,鲍勃·凯恩也是不幸的。

那时的下东区大多住着新移民和工人。意大利、爱尔兰、犹太、东欧和中国移民居住在这个拥挤的贫民窟。

不要以为这里只有贫困,要不然《教父》中的维托·唐·科莱昂又是怎么发迹的呢?

鲍勃·凯恩等人不仅要面对贫穷、还有无休止的枪战、永远抓不完的小偷和莫名自杀的人

身处漩涡中心纽约的他们,比周别各州、市的人,更来不及反应这一切。

他们不是不够敏感,而是他们已经麻木了。

大萧条只是一个点,早在1890年左右,美国新闻记者雅各布·里斯便记录纽约这座无限膨胀的欲望之城

蜗居一巢,一家七口卧十来平小屋。

幼无所养,偷窃成为他们生存的手段。

巷道黯淡,工业废气后是血汗作坊。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纽约下东区除了暴力、剥削、盗窃、疾病、污染、鲜血外还有什么?

还有

一些经济公寓里的婴儿死亡率高达10%

但这些乱象,对于鲍勃·凯恩等人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学习、求生、被剥削,人人眼下都是灰犀牛

那真的是一个魔幻的时代,因为大萧条下东区饥不果腹,可中城区的帝国大厦却在1931年揭幕。不知出于少年时代的鲍勃·凯恩等人会对此有何感想,但终归可能和中学的经历一样,不太友好。

终是到了1938年

对这些生活环境习以为常的鲍勃·凯恩比尔·芬格开始两人的第一次合作。

《拉斯蒂和他的小伙伴们》《赏金猎人卡尔森》两部漫画让鲍勃·凯恩小有名气。比尔·芬格所得的稿酬也相对多了起来。

这一年,杰瑞·西格尔乔·舒斯特《动作漫画》创刊号上首发“超人”。

这一年,编辑部主编埃尔斯沃斯要求鲍勃·凯恩创作出一个“匹敌”超人的超级英雄,常年搭档比尔·芬格顺利入伙。

这一年,是DC超级英雄的元年。

布朗区德威特·克林顿高中的中学生活。

下东区的恐惧与鲜血。

整个纽约的的贫富差距

还有习以为常的“灰犀牛”

这些相同的不同的的经历,开始构建出蝙蝠侠的雏形,或者是蝙蝠侠文化的雏形。

比如布鲁斯·韦恩的名字来源于美国独立战争名将安东尼·韦恩,并尝试建立其美国世代贵族的身份。

又比如将剧情路线定为“打击犯罪的硬汉小说风格”,将其塑造为侦探、科学家与超级英雄的合体。

比尔·芬格作为当时蝙蝠侠设定的主要创作者,一笔一划之间,都透露出无可奈何的小布尔乔亚思想。

他充满幻想,幻想着能拯救世界的,是“夜里拥有良知”的资本家。

他又向力量妥协,布鲁斯·韦恩的大资产阶级背景,让他认为这是获取“力量”的前提。

这与蝙蝠侠无关,毕竟这是时代必然的局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漫画作为社会意识的投影,直接反应那时美国纽约的彷徨。

不同于超人“生而为神”的都市神话,蝙蝠侠的诞生更像是对现实,无声的呐喊现实底线的希冀

它是鲍勃·凯恩比尔·芬格所处时代,希望和迷茫的集合,亦如哥谭市投影着纽约19世纪的诨名——“愚人城”

这最初的色彩早已不合时宜,刻在纽约的耻辱,如今只能在漫画才能寻得一二。

切记啊!哥谭不荒诞,纽约才荒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