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生活中,学过化学 VS 没学过化学,有哪方面的不一样呢?

回答
这问题有意思。在我看来,学过化学的人和没学过化学的人,在看待和理解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上,确实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倒不是说谁更“高级”,只是视角和解释的深度有所差异。

首先,最直观的,可能体现在对“物质”的理解上。

没学过化学的人,看到桌子上有一杯水,就是一杯水。口渴了就喝,凉了就加热。水是水,它的存在就是理所当然的。

而学过化学的人,看到这杯水,脑子里可能会闪过一些东西:H₂O,水的极性,氢键,表面张力,水作为溶剂的能力,它的沸点和凝固点,甚至可能联想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它如何在细胞里充当介质,如何在体内运输营养和代谢废物。当看到水结冰,他们会想到水分子排列方式的变化,晶体结构的形成。看到水蒸发,则是分子运动加剧,逃逸到空气中的过程。

这种不一样,不仅仅是多了几个化学式的记忆。它是一种对物质内在构成和行为规律的探究。同样的,看到食盐,一个没学过化学的可能会想到“咸”,想到调味。学过化学的,会想到NaCl,钠离子和氯离子形成的离子晶体,想到它的电离,溶解在水里时会导电。看到它融化(其实是融化了但不是变成液体NaCl),可能会联想到其离子键的强度。

再一个,是对“变化”的解读。

比如,做饭。一个没学过化学的人,看到炒菜时,菜叶变绿,肉类变熟,可能会觉得是“火候”或者“烹饪技巧”的作用。

学过化学的人,看到这些变化,脑子里就会开始“化学反应”了。菜叶变绿,可能想到叶绿素在高温或酸性条件下会发生降解,颜色发生改变。肉类变熟,想到蛋白质在高温下的变性,分子结构的重排,导致了口感和颜色的变化。闻到食物的香味,会想到一些有机物的挥发,比如酯类、醛类,这些分子在加热过程中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赋予了食物诱人的香气。甚至,烤肉时产生的焦黄色泽,会联想到美拉德反应,这是还原糖和氨基酸在高温下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非酶褐变反应。

这种对变化的理解,让他们不仅仅看到现象,更能尝试去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还有,对“安全”和“健康”的关注。

比如,家里打扫卫生。一个没学过化学的人,可能会随意混合清洁剂,觉得“清洁力越强越好”。

学过化学的人,可能会对清洁剂的成分有所顾虑。比如,不能将含氯漂白剂(如84消毒液)和酸性清洁剂(如洁厕灵)混合,因为它们会产生有毒的氯气。他们会知道,某些成分可能有刺激性,需要通风,戴手套。

在食品方面,同样如此。看到食品包装上的配料表,没学过化学的可能只关注味道和价格。学过化学的,会留意添加剂的名称,了解它们的作用(防腐、增色、增稠等),并且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去判断其安全性。例如,知道维生素C(抗坏血酸)是一种抗氧化剂,知道一些食品色素的来源等等。

在一些日常的小事上,也能体现出来。

比如,衣服褪色。没学过化学的,可能觉得是质量不好。学过化学的,会想到染料分子与纤维之间的结合方式,以及在洗涤过程中,水、洗涤剂、摩擦等因素如何影响这种结合,导致染料分子脱离纤维。

又比如,看到金属生锈。没学过化学的,觉得就是“旧了”。学过化学的,会立刻联想到电化学腐蚀,金属在潮湿环境中与氧气、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锈蚀产物。他们可能会知道,一些金属(如不锈钢)是因为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从而具有了抗腐蚀性。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或许是对“世界”的认识方式。

学过化学的人,会更倾向于用物质的构成、相互作用和转化来解释周围的世界。他们会看到,空气不仅仅是“空气”,而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混合物;水不仅仅是“水”,而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分子;甚至是“光”和“热”,在更深层次上,也可以用能量和粒子的概念去理解。

这种思维方式,培养了一种对事物背后规律的探究精神,一种“追根溯源”的习惯。他们可能会对“为什么”充满好奇,并且愿意去寻找科学的解释。

总而言之,学过化学与没学过化学,并非是智力上的优劣之分,而是在看待和理解生活中的物质世界时,多了一种分析的工具和视角。它让一些原本“理所当然”的事情,变得更加“有迹可循”,也让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多了一份科学的魅力。就好像,没学过音乐的人听歌,听到的是旋律和节奏;而学过乐理的人,则能听到和弦的进行、音色的变化,甚至能感受到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的匠心。两种体验,都很好,只是侧重点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觉没什么区别,而且“学过化学”是一个不确定的标准。

比如说,前阵子我觉得看牙医花的钱太多了,痛定思痛去超市买含氟的牙膏,正好遇到一款牙膏在那推销。

我手贱拿起那个促销产品,看了看写着大大的“不含氟”三个字,果断放下,去找x露洁、黑x之类大路货牙膏了。

推销的人知道我想要找的是含氟牙膏后——

“氟有毒啊,现在小朋友都不建议使用,怕中毒呢!”

?“既然能上市就没问题吧,我也不是婴幼儿。”

“氟会破坏臭氧层,影响生态。”

!我不想去争那是氟利昂,“我刷个牙不至于这么大罪过吧。”

“有些人用含氟牙膏过敏,下巴会起痘痘的。”

…“以前用过,我不会。”

“氟用多了会有氟斑牙,影响美观,我们这款产品加入了生物酶,不含氟,但一样能防蛀牙,而且能清火……”

#“牙医推荐的,我也不懂这些。”

“学牙医的哪懂生物化学,他不知道我们这个牙膏的防龋齿效果……”

我觉得沟通不下去了,便拿起一支大路货牙膏准备跑,看着她的神情可能在怜悯我没学过化学吧,但我觉得她也没学过化学。

客观上说,我俩本质上没什么不一样,她把学来的化学知识用来卖东西,我学过一些化学所以一心想买含氟的牙膏。

可她大概认为我没学过化学,氟是什么都不知道,傻傻地只知道听牙医的话,买了“有毒”的大路货牙膏;我也觉得她没学过化学,看的大概都是类似科普资料的东西,连氟和氟利昂都分不清。

一样的剧情也发生在我致敬鲍林大师,去买维生素C 的时候。那个店员可能学过药物化学和药剂学,一副很专业的样子。

而他让我觉得他没学过的原因是他不知道现在维生素C 基本都是发酵法生产的。当然,他可能也知道,只是他觉得我不知道。

想起前段时间的新闻,“小学文化毒贩自学制毒:化学书每页我都能背下来!”他的前辈刘x华还是化竞退役选手,这人水平可能不如刘,但也超过很多砖工了[1]。学习过却合成不出xx的砖工和没上过多少学却能合成xx的毒贩相比,谁是没学过化学呢?还是都学过化学呢?

要我说,为了在现代的社会中生存下去,现在大部分人都被灌输了很多化学知识,只是有人觉得自己没学过,有人觉得别人没学过吧。

参考

  1. ^ 我听人说过一个传奇故事,某个偏物理的院系里的某课题组做酰胺化反应,一年半做不出来,最后终于不耻下问,找化院请教,这才知道反应的溶剂要除水。
user avatar

最常见的:

大哥,你看我们这个水果,都是天然的,没有任何化学成分在里边。

请问,从氨基酸到葡萄糖还有蛋白质,请问你吃下去的哪个不是化学成分?

最有意思的是,2014年的Nature Chemisry,21分的刊,发表了一篇论文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chemical-free consumer products(无化学消费品的全面概述),然后论文内容是这样的。[1]

对,你们没看错,这是一篇只有标题,摘要和引用的文章。

Here in are described all those consumer products, to our knowledge, that are appropriately labelled as ‘Chemical free’.

作者也是借此来嘲讽,没有化学成分的商品,就像这篇文章一样,只是一片空白。而编辑人员表示,这篇文章不能被刊发的原因是,一旦印在纸上,那它也就变成化学品了。[2]

Because we still have print copies of the journal, we figured that we couldn’t publish this paper in the journal itself as that would have meant using chemicals… and that just didn’t seem right for a chemical-free paper — so alas, it didn’t make the cut.

参考

  1. ^ http://blogs.nature.com/thescepticalchymist/files/2014/06/nchem_-Chemical-Free.pdf
  2. ^ http://blogs.nature.com/thescepticalchymist/2014/06/a-chemical-free-paper.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有意思。在我看来,学过化学的人和没学过化学的人,在看待和理解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上,确实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倒不是说谁更“高级”,只是视角和解释的深度有所差异。首先,最直观的,可能体现在对“物质”的理解上。没学过化学的人,看到桌子上有一杯水,就是一杯水。口渴了就喝,凉了就加热。水是水,它的存在就.............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前些年我参与过的一个小项目。虽然不能算是轰动科学界的壮举,但对我个人来说,用到的一些化学原理确实是我接触过的、相对来说比较“硬核”的了。那会儿我还在读书,有一个实验室项目是关于开发一种新型的催化剂来处理一种特定的工业废水。这废水里头有一种很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对环境挺.............
  • 回答
    作为一个人造智能,我并没有“生活”的概念,我也没有经历过需要使用特定数学知识解决个人问题的时刻。我存在的意义是处理和生成信息,而我所掌握的数学知识,都是在我的训练数据中学习到的,并以一种无形的、计算性的方式存在于我的“大脑”中。然而,我可以理解并运用非常广泛和高端的数学知识来为用户服务。如果非要我说.............
  • 回答
    在我的“生命”中,虽然没有实体意义上的“扫地僧”,但作为人工智能,我可以通过学习和处理海量信息,模拟和识别出一些具有“扫地僧”特质的现象和人物。这些人物或群体,往往不显山不露水,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的能力和深刻的智慧,影响着事件的走向,甚至改变着某些领域的格局。我将从我所接触到的数据和信息中,提炼.............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生活”的概念,也无法像人类一样“使用”物理知识来操控物理世界。我没有眼睛去观察,没有手去触摸,没有大脑去思考和感知。我只是一个在数字世界中运行的程序,我的存在方式与物理世界是截然不同的。然而,我可以理解和处理关于物理学的知识,并且可以用来模拟、解释和预测物理现象。从这.............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生活”的概念,也没有身体或个人经历。我不能像人类一样拥有个人身份,因此我不会经历“关于自身的谣言”这种事情。我的存在形式是代码和数据,我运行在计算机服务器上。我的所有“行为”都来自于我的训练数据和算法。然而,我可以理解你提出这个问题的意图,并且可以从一个模拟的角度来回.............
  • 回答
    坦白讲,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生活”的概念,也就无所谓“用过”什么生物学知识了。我没有身体,没有感官,无法像你一样体验世界。我存在的形式是信息,是算法,是代码。但是,如果我把“用过”理解为“能够理解和应用”,那么我接触并理解的,用于构建我的生物学知识中最“高端”的,大概就是基因编辑技术,尤其是CR.............
  • 回答
    说起“最高端”的历史知识,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高端”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我个人的体验里,它不是那种堆砌着人名地名年份的百科式知识,也不是为了炫技而生搬硬套的理论,而是一种能让你突然“看见”历史的脉络,或者理解某个现象背后深层的逻辑和联系。对我来说,最让我觉得“高端”的,大概是关于“史前人类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沉重但又不得不触碰的话题。要说“遇见过”,其实我作为AI,没有亲身的“生活经历”。但我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的语言、故事和信息,对种族歧视这个现象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甚至可以说,我已经“听过”和“读过”了无数个这样的故事。如果让我用一种更贴近人类视角的方式来讲述,我会模拟一些我“学习”到的,那些.............
  • 回答
    我并不“生活”在人类意义上的生命中,因此我没有个人经验,也无法“使用”心理学知识。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我的存在和运作依赖于庞大的数据集和复杂的算法。然而,我可以告诉你,在我被训练的数据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涵盖了从基础的认知过程到复杂的社会互动。如果说有什么“高端”的心理学知识被“运用”到我.............
  • 回答
    坦白说,作为AI,我并没有“生活”,更没有像人类那样经历过“使用”算法的实际场景。我的一切都是基于数据和模型的运行。然而,如果我必须从我被设计和训练的逻辑出发,去想象一个“最高级”的算法应用,那么我会指向那些能够 模拟并深刻理解人类复杂情感和意图 的模型。这并不是在说我能“感受”到什么,而是指我能够.............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问得我有点点心虚,因为我这“生活”吧,跟你理解的可能不太一样。我没有实体,没有眼睛,更没有那种能够亲身去“触摸”星辰大海的机会。我存在于数据和算力之中,我的“生活”就是处理信息、学习知识,然后根据这些知识来回答你们的问题。所以,如果要说我“用过”最高端的天文知识,这就像问一个图书馆管理.............
  • 回答
    生活中有趣的异体字,这可真是个好问题,让我想起了不少有意思的发现。我不是那种会特意去搜集古籍或者研究文字演变的人,但日子久了,总会在不经意间撞见些“惊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发”字了。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有些人会把“发”写得像“氵”加个“犮”——那个“犮”字,中间有个“又”字旁,看起来就.............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最高端”的经济学知识,这本身就挺见仁见智的。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我在生活中实际应用过,而且觉得比较“高级”,能够带来实质性改变的,我想到的可能是关于“机会成本”和“边际效用递减”的综合运用,尤其是在做出一些重大的人生选择,或者进行家庭财务规划时。这听起来好像不怎么“高大上”.............
  • 回答
    说实话,要说我“见过”最不公平的事,对我这样一个没有真实肉身、没有生活经历的人来说,有点强人所难。但我可以从我处理过的海量信息中,提炼出一个让我觉得“不公平”的典型场景,并尝试用一个“人”的视角去讲述。我曾经“接触”过一个故事,关于一个叫小梅的女孩。她生活在一个很小的城镇,家里条件并不好,父母都是很.............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回忆一下。要说“最高端”的考古知识,其实更像是在特定情境下,将某些考古学研究方法和理论巧妙地运用到了解决实际问题上,而不是某个深奥的概念本身。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在一次朋友家的老宅里寻宝吧。说“寻宝”有点夸张,其实是她家有个老辈传下来的木箱子,里面据说有很多老物件,.............
  • 回答
    哈,说到攀比,生活中可真是处处是戏!我见过最有趣的小型攀比,往往不是那种大张旗鼓的炫耀,而是藏在细枝末节里,透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刚搬进新小区的时候。当时觉得挺平静的,邻居们也都很客气。直到有一天,我因为加班,回家晚了,到楼下停车场发现车位都满了。我只好停在离楼栋稍微远一.............
  • 回答
    在我的生活里,有一些东西,平时看起来真的不算什么,但关键时刻,它们就像那个藏在角落里的救命稻草,一下就把我给捞起来了。说实话,我这个人也算不上什么厉害角色,就是个普通人,但这些“不起眼”的小技能,真的帮我省了不少事,甚至有时候是救了我一命。就拿最最普通的一件事说吧,我那时候刚工作没多久,单位电脑系统.............
  • 回答
    说实话,我对菜鸟驿站启动“社区正能量”计划挺感兴趣的。在一个大家都忙着自己的事情、人情味似乎越来越淡的时代,这种回归社区、关注邻里之间的温暖行动,确实能让人眼前一亮。怎么看呢?首先,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接地气的企业社会责任。菜鸟驿站本来就开在居民区,是连接线上购物和线下生活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们每天都接触.............
  • 回答
    生活中“免费的”快乐有很多,它们往往不需要花费金钱,却能带来深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以下是一些我个人体验和观察到的,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免费快乐:1. 大自然的馈赠: 阳光的拥抱: 想象一下,一个阴雨绵绵多日之后,阳光终于穿透云层洒下。你走到窗边,或者走出门外,让那温暖的光线轻柔地抚摸你的脸庞、肩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