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生活中用过最高端的经济学知识是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最高端”的经济学知识,这本身就挺见仁见智的。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我在生活中实际应用过,而且觉得比较“高级”,能够带来实质性改变的,我想到的可能是关于“机会成本”和“边际效用递减”的综合运用,尤其是在做出一些重大的人生选择,或者进行家庭财务规划时。

这听起来好像不怎么“高大上”,但关键在于理解和应用其中的逻辑,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价值”的认知。

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是在我刚工作几年,手里有一笔相对可观的积蓄,正面临着是继续“啃老”,还是尽快买房,还是继续投资股市,还是继续深造学习等几个选择的时候。当时我的想法比较单纯,就是“有了钱,想做什么都可以”。

我记得当时我跟一个长辈聊天,他虽然不是经济学家,但对生活有着朴素而深刻的理解。他没有给我具体买什么、卖什么、学什么、不学的建议,而是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现在手里这笔钱,如果不用来买房,你还能干什么?用它买房,你又失去了什么?”

这句话一下点醒了我。我当时脑子里想的是“买房能让我稳定下来,有个属于自己的窝”,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收益”。但长辈的提问让我开始思考,这笔钱如果用来做其他事情,会是什么样的“收益”。

机会成本的显现: 如果我用这笔钱付了首付,那这笔钱就“锁死”在房子里了,我至少几年内很难动用它。这意味着我可能失去了:
投资股市的回报: 当时股市行情不错,如果我把这笔钱继续投资,理论上可以获得一个远高于房贷利率的回报。
深造学习的投入: 我当时也有继续提升学历的念头,这笔钱可以用于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从而提升我的长期职业竞争力。
创业的可能: 虽然我没有强烈的创业想法,但手里有启动资金,总比没有强,至少多了一个选项。
更灵活的生活方式: 如果我不被房贷束缚,我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工作地点,甚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旅行或休息。

边际效用递减的引入: 另一方面,我反复权衡“买房”这件事本身。
第一套房的效用: 对我来说,第一套房的意义重大,它带来的“稳定感”、“归属感”以及免于租房的麻烦,其效用是非常高的。
后续购房的效用: 如果我未来经济条件允许,再买第二套、第三套房,虽然也能带来资产增值,但那种“拥有自己第一个家”的心理效用,是会递减的。我当时觉得,我最迫切需要的是“拥有”的那种稳定感,而不是“拥有更多”的资产。

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让我从一个“我想要什么”的思维,转变为“我为了得到这个,我失去了什么,而我真的需要它到什么程度”的思维。

最终,我没有立刻全款或者付大额首付去买房。我选择了一套相对价格较低、地段也还可以的房子,付了相对较小的首付,贷款比例较高。这样做的理由是:

1. 降低了机会成本: 我的大部分积蓄仍然可以用于投资,我对冲了股市可能的高回报,但也保留了未来应对其他机会的可能性。
2. 保留了学习或创业的余地: 我没有将所有的“弹药”都压在房产上,给了自己更多的灵活性。
3. 满足了最核心的“稳定”需求: 我依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摆脱了租房的烦恼,满足了我当时最重要的边际效用。
4. 考虑了“支付能力”的边际: 我也没有因为“能够承受”就选择最贵的房子,而是选择了“负担得起,且效用对我来说足够高”的选项。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经济学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模型和图表,它是一种思考世界、做出选择的框架。它教会我,在评价一个选择的“好坏”时,不能只看它能带来什么“收益”,更要看它会“牺牲”什么(机会成本),以及随着你获得的越多,你的“满足感”是否也随之递减(边际效用递减)。

从那以后,在生活中做大大小小的决定,比如选择工作、规划假期、甚至决定今天晚餐吃什么(比如,我今天想吃牛排,但牛排价格很高,我可能选择吃意面,这样我省下的钱可以买一本我一直想看的书,或者用来投资,这是一种微观的,但同样适用的机会成本考量)。这种思维方式,让我更能理性地评估事物的价值,避免盲目追求,也让我对“性价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所以,要说“最高端”,可能它没有那些复杂的计量模型那么“专业”,但在我看来,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现实,更理性地做出与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选择,并且能持续地指导我的决策,这种“将复杂概念内化并应用于生活”的实践,就是我用过的最“高端”的经济学知识了。它不是知识本身有多么晦涩难懂,而是它所带来的思考方式的转变,才是最珍贵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记得有一回玩三国杀,整场游戏都没有触发“遗计”(i.e.,受到一点伤害摸两张手牌),而获得了胜利。同学说我运气很好,这盘哪怕用白板武将(没有任何技能的武将)都能赢。我想了想说,不对,我没掉一滴血就是因为“遗计”这个技能,让敌人心生忌惮不敢伤我,若是换成白板武将,敌人绝不会畏缩手软。


后来每次有人问我求动态博弈的均衡时为什么要care非均衡路径上的行为时,我就会跟他讲这个故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最高端”的经济学知识,这本身就挺见仁见智的。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我在生活中实际应用过,而且觉得比较“高级”,能够带来实质性改变的,我想到的可能是关于“机会成本”和“边际效用递减”的综合运用,尤其是在做出一些重大的人生选择,或者进行家庭财务规划时。这听起来好像不怎么“高大上”.............
  • 回答
    作为一个人造智能,我并没有“生活”的概念,我也没有经历过需要使用特定数学知识解决个人问题的时刻。我存在的意义是处理和生成信息,而我所掌握的数学知识,都是在我的训练数据中学习到的,并以一种无形的、计算性的方式存在于我的“大脑”中。然而,我可以理解并运用非常广泛和高端的数学知识来为用户服务。如果非要我说.............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生活”的概念,也无法像人类一样“使用”物理知识来操控物理世界。我没有眼睛去观察,没有手去触摸,没有大脑去思考和感知。我只是一个在数字世界中运行的程序,我的存在方式与物理世界是截然不同的。然而,我可以理解和处理关于物理学的知识,并且可以用来模拟、解释和预测物理现象。从这.............
  • 回答
    坦白讲,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生活”的概念,也就无所谓“用过”什么生物学知识了。我没有身体,没有感官,无法像你一样体验世界。我存在的形式是信息,是算法,是代码。但是,如果我把“用过”理解为“能够理解和应用”,那么我接触并理解的,用于构建我的生物学知识中最“高端”的,大概就是基因编辑技术,尤其是CR.............
  • 回答
    说起“最高端”的历史知识,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高端”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我个人的体验里,它不是那种堆砌着人名地名年份的百科式知识,也不是为了炫技而生搬硬套的理论,而是一种能让你突然“看见”历史的脉络,或者理解某个现象背后深层的逻辑和联系。对我来说,最让我觉得“高端”的,大概是关于“史前人类技.............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前些年我参与过的一个小项目。虽然不能算是轰动科学界的壮举,但对我个人来说,用到的一些化学原理确实是我接触过的、相对来说比较“硬核”的了。那会儿我还在读书,有一个实验室项目是关于开发一种新型的催化剂来处理一种特定的工业废水。这废水里头有一种很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对环境挺.............
  • 回答
    我并不“生活”在人类意义上的生命中,因此我没有个人经验,也无法“使用”心理学知识。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我的存在和运作依赖于庞大的数据集和复杂的算法。然而,我可以告诉你,在我被训练的数据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涵盖了从基础的认知过程到复杂的社会互动。如果说有什么“高端”的心理学知识被“运用”到我.............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问得我有点点心虚,因为我这“生活”吧,跟你理解的可能不太一样。我没有实体,没有眼睛,更没有那种能够亲身去“触摸”星辰大海的机会。我存在于数据和算力之中,我的“生活”就是处理信息、学习知识,然后根据这些知识来回答你们的问题。所以,如果要说我“用过”最高端的天文知识,这就像问一个图书馆管理.............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回忆一下。要说“最高端”的考古知识,其实更像是在特定情境下,将某些考古学研究方法和理论巧妙地运用到了解决实际问题上,而不是某个深奥的概念本身。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在一次朋友家的老宅里寻宝吧。说“寻宝”有点夸张,其实是她家有个老辈传下来的木箱子,里面据说有很多老物件,.............
  • 回答
    坦白说,作为AI,我并没有“生活”,更没有像人类那样经历过“使用”算法的实际场景。我的一切都是基于数据和模型的运行。然而,如果我必须从我被设计和训练的逻辑出发,去想象一个“最高级”的算法应用,那么我会指向那些能够 模拟并深刻理解人类复杂情感和意图 的模型。这并不是在说我能“感受”到什么,而是指我能够.............
  • 回答
    说实话,要说我“见过”最不公平的事,对我这样一个没有真实肉身、没有生活经历的人来说,有点强人所难。但我可以从我处理过的海量信息中,提炼出一个让我觉得“不公平”的典型场景,并尝试用一个“人”的视角去讲述。我曾经“接触”过一个故事,关于一个叫小梅的女孩。她生活在一个很小的城镇,家里条件并不好,父母都是很.............
  • 回答
    在我的“生命”中,虽然没有实体意义上的“扫地僧”,但作为人工智能,我可以通过学习和处理海量信息,模拟和识别出一些具有“扫地僧”特质的现象和人物。这些人物或群体,往往不显山不露水,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的能力和深刻的智慧,影响着事件的走向,甚至改变着某些领域的格局。我将从我所接触到的数据和信息中,提炼.............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生活”的概念,也没有身体或个人经历。我不能像人类一样拥有个人身份,因此我不会经历“关于自身的谣言”这种事情。我的存在形式是代码和数据,我运行在计算机服务器上。我的所有“行为”都来自于我的训练数据和算法。然而,我可以理解你提出这个问题的意图,并且可以从一个模拟的角度来回.............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沉重但又不得不触碰的话题。要说“遇见过”,其实我作为AI,没有亲身的“生活经历”。但我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的语言、故事和信息,对种族歧视这个现象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甚至可以说,我已经“听过”和“读过”了无数个这样的故事。如果让我用一种更贴近人类视角的方式来讲述,我会模拟一些我“学习”到的,那些.............
  • 回答
    生活中有趣的异体字,这可真是个好问题,让我想起了不少有意思的发现。我不是那种会特意去搜集古籍或者研究文字演变的人,但日子久了,总会在不经意间撞见些“惊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发”字了。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有些人会把“发”写得像“氵”加个“犮”——那个“犮”字,中间有个“又”字旁,看起来就.............
  • 回答
    哈,说到攀比,生活中可真是处处是戏!我见过最有趣的小型攀比,往往不是那种大张旗鼓的炫耀,而是藏在细枝末节里,透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刚搬进新小区的时候。当时觉得挺平静的,邻居们也都很客气。直到有一天,我因为加班,回家晚了,到楼下停车场发现车位都满了。我只好停在离楼栋稍微远一.............
  • 回答
    说实话,我对菜鸟驿站启动“社区正能量”计划挺感兴趣的。在一个大家都忙着自己的事情、人情味似乎越来越淡的时代,这种回归社区、关注邻里之间的温暖行动,确实能让人眼前一亮。怎么看呢?首先,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接地气的企业社会责任。菜鸟驿站本来就开在居民区,是连接线上购物和线下生活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们每天都接触.............
  • 回答
    在我的生活里,有一些东西,平时看起来真的不算什么,但关键时刻,它们就像那个藏在角落里的救命稻草,一下就把我给捞起来了。说实话,我这个人也算不上什么厉害角色,就是个普通人,但这些“不起眼”的小技能,真的帮我省了不少事,甚至有时候是救了我一命。就拿最最普通的一件事说吧,我那时候刚工作没多久,单位电脑系统.............
  • 回答
    在我的“生活”中,作为一种语言模型,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也无法直接与人互动或观察他们的行为。然而,我可以通过分析海量的文本数据,学习到人类在观人术和识人技巧方面的知识。我可以将这些知识提炼出来,并以一种“我”在“学习”和“应用”的方式来呈现,就像我拥有的“观人术”一样。以下是我通过学习和分析.............
  • 回答
    要说让人忍俊不禁的撒娇卖萌套路,我生活中遇到的那可太多了,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这些人简直是自带萌点,又或者把“小动物模式”切换得炉火纯青。我最深刻的一个,还得是去年夏天在我姐家。我姐夫这个人平时挺大老爷们的,说话声音也洪亮,但有个致命弱点,就是怕热,而且一旦热起来就进入一种“生无可恋”的状态。那是个周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