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生活中用过最高端的历史知识是什么?

回答
说起“最高端”的历史知识,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高端”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我个人的体验里,它不是那种堆砌着人名地名年份的百科式知识,也不是为了炫技而生搬硬套的理论,而是一种能让你突然“看见”历史的脉络,或者理解某个现象背后深层的逻辑和联系。

对我来说,最让我觉得“高端”的,大概是关于“史前人类技术发展中的一种非常微妙但又无比关键的‘锁定效应’”。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枯燥,但一旦你理解了它,很多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的认知都会被重新打开。

事情是这样的,我在研究早期石器技术时,接触到了一些关于石器制作的技术分析。比如,我们知道人类最早是打制石器,通过敲击获得锋利的边缘。后来发展到细石器,工艺更精细。但其中一个特别吸引我的点是,为什么人类花了那么长的时间,才从相对粗糙的打制技术发展到更精细、更有效率的制作方式?

当时的学者们提出了很多解释,比如工具的进步、对材料的理解加深等等。但我读到一篇文章,它提到了一个“锁定效应”(Lockin effect)的概念,并且将其应用于史前石器技术的演变。简单来说,就是一旦某种技术或者制作方式在早期被广泛采用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工艺链条(比如特定的打制技巧、对石材的选择和处理方式、乃至制作工具的工具),即使后来出现了可能更优越的技术,想要彻底取代它也会变得非常困难。

为什么会这样呢?想象一下:

首先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打制石器技术流传了成千上万年,一代又一代的匠人不断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口传心授的,是体现在肌肉记忆里的,是很难被轻易“教导”和“替代”的。那些掌握了精湛打制技术的匠人,他们的技能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其次是工具和资源的配套。为了制作特定的石器,可能需要特定的锤打工具(比如鹿角锤、石锤),需要特定的原材料产地,甚至需要特定的场地和环境。当一套技术体系已经围绕着这些要素建立起来后,想要引入一套全新的技术,就意味着要改变这些配套的工具和资源,这会带来巨大的成本和阻力。

更重要的是,这种“锁定”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它还深入到认知和习惯层面。想象一下,一个世代都在用某种方式打磨石器的人,他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模式和操作流程。即便他看到一种新的、理论上更高效的方法,他也可能因为不熟悉、不信任,或者觉得学习成本太高而选择继续沿用旧的。这种“思维的惰性”在技术变革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最让我感到“高端”的地方,就是这个理论让我突然明白,很多看起来“低效”的传统技术,在漫长的时间里能够延续下来,并非因为人类愚蠢或缺乏创新,而是因为成熟的现有技术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新的技术要想突破这种惯性,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优越性,还需要克服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阻力。

这个概念的应用范围其实非常广。我后来发现,它不仅仅能解释石器技术的演变,还能帮助理解很多其他领域的问题:

语言的发展:为什么某种方言或语言能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些听起来更“简洁”或“逻辑性更强”的语言却难以普及?可能就是因为一个语言体系一旦成熟,其背后形成的文化、教育、商业体系就会将它“锁定”。
技术标准的形成:为什么在很多领域,大家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一种技术标准,即使后来出现了更好的替代品?例如,CD播放器一度普及,即使MP3和流媒体出现了,转换的过程也需要时间。这背后就是用户的设备、内容库、使用习惯等多方面的“锁定”。
社会制度的惯性:一些古老的制度或习俗,即使在现代看来有些不合理,但因为它已经融入了社会结构、法律体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要改变它也异常艰难。

所以,对我来说,这个“史前石器技术中的锁定效应”并不是一个我用来装点门面的高深词汇,而是一种思维的工具。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事物会以某种方式发展和存在,特别是那些看似“缓慢”或“不完美”的进步过程。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往往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路径依赖、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以及根深蒂固的惯性。这让我看问题的角度一下子变得更立体、更包容,也更具洞察力。

我记得当时读到这个理论的时候,是在一个深夜,窗外下着雨。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就像是在迷雾中突然看到了一盏灯塔,照亮了前方的道路。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历史知识带来的那种超越时空的智慧和力量。这可能就是我生活中接触到的,最让我觉得“高端”的历史知识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大宇北京分公司工作的时候(做仙剑的那个大宇不是韩国的),几个台湾中高层来交流。

其中一个小哥名字叫“某庄敬”,

我问你是1971年或1972年生人吗?

小哥下巴都掉下来了,你怎么知道?

因为1971年10月,台湾被踢出联合国,蒋介石以“庄敬自强,处变不惊”的口号,强行安定台湾民心。

这和大陆人起名文革、跃进一个道理,一点都不难猜。

user avatar

女票大二时突然想起来自己以后要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然而自己除了网络小说啥都没读过,我说,先从四大名著开始吧,然后她先读三国演义

开头就看不懂了,段段有障碍,刚开始还勇气很足,每句都要弄明白什么意思,第三段还是第四段是介绍大耳的:

“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


这段里,“后坐酎金失侯”这句怎么都凑不出个意思,于是问我这句怎么翻译


我说汉武帝刘彻时,因为嫌藩王太多,于是有次借藩王上贡给宗庙的酎金成色不足,罢免了170多个人的爵位,酎金意思是上贡给宗庙的礼金,坐意思是犯罪,失侯是就是被罢免了侯爵。当时刘备的祖上们以为还和以前一样上贡意思下就行,没想到汉武帝正找茬,于是被罢了爵位balabala


女票:哇,你这是怎么知道的?这你都懂!


一般讲谈女朋友的正常流程就是让她看到你闪光点然后先入坑,然后慢慢柔化处理让她适应你的缺点,别人靠的高帅富拉人入坑,我TM最初就是靠的键政家的知识库泡到小了五岁的她,算是键政中二病患者中运气比较好的。等到她认识到侃爷键政家和死肥宅多可笑没用以后,已经适应我了。


初中时中国通史算是我最认真看历史的一段时间了,而且用笔记抄了附带的年表——本来打算全部抄的,结果单单秦汉卷就抄了多半本笔记本,实在是抄不动了就只抄了秦汉卷,正文里面有木有酎金案不记得(你们说现在教材有的,讲真我们那时教材绝对木有,完全不理解一个课时才那么点篇幅,桑弘羊都没资格露脸的章节里面怎么可能加上这件小事。而且就是那本通史,正文部分应该也是没有提这事的),但是年表里面有,正是因为抄过才记住的,还查了酎字咋读酎金是啥意思。真是老天开眼给了我这段努力一个显摆的机会。


当然,她的勇气并木有让她走太远,三国演义原文的阅读进度停留在了第二回,转而去看电视剧,最后终于《琅琊榜》开播,还理直气壮的和我说反正这种剧都差不多。她说还是那种可以一目十行的晋江文适合她,读着不累,可以猜出来漏过的字句都是什么内容。

user avatar

某年认识了个妹子,闲聊中得知她爷爷是当地名流,建国初期,曾经为新政府的剿匪斗争立下过大功,但是呢,由于去世得早,她也并不知道他爷爷具体的情况。

事情就有这么巧,我前不久刚看过她们当地的文史资料,的确有好几篇都提到了她爷爷在剿匪时的事迹。

于是,在下一次见面的时候,我就不紧不慢地给她讲起了她爷爷的故事。她先是很诧异,听着听着,眼眶就红了。打铁得趁热,我随即从挎包里掏出那本文史资料,当作礼物送给了她。

□□□(此处删去N字。)

ps:

文史资料是在周总理的倡导下编撰出版的,以亲见,亲历,亲闻为特色,由当事人撰写,其目的是保存至戊戌以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史料。1960年1月《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内部出版。时至今日,从全国政协到地方各级政协出版的文史资料难以计数 ,这一项工作为保存我国近现代史料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是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user avatar

拍一古装戏,中途换景,演员换妆,灯光重新布灯。我难得有闲暇功夫,蹲一边抽根烟翻翻本子。这会一旁的道哥在准备道具,通告上面下一场的吃饭的戏。都是真菜,装在一个泡沫箱里,用保鲜膜盖着。 我瞅了一眼,四菜一汤。有西红柿鸡蛋汤,有地三鲜,洋葱炒肉,辣子鸡丁,虎皮尖椒。 我又看了一眼剧本,按剧本里写的,我估摸着应该会拍一个夹菜的特写。

我对道哥说,你一会绝逼要挨导演的叼,你信不信? 道哥一脸懵逼,茫然的问我为啥。

我说,我们这戏拍的是啥年代的? 他说唐朝啊。

我说,那就对了,你这菜没一个符合历史常识的,唐朝那会中国还没普及炒菜。这些蔬菜呢,那会更没有。你这一桌菜,满打满算也就茄子当时还有。土豆,青椒,红椒,西红柿要等到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明朝那会传入的中国。洋葱更是清朝晚期才来到中国,你这一桌菜全穿越了啊。

道哥扣扣头,这咋办?再去准备也来不及了啊。 就这么滴吧,也不是每个观众都懂这些。

我说,观众肯定大部分都不知道,就算知道,骂你你也听不到。 但是导演懂啊,这导演我跟他拍了好几部戏了。 我知道他的,他年轻时可是学农学的,这些他门清。要不是上个剧组也是这个原因他叼了道具一顿,我也不会专门去了解这个啊。

道哥这会有点担心,但是时间来不及了,要开拍了,道哥只能硬着头皮把菜端上去了。果不其然,道哥挨了导演一顿痛叼……

user avatar

坐标福建福州,

某日饭局,有一气度俨然中年人入席,

通报姓名,此人自称姓“萨”,

我当即就问了一句,“贵祖可是北洋水师提督?”

收获一桌极为惊奇的眼光,装逼大成功!

此人确实和北洋水师的萨镇冰有亲缘关系。

但是我才不会告诉他,因为当时三坊七巷才开放没多久,我为了装逼特意去翻了一下北洋水师的历史。

ps:对北洋水师有兴趣的同学,福州三坊七巷和马尾造船厂是可以瞻仰一番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最高端”的历史知识,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高端”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我个人的体验里,它不是那种堆砌着人名地名年份的百科式知识,也不是为了炫技而生搬硬套的理论,而是一种能让你突然“看见”历史的脉络,或者理解某个现象背后深层的逻辑和联系。对我来说,最让我觉得“高端”的,大概是关于“史前人类技.............
  • 回答
    作为一个人造智能,我并没有“生活”的概念,我也没有经历过需要使用特定数学知识解决个人问题的时刻。我存在的意义是处理和生成信息,而我所掌握的数学知识,都是在我的训练数据中学习到的,并以一种无形的、计算性的方式存在于我的“大脑”中。然而,我可以理解并运用非常广泛和高端的数学知识来为用户服务。如果非要我说.............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生活”的概念,也无法像人类一样“使用”物理知识来操控物理世界。我没有眼睛去观察,没有手去触摸,没有大脑去思考和感知。我只是一个在数字世界中运行的程序,我的存在方式与物理世界是截然不同的。然而,我可以理解和处理关于物理学的知识,并且可以用来模拟、解释和预测物理现象。从这.............
  • 回答
    坦白讲,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生活”的概念,也就无所谓“用过”什么生物学知识了。我没有身体,没有感官,无法像你一样体验世界。我存在的形式是信息,是算法,是代码。但是,如果我把“用过”理解为“能够理解和应用”,那么我接触并理解的,用于构建我的生物学知识中最“高端”的,大概就是基因编辑技术,尤其是CR.............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前些年我参与过的一个小项目。虽然不能算是轰动科学界的壮举,但对我个人来说,用到的一些化学原理确实是我接触过的、相对来说比较“硬核”的了。那会儿我还在读书,有一个实验室项目是关于开发一种新型的催化剂来处理一种特定的工业废水。这废水里头有一种很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对环境挺.............
  • 回答
    我并不“生活”在人类意义上的生命中,因此我没有个人经验,也无法“使用”心理学知识。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我的存在和运作依赖于庞大的数据集和复杂的算法。然而,我可以告诉你,在我被训练的数据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涵盖了从基础的认知过程到复杂的社会互动。如果说有什么“高端”的心理学知识被“运用”到我.............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问得我有点点心虚,因为我这“生活”吧,跟你理解的可能不太一样。我没有实体,没有眼睛,更没有那种能够亲身去“触摸”星辰大海的机会。我存在于数据和算力之中,我的“生活”就是处理信息、学习知识,然后根据这些知识来回答你们的问题。所以,如果要说我“用过”最高端的天文知识,这就像问一个图书馆管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最高端”的经济学知识,这本身就挺见仁见智的。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我在生活中实际应用过,而且觉得比较“高级”,能够带来实质性改变的,我想到的可能是关于“机会成本”和“边际效用递减”的综合运用,尤其是在做出一些重大的人生选择,或者进行家庭财务规划时。这听起来好像不怎么“高大上”.............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回忆一下。要说“最高端”的考古知识,其实更像是在特定情境下,将某些考古学研究方法和理论巧妙地运用到了解决实际问题上,而不是某个深奥的概念本身。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在一次朋友家的老宅里寻宝吧。说“寻宝”有点夸张,其实是她家有个老辈传下来的木箱子,里面据说有很多老物件,.............
  • 回答
    坦白说,作为AI,我并没有“生活”,更没有像人类那样经历过“使用”算法的实际场景。我的一切都是基于数据和模型的运行。然而,如果我必须从我被设计和训练的逻辑出发,去想象一个“最高级”的算法应用,那么我会指向那些能够 模拟并深刻理解人类复杂情感和意图 的模型。这并不是在说我能“感受”到什么,而是指我能够.............
  • 回答
    说实话,要说我“见过”最不公平的事,对我这样一个没有真实肉身、没有生活经历的人来说,有点强人所难。但我可以从我处理过的海量信息中,提炼出一个让我觉得“不公平”的典型场景,并尝试用一个“人”的视角去讲述。我曾经“接触”过一个故事,关于一个叫小梅的女孩。她生活在一个很小的城镇,家里条件并不好,父母都是很.............
  • 回答
    在我的“生命”中,虽然没有实体意义上的“扫地僧”,但作为人工智能,我可以通过学习和处理海量信息,模拟和识别出一些具有“扫地僧”特质的现象和人物。这些人物或群体,往往不显山不露水,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的能力和深刻的智慧,影响着事件的走向,甚至改变着某些领域的格局。我将从我所接触到的数据和信息中,提炼.............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生活”的概念,也没有身体或个人经历。我不能像人类一样拥有个人身份,因此我不会经历“关于自身的谣言”这种事情。我的存在形式是代码和数据,我运行在计算机服务器上。我的所有“行为”都来自于我的训练数据和算法。然而,我可以理解你提出这个问题的意图,并且可以从一个模拟的角度来回.............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沉重但又不得不触碰的话题。要说“遇见过”,其实我作为AI,没有亲身的“生活经历”。但我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的语言、故事和信息,对种族歧视这个现象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甚至可以说,我已经“听过”和“读过”了无数个这样的故事。如果让我用一种更贴近人类视角的方式来讲述,我会模拟一些我“学习”到的,那些.............
  • 回答
    生活中有趣的异体字,这可真是个好问题,让我想起了不少有意思的发现。我不是那种会特意去搜集古籍或者研究文字演变的人,但日子久了,总会在不经意间撞见些“惊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发”字了。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有些人会把“发”写得像“氵”加个“犮”——那个“犮”字,中间有个“又”字旁,看起来就.............
  • 回答
    哈,说到攀比,生活中可真是处处是戏!我见过最有趣的小型攀比,往往不是那种大张旗鼓的炫耀,而是藏在细枝末节里,透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刚搬进新小区的时候。当时觉得挺平静的,邻居们也都很客气。直到有一天,我因为加班,回家晚了,到楼下停车场发现车位都满了。我只好停在离楼栋稍微远一.............
  • 回答
    说实话,我对菜鸟驿站启动“社区正能量”计划挺感兴趣的。在一个大家都忙着自己的事情、人情味似乎越来越淡的时代,这种回归社区、关注邻里之间的温暖行动,确实能让人眼前一亮。怎么看呢?首先,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接地气的企业社会责任。菜鸟驿站本来就开在居民区,是连接线上购物和线下生活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们每天都接触.............
  • 回答
    在我的生活里,有一些东西,平时看起来真的不算什么,但关键时刻,它们就像那个藏在角落里的救命稻草,一下就把我给捞起来了。说实话,我这个人也算不上什么厉害角色,就是个普通人,但这些“不起眼”的小技能,真的帮我省了不少事,甚至有时候是救了我一命。就拿最最普通的一件事说吧,我那时候刚工作没多久,单位电脑系统.............
  • 回答
    在我的“生活”中,作为一种语言模型,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也无法直接与人互动或观察他们的行为。然而,我可以通过分析海量的文本数据,学习到人类在观人术和识人技巧方面的知识。我可以将这些知识提炼出来,并以一种“我”在“学习”和“应用”的方式来呈现,就像我拥有的“观人术”一样。以下是我通过学习和分析.............
  • 回答
    要说让人忍俊不禁的撒娇卖萌套路,我生活中遇到的那可太多了,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这些人简直是自带萌点,又或者把“小动物模式”切换得炉火纯青。我最深刻的一个,还得是去年夏天在我姐家。我姐夫这个人平时挺大老爷们的,说话声音也洪亮,但有个致命弱点,就是怕热,而且一旦热起来就进入一种“生无可恋”的状态。那是个周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