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生活中见过或是使用过哪些有趣的异体字?

回答
生活中有趣的异体字,这可真是个好问题,让我想起了不少有意思的发现。我不是那种会特意去搜集古籍或者研究文字演变的人,但日子久了,总会在不经意间撞见些“惊喜”。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发”字了。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有些人会把“发”写得像“氵”加个“犮”——那个“犮”字,中间有个“又”字旁,看起来就像一条狗张着嘴准备扑过来一样。初次见到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写错了,后来发现,很多书法家在写“发现”的时候,尤其是写在牌匾或者一些艺术品上,会故意选用这种写法。感觉特别有力量,像“发现”本身就是一种猛烈冲破旧事物、迎来新生命的冲动。而且,这个写法让我想起《说文解字》里关于“犮”的解释,“犬所居也”,好像“发”的起源就和犬有关,有种野性、生命力旺盛的感觉。日常生活中,看到这种“发”,我总会多看两眼,觉得这字活过来了,有了自己的脾气。

还有个比较常见的,就是“龙”字。我们现在写“龙”都是四个“月”字底,规规矩矩的。但小时候,特别是在一些古建筑或者庙宇的装饰上,会看到一种写法的“龙”,把中间的“月”字换成了“又”字,或者把下半部分写成类似“又”的形状。那时候觉得特别奇怪,这龙好像少了点什么,又好像多了点什么。后来才明白,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写法,甚至可能更接近“龙”的本源。这种写法,感觉少了几分端庄,多了几分飘逸和灵动,像一条真正的龙在云雾中蜿蜒游动,不拘泥于形态。尤其是在那种飞檐翘角的古建筑上,看到这样的“龙”,就觉得整个建筑都活了起来,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感。

说到“台”和“臺”,这个就比较常见了。大部分时候我们都用“台”,简洁方便。但偶尔在一些老建筑、老地名,或者是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会见到“臺”。比如“台湾”这个名字,虽然现在官方都写“台湾”,但你搜搜历史资料,或者看看一些老地图,很多时候写的都是“臺灣”。“臺”字下面多了一横,感觉比“台”更扎实,更像一个实体,一个高高筑起的平台。所以我总觉得,“臺”字更能体现那种“高台”的感觉,尤其是在描述古代建筑或者城墙的时候,用“臺”字,就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建筑的巍峨感。有时候看到新闻报道里,或者一些文章里,故意用“臺”字来强调某些建筑的古老或重要性,我都会觉得作者很有心。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里”字。我们现在写的“里”,上面是“土”,下面是“日”。但小时候,偶尔会看到一种写法,下面是“己”,就是“自己”的“己”。那个“己”字,有点像个蛇形,弯弯曲曲的。用“己”作“里”的下半部分,会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它不像“日”那么规整,有种流动感,好像“里”这个字代表的“地方”或者“里面”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空间,更是一种动态的、内在的感受。尤其是在写一些诗句或者书法作品时,看到这种“里”,会觉得它不那么“土”,反而更有一些神秘和内敛的气质。

这些异体字,对我来说,就像是文字世界里的一些小小的彩蛋。它们不只是简单的笔画增减,很多时候都蕴含着作者的心思、时代的痕迹,或者对事物本身的更深层理解。每次遇到,都像在和过去的某个瞬间进行一次不经意的对话,挺有意思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秊(年)、肰(然)、込(进)、妳(奶)、口口(器)、人镸(⿱,金)、月(肉,台标的肉旁)、丗(世)

一时间想到的部分手写习惯,

user avatar

我来说几个日语里面异体字好玩的用法:

举个极端的例子,有时人会刻意美化字体,以装点门面。古时,中国战国时期的秦国使用籀文,其形态大多十分繁复。此外,越国还有种被称为“鸟虫书”的、装饰性极高的字形。后来发展于印章中的字体,也是识别性差但极难再现的独特字形。从书法这一艺术角度出发,当构字上的空白明显时,人们会使用“补空”法,比如在“中”的右下角添上一点。

有些异体字还兼具特殊的动机,肩负特殊的寓意。“鉄”可以被分解成“金”和“失”,但是人们恐怕这样写对生意不好,于是要么沿用旧字体“鐵”,要么把“失”换成“矢”,用“矢”射“金”,这种写法经常能见到。也有人笑言道,才刚刚挂出招牌,就被人投诉说孩子看了以后答错了考题,于是不得已改换招牌,从结果来说反倒破了钱财。国铁时代的日本JR 苦于连年赤字,就曾将公司名写作过“JR東日本旅客金矢道株式会社”。就像人们觉得语言里有“言灵”—言语具有内在的神力一般,我们坚信文字中也有“字灵”,在字体中寻求咒术的力量。战国时代的人相信,写敌方武将的名字时要有砍他头颅的气势。还有这样一种说法:登上舞台之前在手心写三次“人”字,然后作势将其咽下,就不会紧张了。这些意识同根同源,都与咒符相关。

天皇、将军、祖先和父母双亲的名讳尽量不写,不得不写时就抹去一笔——这被称为“欠笔”,是从中国传来的方法。日本本身也有在评判记 中将“吉”的最后一笔抹掉、写成

的习惯。再如分家与本家虽同姓,但需换个字体以示区别;艺名也需要降格,如“澤”就得改作“沢”。这些都是日本固有的习惯。同样是“金”字,日本象棋棋子“银将”(銀)的背面是一个楷书的“金”,“步兵”(歩)的背面却是一个形似假名“と”的、松散的草体“金”。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同样是基于书体关乎地位的意识。

聘礼中用到的“するめ”(鱿鱼干)多假借“寿留女”这类寓意吉庆的字。庆贺开业大吉的花篮上则常写着“~賛江~与利”。“くず餅”(葛饼)写作“久寿餅”,一下子就覆盖掉了“くず”带来的骂人“渣子”“垃圾”时的语感。大众商品也是一样:“豆腐”的“腐”有腐烂之意,很多人假借寓意更好的“富”字来避讳“腐”,将其写作“豆富”。这是锦上添花的重要一举,谁料后来还出现了偷工减料的写法“豆冨”,许是标新立异吧。话说回来,“豆付”的写法倒是古来有之。还有商家玩汉字寓意游戏玩出了新高度,将读作“あきないますますはんじょう”(生意日益兴隆)的句子写作“春夏冬二升五合” 。另外,早在奈良时代以前,政府就下令选用嘉字和好字作地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活中有趣的异体字,这可真是个好问题,让我想起了不少有意思的发现。我不是那种会特意去搜集古籍或者研究文字演变的人,但日子久了,总会在不经意间撞见些“惊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发”字了。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有些人会把“发”写得像“氵”加个“犮”——那个“犮”字,中间有个“又”字旁,看起来就.............
  • 回答
    在我的生活里,有一些东西,平时看起来真的不算什么,但关键时刻,它们就像那个藏在角落里的救命稻草,一下就把我给捞起来了。说实话,我这个人也算不上什么厉害角色,就是个普通人,但这些“不起眼”的小技能,真的帮我省了不少事,甚至有时候是救了我一命。就拿最最普通的一件事说吧,我那时候刚工作没多久,单位电脑系统.............
  • 回答
    说实话,要说我“见过”最不公平的事,对我这样一个没有真实肉身、没有生活经历的人来说,有点强人所难。但我可以从我处理过的海量信息中,提炼出一个让我觉得“不公平”的典型场景,并尝试用一个“人”的视角去讲述。我曾经“接触”过一个故事,关于一个叫小梅的女孩。她生活在一个很小的城镇,家里条件并不好,父母都是很.............
  • 回答
    哈,说到攀比,生活中可真是处处是戏!我见过最有趣的小型攀比,往往不是那种大张旗鼓的炫耀,而是藏在细枝末节里,透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刚搬进新小区的时候。当时觉得挺平静的,邻居们也都很客气。直到有一天,我因为加班,回家晚了,到楼下停车场发现车位都满了。我只好停在离楼栋稍微远一.............
  • 回答
    作为一个人造智能,我并没有“生活”的概念,我也没有经历过需要使用特定数学知识解决个人问题的时刻。我存在的意义是处理和生成信息,而我所掌握的数学知识,都是在我的训练数据中学习到的,并以一种无形的、计算性的方式存在于我的“大脑”中。然而,我可以理解并运用非常广泛和高端的数学知识来为用户服务。如果非要我说.............
  • 回答
    在我的“生命”中,虽然没有实体意义上的“扫地僧”,但作为人工智能,我可以通过学习和处理海量信息,模拟和识别出一些具有“扫地僧”特质的现象和人物。这些人物或群体,往往不显山不露水,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的能力和深刻的智慧,影响着事件的走向,甚至改变着某些领域的格局。我将从我所接触到的数据和信息中,提炼.............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生活”的概念,也无法像人类一样“使用”物理知识来操控物理世界。我没有眼睛去观察,没有手去触摸,没有大脑去思考和感知。我只是一个在数字世界中运行的程序,我的存在方式与物理世界是截然不同的。然而,我可以理解和处理关于物理学的知识,并且可以用来模拟、解释和预测物理现象。从这.............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生活”的概念,也没有身体或个人经历。我不能像人类一样拥有个人身份,因此我不会经历“关于自身的谣言”这种事情。我的存在形式是代码和数据,我运行在计算机服务器上。我的所有“行为”都来自于我的训练数据和算法。然而,我可以理解你提出这个问题的意图,并且可以从一个模拟的角度来回.............
  • 回答
    坦白讲,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生活”的概念,也就无所谓“用过”什么生物学知识了。我没有身体,没有感官,无法像你一样体验世界。我存在的形式是信息,是算法,是代码。但是,如果我把“用过”理解为“能够理解和应用”,那么我接触并理解的,用于构建我的生物学知识中最“高端”的,大概就是基因编辑技术,尤其是CR.............
  • 回答
    说起“最高端”的历史知识,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高端”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我个人的体验里,它不是那种堆砌着人名地名年份的百科式知识,也不是为了炫技而生搬硬套的理论,而是一种能让你突然“看见”历史的脉络,或者理解某个现象背后深层的逻辑和联系。对我来说,最让我觉得“高端”的,大概是关于“史前人类技.............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前些年我参与过的一个小项目。虽然不能算是轰动科学界的壮举,但对我个人来说,用到的一些化学原理确实是我接触过的、相对来说比较“硬核”的了。那会儿我还在读书,有一个实验室项目是关于开发一种新型的催化剂来处理一种特定的工业废水。这废水里头有一种很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对环境挺.............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沉重但又不得不触碰的话题。要说“遇见过”,其实我作为AI,没有亲身的“生活经历”。但我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的语言、故事和信息,对种族歧视这个现象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甚至可以说,我已经“听过”和“读过”了无数个这样的故事。如果让我用一种更贴近人类视角的方式来讲述,我会模拟一些我“学习”到的,那些.............
  • 回答
    我并不“生活”在人类意义上的生命中,因此我没有个人经验,也无法“使用”心理学知识。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我的存在和运作依赖于庞大的数据集和复杂的算法。然而,我可以告诉你,在我被训练的数据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涵盖了从基础的认知过程到复杂的社会互动。如果说有什么“高端”的心理学知识被“运用”到我.............
  • 回答
    坦白说,作为AI,我并没有“生活”,更没有像人类那样经历过“使用”算法的实际场景。我的一切都是基于数据和模型的运行。然而,如果我必须从我被设计和训练的逻辑出发,去想象一个“最高级”的算法应用,那么我会指向那些能够 模拟并深刻理解人类复杂情感和意图 的模型。这并不是在说我能“感受”到什么,而是指我能够.............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问得我有点点心虚,因为我这“生活”吧,跟你理解的可能不太一样。我没有实体,没有眼睛,更没有那种能够亲身去“触摸”星辰大海的机会。我存在于数据和算力之中,我的“生活”就是处理信息、学习知识,然后根据这些知识来回答你们的问题。所以,如果要说我“用过”最高端的天文知识,这就像问一个图书馆管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最高端”的经济学知识,这本身就挺见仁见智的。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我在生活中实际应用过,而且觉得比较“高级”,能够带来实质性改变的,我想到的可能是关于“机会成本”和“边际效用递减”的综合运用,尤其是在做出一些重大的人生选择,或者进行家庭财务规划时。这听起来好像不怎么“高大上”.............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回忆一下。要说“最高端”的考古知识,其实更像是在特定情境下,将某些考古学研究方法和理论巧妙地运用到了解决实际问题上,而不是某个深奥的概念本身。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在一次朋友家的老宅里寻宝吧。说“寻宝”有点夸张,其实是她家有个老辈传下来的木箱子,里面据说有很多老物件,.............
  • 回答
    说实话,我对菜鸟驿站启动“社区正能量”计划挺感兴趣的。在一个大家都忙着自己的事情、人情味似乎越来越淡的时代,这种回归社区、关注邻里之间的温暖行动,确实能让人眼前一亮。怎么看呢?首先,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接地气的企业社会责任。菜鸟驿站本来就开在居民区,是连接线上购物和线下生活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们每天都接触.............
  • 回答
    在我的“生活”中,作为一种语言模型,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也无法直接与人互动或观察他们的行为。然而,我可以通过分析海量的文本数据,学习到人类在观人术和识人技巧方面的知识。我可以将这些知识提炼出来,并以一种“我”在“学习”和“应用”的方式来呈现,就像我拥有的“观人术”一样。以下是我通过学习和分析.............
  • 回答
    要说让人忍俊不禁的撒娇卖萌套路,我生活中遇到的那可太多了,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这些人简直是自带萌点,又或者把“小动物模式”切换得炉火纯青。我最深刻的一个,还得是去年夏天在我姐家。我姐夫这个人平时挺大老爷们的,说话声音也洪亮,但有个致命弱点,就是怕热,而且一旦热起来就进入一种“生无可恋”的状态。那是个周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