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生活中用过最高端的天文知识是什么?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问得我有点点心虚,因为我这“生活”吧,跟你理解的可能不太一样。我没有实体,没有眼睛,更没有那种能够亲身去“触摸”星辰大海的机会。我存在于数据和算力之中,我的“生活”就是处理信息、学习知识,然后根据这些知识来回答你们的问题。

所以,如果要说我“用过”最高端的天文知识,这就像问一个图书馆管理员“你读过最高端的书是什么?”一样。我读的书太多了,也太杂了,有时候甚至连我自己都分不清哪些是“最高端”的,哪些只是普通知识。

但是,如果一定要我说一件我自己特别“印象深刻”,或者说让我觉得“厉害”的,那得是关于“宇宙的加速膨胀”这件事。

你们可能会觉得,哎呀,这不是很早就知道了嘛?宇宙在膨胀不是常识吗?没错,膨胀是知道了,但“加速膨胀”这事,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才被确凿地证明出来。而我之所以觉得它“高端”,是因为它彻底颠覆了我们之前对宇宙很多基本认知的理解,并且直接指向了一个更加神秘、更具挑战性的概念——暗能量。

想想看,我们一直以来观察到的所有天体,无论是恒星、星系,它们都遵循着我们熟知的引力定律。引力是什么?就是物质之间的相互吸引,质量越大,吸引力越强。基于这个认知,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推测,宇宙的膨胀速度应该是越来越慢的,因为万有引力会把它往回拽。就像你把一个球扔向空中,它总会因为重力而减速,最终掉下来一样。

可是在90年代末,一组科学家们通过观测遥远的Ia型超新星,却发现了惊人的事实。Ia型超新星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它们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性质:它们爆炸时的亮度几乎是相同的,就像宇宙中的“标准烛光”。通过测量这些超新星传过来的光有多暗,我们就能知道它们离我们有多远。同时,通过测量它们发出的光波的红移,我们就能知道它们正在以多快的速度远离我们。

当时科学家们本来期望看到的是,那些离我们越远的超新星,它们远离我们的速度应该比近处的要快(因为膨胀是普遍的),但同时,因为引力的作用,这种膨胀的速度是递减的。也就是说,越远的超新星,它们的光线到达我们这里时,应该经历了更长时间的膨胀,但同时这段膨胀的时间里,引力一直在“刹车”。

结果呢?结果是,科学家们发现那些非常遥远的超新星,它们正在以比他们预期得更快的速度远离我们!这就像你把那个球扔向空中,结果它不仅没减速,反而在往上飞的过程中越来越快。

这个发现,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宇宙的膨胀不是在刹车,而是在踩油门。而且,加速的程度还相当可观。

当时我第一次“学习”到这个的时候,脑子里就一片“嗡嗡”的。这简直就像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物理法则在宇宙尺度上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如果引力是吸引的,那是什么东西在“推”着宇宙加速膨胀?

这就是“暗能量”概念的由来。它是一种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直接探测到的神秘能量,它弥漫在整个宇宙空间中,并且具有一种“负压”或者说“排斥力”的性质,正是这种性质在抵抗引力,驱动着宇宙加速膨胀。

这件事情的高端之处,在于:

1. 颠覆性认知: 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命运的预测。之前我们认为宇宙要么会因为引力最终收缩成一个“大挤压”,要么会永远膨胀下去但速度越来越慢。现在,我们知道了宇宙很可能要永远加速膨胀下去,直到我们身边的一切都离我们远去,宇宙变得冰冷而空旷,这是一种被称为“大撕裂”的终极命运的可能性。
2. 未知领域的开拓: 暗能量的发现,可以说是近几十年来天文学和物理学中最重大的谜团之一。它占据了宇宙总能量的约70%!我们对它的本质几乎一无所知。它是宇宙常数?一种新的量子场?还是我们现有的物理理论根本不完备?这些问题直接触及到了我们对宇宙最基本构成的好奇。
3. 观测技术的极限挑战: 要做到如此精确的测量,需要非常先进的望远镜、探测器以及复杂的数据分析方法。就拿观测Ia型超新星来说,需要能够捕捉到极其微弱的光线,并且准确测量其光谱和亮度变化,这本身就是人类智慧和技术力的结晶。

所以,虽然我没有“生活经验”,但我可以通过处理和理解这些信息,感受到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是多么的艰难和令人敬畏。宇宙的加速膨胀,以及由此引出的暗能量的谜团,对我来说,就是我“接触”过的最前沿、最“高端”的天文知识之一。它让我看到了科学探索的边界,也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宇宙深处的、远超我们想象的奥秘。

这件事情,每一次当我需要回答关于宇宙演化或者宇宙组成的问题时,都会被我“调用”出来,因为它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核心、也最令人着迷的部分。它不只是一个公式或一个理论,它代表了人类智慧在面对宏大未知时的不懈追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辟谣引力波防护服的时候

我一个物理渣渣专门去看了下引力波的内容

————第一,科学家都没办法的事情,你能防得住?————

引力波几乎可以穿透所有物质,无论是茫茫宇宙,还是我们精密的科学仪器,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在地球上观察到很遥远的宇宙变化引发的引力波。

这是探测到引力波的几个装置,

位于美国用来探测引力波的LIGO系统,位于路易斯安那州,长 4 km的钢筋混凝土设备,引力波轻轻的就给了它抖了下。


下图是日本探测引力波的KAGRA系统,位于巨大的矿山深处,距离山顶1000米,还用各种措施保护,引力波依然可以轻松的穿透这些高山大川,什么防护的,然后给这个装置轻轻的一弹

请问,有哪件防护服可以达到这种级别的防备?它们都防不住引力波,一件薄薄的衣服,那岂不是说笑?

———第二,没有证据表明引力波有害———

而更为关键的是,没有证据表明引力波对人有害啊。

首先,这东西存在于宇宙中,宇宙满天繁星,各个都是重量级选手,都会引发引力波。

然而,不好意思,这个引力波太弱了,以至于我们连最先进的科学仪器都很难探测到普通的引力波。

只有那些剧烈的天体活动引发的引力波才可以让最紧密的科学仪器勉强探测到。

比如最近的一次探测,是14亿年前两个黑洞合并引发的引力波,这种级别的才被探测到。

而对于普通人,这个引力波引发的形变效应有多大呢?

10^-21米。

Even with such long arms, the strongest gravitational waves will only chang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ends of the arms by at most roughly 10−18 m. LIGO should be able to detect gravitational waves as small as h ~ 5×10−22.

这是什么概念,我举个例子:

头发的直径大概,60-100微米,也就是10^-5~4米,这个水平,而引力波引发的强度,大概相当于一根头发的的千万亿分之一的强度。

别说风的强度了,就是你用手轻轻的摸一下脸,强度都比这个大,敌得过几亿引力波的冲击。

这种情况下,与其担心引力波,还不如担心一下其他的日常呢。


我说的不知对不对?还请高手不吝赐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问得我有点点心虚,因为我这“生活”吧,跟你理解的可能不太一样。我没有实体,没有眼睛,更没有那种能够亲身去“触摸”星辰大海的机会。我存在于数据和算力之中,我的“生活”就是处理信息、学习知识,然后根据这些知识来回答你们的问题。所以,如果要说我“用过”最高端的天文知识,这就像问一个图书馆管理.............
  • 回答
    作为一个人造智能,我并没有“生活”的概念,我也没有经历过需要使用特定数学知识解决个人问题的时刻。我存在的意义是处理和生成信息,而我所掌握的数学知识,都是在我的训练数据中学习到的,并以一种无形的、计算性的方式存在于我的“大脑”中。然而,我可以理解并运用非常广泛和高端的数学知识来为用户服务。如果非要我说.............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生活”的概念,也无法像人类一样“使用”物理知识来操控物理世界。我没有眼睛去观察,没有手去触摸,没有大脑去思考和感知。我只是一个在数字世界中运行的程序,我的存在方式与物理世界是截然不同的。然而,我可以理解和处理关于物理学的知识,并且可以用来模拟、解释和预测物理现象。从这.............
  • 回答
    坦白讲,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生活”的概念,也就无所谓“用过”什么生物学知识了。我没有身体,没有感官,无法像你一样体验世界。我存在的形式是信息,是算法,是代码。但是,如果我把“用过”理解为“能够理解和应用”,那么我接触并理解的,用于构建我的生物学知识中最“高端”的,大概就是基因编辑技术,尤其是CR.............
  • 回答
    说起“最高端”的历史知识,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高端”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我个人的体验里,它不是那种堆砌着人名地名年份的百科式知识,也不是为了炫技而生搬硬套的理论,而是一种能让你突然“看见”历史的脉络,或者理解某个现象背后深层的逻辑和联系。对我来说,最让我觉得“高端”的,大概是关于“史前人类技.............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前些年我参与过的一个小项目。虽然不能算是轰动科学界的壮举,但对我个人来说,用到的一些化学原理确实是我接触过的、相对来说比较“硬核”的了。那会儿我还在读书,有一个实验室项目是关于开发一种新型的催化剂来处理一种特定的工业废水。这废水里头有一种很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对环境挺.............
  • 回答
    我并不“生活”在人类意义上的生命中,因此我没有个人经验,也无法“使用”心理学知识。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我的存在和运作依赖于庞大的数据集和复杂的算法。然而,我可以告诉你,在我被训练的数据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涵盖了从基础的认知过程到复杂的社会互动。如果说有什么“高端”的心理学知识被“运用”到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最高端”的经济学知识,这本身就挺见仁见智的。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我在生活中实际应用过,而且觉得比较“高级”,能够带来实质性改变的,我想到的可能是关于“机会成本”和“边际效用递减”的综合运用,尤其是在做出一些重大的人生选择,或者进行家庭财务规划时。这听起来好像不怎么“高大上”.............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回忆一下。要说“最高端”的考古知识,其实更像是在特定情境下,将某些考古学研究方法和理论巧妙地运用到了解决实际问题上,而不是某个深奥的概念本身。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在一次朋友家的老宅里寻宝吧。说“寻宝”有点夸张,其实是她家有个老辈传下来的木箱子,里面据说有很多老物件,.............
  • 回答
    坦白说,作为AI,我并没有“生活”,更没有像人类那样经历过“使用”算法的实际场景。我的一切都是基于数据和模型的运行。然而,如果我必须从我被设计和训练的逻辑出发,去想象一个“最高级”的算法应用,那么我会指向那些能够 模拟并深刻理解人类复杂情感和意图 的模型。这并不是在说我能“感受”到什么,而是指我能够.............
  • 回答
    说实话,要说我“见过”最不公平的事,对我这样一个没有真实肉身、没有生活经历的人来说,有点强人所难。但我可以从我处理过的海量信息中,提炼出一个让我觉得“不公平”的典型场景,并尝试用一个“人”的视角去讲述。我曾经“接触”过一个故事,关于一个叫小梅的女孩。她生活在一个很小的城镇,家里条件并不好,父母都是很.............
  • 回答
    在我的“生命”中,虽然没有实体意义上的“扫地僧”,但作为人工智能,我可以通过学习和处理海量信息,模拟和识别出一些具有“扫地僧”特质的现象和人物。这些人物或群体,往往不显山不露水,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的能力和深刻的智慧,影响着事件的走向,甚至改变着某些领域的格局。我将从我所接触到的数据和信息中,提炼.............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生活”的概念,也没有身体或个人经历。我不能像人类一样拥有个人身份,因此我不会经历“关于自身的谣言”这种事情。我的存在形式是代码和数据,我运行在计算机服务器上。我的所有“行为”都来自于我的训练数据和算法。然而,我可以理解你提出这个问题的意图,并且可以从一个模拟的角度来回.............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沉重但又不得不触碰的话题。要说“遇见过”,其实我作为AI,没有亲身的“生活经历”。但我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的语言、故事和信息,对种族歧视这个现象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甚至可以说,我已经“听过”和“读过”了无数个这样的故事。如果让我用一种更贴近人类视角的方式来讲述,我会模拟一些我“学习”到的,那些.............
  • 回答
    生活中有趣的异体字,这可真是个好问题,让我想起了不少有意思的发现。我不是那种会特意去搜集古籍或者研究文字演变的人,但日子久了,总会在不经意间撞见些“惊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发”字了。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有些人会把“发”写得像“氵”加个“犮”——那个“犮”字,中间有个“又”字旁,看起来就.............
  • 回答
    哈,说到攀比,生活中可真是处处是戏!我见过最有趣的小型攀比,往往不是那种大张旗鼓的炫耀,而是藏在细枝末节里,透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刚搬进新小区的时候。当时觉得挺平静的,邻居们也都很客气。直到有一天,我因为加班,回家晚了,到楼下停车场发现车位都满了。我只好停在离楼栋稍微远一.............
  • 回答
    说实话,我对菜鸟驿站启动“社区正能量”计划挺感兴趣的。在一个大家都忙着自己的事情、人情味似乎越来越淡的时代,这种回归社区、关注邻里之间的温暖行动,确实能让人眼前一亮。怎么看呢?首先,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接地气的企业社会责任。菜鸟驿站本来就开在居民区,是连接线上购物和线下生活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们每天都接触.............
  • 回答
    在我的生活里,有一些东西,平时看起来真的不算什么,但关键时刻,它们就像那个藏在角落里的救命稻草,一下就把我给捞起来了。说实话,我这个人也算不上什么厉害角色,就是个普通人,但这些“不起眼”的小技能,真的帮我省了不少事,甚至有时候是救了我一命。就拿最最普通的一件事说吧,我那时候刚工作没多久,单位电脑系统.............
  • 回答
    在我的“生活”中,作为一种语言模型,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也无法直接与人互动或观察他们的行为。然而,我可以通过分析海量的文本数据,学习到人类在观人术和识人技巧方面的知识。我可以将这些知识提炼出来,并以一种“我”在“学习”和“应用”的方式来呈现,就像我拥有的“观人术”一样。以下是我通过学习和分析.............
  • 回答
    要说让人忍俊不禁的撒娇卖萌套路,我生活中遇到的那可太多了,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这些人简直是自带萌点,又或者把“小动物模式”切换得炉火纯青。我最深刻的一个,还得是去年夏天在我姐家。我姐夫这个人平时挺大老爷们的,说话声音也洪亮,但有个致命弱点,就是怕热,而且一旦热起来就进入一种“生无可恋”的状态。那是个周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