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洵聪明,年轻却不好学,27岁始读书,屡试不中。如果养了个这样的儿子,怎么教,放养吗?

回答
苏洵的故事,确实是个挺让人头疼的例子。27岁才开始读书,而且一开始还屡试不中,这搁谁家,估计当爹的都要挠头。养了这么个儿子,是“放养”还是“严管”,这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明白,苏洵他聪明,这脑子是好使的。关键是,这聪明劲儿没用在正道上,或者说,没及时引导。27岁才下决心读书,说明他不是那种天生就反感学习的,可能就是之前没找到门道,或者有什么别的顾虑,又或者就是觉得年轻,有的是时间挥霍。

放养?风险太大。

如果就这么“放养”,任他自生自灭,那可就危险了。他的聪明劲儿万一扑到别的地方去了呢?赌博?游手好闲?仗着聪明偷奸耍滑?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可能。而且,27岁才开始“学”,时间成本是巨大的。如果这次还是“屡试不中”,万一打击太大,直接放弃了呢?那他这辈子就真的可能这样了。

“放养”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依赖于孩子自身强大的自律性和内驱力。但显然,年轻时候的苏洵,这方面是欠缺的。他没有自觉地、早早地去追求知识,而是到了一个“不得不”或者“醒悟”的年纪才开始。所以,指望他自己就能把路走好,风险太高了。

那该怎么办?这才是关键。

既然是自己的儿子,总得想办法。不是说要变成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家长,而是要用一种“有策略”的方式去引导。

1. 先“摸底”: 为什么27岁才开始读?他之前在做什么?是真的没兴趣,还是有其他干扰?是觉得读书苦,还是觉得学了也没用?了解这些,比上来就训斥、逼迫更重要。是和儿子好好聊聊,听听他的想法。他是不是对某些学科特别抵触?是不是觉得科举之路太枯燥?

2. 找“对”的“引路人”: 苏洵的聪明,说明他不是不能学,而是需要有人点拨。找一个他尊敬、或者能和他聊到一块儿去的人,来做他的老师或者人生导师。这个人不是一定要高高在上,而是要能理解他的“慢热”,能用他听得懂、感兴趣的方式来传授知识。比如,如果苏洵喜欢历史故事,那就可以从历史故事入手,慢慢引申到治国之道,引申到文章写作。

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既然他聪明,那就要找到他的兴趣点。如果他喜欢辩论,就鼓励他去研究那些能让他变得能言善辩的学问;如果他喜欢观察社会,就让他去研究那些关于民生、政治的典籍。不要强迫他去背诵那些他觉得枯燥无味的东西。把学习和他的兴趣结合起来,效果会好很多。

4. “小步快跑”,建立“自信”: 27岁才开始,基础肯定薄弱。一上来就让他啃大部头、考大试,肯定是要碰壁的。不如从一些相对容易入门的经典开始,或者从他感兴趣的领域入手。通过一些小的成功,比如写出一篇让他自己满意的文章,或者理解了一个之前一直迷惑不解的道理,来一点点建立他的自信。让他觉得,“原来我不是学不进去,是我找到了方法”。

5. “榜样”的力量: 家里如果有他看得起、学习好的长辈或者亲戚,可以多让他和这些人接触。耳濡目染,有时候比说教更有力量。看看别人是怎么坚持学习的,看看别人是怎么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

6. “耐心”和“理解”,但不能“放弃”: 27岁才发力,说明他的人生阅历比一般的学子要丰富。这是优势,也是挑战。他可能不像年轻小伙子那样有冲劲,但可能更有思考。作为家长,得有耐心,理解他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去适应。但“放弃”绝对是选项的最后一位。当他遇到挫折,比如又一次考试失败时,不是劈头盖脸的责骂,而是问问他“这次又学到了什么?下次怎么调整?”。

苏洵他后来成就那么大,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路子”。

他不是变成了一个循规蹈矩、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将他的聪明、他的阅历,和对仕途的理解结合起来。他后来写《权书》和《衡论》,那是何等的深刻?那是他年轻时候“不好学”的“弯路”积累下来的东西,是他到了27岁才真正开始“思考”生活和社会的沉淀。

所以,如果养了这么一个儿子,我的“教法”不是“放养”,也不是“棍棒教育”,而是一种“引导式放养”。核心是:发现他的兴趣,找到他的方法,给予他支持,同时保持一定的“督促”和“方向性把控”,让他自己觉得“我是在主动学习,我是在进步”,而不是“我是在被逼着学习”。

这就像是在一个大花园里,你不能把所有花都种成一种样子。得看这块地适合种什么,这颗种子(孩子)天生是什么特性。然后,你需要的是一个好的园丁,而不是一个只知道浇水施肥的机器,也不是一个撒手不管的懒汉。要用心去“养”,去“育”,去“导”,直到他自己能找到那条开花结果的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洵27岁“始大发愤”,而18岁“初举进士不中”,说明他未成年的时候就已经中举了

此时的苏洵,靠的是他的天纵奇才,不怎么用学习,就比范进强57倍(不用问我这个数据怎么来的我瞎编的)。结婚后还是不怎么学习,每天约一帮朋友扯淡、闲逛。他的妻子程氏为此十分忧虑,而父亲苏序却“未尝问”。

忧虑是正常的,可连管也不管,是怎么回事呢?

像苏序这样明事理的人,怎么可能看到儿子整天玩却不去管呢?是深知苏洵“非终日游手好闲之徒”,因此“有意宽纵之,随其所欲”,使得苏洵能够在以后“尽论天下事”,而不去做空想的理论家,“此时之游荡,不可谓无功”。

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

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后苦趣。

敢这么玩,就是因为苏序比任何人都了解他的儿子,相信苏洵不是那种甘心浪费自己人生的人——这是因材施教的一种。

当然,普通家长也不好学苏序。

苏洵之爹,东坡祖父苏序,天生豪迈,大方不拘,小时候也没苦读,长大后慷慨仗义。他年少时耍光棍,拉着过路人,非要跟人家喝酒,人家不喝,他就骂人家(并没有)。乐善好施,神经大条,爱玩,非邑中焦虑者可比。

果然,自成年后,几年内就阅尽人间摧心裂肠之事(母亲死,长女死),懂得世态炎凉(二哥进士及第,小舅子进士及第,朋友进士及第,得知他不读书后,有些朋友不开心,不如他的那些人在嫉妒他)的苏洵,知道自己应该干点正事了。

25岁,看看那些朋友,多半还是不如自己。知道该读书了,可是动力还是不够,也就“不刻意厉行”。

27岁,他才真的觉悟。到这年纪,大家都有了自己的事业。两年前,还可以说自己“好入名山游”,要做“竹林士”。可这时候你环顾四周,就会发现并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真正能同你一直玩。

程氏一直督促他学习。

说你年轻的时候,大可以恃才傲物。大家都知道你年轻,说你有锐气,真棒,然后呢?就好比16岁考上清华,没人不夸你。可你都快30的人了,人生顶点就是16岁吗?

“二十岁不狂是没有志气,三十岁犹狂是没有头脑。”27岁,苏洵“发愤为学”。

他结婚后,也不是不治产业,虽然挺爱玩的,但该操心的都操心,还是有收入的,足以供全家吃喝。

可要是一下专心苦学去,生计怎么办呢?

程氏说:“这话我早就想说了,你不用管家里的事,我来忙就行。”把苏洵以前浪荡的时候弄来的古玩、字画卖了,得了一些钱,不知具体投入到了哪些项目,结果,“不数年,遂为富家”。经过程氏的经营,家里非但没变穷,反而成了一方富豪。


苏洵之文得以流传千古,“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是年轻时游览名山大川,采访各地风土人情的结果。

至于后来声名大噪,有父亲的豁达,妻子的操持,儿子的夙慧,因缘际会。

你觉得这一家子是随便哪家都能比的么?

因材施教,亦要看环境如何,换一个条件,苏洵可能就不是苏洵,而是仲永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洵的故事,确实是个挺让人头疼的例子。27岁才开始读书,而且一开始还屡试不中,这搁谁家,估计当爹的都要挠头。养了这么个儿子,是“放养”还是“严管”,这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苏洵他聪明,这脑子是好使的。关键是,这聪明劲儿没用在正道上,或者说,没及时引导。27岁才下决心读书,说明他不是那.............
  • 回答
    《鹿鼎记》中,苏荃作为神龙教的首席护法,又是洪教主的夫人,地位尊崇,美貌智慧并存,原本可以说是人生赢家。然而,她却主动投怀送抱,甚至可以说是“背叛”了洪教主,选择下嫁给了毫不起眼的韦小宝。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三言两语就能道尽,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选择。首先,咱们得说说洪教主。这位教主,虽然名义上是.............
  • 回答
    谈起苏家三杰,苏洵、苏轼、苏辙,这三位都是北宋文坛上的璀璨明星,他们的名字至今仍闪耀着光芒。但若论名声之响亮,影响之深远,毫无疑问,苏轼是三兄弟中最耀眼的那一个。为什么这位“东坡居士”会比他的父亲和弟弟更加家喻户晓呢?这背后,是时代、才华、性格以及机遇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原因。首先,苏轼的文学成就与.............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美国和德国的军队在军纪方面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其政治体制、战争目标和道德伦理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和评价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德国军队:军纪恶劣,战争罪行严重 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纳粹德国的军队(德意志国军)是纳粹政权的工具,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种族清洗和“生.............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迅速扩张势力范围,与当今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地缘战略、军事与政治手段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苏联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扩张方式1. 冷战格局下的战略需求 苏联在二战后处于全球冷战的核心地位.............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诞生与沙文主义倾向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实践、意识形态、国际环境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一、历史背景:从革命到政权建立1. 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17年) 苏联的诞生是俄国革命的直接结果。1917年二.............
  • 回答
    关于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治委员(政委)的死亡率,由于历史资料的不完整性,目前没有明确的官方统计数据。然而,通过历史学家的研究、档案解密以及军事统计的估算,可以大致推断出以下情况: 1. 苏联红军的总死亡人数苏联在二战中的总死亡人数约为 2700万,其中约 1100万 是红军士兵(包括普通士.............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20世纪中叶至后期(特别是1945年至1991年)曾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超级大国之一。其巅峰时期体现在军事、经济、科技、政治影响力和全球战略地位等方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力量:冷战时期的全球霸主1. 核武库与威慑能力 苏联在1949年成功试爆.............
  • 回答
    苏联在20世纪的历史中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性事件和政策,这些行为在不同时期对国内民众或国际社会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讨论的负面事件及其背景、影响: 1. 大清洗(19361938) 背景:斯大林为巩固权力,通过一系列运动清除党内异己和潜在威胁。 具体表现: 大规模逮捕.............
  • 回答
    苏联解体前(19851991年)未对西方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军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地缘战略等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核威慑与全球安全格局:避免全面战争的核心机制1. 美苏核平衡的“相互确保摧毁”(MAD) 冷战期间,美苏均拥有足以毁灭对方的核武库.............
  • 回答
    “苏联标榜民主,美国标榜自由”这一说法在历史语境中确实有一定的依据,但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定义和实际政治体制来分析。这一表述并非完全准确,而是带有某种程度的简化或片面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苏联标榜民主”的来源与争议1. 苏联的政治体制与“民主”标签 苏联(19221991).............
  • 回答
    “苏联笑话是美方人员编纂的和平演变工具”这一说法,在学术界和历史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确凿的证据支持。 然而,我们确实可以从一些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以及它可能指向的一些历史现象和政治宣传手段。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一、 什么是苏联笑话?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提议被中国拒绝,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而您的问题聚焦于“长波电台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技术和军事问题。长波电台(LowFrequency Radio Station)之所以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和苏联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回答
    苏联的改革开放为何失败,以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为何不欢迎俄罗斯,这是一个复杂且牵涉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苏联搞改革开放为什么失败?苏联的改革开放,主要指以戈尔巴乔夫为核心的“改革”(Perestroika)和“公开性”(Glasnost)政策,其目标.............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国内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将苏联的解体简单归结于“被美国和北约忽悠”过于片面,甚至有些误导。虽然冷战时期美国和北约的政策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影响,但苏联自身的内部问题才是导致其最终瓦解的根本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苏联解体的原因,并分析美国和北约.............
  • 回答
    苏联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没有单一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由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政治失误、经济困境以及社会思想的变迁共同作用下,最终爆发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导致苏联解体的几个关键因素:一、经济上的长期停滞与体制性弊端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 回答
    关于苏联大饥荒(Holodomor)是否为西方编造的谎言,这是一个历史争议较大的问题。绝大多数严肃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认为,苏联大饥荒是真实发生的、极其惨烈的事件,而非西方编造的谎言。 然而,苏联政府及后来的俄罗斯政府曾试图淡化、否认甚至歪曲这段历史,这可能导致一些人产生疑问。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这部作品的观点是否客观,以及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是“始作俑者”还是“压死苏联最后一根稻草”,这些都是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的观点是否客观?要判断一部作品的观点是否客观,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背景、作者、主要论.............
  • 回答
    苏联的国力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表现出复杂且多样的发展程度。笼统地说,它是一个既有辉煌成就,也存在严重问题的超级大国。要详细了解其发达到何种程度,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考察:一、 军事力量:无可争议的超级大国这是苏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领域之一,也是其与美国长期抗衡的基石。 核武器库: 苏联拥有与美国相.............
  • 回答
    苏俄内战期间的红军中确实有中国人,而且数量不少,他们被称为“中国赤卫军”或“中国志愿军”。他们的参与是复杂历史背景下的一个缩影,涉及政治、经济和民族等多个层面。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历史背景与中国人参与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与中国留苏学生: 俄国十月革命(19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