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美国,德国,哪个国家军队在二战时军纪相对较好?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美国和德国的军队在军纪方面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其政治体制、战争目标和道德伦理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和评价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德国军队:军纪恶劣,战争罪行严重
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纳粹德国的军队(德意志国军)是纳粹政权的工具,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种族清洗和“生存空间”(Lebensraum)的扩张。军队的纪律性被极端民族主义和希特勒的个人权威所主导,而非法律或道德约束。

战争罪行与军纪问题
集中营与种族灭绝:德国军队直接参与了对犹太人、吉普赛人、斯拉夫民族等群体的大屠杀,包括在集中营中实施系统性屠杀、强迫劳动和种族清洗。士兵被训练为“执行者”,而非道德主体,军纪的核心是服从命令而非人性。
战争罪行的普遍性:德国军队在东线和西线的战争中普遍违反国际法,包括对平民的屠杀、强奸、掠夺和破坏战俘。例如,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后,德国军队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清洗行动”导致数百万平民死亡。
实在的“军纪”在此背景下几乎不存在,而是以暴力和暴行为特征。

战后评价
德国军队的军纪被国际社会视为二战中最恶劣的,其战争罪行成为战后国际法(如《东京审判》)和纽伦堡审判的核心议题。



2. 苏联军队:纪律严明,但战争中存在混乱
政治与军事体制
苏联军队(苏维埃红军)是斯大林体制下的军事力量,其纪律性受到高度组织化的训练和严格的等级制度约束。然而,战争期间的极端压力和政治斗争导致军纪出现波动。

战场表现与军纪
东线战场的混乱:苏联军队在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初期因指挥失误、后勤崩溃和士兵士气低落,导致军纪松散。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因指挥混乱和士兵逃亡,导致“士兵死亡比”高达1:10。
西线与北非的纪律性:苏联军队在1943年后期和1944年西线(如库尔斯克战役)以及北非战场(如突尼斯战役)中表现出较强的纪律性,士兵普遍遵守命令,但因战争压力,部分士兵出现行为失范(如偷窃、逃兵)。
政治斗争的影响:斯大林的“大清洗”导致军队高层动荡,部分部队因政治斗争而纪律松散,但整体上苏联军队仍以严格的纪律著称。

战后评价
苏联军队的军纪在战争中被部分国际观察家认为“相对较好”,但其在战争中的残酷性(如对德军战俘的虐待)也引发争议。



3. 美国军队:纪律严明,注重法律与道德
政治与军事体制
美国军队(美国陆军)以自由民主制度为基础,其军纪深受美国法律和道德传统的影响。军队的纪律性通过严格的训练、法律约束和对士兵行为的监督来维持。

战场表现与军纪
太平洋战场的纪律性:在菲律宾战役、硫磺岛战役和冲绳战役中,美军士兵普遍遵守命令,尽管伤亡率高,但军纪严格。例如,美军在冲绳战役中对战俘的虐待被美军内部严格禁止。
欧洲战场的纪律性:在诺曼底登陆和欧洲战场,美军士兵因后勤充足和指挥系统高效,军纪表现良好。例如,美军在德国战俘营中对战俘的尊重(如遵守《日内瓦公约》)被广泛认可。
战争罪行的罕见性:美军在战争中极少发生大规模战争罪行,尽管个别士兵存在违纪行为(如战时逃兵、酗酒),但整体上美军的军纪被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战后评价
美国军队的军纪在二战期间被普遍认为是“最严格和最符合国际法的”,其纪律性成为盟军中的标杆。



综合比较与评价
| 国家 | 军纪表现 | 关键因素 | 代表事件 |
|||||
| 德国 | 极差 | 纳粹意识形态、战争罪行 | 大屠杀、集中营、战争罪行 |
| 苏联 | 中等 | 战争压力、政治斗争 | 斯大林格勒战役混乱、对德军战俘的虐待 |
| 美国 | 优秀 | 法律约束、道德传统 | 战俘营待遇、纪律严明 |

德国:军纪的核心是服从命令,而非道德约束,战争罪行使其军纪成为历史最黑暗的篇章。
苏联:军纪在战争中因压力和政治斗争波动,但整体上保持了严格的纪律性。
美国:军纪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石,成为盟军中纪律最严明的军队。



结论
在二战期间,美国军队的军纪相对较好,其次是苏联军队,而德国军队的军纪因战争罪行而极差。这一评价基于历史事实、国际法和战争中的行为规范,而非单纯的“服从命令”或“纪律性”指标。美国军队的纪律性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执行力,更体现在对国际法和人性的尊重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军纪好不好要看军法执行力度,奸淫掳掠十个枪毙一个也比不执行的强。前者使人抱有侥幸心理作恶,后者是诱使普通士兵作恶。照我看来苏军确实枪毙了不少违反军纪的士兵,美军有处罚但鲜少听闻会被枪毙的,德军就更不用说了。

user avatar

很多回答都宣称美军军纪相对较好。

但是至少在太平洋战场不是这样的








以上内容来自于约翰•道尔的《无情之战:太平洋战争中的种族与强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美国和德国的军队在军纪方面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其政治体制、战争目标和道德伦理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和评价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德国军队:军纪恶劣,战争罪行严重 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纳粹德国的军队(德意志国军)是纳粹政权的工具,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种族清洗和“生.............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盟军(尤其是美苏)在德国的军纪问题,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叙述,而《世界的凛冬》这本书的描述,确实触及了其中一个非常尖锐的侧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它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抛开过于简单化的“好”与“坏”的二元论,深入探究其复杂性。首先,我们来谈谈美军。在占领德国的过程中,美军确实在很.............
  • 回答
    二战硝烟散尽,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战时盟友苏联与美国,犹如两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仅存的超级大国。这种权力真空的形成,与它们在战后对德国的瓜分,尤其是对机械设备和科学人才的争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这场争夺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冷战时期的世界秩序。战后的德国.............
  • 回答
    要判断二战时美国和苏联谁是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综合国力第二强国”,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因为两国在战争爆发的不同阶段,其表现和优势也有所侧重。但若要选出一个“最接近”第二名的答案,我们还是可以进行一番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综合国力”的衡量标准,通常包括: 经济.............
  • 回答
    二战后美苏军事崛起与瓜分德国科学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虽然不能说瓜分德国科学家是导致美苏军事崛起的“直接”原因,但它无疑是这场崛起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和塑造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混乱而充满希望的二战末期及之后。战败国的技术遗产与冷战的萌.............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解“克劳备忘录”和“乔治·凯南的长电”的性质。它们并非简单的备忘录或电报,而是代表了当时英国和美国对特定国家(德国和苏联)战略判断和未来应对方向的深层思考,并且对各自国家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克劳备忘录的出现,标志着英国对德国军事扩张的警惕和对欧洲大陆力量平衡的战略调整.............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捋。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美国最初是想置身事外的,毕竟隔着太平洋,而且国内也有不少人觉得欧洲的事儿跟自己没多大关系。那时候,欧洲战场上,德国和苏联那叫一个剑拔弩张,但美国对谁都没什么特别的“偏爱”。事情的转折点,关键就在于德国的野心。希特勒这个主,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先是吞并了奥地.............
  • 回答
    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老二专业户”的角色,这是一种有趣的观察视角,但要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进行历史对比,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老二专业户”的视角解读:当说美国是“老二专业户”时,这可能暗含着一种对比,即美国在某些时期或某些领域并非绝对的领导者,但却始终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仅次于最强势力量的位置。这种“老.............
  • 回答
    二战历史的“如果”总是引人遐想,其中最核心的几个节点,便是德国是否进攻苏联,以及其对英美战略的选择。如果我们假设,1941年希特勒没有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而是将战略重心完全放在了西线,采取围困和轰炸英国的策略,并且希望与美国达成某种程度的议和,那么历史走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美国能否赢得这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涉及到二战时期的诸多关键因素。简单地说,如果美国“火力全开”,那胜算会极大,但同时打败苏联和德国,也不是一场轻松的战役,而且这个“火力全开”需要非常细致的定义。首先,我们要明确“火力全开”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军事装备的生产和部署,还包括经济动员、政治意志、外交策略以及.............
  • 回答
    一场如果历史的大转折,将世界推向截然不同的境地。想象一下,1941年6月,当目光聚焦在苏德边境剑拔弩张的气氛时,希特勒却做出了一个让许多历史学家都倒吸一口凉气的决定——他没有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而是选择向远在大洋彼岸、看似与欧洲战局关联不大的美国宣战。这个假设,一旦成为现实,无疑会让第二次世界大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要理解苏联在遭受德国入侵后,为何能迅速崛起并与美国争霸,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战时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塑。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苏联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凭借其体制的优势、民族的韧性以及历史的机遇共同促成的结果。一、惨痛的代价与深埋的潜力:战时的巨大损失与未被摧毁的根基首先,不能否认的是,德.............
  • 回答
    二战德军与前苏联阵亡人数的考量:以美军标准审视要回答“按照美军阵亡标准计算,二战德军还有前苏联能阵亡超过五十万军人么?”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什么是“美军阵亡标准”,然后分别考察德军和前苏联的实际伤亡情况。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战争的伤亡统计都面临着数据来源、统计口径以及时间点的差异,尤其是大规模的全.............
  • 回答
    在苏德战争的宏大历史画卷中,关于苏联将美英援助的坦克进行改装,特别是换装大口径火炮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双方提供的援助坦克类型,以及苏联自身火炮的发展和需求。援助坦克的背景与类型二战期间,西方盟国,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 回答
    二战德国若不进攻苏联,而是集中力量对付英法及其殖民地,并意图独占欧非大陆,成为美苏之外的“第三帝国”,这个目标能否实现?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但同时也充满挑战的设想。要分析其可能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德国的战略资源、盟军的实力以及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个战略转向将彻底改.............
  • 回答
    要给二战时期的各国综合国力打分,并以意大利为参照(100分),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相当主观性的挑战。因为“综合国力”涵盖了太多维度:经济实力、工业产值、军事规模与技术水平、人力资源、战略纵深、政治稳定性、外交影响力、科研能力等等。而且,这些因素在战争的不同阶段也会此消彼长。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二战时期盟军内部视角差异的一个非常核心且微妙之处,背后涉及历史、文化、宣传以及战争残酷性等多重维度。并非简单地说美军“英雄相惜”,苏军“纯粹匪徒”,而是两者在面对德军时的体验和认知,由于战争的性质、参与程度、政治宣传以及国家目标的不同,而产生了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军和苏军.............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稍微偏转一下,让苏军而非美军成为阿登战役的主角,那场决定性的战役无疑会演绎出截然不同的剧本,其中充满了战略上的猜疑、战术上的差异,以及对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考量。首先,要设想苏军在阿登地区如何应对德军的攻势,就必须理解苏军在此阶段(1944年末)的作战特点和战略惯性。到了这个时间点,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