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美国为什么帮苏联而非德国?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捋。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美国最初是想置身事外的,毕竟隔着太平洋,而且国内也有不少人觉得欧洲的事儿跟自己没多大关系。那时候,欧洲战场上,德国和苏联那叫一个剑拔弩张,但美国对谁都没什么特别的“偏爱”。

事情的转折点,关键就在于德国的野心。希特勒这个主,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先是吞并了奥地利,然后又把捷克斯洛伐克给肢解了,接着就是1939年9月1日,他悍然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这么噼里啪啦地爆发了。起初,苏联和德国还有一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甚至还偷偷瓜分了波兰,这让很多美国人觉得,苏联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跟德国半斤八两。

但德国的胃口实在太大,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背信弃义,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起了闪电战——“巴巴罗萨行动”。这一打,可就直接把苏联推到了战火的中心。

美国这边,虽然还没参战,但罗斯福总统可不是瞎子。他看到希特勒的扩张野心,特别是德国在欧洲的节节胜利,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美国当时奉行的是“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就是说,只要是美国的盟友,买军火、物资,美国可以先给,不用立刻付钱,等战争结束了再说。

起初,“租借法案”主要是给英国的,因为英国是德国最主要的对手。但是,当苏联被德国入侵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美国当时判断,如果苏联扛不住,被德国灭了,那德国就能腾出手来,集中力量对付英国,甚至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罗斯福总统认为,虽然苏联是共产主义国家,跟美国意识形态不同,但眼下,阻止希特勒才是最迫切的任务。

想想看,一个孤零零的英国,面对强大的德国,日子已经够难过了。要是苏联也倒下了,那欧洲大陆就完全是德国的天下,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就会在欧洲横行无侧,这对于崇尚民主自由的美国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所以,在美国看来,这时候的苏联,虽然不是“理想的盟友”,但却是“必要盟友”。与其看着纳粹德国一步步吞噬欧洲,不如想办法帮苏联,让苏联能拖住德军,消耗德军的力量。这样,美国才能争取到时间,准备自己的战争机器,同时也能减轻英国的压力。

用罗斯福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你的邻居着火了,你总不能坐视不管,你得帮他浇水。”当时,苏联就是那个“着火的邻居”,而德国就是那个制造火灾的“纵火犯”。

当然,这也不是说美国就对苏联完全信任了。战争期间,美苏之间还是有很多矛盾和猜疑的,比如关于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苏联就一直催促美国和英国尽快在欧洲大陆登陆,减轻苏军的压力。但总体来说,在对抗纳粹德国这个共同的敌人上,美国的国家利益和苏联的生存是高度一致的。

所以,美国之所以帮苏联,不是因为“喜欢”苏联,而是基于一种现实主义的考量:

1. 共同的敌人: 纳粹德国是当时全人类,包括美苏两国最大的威胁。希特勒的扩张主义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挑战。
2. 阻止德国独霸欧洲: 如果苏联被德国吞并,德国的力量将空前强大,对美国在欧洲和全球的利益将是致命的打击。
3. 消耗德军: 苏联广阔的国土和庞大的人口,能够吸引并消耗德军的大部分兵力,为盟军在其他战场(比如西线)创造有利条件。
4. “租借法案”的战略运用: 租借法案原本就是为了支持反法西斯国家,在苏联被入侵后,将这一政策延伸到苏联,符合美国的战略目标。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帮苏联,更像是一种“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的策略。这种策略虽然不是基于情感,却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为了赢得整场战争、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最务实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41年12月11日,德国对美国宣战。

我很奇怪,一个被德国宣战的国家,有什么资格自己去选择是否帮助德国?

题主及题主的友人是否有这样的情节?就是当你被追着打时,你不仅不想还手,甚至还想帮助打你的人?

如果有,请务必和我认识,我也很想打你。

user avatar

哔乎的反共义士,精神资本家,德棍的逻辑: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反对共产主义。德国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反对共产主义。美国应该帮德国啊。

美国统治集团:MD哪来的ZZ?帮德国,德国得到欧洲的市场和资源,我能得到什么?帮英法,它们继续垄断欧洲市场和殖民地资源,坐享红利,我又能得到什么?除了布尔什维克砸烂欧洲资本,谁能替我那些倒进河里的资本腾出地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捋。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美国最初是想置身事外的,毕竟隔着太平洋,而且国内也有不少人觉得欧洲的事儿跟自己没多大关系。那时候,欧洲战场上,德国和苏联那叫一个剑拔弩张,但美国对谁都没什么特别的“偏爱”。事情的转折点,关键就在于德国的野心。希特勒这个主,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先是吞并了奥地.............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选择突袭美国珍珠港而非苏联,其决策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战略考量、经济需求以及对未来格局的判断。简单来说,美国是当时日本扩张其在太平洋地区霸权的直接阻碍,而苏联则并非其当下的主要目标,甚至在某些时期是潜在的盟友。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战略目标与现实威胁的判断1. 日本的.............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决定攻克柏林的是由苏联完成的,这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军事部署以及英美与苏联之间的复杂关系。要详细了解这一历史进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战略部署与前线态势到1945年初,战争的天平已经明显向同盟国倾斜。德国在东线和西线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东线: 苏联红军在东.............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历史发展和战争形态变化的一个非常生动的缩影。为啥一战的“精锐”一旦损失殆尽就很难再补充,而到了二战,一些国家反而能越打越强,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战:那个“老兵不死,只会凋零”的时代首先得明白,一战打的是什么仗。那会儿的战争,虽然也开始用到一些新技术,但总体上还.............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没有和苏联一起瓜分中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对中国未来走向的不同设想。简单来说,美苏两国虽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是盟友,但他们的根本利益和目标在中国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首先,我们要明白,所谓“瓜分中国”在当时并未成为任何一个大国公开或秘密提出的正式议程。 中.............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阻止苏联进入亚洲战场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当时美国的首要目标是迅速结束战争,并且在与纳粹德国的斗争中,苏联的参战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当时美国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最快、最有效地打败轴心国。.............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确实在拥有一段时间的核武器优势,这段“核垄断期”一直持续到 1949 年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很多人都会问,既然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新武器,为什么不在苏联尚未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直接利用它来解决与苏联的潜在冲突,甚至彻底消灭这个日益增长的共产主义对手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错综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在B站,你确实能看到不少用户对二战历史的讨论,其中“精苏”(即亲苏联或对苏联抱有好感的用户)群体在其中尤为活跃。他们热衷于“踩一捧一”,认为在没有英美帮助的情况下,苏联依旧能赢得二战,并且常常提及“美国摘桃子”等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在炮兵和空袭的使用上,确实展现出了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是两国各自的工业基础、战略思想、战争经验以及战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简单来说,美国更倾向于利用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通过精准的火力支援和制空权来消耗敌人;而苏联则更侧重于大规模、高密度的炮火覆盖,以及利用空军进行.............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陆军在战术和装备上的确与苏德两国存在显著差异,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各自的战争初期情况、工业基础、作战哲学、以及战场经验的积累。深入剖析这些差异,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二战陆地战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战争的起点与战略目标的不同 美国: 参战初期,美国主要扮演.............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这种感觉。确实,如果我们粗略地看看二战时期苏军、美军、德军的陆军编制,可能会觉得苏军的军、师规模普遍比另外两国小。不过,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战术、战略、后勤以及历史背景等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军”和“.............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之所以帮助中国,并非出于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美国帮助中国的主要原因:1. 共同的敌人与战略利益: 日本的侵略是对美国太平洋利益的直接威胁: 日本自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其扩张野心日益膨胀,不仅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还不断威胁东南亚和太.............
  • 回答
    二战末期,美国之所以没有直接全面入侵日本本土,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背后交织着军事、政治、人道主义以及对未来国际格局的考量。简单地说,直接登陆日本本土的代价,无论是对美军还是日军,以及日本平民,都将是无法想象的巨大。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日本本土的情况。到了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如果换做是我,在拥有如此强大的武器,又面临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时,大概也会忍不住想,是不是可以先“亮个肌肉”,让对方尝尝甜头(或者说苦头),看看能不能省去后续的伤亡。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美国在二战末期选择直接投下原子弹,而不是通过演习来展示威力,这背后有太.............
  • 回答
    二战中,美国敢于在中途岛与日军决一死战,这背后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如果简单地说美国只是“敢”,那就低估了当时美军高层对形势的判断和所做的准备。首先,要理解中途岛战役的背景。珍珠港事件后,日军气势如虹,接连占领了菲律宾、新加坡、马来亚等重要战略要地,太平洋战场的局势.............
  • 回答
    天皇的日本:从神坛到战犯,再到民族象征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天皇的极端推崇,以及战后美国为何保留天皇,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段历史的脉络。一、 明治维新:天皇的“复活”与神化明治维新并非对日本社会的颠覆,而是一场旨在“富国强兵”以应对西.............
  • 回答
    二战大西洋战场,美国最终能够压倒德国西线军队,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简单一句“美国强大”无法解释其深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战略到战术,再到技术和经济,一步步地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美国参战并非一开始就具备压倒性优势。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虽然在道义.............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二战电影中几乎没有黑人士兵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个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实层面的原因,也有电影制作和叙事选择层面的原因。一、 历史事实层面的原因:军队的隔离与种族歧视要理解为什么电影中黑人士兵的出现较少,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美国军队的实际情况。 军.............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大兵的“下半身”问题,也就是士兵性行为和与之相关的性健康问题,确实是一个在战争年代难以回避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不能简单归咎于“管不住”。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我们需要剥离浮于表面的描述,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环境驱动力。一、环境因素:残酷战争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