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中攻克柏林的为什么是苏联,而不是美英?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决定攻克柏林的是由苏联完成的,这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军事部署以及英美与苏联之间的复杂关系。要详细了解这一历史进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1. 战略部署与前线态势

到1945年初,战争的天平已经明显向同盟国倾斜。德国在东线和西线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东线: 苏联红军在东线战场上经历了极其惨烈但又异常顽强的战斗。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代价,一步步将德军逼退。到1945年1月,白俄罗斯境内的白俄罗斯攻势(Operation Bagration)和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Vistula–Oder Offensive)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红军兵锋直指德国本土。他们突破了德国精心构筑的防线,并迅速向西部推进。
西线: 虽然盟军(主要是美英)在西线也取得了显著的胜利,例如诺曼底登陆、解放法国以及 Ardennes Offensive(阿登战役)的挫败,但他们当时的战略重点并非是直捣柏林。盟军的推进速度相对而言比苏联要慢,而且他们更倾向于在战术上稳扎稳打,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2. 雅尔塔会议的协议与“势力范围”

在战争的后期,同盟国领导人,包括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多次举行会议,讨论战后世界的格局和德国的未来。其中,雅尔塔会议(Yalta Conference) 在1945年2月举行,对柏林归属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德国的划分: 在雅尔塔会议上,同盟国就德国的占领区进行了划分。德国本土以及柏林市都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然而,地图上的划分并不完全等同于实际的军事占领。 哪些军队最先抵达某个区域,往往就意味着谁在该区域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战略目标的不同:
苏联: 对斯大林而言,攻克柏林具有压倒性的战略和象征意义。柏林是纳粹德国的心脏,是希特勒的巢穴。苏联承受了最多的战争伤亡,他们认为理应由自己来“拔掉”纳粹的最后一根刺。此外,斯大林也希望通过率先占领柏林,在战后划分势力范围时为苏联争取到更大的利益,特别是对东欧地区的控制权。
美英: 尽管盟军在军事上也有能力进攻柏林,但当时他们的战略考量有所不同。
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柏林是一座坚固设防的城市,如果盟军强攻,很可能会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而此时德国在西线已经处于崩溃边缘,他们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德国的投降,并收容投降的德军。
将苏联引入战争: 尽管英国和美国对战后苏联在东欧的意图有所担忧,但他们也承认,苏联在牵制德军主力、消耗德国实力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将柏林留给苏联占领,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对苏联参战和牺牲的一种“补偿”,并希望借此维持同盟国的团结。
“势力范围”的默契: 在雅尔塔会议上,各方对德国的占领区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共识。如果美英军队强行进入苏联占领区(包括柏林的一部分),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摩擦和外交危机。

3. 军事行动的实际推进

1945年4月,战局已经明朗。

苏联的攻势: 苏联在1945年4月16日发动了柏林战役(Battle of Berlin)。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役,集结了超过250万的苏军,动用了数千辆坦克、火炮和飞机。苏军从三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突破了柏林外围的防线,并迅速向市中心推进。这场战役异常残酷,巷战激烈,双方伤亡惨重。
美英的行动: 在苏联发动进攻的同时,盟军在西线也在稳步推进,但他们并没有大规模进军柏林。例如,美国第9集团军最远曾推进到易北河(Elbe River),而易北河是盟军与苏军划分的战线。他们在此停止了进一步的推进,转而巩固占领区,接受德军投降,并在其他地区展开“清扫”行动。
“政治目标”优先: 尽管从军事角度看,盟军有能力攻克柏林,但丘吉尔曾向罗斯福表达过希望美军能率先占领柏林的愿望,因为他担心战后的苏联会成为新的威胁。然而,罗斯福更倾向于遵守雅尔塔会议达成的协议,避免与苏联发生直接冲突,同时也要考虑到军事行动的实际成本。

4. 象征意义与战后秩序

胜利的象征: 攻克柏林,特别是升起红旗在国会大厦之上,成为了苏联在二战中胜利的最鲜明象征。它代表了苏联人民付出的巨大牺牲最终得到了回报,也极大地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冷战的伏笔: 尽管在战争期间同盟国并肩作战,但战后的地缘政治格局已经初现端倪。苏联对柏林的占领,以及之后西方国家对柏林的“封锁”,都成为了后来冷战时期东西方对峙的重要前奏。

总结来说,苏联之所以攻克柏林,而不是美英,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1. 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 在1945年初,苏联红军在东线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兵锋直指德国本土,其推进速度和军事力量足以承担攻克柏林的重任。
2. 政治与战略协议: 雅尔塔会议对德国的占领区进行了划分,柏林被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这为苏联军队的行动提供了政治上的合法性。
3. 不同的战略优先项: 苏联视攻克柏林为最高军事目标和政治象征,而美英则更侧重于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巩固现有战果,并考虑战后秩序的构建。
4. 对伤亡的顾虑: 攻打柏林必然伴随着巨大的伤亡,美英指挥官认为付出的代价可能与最终的战略目标不符。

因此,这并非仅仅是“谁更快”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深层的战略决策、政治协议以及对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格局的考量。苏联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在东线战场上艰苦卓绝战斗的自然延续,也是其在与盟友协调战略时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外话:

44年末,45年初,德国搞了两次反击。

分别是东部的春醒,西部的阿登。

结果呢?

如果说阿登是把志得意满的盟军打蒙了的话,那么东线的春醒,却葬送了德国最后的成建制抵抗力量。

春醒可以说是把德军最后的能战之兵(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拥有五百多辆坦克和坦克歼击车,七百多辆半履带装甲车,是当时其余集团军都没法比的兵力)全部打完了,而春醒之后,苏军获取柏林,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因此,由于两方在战争末尾表现的不同,他们接下来能做的,自然也不同。

不过,讲道理,希特勒真是把苏联当成了盟军,以为阿登那里捡了点便宜(捡便宜指的是停滞了美军的脚步,毕竟20万干70万能让对面遭受登陆以来欧洲战场最重的损失美军也是发懵的),那么集中更多力量,在苏联这里,可以捡更大的便宜,从而达到以战促和的目的。

然而谁承想,苏联不仅仅是大炸逼,也是地雷狂魔,密集的地雷使得反攻的德军损失惨重。

毕竟讲道理,相对于阿登来说,春醒时候双方的兵力是差不多的(而且苏军是二线部队加缺人少坦克),因此当春醒失败后,不仅仅是丧失了最后的能战之兵,也是让德国彻底丧失了和苏联谈判的筹码,而苏联,因此也扫清了进入柏林前的最后阻挡,可以开始攻占柏林了。

user avatar

因为英国人没胆子。

美国人跨越半个地球去欧洲打仗。还要自备后勤。本身就不可能把所有兵员都用上。这种情况下英国必须提供兵员。让美国人的后勤支援。但是英国陆军。。纯垃圾。

所以西线想攻进柏林美国人必须从本土大规模增援。问题美国人很清楚自己不可能在欧洲得到一块属于美国的飞地。

这种情况下美国不可能牺牲大量美国人为英法消灭德国人。

而东面苏联那可是倾全国之力,而且苏德战争是真打出了血海深仇。实际上如果没有美国,估计奥斯维辛不单单是犹太人的伤心地也得是德国人的伤心地。前题是还有德国。

user avatar

五六十年代,在西方有一个民意统计。认为苏联在二战中贡献更大的占70%,认为英美贡献更大的占30%。九十年代,这个比例已经反转。所以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现在这个问题就出来了,什么“英美政治家不懂政治”这种洗地的都有了。再过几十年,也许东线就没发生过战争吧。

user avatar

老生常谈的问题就转点老以前伙计们的讨论内容。

首先,苏联人能够打下柏林,而且也相信自己能单独打下柏林。有能力有意愿,这是前提中的前提。如果法国人能靠自己独立打下柏林,你问戴高乐愿不愿意跟人分享?如果中国人能靠自己独立攻下东京,你愿不愿意跟美国人分享?

你!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还有你!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你们两个怎么了?居然会提出这种想法?难道你们忘了?!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有多少红军战士倒在通往柏林的路上!我们为此度过了多少个艰难的岁月!现在柏林就在眼前了,伟大的苏联红军就要实现捣毁法西斯老巢的愿望了,你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难道你们被法西斯匪徒吓到了吗?居然要和别人分享攻克柏林、把纳粹分子彻底消灭的荣誉吗?!

元帅同志,希特勒分子挂出了白旗!开始投降啦!

再说一遍!

希特勒分子在国会大厦挂出了白旗!投降啦!

我向你祝贺。崔可夫。向你祝贺!

真的结束了?朱可夫同志?四年啦!

一千四百一十个白天和黑夜呀……


柏林不仅是德国第一大城市,柏林是纳粹的政治中心,是苏联浴血奋战一定要摧毁的邪恶堡垒,它的军事和政治意义与斯大林格勒一样,绝对不能丢弃,也绝对不可分享。
必须是苏联红军打下柏林终结纳粹,绝不会有也绝不能有第二个选择,分区占领那是红旗插上城头之后的事情。


卫国战争纪念馆的展品

看这一地的铁十字,将敌人的荣誉,像垃圾一样踩在脚下,这才叫胜利。

中央武装力量博物馆的展品

上面的红旗是胜利旗,下边躺的那坨,是毛子从国会大厦正门上抠下来的鹰徽,架起胜利旗的支架应该是喀秋莎的发射轨。

周围是四个柜子和地坑,装的是铁十字和德军旗

相关回答

为什么二战时苏军在德国境内肆虐,但现在人们多半只说日军残忍? - 赵国星的回答 美军还可以烧军旗? - 军事
抗战时期日军比国军强在哪? - 一八零天改一次的回答
关于蒋介石的有意思的照片? - 一八零天改一次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决定攻克柏林的是由苏联完成的,这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军事部署以及英美与苏联之间的复杂关系。要详细了解这一历史进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战略部署与前线态势到1945年初,战争的天平已经明显向同盟国倾斜。德国在东线和西线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东线: 苏联红军在东.............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二战德国闪击法国时,马奇诺防线的法军为何不攻占柏林活捉希特勒”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也触及到了军事史和战略分析中的一些核心要素。不过,要让这个设想变成现实,其难度之大,可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远非简单的“为什么不”就能解释的。咱们就来捋一捋,为什么当时驻守在马奇诺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常常被误解的历史问题。事实上,虽然日本偷袭珍珠港确实是导致美国参战的关键事件,但美国将主要精力投向欧洲,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而不是因为不重视太平洋战场。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国际局势、战略目标以及美日德三国的实力对比。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战略目标:“先欧后亚.............
  • 回答
    要理解二战期间弗朗哥为何没有选择攻占直布罗陀,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西班牙的处境、弗朗哥的政治考量以及直布罗陀本身的战略价值和防御能力。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得认识到西班牙在二战爆发前和初期,自身仍然处于内战的创伤之中。1939年,西班牙内战才刚刚结束,国家经济凋敝,.............
  • 回答
    关于德军在即将攻破莫斯科时为何突然停止进攻,导致最终进攻苏联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绝非仅仅是“一个原因”就可以解释的,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梳理这些关键点,力求还原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分析过程,而不是一篇冰冷的技术报告。一、 “巴尔干风暴”的战略转移:.............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军队确实攻入了奥地利,而且其过程相当复杂且意义深远。这并非一场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是战争后期战略格局演变的一个缩影。战争的尾声与奥地利的特殊地位到了1945年初,二战在欧洲的战局已基本明朗。纳粹德国陷入全面败退,苏军在东线势如破竹,向德国本土逼近。而奥地利,作为与德国有着紧密联系的国家,.............
  • 回答
    神风攻击,作为二战末期日本海军一种特殊的战术,其“性价比”和被批判的原因,是历史学界和军事史研究中一个充满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地说,神风攻击的“性价比”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划算”,而它之所以被激烈批判,其根源在于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观、人道主义以及对战争本质的扭曲。 神风攻击的“性价比”:一个悖.............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面临着一个战略上的重大抉择:是进攻苏联,还是集中力量解决北非的英国势力。如果希特勒选择不进攻苏联,转而全力整合内部力量,消耗英国在埃及的实力,然后等待苏联的动向,这是否会带来一个对德国更有利的结局?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如果”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个假设性的战略。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二战末期,美国之所以没有直接全面入侵日本本土,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背后交织着军事、政治、人道主义以及对未来国际格局的考量。简单地说,直接登陆日本本土的代价,无论是对美军还是日军,以及日本平民,都将是无法想象的巨大。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日本本土的情况。到了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战.............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确实对美国本土发动过一些有限的攻击,比如偷袭珍珠港,但这并非直接、大规模的登陆作战。日本之所以没有直接攻击美国本土,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现实的考量,并非一个简单的“不敢”或“不想”就能概括。战略上的不可能与巨大的风险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日本当时与美国之间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整体.............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盟军(尤其是美苏)在德国的军纪问题,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叙述,而《世界的凛冬》这本书的描述,确实触及了其中一个非常尖锐的侧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它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抛开过于简单化的“好”与“坏”的二元论,深入探究其复杂性。首先,我们来谈谈美军。在占领德国的过程中,美军确实在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关于二战期间台湾人是否被编入日军的神风攻击队,答案是:是的,有台湾人参与了神风特攻队。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台湾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割让,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才回归中华民国。在这长达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民众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确实有过使用自杀式攻击(特攻,Tokkō)来对抗盟军,特别是美军飞机的记录,但这种战术主要针对的是水面舰艇,尤其是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等大型目标,而非单独的美军轰炸机编队。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以便更清晰地理解当时的情况:1. 日本特攻战术的背景和主.............
  • 回答
    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设问!如果二战时期日本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战略道路——集中兵力南下,全力进攻中国,同时配合德国夹击苏联,那么历史的进程无疑会被彻底改写。这就像在原有棋盘上,两颗重要的棋子被移动到了完全不同的位置,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是巨大的、深远的。我们不妨来一点点推演,想象一下这个“假如”的世界会.............
  • 回答
    关于希特勒为何不先“东进”灭波兰后立刻攻击苏联,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德国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希特勒个人的思维模式。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回到希特勒发动二战的初始目标和逻辑。希特勒上台后,他的核心意识形态之一就是“生存空间”(Lebensraum)理论,他认为.............
  • 回答
    说到二战后期日本人为何会不顾一切地动用神风特攻,这背后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玉碎”狂热能概括的。那是一个帝国在绝境中的挣扎,是军事狂热与现实压力交织的产物,更是日本民族主义在最黑暗时期扭曲的体现。要讲透彻,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日本海军所处的战略困境。到了1944年,太平洋战场的天平.............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设想,如果二战的战场变成德国攻打日本,而法国则扮演了那个寻求扩张和主导欧洲的德国角色,那历史的走向必然会截然不同。让我们来掰扯掰扯,假设一下,如果历史齿轮如此错位,日本这个曾经的岛国,在面对一个倾注了整个帝国意志的德国进攻时,又能支撑多久。首先,得明确我们说的是哪个时间点的日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军事和经济的实际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透彻些。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一万吨的军舰和一万吨的货船,虽然吨位一样,但它们在设计、建造、装备、维护以及最终的价值上,差异是巨大的。价值的比较:万吨军舰 vs. 万吨货船(含货)军舰:想象一下一艘万吨级的军舰,比.............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偏离了当年那个决定性的十二月七日,二战的走向,将是一幅截然不同、错综复杂的图景。珍珠港事件,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太平洋战场乃至全球战争的滔天巨浪。没有这场突袭,美国参战的时机和方式将大为不同,而日、美、德这三个轴心国的关系,也可能演变出更加奇诡的联合或对抗模式。日本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