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日本神风攻击性价比高于传统攻击吗?它为什么会被批判?

回答
神风攻击,作为二战末期日本海军一种特殊的战术,其“性价比”和被批判的原因,是历史学界和军事史研究中一个充满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地说,神风攻击的“性价比”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划算”,而它之所以被激烈批判,其根源在于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观、人道主义以及对战争本质的扭曲。

神风攻击的“性价比”:一个悖论的衡量

要衡量神风攻击的“性价比”,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日本的战略背景和资源劣势下进行审视。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海军遭受了重创,无论是舰艇数量还是飞行员素质,都已无法与实力强大的美军抗衡。在此背景下,日本军方希望通过“特攻”(特攻,tokkō,意为特殊攻击),即牺牲飞行员生命以换取敌方舰船的击沉或重创,来达到以小博大的目的。

从日本军方视角看,“性价比”的体现可能包含以下几点:

有限资源下的最大杀伤力尝试: 在舰艇和飞行员损失殆尽的情况下,神风攻击被视为一种可以最大限度消耗敌方海上力量的手段。每一次成功的神风攻击,理论上都可以为日本争取一点时间,延缓美军的进攻步伐。例如,神风特攻队曾击沉或重创过包括美军的航空母舰、驱逐舰在内的多艘舰船,这在账面上,似乎用一个飞行员的生命换来了一艘昂贵的战舰,显得“有赚”。
震慑和心理战的作用: 这种视死如归的攻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美军士兵造成了心理压力和恐惧感。美军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人力来应对这种难以预测且极具破坏性的攻击。
保存本土防御力量的考量(尽管是绝望的): 随着美军在太平洋上不断推进,本土登陆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神风攻击的目标之一也是消耗登陆部队和支援舰艇,为本土防御争取哪怕是短暂的准备时间。

然而,从更全面的视角来看,这种“性价比”是极其扭曲且代价巨大的:

飞行员的生命价值无法量化: 任何武器装备的损耗都可以被金钱和物质来衡量,但一个年轻生命所蕴含的潜力和未来是无法估量的。将人命视为可以消耗的“成本”,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漠视。
长期战略上的失败: 神风攻击并未能扭转日本战败的命运。它只是暂时性的拖延,且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整体实力和战略的持续性,而非孤注一掷的绝望反扑。
技术和战术上的低效: 尽管神风攻击造成了一些战果,但其成功率并非百分之百,且许多攻击被美军的防空火力所拦截。相比于训练有素的飞行员进行常规攻击,神风攻击的效率可以说非常低下。而且,一次成功的攻击,意味着失去了宝贵的飞行经验和潜在的优秀飞行员,这对长期战争而言是巨大的损失。

总而言之,如果将“性价比”狭隘地理解为“用最少的资源换取最大的战术破坏”,神风攻击在某些局部战役中或许能体现出“高昂的战果”。但若从整个战争的宏观层面、人道主义以及生命的尊严来看,这种“性价比”是极其负面的,因为它建立在对生命的极端蔑视和战略上的短视之上。

神风攻击为何会被批判?

神风攻击之所以会受到广泛而严厉的批判,其原因多层面且深刻,触及了战争伦理、人权、国际法以及对战争本质的理解。

1. 极端践踏人权和生命尊严:
强制与欺骗: 许多参与神风攻击的飞行员,尤其是早期,是带着“为国捐躯”的崇高信念出发的。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很多飞行员是在极端的思想灌输、压力甚至欺骗下被推上战场的。他们并非真正出于自由意志选择牺牲,而是被国家机器强行剥夺了生存的权利,并将他们的死亡包装成“荣耀”。
“肉弹”而非士兵: 将年轻的士兵训练成可以随时牺牲的“肉弹”,剥夺了他们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权和选择权。这与训练士兵使用武器进行战斗存在本质区别。士兵的生命价值不应低于敌方目标,更不应被视为可以随意消耗的工具。

2. 非人道的战争行为:
牺牲本国士兵的生命以求微不足道的战果: 相比于训练更多飞行员进行常规作战,神风攻击的成功率低,且一旦失败,意味着一个飞行员和一架飞机的双重损失。这种“一换一”甚至“零换一”的模式,被视为一种非常愚蠢和非人道的战争手段。它更像是一种绝望的挣扎,而非有远见的战略。
将死亡商品化: 日本军国主义将死亡和牺牲“神圣化”、“荣耀化”,通过意识形态的操纵,让士兵相信死亡是通往永恒荣誉的唯一途径。这种对死亡的“商品化”和“仪式化”,是对人性最深的侮辱。

3. 违背国际法和战争道德:
未区分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间接性): 虽然神风攻击直接针对的是军事目标,但其背后将飞行员作为可消耗的“人弹”的逻辑,与国际法中关于人道待遇和保护平民的原则是相悖的。它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体生命之上,形成了一种扭曲的战争道德观。
对战争本质的误读: 神风攻击反映了一种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思维模式,即为了“天皇”和“国家”可以牺牲一切。这种思维将战争视为一种纯粹的意识形态斗争,而忽略了战争的残酷性、复杂性以及其中蕴含的人道主义考量。

4. 战略上的短视和失败:
未能改变战争进程: 尽管神风攻击在局部造成了伤亡,但它并未能改变太平洋战争的整体格局。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持续的兵员补充,使得日本的这些绝望反击显得徒劳。
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神风攻击的失败也直接导致了日本海军和空军精锐力量的加速消耗,进一步削弱了日本的整体抵抗能力,反而可能加速了其战败的进程。

5. 对后世的警示意义:
神风攻击的存在,是对战争中极端意识形态如何扭曲人性和道德的深刻警示。它提醒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和尊严为代价来追求所谓的“胜利”或“荣誉”。任何以“国家利益”为名而进行的非人道行为,都应受到最强烈的谴责。

总而言之,神风攻击从根本上来说,并非高性价比的战术,而是一种在绝望中诞生的、极端非人道的战争手段。它被批判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对生命尊严的践踏、对人权的漠视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扭曲的军国主义价值观。这种战术的出现,与其说是军事上的创新,不如说是人类在极端压力下走向道德沦丧的深刻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何止是“高于”,它的效果好到让美国人自己觉得传统的以雷达、CIC和CAP组成的防空体系已经完全破产。

首先说一下神风成立的条件:

1.进入45年,美国航母的主要任务转入支援登陆。这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战斗机架次来支援,削弱了防御能力,一方面也使得航母位置相对固定,无法发挥机动性优势,现在日军可以轻易确定美国航母编队的大致位置,而侦察能力以往一向是日军的弱项。

2.应对神风需要比以往更加强力的对空武器。在其进入攻击位置之后,对付它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足够远的距离上抢先将其彻底击毁,否则就算飞行员被击毙,它也一样会撞上来。这个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了,不多讲。

3.一架神风机的破坏力远远强于一枚航弹,而且这种糊脸式的打击更适合摧毁雷达、防空武器以及杀伤舰面人员,这带来一个好处,即日军不必再组织大型机群来进行突击(反正这会儿也不剩下多少能飞好编队的飞行员了),少量飞机即可拥有足够的打击强度。

最后一点最为关键,它决定了神风的攻击模式——单机或者小编队,从不同方向发动攻击。要命的地方在于,每架单机或者每个小编队都必须被视为一次单独的攻击,需要组织CAP飞机分别进行拦截,这直接压垮了CIC的标图、调度和飞行指挥能力。

我们知道CIC的关键在于标图,它成立的前提是,默认敌机会以稳定的航速和航向接近。对于大机群,这当然是没问题的。在这个默认前提之下,才能通过把雷达探测数据简单的连接起来得到敌机群未来预测位置,之后将其标在标图板上,展示出未来的预期态势,并据此引导CAP飞机实施拦截。

神风的小机群攻击模式带来的第一个影响是,它们可以更灵活地机动(事实上它们也是这么做的,并经常辅以箔条云掩护),这实际上就让美军的探测系统失去了预测目标位置的能力。依据连续的雷达数据来持续跟踪并实时预测目标位置,就对海而言这也是仅有前卫号战列舰才能做到的事情,而飞机的速度是水面目标的几十倍。

第二个影响也是真正致命的影响是,它压垮了标图系统的运作。标图是纯人力手工活,它需要雷达操作员先把雷达屏幕上的亮斑确定为目标,然后再将其方位与速度汇报给标图员,后者再进行手工标绘。这里面的一切都存在延迟。目标较少且运动情况相对稳定时,这种延迟不算什么大问题。但当目标多达几十个、每个目标都在剧烈机动时,不必怀疑,标图系统已经彻底失效了。还是由于前面已经提到的原因,你不能决定哪些目标是相对次要的(比如相对小的亮斑)而将其放弃掉,更何况有箔条云的情况下其实也根本无法有效判断。

CIC还会被一些其他的问题继续压垮。

比如说当敌方机群数量显著增加时,CAP飞机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在各拦截阵位之前往返;在CIC的反应速度显著下降时,战斗机毫无疑问也需要提高速度来加以弥补;这都让CIC的调度难度进一步增加。另外的方法就是增加战斗机数量,44年底CVG开始着手将自己的战斗机数量提高到72架,这当然也对改善CIC的状况毫无帮助。

另外,提高引导位置的精确度有助于己方战斗机更快发现敌机,这当然也是有帮助的,这里比较关键的一点是高度,战斗机飞行员不具备巨大的垂直视野,这就需要CIC必须获得高精度的高度数据。可是评估人员对美军装备的SP与SM测高雷达进行测试后,发现其在40海里距离上,对6000英尺高度的目标,测高标准差达到1500~2000英尺。

CIC对己方战斗机的引导模式是,从飞行员视角出发,告诉他们如何接近目标。在当时必须这么做,你不能把敌机坐标直接提供给己方战斗机飞行员,因为战斗机不具备确定自己绝对坐标的能力。然而这也极大增大了CIC的工作负担。在1949年,英国人将旧有防空体系的问题总结为三方面:标图过饱和,即没有能力有效判别航迹;控制过饱和,即不能决定如何分配目标;拦截机过饱和,即飞机的数量和速度都使CIC难以应对。

(未完待续,感兴趣的可以找Norman Friedman的Fighters over the fleet: Naval Air Defence from Biplanes to Cold War来看,我自己对这类问题并不是特别熟悉)

user avatar

我觉得大家都忽略了一个点:神风确实对大型军舰影响不大,但是海上只有军舰吗?和德国海军的狼群一样,他们对美军的运输船威胁不小,从而影响到了美军的陆上部队的补给情况。在冲绳战役中,美军因为运输船遭袭而损失了2.1万短吨的弹药[1], 而炮弹这一美军较为头疼的补给品(因为战前估计错误,运输了过多的轻武器弹药,致使炮弹消耗不能满足前线部队的要求[1])具体损失情况如下[2]

炮弹种类 运输总量/发 损失量/发 损失率/%
75 mm 榴弹炮 612,020 63,999 10.46
105 mm 榴弹炮 1,889,452 225,507 11.94
155 mm 榴弹炮 566,574 44,082 7.78
155 mm 加农炮 212,235 13,159 6.20
203 mm 加农炮 34,928 3,592 10.28
总计 3,315,209 350,339 10.57

尽管统计的是所有因敌对行动而导致的弹药损失之和,10%的损失率仍然是十分惊人的:作为参照,第10集团军的伤亡人数为39,430[3],而其在5月31日的总兵力为248,658[4],简单计算可以得出伤亡率为15.86%;倘若是计算阵亡率(毕竟弹药损失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士兵阵亡),则为2.97%[3]。而炮弹短缺也是切实影响到了美军:在冲绳,美军平均每天消耗炮弹0.28个基数[5];作为对比,欧洲的美军在D-day后30天到90天内的两个月,第1集团军群每天消耗1/3个弹药基数[6]。神风对地面的影响实际上并不算小。


此外,神风对海军人员的威胁也是数一数二的:美国海军在这场战役中阵亡3,809人,在整场二战中仅次于所罗门群岛(5,213)和菲律宾(4,026),如果将所罗门群岛中的各次海战分开计算的话则是第二[7]


但为什么神风还是“不可称之为道”呢?答案其实很简单:虽然有不小的影响,但却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就好比被进了7个球之后打进一球一样,只有安慰性的作用,不能让这支球队晋级打入决赛。神风虽然让美国人的作战效率有所下降,却还是无法让冲绳的美军遭受失败——无论如何,他们还是打出了200万发炮弹,拿下了整个岛屿。更何况神风无助于解决日本的根本问题:美国海军可以在日本附近遨游,他们的潜艇能击沉任何向日本运输物资的船只;轰炸机或扔下水雷,将航道变为雷区,或飞往日本,向城市投下炸弹。神风能让美国这个巨人感到不适,但美国仍在按部就班地,迈着让大地震颤的步伐一步步毁灭日本。
而为了起到这个安慰性的作用,日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呢?美国人统计在冲绳战役中,日本动用了1900架飞机进行神风攻击[8]。多少本可以在战后发光发热的高水平人才死在其中,我无法给出答案,但是为什么不情不愿的他们要为了这么个看起来很有用实际上没啥用的东西而死?难道是因为他们失去的只是生命,军部的人失去的可是面子吗?

参考

  1. ^ a b Appleman, R. E., Burns, J. M., Gugeler, R. A., Stevens, J., (1993). 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II: The War in the Pacific: Okinawa: The Last Battle. Washington, D. C.: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pp. 410
  2. ^ Headquarters Tenth Army, (1945). Tenth Army: Action Report: Ryukyus: 26 March to 30 June 1945. Headquarters Tenth Army. pp. 11-VI-78
  3. ^ a b Headquarters Tenth Army, (1945). Tenth Army: Action Report: Ryukyus: 26 March to 30 June 1945. Headquarters Tenth Army. pp. 11-I-12
  4. ^ Appleman, R. E., Burns, J. M., Gugeler, R. A., Stevens, J., (1993). 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II: The War in the Pacific: Okinawa: The Last Battle. Washington, D. C.: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pp. 488
  5. ^ Headquarters Tenth Army, (1945). Tenth Army: Action Report: Ryukyus: 26 March to 30 June 1945. Headquarters Tenth Army. pp. 11-VI-79
  6. ^ The General Board United States Forces, European Theater. Study of Ammunition Supply for Field Artillery. pp. 10
  7. ^ https://www.history.navy.mil/research/library/online-reading-room/title-list-alphabetically/w/world-war-ii-casualties.html
  8. ^ Appleman, R. E., Burns, J. M., Gugeler, R. A., Stevens, J., (1993). 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II: The War in the Pacific: Okinawa: The Last Battle. Washington, D. C.: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pp. 364
user avatar

"神风攻击的性价比远高于传统攻击"本身就堪称神论。

统计数据表明,神风攻击一共击沉了47艘盟军舰船,其中算得上比较大的战果的仅有3艘护航航母(CVE-63 圣•洛、CVE-79 奥曼尼湾、CVE-95 俾斯麦海)——就是那种用万吨级商船临时改装的辅助航空母舰,同类的舰船美国在二战中一共建成服役122艘;另外还有14艘驱逐舰,而同类舰船美国在二战期间服役了377艘;余下的战果都是些什么快速运输舰、登陆舰、自由轮、胜利轮、扫雷艇、猎潜艇、甚至鱼雷快艇之类的更不值得一提的目标。

神风攻击队另外击伤了大约不到400艘盟军舰船,其中轻巡洋舰以上的大中型舰只共有54艘、总共被击中72次,详细的数目包括:航母14艘21次、轻航母3艘3次、战列舰11艘15次、重巡洋舰4艘9次、轻巡洋舰8艘9次和护航航母14艘15次。在这当中,有3艘航母、3艘重巡、2艘轻巡和2艘护航航母被重创从而被迫离开战斗序列超过3个月之久;另有3(+1)艘航母(+1的原因是CV-11无畏号被中创过两次)、1艘轻航母、2艘轻巡和8艘护航航母因中度受损而被迫离开战斗序列1-3个月;其它的损伤都是轻微损害,对战斗力没有特别严重的影响。

所以总结来说,从1944年10月13日开始到1945年7月26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神风取得的比较显著的战果是:

击沉3艘护航航母、14艘驱逐舰;重创3艘航母、3艘重巡、2艘轻巡和2艘护航航母;中创3(+1)艘航母、1艘轻航母、2艘轻巡和8艘护航航母。

以上所列的较为显著的战果共计42个(无畏号算2个,包括被击沉的驱逐舰,不含驱逐舰则为28个)。

而为了获得这种战果,日军付出了至少3912名乘组员、1465架飞机(仅冲绳战役,战果是重创航母2艘、重巡1艘、护航航母2艘;中创航母2艘,轻巡1艘,护航航母1艘)的代价;也就是说,每取得一个比较显著的战果,神风攻击要付出约162.8架飞机(仅计入冲绳战役)和至少93.1名乘组员。这样的交换比无论如何也谈不上“高效”:仅仅相当于是“惨败”的中途岛战役的水平(1个显著战果,损失110个乘组员和292架飞机);和所谓的“一机换一舰”相差何止道里计!

更为讽刺的一点是,“神风”对军舰,尤其是大中型军舰的杀伤力其实很有限:

首先,在被击沉的3艘护航航母之中,仅CVE-95俾斯麦海号是由于被神风飞机直接撞中了弹药库而引发大爆炸,最后损管失效而沉没,属于直接的“神风”战果;其它两艘都是由于神风飞机撞击之前投下的炸弹命中并击穿了飞行甲板,引发机库内飞机和/或燃油的连环爆炸/燃烧导致损管失效而沉没/自沉的,神风飞机本身的损害则相对轻微,并不足以引起舰艇的最终沉没。换言之,只要当时的日本飞行员能够把炸弹扔上这两条船,他自己撞不撞上去其实对战果的影响并不是非常大。统计神风的战果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除了护航航母这种民船船体的“样子货”之外,一般都需要多架神风飞机命中一艘大中型军舰才能对其造成中创以上的伤害从而迫使其较长时间地离开前线;而那些被一架神风飞机中/重创的大中型军舰其损害来源往往是神风飞机在撞击前投掷并命中的炸弹而非神风飞机本身。最明显的例子是皇家澳大利亚海军的重巡洋舰澳大利亚号,这艘肯特级重巡本身就以防护脆弱出名,被戏称为“薄皮”、“白象”、“白色的坟墓”,然而神风攻击队在5天当中命中该舰5次才将其重创并迫使其退出战斗任务,而它在退出战斗之后甚至能用自身动力开回莱特岛进行临时维修(途中还能兼职运输船团护卫舰)。

其次,美军在大战最后阶段的两个最主要的损失:1944年10月24日被击沉的轻航母CVL-23普林斯顿号、1945年3月19日被重创几乎沉没的航母CV-13富兰克林号都不是神风攻击的战果:击沉普林斯顿号的是一架彗星式投下的1枚炸弹;而重创富兰克林号的则是一架彗星式或者银河陆爆投下的2枚炸弹;在这两次攻击中,“肇事者”都没有撞击被攻击的军舰,而且有可能都全身而退了。

以上两点也都指向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少数老手飞行员的精确攻击,始终都比菜鸟飞行员的无脑神风更为致命也更为高效。

综上所述,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二战日本通过神风攻击的性价比,远低于传统攻击;它所表现的只不过是日本军国主义高层在末日之前大肆挥霍人民性命以求苟活的疯狂与怯懦罢了。无论是在人伦正义还是在实用主义的层面,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垃圾。

附:神风攻击显著战果统计表(不含驱逐舰)
图片等上传修复之后再传

user avatar

日本干得最有性价比的事情是投降躺平让罗斯福政府改造。然后跟着美爹围堵中国,接着又跟着美爹和中国和解围堵苏联,搭中国便车。

昭和牺牲一代人得不到的,投降以后都得到了。

所以要讲性价比的话,还要个什么神风?

user avatar

本来不想回答,基本信息在几个零散的回答里都说过了。剩下的不敢苟同,让人不想蹚浑水。核心是,我觉得我还是觉得知乎整体对神风评价的基调有问题。这和知乎的机制有关系:有几个回答看起来明显是在回答不同的问题,看上去立场态度相反,实际上双方都认可彼此事实,这种事没意义。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这个话题严格意义上有3个问题:

1,神风在战争后期是否给盟军舰队造成了威胁?

是的,威胁很大。

盯着撞主装可能不知道被航空燃油点着掉海里全身感染是什么感受。认为逐出战斗时间有限可能不清楚战后舰艇维修和载机补充的天文数字报价。认为战果不高的则是不清楚海上有多少船。

神风战争后期,突防灵活,拦截难度大,再加上净数量极大,结局就是威胁很大。

首先,神风命中率奇高。0.31命中率,0.16近失命中,这还是在神风主要集中于打击目标更小,速度更高的护航舰/雷达引导舰(radar picket)的基础上的[1]

其次,神风突防率高。在传统编队失败的地方,神风反而可以放手一搏。事实上几乎压垮了CAP和拦截指挥。神风反而通过小编队,高机动,高变速,无需协调的特点更容易压倒CAP和高射火控系统,通常来说作为最后防线的小型防空武器效果又有限。其他回答说的非常清楚,不再累述。

作为两者的共同结果,其战果很好。注意损失很大,而且另一部分战果来自高出击频率的贡献。但是就威胁而言,别管是什么,任何东西命中得多了以后,战果都多。客观统计学规律。短时间内造成大量(敌我双方)伤亡就是神风的特点。

1939年9月到1945年5月,U艇击沉了3艘护航航母[2]。1944年6月到1945年7月,神风击沉了3艘护航航母[3]。1939年9月到1945年5月,德,日,法,意海陆空军总计重伤了374艘次Sloop以上英军舰艇,171艘次为驱逐舰;轻伤了341艘次,其中198艘为驱逐舰[4]。1944年6月到1945年7月,神风总计直接命中314架次,近失命中160架次,造成损伤[1];其中386艘舰艇被判定为受损[5],其中111艘为驱逐舰[4]。一年时间,五年战果。

整个海狮行动旗舰,面对德法境内数千架飞机,RN从来没有集结过50艘以上Sloop-Destroyer范围内的舰艇在海峡内,从来没有集结超过80艘在整个UK内(包括附近护航),40年从来没有集结超过160艘MTB/MGB/ML在欧洲(这个是因为总量,后面会多得多,总产量1.6k)——而Forbes觉得海军在小题大做。战后RN对4航母编队的分析是,需要12艘驱逐舰而已。不要觉得111艘驱逐舰受损,13/14击沉不是个很大的数字。这个数字,很大。盟军舰艇不是无穷无尽的。不考虑人员和设备损失,神风的客观战果实际上就是很大——一年时间有这样的成果是非常恐怖的,尤其是在44-45年,面对和39-42年天壤之别的防空。

不应该认为“这不是个事”,神风很危险,短时间内带来了很大的人员经济损失,削弱了一线部队的兵力和士气。

2,神风在战争后期是否比传统袭击更加有效?

否定。

神风比这一特定时期的IJNAF的袭击有效,反之对针对IJN的传统袭击并不成立。

用当下世界里神风研究在日语/英语环境里数一数二的专家Bill Gordon的统计,神风开始的4个月前,在6月19-20,1944年中,IJNAF和IJAAF损失了430架飞机中的395架。45年提到的USN报告里指出,在所有突破航空兵和舰队CAP拦截的机队中,百分之二十三的神风可以毁伤舰艇(无论严重程度),而普通袭击的数字是百分之二。

Gordon尤其提到行动前的遗书数量猛增,大概可以理解这里的状况。这种环境下,从IJN方面看,普通行动已经和自杀无异。而神风,尽管有诸多问题(比如难以毁伤大型舰艇,对飞行员和机器损耗极大,对士气打击沉重——对,和神风部队超过八成以上会给家人留下遗言,许多部队士气低迷,会审查家信内容。武疯子固然存在,但是生在昭和不等于天生不怕死。他翻译了很多日文记录,从博士论文开始就在讨论参与神风的部队的心理状况,如果要讨论“道德”,建议读读他再说),但是提供了一种能够扭转局面的方式。

但是反之不成立。

USNAF和FAA的普通袭击在战争后期效率比神风高多了,指哪打哪。全无困扰。损失较大,但是远不到神风的程度,战果也比神风更大。

像其他答案所说,如果有人觉得USNAF和BPF的FAA在日本海+沿岸炸鱼的效率不如神风,那只能是神论。我引用USN CIC在45年报告里的说法:“自杀式袭击被证明有效,但是并不比我军飞机进行的常规打击更有效。”

3,神风的性价比是否高于传统攻击?

答案是··· ···神风“性价比”和普通攻击很难比较,原因正好就是因为他的“不普通”。深水炸弹和反潜火箭可以比较,但是深水炸弹和16寸炮不行。

你不能说他没有击沉主力舰是个行动问题。一方面侧重问题,一方面,深水炸弹还没有击沉过主力舰呢(不是乳法),这能证明深水炸弹性价比不高吗?

这个尤其不能和光辉的袭击相比——因为正常带弹神风的威力是大于单纯航弹的(当然,多个飞机+燃料),这么比较给人一种神风威力小于投弹的感觉。光辉1941年的1月的袭击的命中中,除了6号或者4号命中,其他全部在装甲区外,和装甲航母与否没有半毛钱关系。和日后BPF对甲板撞击的抗性没关系。同样的位置撞进去挂弹飞机一样的结果。神风不能击沉主力舰的最大问题还是非鱼雷打击。所以只能集中于损伤火炮,载机和上层结构。神风发动者本身就很清楚这一点,所以袭击目标是人员密集的防空火炮,飞行甲板,或者脆弱但是宝贵的雷达引导舰。这会造成持续性人员损失,设备损失——尤其是战斗机引导舰的数量是很少的,宝贵的战斗机和引导舰损失后,对于舰队对普通编队袭击的短时间防御能力也有影响。

如果此时IJNAF仍然有能力组织高威胁的传统打击编队,那么神风的意义可能远大于其本身带来的伤害。

所以神风性价比并不是“高于”或者“低于”普通攻击,更像是不同。其对敌军的打击方式和侧重点与普通攻击完全不同,而提出的威胁也完全不同,差别到了难以比较的程度——像之前提出的:如果一种武器能够大量杀伤战列舰上的人员,另一种可以造成舰体损伤和进水,那么哪一种性价比更高?如果一种武器能够精确打击战斗机引导舰,另一种可以反潜,那么哪一种性价比更高。

或许在IJNAF的分析桌上,与其使用在CAP+HA炮+厄利空=刺猬的环境下效率骤减的传统编队,神风相对效率反而会高。知道对方有所防备,还送去正常打击编队=主动自杀?不能拿42年传统攻击战果对比45年环境。

4,至于为什么被批判。

“因为他把普通士兵送进必死的环境中,为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错误事业送死,给战争各方都造成了巨大的伤痛?”

都是生物指导武器,亚历山大袭击的人操鱼雷驾驶员在爆炸发生前通知了英舰舰长,然后一起全家跑路了。行动双方一共8人阵亡。神风这种赶着飞行员写了遗书赴死,顺便烧死对面几人几十人的事··· ···不批判留着过年?

参考

  1. ^abHeadquarter of CIC, United States Fleet, Antiaircraft Action Summary`World War II,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last accessed 13/2/2020 https://www.history.navy.mil/research/library/online-reading-room/title-list-alphabetically/a/antiaircraft-action-summary.html#IV
  2. ^ David Hobbs, British Aircraft Carriers, Design, Development and Service Histories (Seaforth Publishing, 2013)..
  3. ^ Sadao Seno, The Sacred Warriors: Japan's Suicide Legion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82).
  4. ^ a b David Brown, Nelson to Vanguard, Warship Development 1923-1945 (Chatham Publishing, 2000), pp-159.
  5. ^Richard Hllion, Precision Weapons, Power Projection, and Th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USAF 5/5/2009istorical Studies Office, last accessed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505052709/http://www.airforcehistory.hq.af.mil/EARS/Hallionpapers/precisionweaponspower.htm
user avatar

高的只有“那个环境下”的命中率

也就是在太战后期,美军舰艇普遍高炮插成刺猬(南胖插防空插得增重一两千还是两三千要么就是三四千,不少驱逐直接拆雷装换高炮),对空防卫经验愈发成熟的大背景下,相比传统攻击手段因为投弹、投雷动作被防空火力干扰而愈发低下的命中率;不用计算这个航线那个动作,也不用考虑回老家结婚,找准目标一头怼上去就行的神风攻击的命中率更高一些。

但是较高的命中率 ≠ 攻击效果 ≠ 性价比

每架神风至少要付出一个飞行员和一架飞机,一次性的

相关操作经验还是不可传承的,反正我没听说哪个成功神风——咱都不管撞到啥了——的飞行员还能给新屁股们传帮带的,不成功的经验也没啥能传达的;要是日本人能让成功的神风飞行员传帮带了还被美国人堵在门口打,那才是不玄幻。

何况一闭眼尼玛嗨撞歪了咋办或者干脆想着邻居花子小姐姐就各种肚子疼不参加或者干脆是个老ass摸鱼狗的也是大把。

撞歪了的你们自己找那个给军舰主装留了个印子的照片。

最著名的摸鱼狗叫啥来着,就是每次都是跟着出去然后报告飞机坏了报告我迷航了最后连上级都忍不了了让别人无论如何给丫干下来太他妈丢人了,结果预定出击还没到,玉音放送来了,生生摸到了投降的一天那个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神风攻击,作为二战末期日本海军一种特殊的战术,其“性价比”和被批判的原因,是历史学界和军事史研究中一个充满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地说,神风攻击的“性价比”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划算”,而它之所以被激烈批判,其根源在于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观、人道主义以及对战争本质的扭曲。 神风攻击的“性价比”:一个悖.............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关于二战期间台湾人是否被编入日军的神风攻击队,答案是:是的,有台湾人参与了神风特攻队。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台湾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割让,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才回归中华民国。在这长达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民众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
  • 回答
    说到二战后期日本人为何会不顾一切地动用神风特攻,这背后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玉碎”狂热能概括的。那是一个帝国在绝境中的挣扎,是军事狂热与现实压力交织的产物,更是日本民族主义在最黑暗时期扭曲的体现。要讲透彻,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日本海军所处的战略困境。到了1944年,太平洋战场的天平.............
  • 回答
    神风特攻队的疯狂,并非简单的一腔热血,而是一整套被极端思想灌输、社会文化催化以及战时绝望情绪推波助澜的复杂产物。要把这件事讲透彻,得从它诞生的土壤说起,那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理解的透的。一、 战争的绝境与“一亿玉碎”的疯狂理念1944年,日本的海军和陆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节节败退,硫磺岛、冲绳等岛屿的.............
  • 回答
    关于二战日本陆军是否是人类史上最残忍的军队,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以审慎和负责任的态度来探讨。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而是要深入了解历史事实,理解当时的背景,以及不同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二战期间日本陆军在许多战区犯下了极其严重的战争罪行和反人类.............
  • 回答
    二战日本发动战争是否毫无胜算,从一开始就是错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富有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但总体而言,从长远来看,日本发动全面战争,特别是对美国宣战,可以说是极具冒险性且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其胜算渺茫,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
  • 回答
    要详细地比较二战时期日本海军与英国海军的实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海军的规模、质量、技术水平、战略部署以及作战经验等。总的来说,在战争爆发初期,日本海军在某些方面(尤其是航空母舰和驱逐舰的数量及性能)确实一度超越了英国海军,但从综合实力和长期消耗战的角度来看,英国海军仍然拥有更强的底蕴和更持.............
  • 回答
    “二战日本陆军是一支完美的一战部队”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有些道理,毕竟一战留下了不少影响深远的技术和战术思想,而日本陆军在那段时期也确实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如果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句话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误导性的。将二战日本陆军简单地定义为“完美的一战部队”,是忽视了其自身的发展变化、战略思想的演.............
  • 回答
    “姬百合”(ひめゆり,Himeyuri)是二战末期日本冲绳地区一支由女学生组成的志愿护士组织。她们的经历是冲绳战役中一个令人心碎且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姬百合”这个组织:1. 组织的起源与背景: 冲绳战役的背景: 1945年初,随着太平洋战事的推进,美军将目标锁定在被日军视为“南进陆上作.............
  • 回答
    二战日本战败,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海陆空三军战略失误、国内资源枯竭、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强大以及最终原子弹的毁灭性打击等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要详述其根本原因,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层面:一、 帝国扩张野心的不自量力与战略上的根本性失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快速走上工业化和军事化道路,并.............
  • 回答
    二战日本拼刺刀的凶猛程度,在当时的战场上确实留下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录。要评价“厉不厉害”,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1. 武士道精神的烙印:勇猛与视死如归日本士兵在二战中的拼刺刀技艺,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根深蒂固的武士道精神。这种精神强调忠诚、荣耀、勇气以及在战斗中毫不畏惧死亡。对于许多日本士.............
  • 回答
    日本海军在二战期间,将绝大部分兵力与资源都集中在太平洋战场,对美国海军展开决战。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方向,也是日本海军自明治维新以来,乃至整个海军建设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没有考虑过其他战术,包括在印度洋进行破交战的可能。只是,综合来看,这样做存在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也与日.............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确实是一个面积不小、人口众多的国家。然而,与那些能够支撑起漫长持久战的国家相比,日本在国力、资源、战略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致命的短板,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其根本无法打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持久战。一、 资源禀赋的严重短缺:战争的血肉之躯为何如此脆弱?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尤.............
  • 回答
    关于二战日本航母的岛式建筑位置,要说只有“赤城”号的岛式建筑在左侧,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但“赤城”号确实是日本海军早期航母中一个非常特别的例子,它的舰桥和烟囱设计在左舷,这在当时的航母设计中是比较少见的。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航母岛式建筑的作用,以及日本早期航母的设计演变。航母岛.............
  • 回答
    二战的结局对日本而言是一场惨痛的失败,其主导的亚洲新秩序梦想彻底破灭。然而,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跳出“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狭隘框架,而是从日本的长远国力、国际地位以及对自身命运的影响力等角度去审视,并设想一种可能性——“日本如何才能成为最大赢家?”那么,这需要的是一场在战略、政治和意识形态上.............
  • 回答
    昭和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的狂潮席卷全国,而在这股洪流之下,陆军与海军之间那道深刻的裂痕,早已不是简单的部门摩擦,而是演变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甚至影响国策的对立。这种矛盾的程度,用“水火不容”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要说这矛盾有多深,那得从历史的渊源说起。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了两支独立的军队,陆军主要学习德.............
  • 回答
    二战日本的失败,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绝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其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战略决策的失误、资源上的短板、以及最终被压倒性的实力差距所击溃。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尽的剖析:一、战略失误与目光短浅 珍珠港偷袭的战略误判: 尽管珍珠港袭击在军事上取得了战术上的辉煌,但从战略层面来看,这.............
  • 回答
    要回答日本海军是否有可能派遣一支航母战斗群远征英国,我们得好好梳理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况、战略考量以及技术限制。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能”与“不能”的问题,而是“可能性有多大”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有可能”。首先,我们得明确“远征英国”这个概念意味着什么。 对于二战时期的日本海军来说,远征英国意味着要跨越.............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确实有过一些鼓吹“亚洲人解放亚洲人”的口号,与西方殖民主义对抗,但他们并没有提出“为印第安人报仇”的名义来进攻美国。这个想法在当时来说,无论是从地缘政治、战略考量,还是从日本自身的宣传策略以及国际认知来看,都显得非常不合时宜且难以实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海军确实面临严峻的燃油短缺问题,这对其作战能力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否可以转而使用蒸汽动力来驱动军舰呢?答案是:他们实际上就在使用蒸汽动力,但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误区需要厘清。很多人的认知里,现代军舰,尤其是像日本二战时期那样的大型主力舰,都是依靠重油燃烧产生蒸汽来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