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日本面积也不小,人口也不少,为什么不能打持久战?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确实是一个面积不小、人口众多的国家。然而,与那些能够支撑起漫长持久战的国家相比,日本在国力、资源、战略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致命的短板,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其根本无法打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持久战。

一、 资源禀赋的严重短缺:战争的血肉之躯为何如此脆弱?

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军事化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支撑一场现代战争所需的关键战略资源,如石油、铁矿石、橡胶等,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石油是命脉: 日本的石油产量微乎其微,绝大部分依赖从美国、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等地进口。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这无疑是扼住了日本战争机器的咽喉。没有石油,日本的飞机无法起飞,战舰无法航行,坦克和卡车也无法发动。虽然日本试图通过占领东南亚来保障石油供应,但随着战争的深入,盟军的海上封锁越来越严密,其海上运输线不断被摧毁,石油供应急剧下降。
钢铁的桎梏: 日本的铁矿石产量不足以满足其庞大的军事工业需求。虽然通过占领中国东北等地获得了一定的铁矿资源,但整体供应量仍然捉襟见肘。这直接影响了其军舰、飞机、坦克的生产和维修能力。
其他战略物资的依赖: 橡胶、铝、镍等制造武器和装备必不可少的材料,日本也大多需要进口。盟军的封锁切断了这些物资的来源,使得日本的军事生产能力逐渐衰竭。

与中国不同,中国虽然在战争初期损失惨重,但拥有广袤的国土和丰富且分散的自然资源。即便被占领部分地区,依然能在内地坚持生产和补充。而日本的资源生命线被牢牢地掌握在敌人手中,一旦被切断,其战争能力便会迅速萎缩。

二、 工业基础的脆弱性:只是空中楼阁的强大?

尽管日本在战前进行了快速的工业化,并建立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但其工业基础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缺陷:

技术瓶颈: 许多关键技术,如先进的飞机发动机、雷达技术等,日本仍依赖从西方进口或模仿。一旦战争爆发,技术封锁和生产能力的受限,使得日本在技术更新换代上处于劣势。
生产效率和质量: 与西方先进工业国家相比,日本的生产管理和工艺水平仍有差距。其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往往不如盟军的装备。
工业产能的局限: 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本土,且很多是为陆军和海军服务的。面对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日本的工业产能根本无法与之抗衡。美国能够源源不断地生产出质量更好、数量更多的飞机、军舰、坦克等,而日本的产量则在盟军的打击下逐渐减少。
缺乏战略纵深: 日本的工业中心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容易成为盟军空袭和海军打击的目标。一旦这些核心工业区遭到严重破坏,日本的战争机器将难以运转。

三、 战略决策的失误:一步错,步步错?

日本的战略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其无法打持久战的困境:

过早挑起与美国的全面战争: 偷袭珍珠港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却将一个拥有压倒性工业实力和经济潜力的超级大国拉入了战争。美国拥有庞大的人力和物力,一旦动员起来,其战争潜力是日本无法比拟的。
“速战速决”的幻想: 日本的战略思想深受其在日俄战争、甲午战争等胜利的影响,倾向于通过快速的军事行动来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然后逼迫其接受有利的和平条件。然而,在面对拥有巨大战略纵深和人民抵抗意志的中国,以及后来强大的美国时,这种“速战速决”的幻想破灭了。
资源和兵力的分散: 日本在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将有限的兵力和资源分散部署在广阔的战线上,尤其是在中国战场投入了大量兵力,而这些兵力并没有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兵力分散消耗了日本的国力,使其在关键战场上往往处于兵力劣势。
对战争进程的误判: 日本高层普遍低估了美国的战争决心和能力,也未能准确评估自身资源的消耗速度。他们认为只要能够夺取东南亚的资源,就能支撑更长时间的战争,但却忽略了盟军强大的海上力量和技术优势。

四、 军事上的被动与消耗:越打越少,越打越弱?

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在军事上的被动局面越来越明显:

海上优势的丧失: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海军迅速恢复并超越了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等关键海战中,日本海军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失去了制海权。这使得日本的海外运输线和补给线暴露在盟军的火力之下,海上贸易和军事运输几乎瘫痪。
制空权的丧失: 日本的空军力量在战争初期表现出色,但随着盟军飞机性能的不断提升和产量的增加,日本逐渐失去了制空权。盟军强大的战略轰炸削弱了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本土防御能力。
资源和人员的巨大消耗: 太平洋战争和在中国战场上的长期消耗,使得日本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被严重削弱。其精锐部队在中国战场被牵制,在太平洋战场上伤亡惨重。每一次战役的失败,都意味着大量宝贵军事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士兵的损失,而这些损失难以补充。
本土防御的脆弱: 随着盟军的节节胜利,战争逐渐逼近日本本土。日本本土的工业和城市成为了盟军空袭的主要目标。密集的空袭摧毁了日本的工业设施,破坏了城市基础设施,也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进一步削弱了日本的战争潜力。

五、 国际环境的孤立与敌人的强大:螳臂当车?

日本在战争期间的国际环境也极其不利: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强大: 日本的对手是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一系列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大国。这些国家在整体国力、资源和人力上都远超日本。尤其是在美国加入战争后,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人力资源成为了压垮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
没有可靠的盟友: 日本的轴心国盟友,如德国和意大利,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战争压力,无法为日本提供实质性的援助。
国际道义的缺失: 日本在战争中的暴行,如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等,使其在国际上失去了道义支持,也加剧了其被孤立的局面。

结论:

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岛国,却选择了与拥有强大工业实力和资源储备的美国及其盟友进行全面战争。其战略决策的失误,如过早挑起与美国的冲突,以及对战争进程的误判,使其将有限的国力投入到一场不可能获胜的消耗战中。盟军强大的海上封锁、空袭以及在各个战场上的军事优势,不断削弱日本的战争机器。最终,资源枯竭、工业瘫痪、军事力量被消耗殆尽的日本,只能在原子弹的巨大打击下选择投降,根本无法承受一场真正的持久战。其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最终成为了支撑不住的空中楼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持久战的一个最重要前提条件是,对方必须承受不了持久战带来的各种成本,同时己方能够坚持到对方受不了。

这一条对于日本来说不存在。

1944年-1945年的美国潜艇活动已经基本断绝了日本本土与海外的交通运输。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屿国家,这意味着工业资源丧失、海外农业丧失(日本本土在当时并不能提供满足本土人口需求的粮食),同时日本人口高度集中于沿海地区几个大城市,一旦被盟军占领之后,日本抵抗的人力基础也将丧失。

另外在国际支援方面,日本希望苏联给予援助的努力宣告失败,意味着日本即使抵抗也将没有任何国际援助,只能使用储备的物资,如果再考虑到盟国集体登陆日本的局面,可以说持久抵抗完全没有意义。

user avatar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率先对日本发动大规模反击的是美国海军,其手段就是潜艇。由于其不太受空间限制的特点,美国潜艇几乎是在战争初期就深入到日本的水域作战,目标就是日本的商船。

多数记载太平洋战争的著作往往关注于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莱特湾海战等大型水面舰艇决战。确实,美国海军在这些战役中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不过,美国对日本的潜艇战也可以说是战果极为辉煌。

日本所需的生产原材料75%都来自于海外,但是日本的海运能力却非常有限,几乎是在战端一开就已经达到饱和,日本的造船能力也无力补偿运输船的损耗。此外,日本海军也从来就不重视反潜和护航的作战。

起初,美国潜艇因为技术原因和距离日本的遥远,作战成果并不突出。但是从1943年以后,成果迅速增加,1942年的时候平均每天出动潜艇13艘,到了1943年为18艘,1944年初为27艘,到了1944年10月增到了43艘。日本运输船被击沉吨数的一半是潜艇造成的,其余是飞机和水雷所致。

潜艇和飞机的打击已经使日本海上运输线只能局限于沿岸的海路,但是美军仍不满足(美军就是这样,先把你饿瘦了,然后再揍),尼米兹发起针对日本制定的饥饿行动(Operation Starvation)。从1945年3月到同年8月,美军出动一千多架次的B-29轰炸机,沿着日本海岸的大中型港口布设了超过12000枚水雷,封锁日本沿岸的海路。在濑户内海,除了小型战时船或者机帆船等船外,其他船只根本无法航行。

这种水雷布置战术,可以说一本万利,整个饥饿行动美军损失15架飞机,日本却被水雷炸沉船只670艘,损失超过125万吨。

甚至连朝鲜半岛的釜山港也被布置了水雷,特别是运送满洲粮食的罗先港,没有粮食,日本人的抵抗意志就会被大大的削弱。时至今日,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一项工作就是清理战争遗下的水雷。

潜艇战、饥饿行动加上无处不在的战略轰炸,日本的海上交通实际上已经被美国切断了。

不过,海上封锁对于日本经济虽然有致命打击,却不能立竿见影,毕竟日本战前在国内已经储存了不少原材料。到了1944年,在美国陆军航空兵还没有发起对日战略轰炸的时候,日本工业已经因为原料短缺开始减产了。到了1945年,海外往日本的物资输入已经彻底中断,尤其是石油,更是一滴也输入不到日本,因为美国海空军已经将油轮列为优先攻击目标。

最后到同年7月,日本经济已然完全瘫痪。


二战东方战场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因为日本菜。

布干维尔17常备师团之一的6师团居然搞出了真·死亡冲锋,炮弹没有子弹没有就往前面莽。当然结果也很令人感动,自己死伤1万2,对方死300不到。

另外还有菲律宾被全程吊打。14方面军加强了战车师团,交换比竟高达

6:1……吹本土决战的精日注意了,大岛机动作战日本可是被吊起来打。小岛还可以依靠地形和隘口埋伏,反正只有一条路;大岛撒人守不住,不撒人就被包围,撤退头上一片苍蝇,怎么打?

日本的生产也是有很大问题的。38+99总共才690万把;再看看德国,98k1400万把;再看看苏联,莫辛纳甘3700万把(当然不止二战);再看看美国,加兰德500万+M1卡宾600万……真要搞本土决战日本连枪都发不齐,人力上限高并没有什么卯月。

另外要是继续打,20航空队可是能把整个日本烤成焦土。届时全日本饭都没得吃,人力多有什么用?到时候损耗都能摧毁日本。


01/05/2019 13:51更新:

我发现,每当精日想通过黑美国来表示日本如何强大的时候,都会先狠狠地把自己扇脸扇到脑震荡。

↓↓↓↓↓↓↓↓

这是战史丛书的说法(毕竟日语喂鸡说有50万),岛上32万人 。请问17万人怎么来的?难道是大本营发表?决定大日本帝国命运之捷号作战陆军马鹿居然只调动17万人(捷1号作战山下往莱特岛送的增援就有4.5万人)英勇之栗田中将虽率舰死战米畜之护航舰队仍独木难支,难怪贵蝗药丸。

另外,战车第二师团是这么个情况:

P.S. 引用网址少半截,我真是佛了。


某个被我到处吊起来打的精日它又出现啦,这次神论再现,我再次吊打好了。

我就奇怪了,日军要是只损失1万架飞机还会缺飞机?

日本飞机总损失58000左右,都快接近6万了。精日果然吹b一张嘴。光我企业老婆就击落了911架日军飞机,1万怕是不够美国人打。

14方面军39万人,32军12万人,17军4万人,31军2万人,18军35万人,难道大日本帝国の精锐里面塞得全是南洋人?只有IJN有日本人?或者说这个防卫厅是美国防卫厅?

不知道恁是哪个世界线的人,老规矩:

1:2结果是对的,可惜是苏日交换比。

吊打实况付。

user avatar

因为苏联决定对日宣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