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日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回答
二战日本的失败,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绝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其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战略决策的失误、资源上的短板、以及最终被压倒性的实力差距所击溃。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尽的剖析:

一、战略失误与目光短浅

珍珠港偷袭的战略误判: 尽管珍珠港袭击在军事上取得了战术上的辉煌,但从战略层面来看,这无疑是一步臭棋。日本未能充分认识到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其人民被激怒后的决心。偷袭并未能彻底摧毁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反而彻底激化了美国的战争意愿,将美国这个潜在的庞大敌人推到了日本的对立面。他们奢望通过一次成功的袭击迫使美国接受“现状”,但这一幻想很快就被现实击碎。

“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不切实际: 日本试图建立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亚洲经济和政治联盟,但其手段却是赤裸裸的侵略和殖民。这种以武力推行的霸权主义,不仅未能赢得被占领地区的真心拥护,反而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并将大量资源和兵力牵制在这些区域,成为无底洞。所谓“共荣”不过是日本自身的“荣”,给其他国家带来的只有苦难。

过度扩张的战线与兵力分散: 日本在战争初期,凭借其精锐部队的优势,在太平洋和亚洲大陆战场上迅速扩张。然而,其战略目标过于宏大,战线过长,兵力分散。这意味着在任何一个战场都无法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来取得决定性胜利,反而容易被对方各个击破。尤其是在中途岛海战后,日本海军遭受重创,元气大伤,失去了其最重要的战略优势。

对盟军反攻的准备不足: 日本对盟军的资源和生产能力估计严重不足,未能预见到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能够组织如此大规模且持续的反攻。当盟军开始实施“跳岛战术”,步步为营地收复太平洋岛屿时,日本的防御体系显得疲惫且缺乏纵深。

二、资源劣势的致命短板

石油资源的绝对匮乏: 石油是现代战争的命脉,而日本本土缺乏石油资源。在发动战争之初,日本就对石油供应的潜在风险有所认识,并且试图通过占领东南亚的石油产区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一旦东南亚的石油资源被盟军海上封锁所切断,日本的战争机器就如同断了油路的车辆,动弹不得。即使能生产飞机、坦克,没有燃油也无法有效地投入战斗。

工业生产能力的巨大差距: 与美国这个“兵工厂”相比,日本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美国能够以惊人的速度生产出飞机、舰船、坦克以及各种武器装备,并且这些装备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而日本的工业产能有限,即使拼命生产,也无法弥补与美国之间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巨大差距。战局后期,日本陆海军的装备老化、损失后无法及时补充的困境日益凸显。

原材料的长期短缺: 除了石油,日本在钢铁、橡胶、有色金属等战略物资上也严重依赖进口。随着盟军海上封锁的日益严密,这些关键原材料的进口几乎被完全切断,这使得日本的军事工业和整体战争能力都受到了致命打击。

三、军事指挥与战术的僵化

陆海军之间的协调不畅: 日本陆军和海军虽然都非常强大,但两者之间在战略规划和资源分配上常常存在矛盾和争执,缺乏有效的协同作战。例如,陆军在亚洲大陆战场牵制了大量兵力,而海军在太平洋战场面临的压力却日益增大。

战术上的保守与缺乏创新: 在战争后期,面对盟军不断变化的战术(如跳岛战术、潜艇战术),日本的军事指挥层显得相对保守,未能及时调整和创新战术。尤其是在海军方面,当航空母舰成为海战主导后,日本海军在航母设计和运用上都落后于时代。

“神风特攻队”等战术的象征意义: 虽然“神风特攻队”等自杀式攻击在一定程度上给盟军造成了损失,但从根本上说,这是日本在常规军事力量严重不足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它反映了日本在军事技术和装备上已经无法与盟军匹敌,只能诉诸于这种以牺牲自身生命来换取有限战果的绝望战术。这更是其失败的悲壮注脚,而非取胜的之道。

四、国际联盟的失败与外交孤立

未能构建真正的盟友体系: 日本在战争期间虽然有轴心国的名义,但与德国和意大利之间的战略协调非常有限。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失利,并没有对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反之,日本的战争牵制也未能有效减轻德国的压力。

被国际社会孤立: 日本的侵略行径,不仅激起了亚洲人民的普遍反抗,也使其在国际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境地。即使是曾经对日本有所顾忌的国家,在目睹了日本的野蛮行径后,也纷纷加入了反法西斯阵营。

五、最终的打击:核武器与苏联参战

原子弹的毁灭性打击: 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虽然只是战局已定后的最后几击,但其巨大的毁灭性彻底摧毁了日本继续抵抗的意志。它们不仅直接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更是向日本展示了人类掌握的全新、压倒性的破坏力,使其认识到战争已无继续的可能。

苏联的对日宣战: 在日本刚刚遭受原子弹打击,国内士气低落,军心动摇之际,苏联于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并迅速出兵占领了日本的满洲地区。这对日本来说是又一个沉重的打击。它不仅使得日本在亚洲大陆的最后一点军事屏障土崩瓦解,更让日本看到了一个拥有庞大军事力量的强大邻国对其领土的威胁,加剧了其投降的决心。

综上所述,日本在二战中的失败,是其战略上的短视、对自身资源优势的误判、以及最终无法弥补的实力差距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珍珠港的冒险一击开始,日本便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最终被其自身犯下的错误和无法战胜的敌人所吞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统筹规划上就扑街了。


一般常见的误解是美国是以绝对优势的物量压垮了日本,但事实真是如此简单而已吗?


实际上美国在二次大战期间,人口与日本也差不了多少(1.3亿比1.1亿,含美国海外属地
、日本战前拥有的殖民地),而以武装起来的兵员数比较,1945年时的日本有650万兵力
(以最大限度的宽松标准,姑且先不论武装如何),美国则为1100万兵力───这怎么看
都跟双方人口实在不成比例吧。而光是人力资源如此,更不用说其他差距以数十倍计的飞
机、坦克、军舰、钢铁等装备与资源的生产量。


那结果造成了这么大的差距,除了最基本的资源与物量差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影响变因
呢?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美日两国对于战争的认识与准备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美国与日本既然人口差不多,而且美国保有的常备军远比日本更少,所以扩军灌水的比例
也就更高;美国参战时面临人力资源、特别是壮年男性劳动者的枯竭,自然是与日本同样
是焦头烂额的严重课题。

由于欧陆局势紧张,而罗斯福也在积极准备参战,因此在1940年九月,美国便已经在国会
通过征兵法,将18~65岁的健全男子都列入征召范围内,在开战前确立了动员参战的基础
体制。而儘管不能跟开战后的总力战体制相比,海军也在开战前夕积极展开造舰、陆军也
获拨了更多新飞机与战车。

而在珍珠港事变、对日宣战后,美国政府为了协调军方的征兵计画与民间企业的雇用方针
,而创设了战时人力资源委员会(War Manpower Commisson,WMC),负责在尽可能减少
动员征兵对社会运作与工业生产之冲击为前提下,迅速召集足够投入前线的青壮年人力资
源,并且依照政策对全国各地生产设备与劳动力进行分配。

以加州为例,由于旧金山、圣地牙哥与洛杉矶等海军基地都位于这附近,所以一向是海军
飞机供应商的大本营,太平洋战争开战时,此地共约有近五万名军需或航空产业的从业员
,而其中有15000人在开战后不久便接到了征兵令。


但与日本毫不顾虑后果的蛮干不同,透过人力资源委员会的折冲协调,最后军方同意对这
一万五千名工人缓征六个月,以让厂家能有足够的时间招募新员工、并且进行师徒传承的
职前训练。人力委员会也鼓励各厂家导入福特式分工制度,将生产劳动过程尽可能专业细
分化,如此一来便能减少劳工职前训练门槛到最低限度。


委员会特别建议各厂家尽可能雇用女工担任新劳力,因为随着战局吃紧甚至长期化,很有
可能剩下三分之二的男性劳力也会被拉上战场,厂家听从委员会安排,使得全美各地的女
工数量在42年下旬急速增加。


举例来说,1941年开战前夕,生产C-47运输机的道格拉斯工厂仅雇有1300名工人,其中只
有24名为女性;但到了1943年,仅是道格拉斯旗下的女性员工便已经扩增到了36000人的
庞大数量。


根据人力委员会的报告,1940年三月时全美有1073万名女性从业员,占总劳动人口的26%
;而到了1944年七月时,全美已经有1644万名女性从业员,上升至占全国劳动人口的37%
,这批新投入就业市场的近600万女工,填补了被征往前线参战的数百万美国大兵留下来
的人力缺口而游刃有余。1944年时的美国工业产能已经达到开战前夕1941年的2.5倍。


不仅仅是女工的大量雇用而已,人力资源委员会还配合美国军方的要求,与教育单位合作
于1943年开始推动「学生动员计画」。这项计画又称「4x4方案」,其概念是让全美各地
16~18岁的高中职学生在学校上课一个月(四星期)、然后在下一个月在工厂以校外实习
的形式工作一个月(四星期),也有一部份职校,直接把学校本身变成了军需工场的例子
。由于在工厂劳动期间,学生们是领全职工的薪水,因此还有学生志愿放弃周末的休假,
来到工厂超时加班多赚点的情形。

这项计画的着眼是倘若二次大战成为以十年为单位的长期泥沼战,则美军不只是前线战斗
员,甚至连机场地勤、战车保修工与军舰焊接员都无法确保足够数量,因此需要预先培训
一批留待日后若有消耗伤亡时,随时都能补上前线的技术人才作为预备军使用。虽然是稍
嫌有点杞人忧天,但从这点也可以看出美国对于战争规画的长远稳健态度。

随着大批女工与学生工加入生产行列,如何保证品管就成为了新的问题。以航空产业来说
,美国战争委员会积极进行协调磋商,终于分别在42年四月与十月,促成了西海岸飞机生
产协会、与东海岸飞机生产协会。稍后在1943年四月,将东西海岸两组织统合的全国飞机
战时生产协议会(National Aircraft War Production Council,NAWPC)成立,这个体
制的完成使得美国军方可以在决定一款制式采用的军机后,除了设计开发的母厂商外,也
同时外包给全美所有其他的飞机工厂同步展开同型机的量产作业。

理所当然的,战前每家航空厂商都有自己的企业机秘、Know-how与独门科技,但在如此国
难当头之刻,再坚持这些有的没的实无必要。举例来说,以波音制的空中堡垒B-17重轰炸
机为例,在1944年预订生产14000架的生产计画中,透过NAWPC的协调,最后决定由波音本
家制造一万架、道格拉斯两千架、洛克希德两千架的方式以分摊波音工厂的压力,好让他
们有空余的人力与设备去扩大刚开启的B-29超空堡垒之新生产线。

为了让不同的飞机制造商作出来的飞机可以共用零件,也不会飞一飞就自己空中解体,所
以从图纸、生产线到所有零组件的制造都必须贯彻全国标准化流程。波音除了完全无偿公
布B-17的所有设计图面给外包厂商外,也一併派遣了员工前往洛克希德与道格拉斯,指导
外包厂建立完全比照波音原厂的生产线系统,当然波音公司并不是毫无赚头───外包厂
每制造一架轰炸机,波音就可以分得相当于报价15%的授权分红,这也是事前就在NAWPC会
议上决定的合约。

而美国战争委员会评估,由于NAWPC的成立,美国在1943年以后生产飞机的时间缩短了75%
、成本节约了40%,可谓是大战期间将盟军带向胜利的不起眼推手。

不仅仅是飞机生产的统合而已,美国陆军从坦克到步枪的制造规格,也都在1941年12月珍
珠港事变后隔天成立的战时生产局(War Production Board,WPB)整合下,确立了全国
统一体制。同样的,也对于促进美国陆海两军的弹药、补保、耗材零件的规格一致化起到
了莫大的影响力。

海军方面,美国参战后便与英国磋商制定了战时标准商船规格(虽然粗制滥造的很严重,
不过全世界一样都有这种问题),诸如C系列、自由轮与L字头全都是以参加欧战与英国同
步为基准考量而设计,甚至是坦克车的尺寸、吨位等规格也全都依照自由轮货舱的大小为
准,这也成为稍后美国反攻太平洋、登陆诺曼第的一大利多要素。拜统一规格与分散生产
、集中组合工法之赐,光是自由轮这级运输舰就生产了2700艘。


而在新造的运输船、军舰下水前,美国也积极透过英国与欧洲各流亡政府联系,以包租这
些名义上属流亡政府国籍的商船(如被德国干掉的荷兰、比利时都是殖民大国,挪威则是
渔业大国,投降时手中都还握有数百万吨的船舶吨位),而仅仅是挪威流亡政府,便提供
了170艘客货船,以本国水手操作、让英美军包租的形式支援反攻欧洲的复国作战。战后
为了表示对挪威政府的感谢之意,马歇尔计画对挪威援助是以捐助而非贷款的形式,一笔
偿还战时包租挪威船的租金,也付清了因此沉没的挪威船赔偿费用。

总结来说,美国在二次大战期间活用了本国的老弱妇孺,并且以科学化的组织方式将这些
人训练成熟练且完全不输男性壮丁的劳工,因此并未出现一般大规模征兵时会导致后方生
产与社会体系动摇的情况。而且美国在二次大战期间都尽可能避免增税,改以发行低息国
债的方式咬牙挺了过去,课税最高也只维持在25%的水准,这样的作法虽然导致美国政府
在1941~45年间揹负了3300亿美金的钜额战债,而待战争一结束后,在大战期间储蓄了大
笔财富的美国民众便开始大量消费与生育儿女,随之而来的便是美国的战后婴儿潮、大量
消费与50年代经济高成长时代───最后,美国政府在战后十五年间偿还了大战期间七成
的战债,藏富于民的政策反倒使得美国更快走出战债赤字的阴影。


讲完了美国,我们再来看看日本。如前所述,二次大战日美差异最大的部份不仅仅在于国
力,也包括了技术力、组织能力等全方位的落差。

单以电线来说,美国在二次大战已经有财力在所有电线上包上一层绝缘橡胶;反之日本这
边,却只能用香烟纸当绝缘材来卷电线。


而以滚珠轴承(工业用零件,英烈的岁月里B-17轰炸机群不顾伤亡惨重也得飞去德国要炸
的东西)的制造精度来说,二次大战期间欧洲国家的制造工差约莫能控制在0.002mm以内
,美国应该也是在这个范围前后吧;但是日本制的滚珠轴承公差达到0.012~0.015mm,事
实上根本是粗制滥造到无法结合起来的程度───苏联制品的公差约莫是在0.005mm左右
,虽比不过欧美但甚至都还是要比日本要好上太多了。


那追根究抵起来,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战前日本的工艺精度差到如此离谱的境界呢?

本来在十九世纪初,工业革命刚刚上了轨道之际,世界各国尚未出现标准化、规格化的观
念,而各家厂商当然也是各自使用各自的独自规格。在这样的情况下,理所当然会造成工
业机械的故障率高、运用成本高、事故率也高。作为工业革命先进国的英国,为了加强本
国产品的竞争力而开始推行英制单位规格;法国为了与之对抗,也不甘示弱地采用并开始
推广自己的公制单位规格。

随着时间经过到了十九世纪结束时,世界上已经被分割为两大规格势力:英制规格、与公
制规格。


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关西的萨长诸藩输入了英制规格的机械,关东的幕府诸藩则输入了
公制规格的枪炮武器,事实上是处于两种规格混用的状态,再加上日本传统以来的尺贯法
之类老度量衡,这种多头马车的状态理所当然的使日本产品的良率十分糟糕。


同时日本的武器、发动机、材料工学科技也完全是从山寨欧美国家的路子上爬起来的。

以丰田来说,其发动机技术是来自雪佛兰;三菱的发动机则是经瑞士由德国输入;日产的
引擎也是德国容克斯的授权拷贝品。1920~30年代的战间期,当德国人正在积极研发各种
不同燃烧室配置的新型发动机、英国人则在努力研究涡流效应并打算应用在发动机设计上
的最先端技术时;日本的工业界则根本没有投入资金到这种先端领域研究的余力,仅仅是
要追上欧美国家现有的水平就已经非常辛苦。

而在飞机方面,日本主要是海军学英国、陆军学法国、发动机用美国的状态;德国飞机的
血统要一直等到日德意三国反共轴心条约签订后,才开始导入日本。但实际上日本飞机制
造业界的情况比较像是把英美法三国的设计丢进一个锅里煮成的大杂汇,自然是与后来引
进的德国设计与德国发动机格格不入,虽透过U艇得到了Me-163与Me-262这些火箭战斗机
与喷射战斗机的图纸和引擎实物,但就连这样的看图说故事都做不好。


甚至不只最先端的飞机与坦克引擎追不上,乃至连上一个世代的蒸汽机技术都差了欧美一
大截,以同样是窄轨规格的英国来作标准,日本火车头对英国火车头不论是速度、燃烧效
率与信赖性都劣化得多,其主因有二:日本无法取得像英国那般高品质的煤炭,其次则是
日本设计的燃烧室非常粗糙,无法完全发挥热功率。虽然二次大战光靠火车头好坏大概是
无关战争胜负,但实际上也应该是一个积少成多的不利因素。

日本的冶金与炼钢技术也是师法自英国,日本不论海陆军的钢材大多都是从吴港海军工厂
与八幡制铁所生产的,而这些炼钢厂都是英国维克斯-阿姆斯壮公司的合作企业。在抗战
爆发前,日本主要是透过从中国输入煤、自美国输入废铁回收来作为炼钢材料,但在与中
国闹翻、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后,日本遭到中荷英美诸国禁运物资,结果是使得国内的炼钢
厂陷入断炊状态,不得已只好使用东北的铁矿砂作为代替品,结果是在二战期间炼出了一
堆不及格的废铁。


日本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个隐忧,于是在1921年制定了日本标准规格(JES),希望能够自
立一套独自规格的门户,逐步淘汰国内的英制或公制设备,以达成国产品的品质提升之效
。然而,切换产品与工业机具的规格是工程浩大的翻天覆地之举,而所有的汰旧换新无一
例外,都需要钱。


本来财政就很紧张的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出兵西伯利亚期间浪费大笔预算却一无所
获,一战景气结束后又得面对欧美列强回到市场的强力竞争,最后在转型面临瓶颈的中途
半端之际,迎来了1929年的经济大恐慌。随后又由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使得军需物资的
需求大幅暴增,在军需品大量外包给没有统一规格的民间企业之际,政府自己放弃防线,
于1939年宣布放宽JES标准规格的条文,允许军队采购非标准规格的民间代工产品───
而这也就等于是开启了一扇堵不起来的潘朵拉之门。简单的说,为了贪图一时方便起见,
日本军方从此之后得忍受各种邪神弹药与邪神装备的不合规格之苦。

更严重的是不只国内外的规格,甚至日本陆海军,以及陆军与海军各自内部都还存在着各
种各样的规格大战。举个例子来说,同样是皇纪2600年采用(1940)的武器,日本海军有
零式战斗机、陆军则有百式司侦…这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吧?但光是命名准则的不同,本
身就是管理上的一大障碍。当然日本有的问题美国也一样有,陆(空)海军机种命名不一
致的问题,要到越战才会修正回来,只是相形之下比较轻微罢了。


日本海军与陆军有各自的利益关系团体,像是日本海军比较偏好三菱造船所与爱知航空机
工厂;陆军则喜欢向川崎航空与三井造船所下单合作。而海陆军退役的高级将官,也往往
被这些大财阀以酬庸的形式聘为公司顾问,进一步使得这种军商勾结的关系更形恶化,也
把海陆军的交恶一并扩大为企业之间互不交流的封闭环境,终于造成了二次大战期间海陆
两军闭门造车,往往使得同样一项科技被重覆发明、甚至冠上不同称呼的混乱情况。


在二次大战期间,日本海军有53种飞机、112种子型号;陆军则有37种飞机和52种子型号
。基本上这两个系统之间的飞机零件完全不能互换,甚至同一军种里的不同飞机也不能互
换零件───就以陆军自己来说,陆军用的20mm机关炮此一口径的武器,竟有以下六种完
全不同规格的弹药(海军另有四种)。

20x80(瑞士厄立康机炮)
20x142(日规九八式防空炮)
20x125(日规九七式反战车自动步枪)
20x94(日规陆军航空队空用机炮)
20x101RB(芬规拉提机炮弹,车载)
20x99RB(苏规ShVak机关炮弹)

理所当然的,不一样长的子弹怎么可能塞进同一挺炮里呢。别说是陆海军的补给系统要一
元化,连陆军跟海军自己内部能不能统一起来都是个大问题。而原本的制式装备规格就已
经是百鬼夜行状态了,更使之恶化的是仓促进入战时动员,想到什么做什么、头痛医头脚
痛医脚的混乱体制。


在八年抗战前夕的日本,大约在平时维持着16%男性适役龄人口组成常备军(甲等师团)
的兵力规模,但在八年抗战爆发后动员了50%的男性适役龄人口组成了乙等师团、而到了
太平洋战争末期开始动员丙等师团时,已经有90%的适役龄男子被拉上战场了。值得注意
的一点是,即使日本战况吃紧,但却从未在本土或殖民地实施过真正的全面征兵制度──
─日本式的兵役是在男子满二十岁后(1943以后调降一年为十九岁),倘若体位为甲种合
格就得立刻去当兵,复员后还要再服十年后备役。


而那些未训练的乙、丙种体位男性,会接受简单的基本训练并且服12年的补充兵役,但实
际上补充兵役一接到召集令红纸也照样当成一般兵拉去前线;可这群人就跟平常老百姓没
什么两样,和甲等役男的战规兵与后备兵完全不能相比,组成的部队也极端欠缺战斗力。
因此可以说,日本在二次大战期间实施的是一种有限征兵体制,但却并非任何意义上的总
动员。

日本的战时生产体制并非像美国那样协调民间企业的劝导建议方式,而是军部用强制力,
直接把原本在纺织厂里工作的女工直接拉进炮弹工厂,从台湾与朝鲜抓年轻人派去日本本
土的飞机工场;人力缺口是填补上了,但现实世界可不是在玩世纪帝国,伐伐伐伐木工可
以立刻转职成矿矿矿矿工,事前几乎没有像样的职前训练,征集人力时也不调查其学历或
专长,不论在技能面或士气面恐怕都不是很好的作法。


举一实例来说,为了扩大零式战斗机的生产线,日本军部于1944年命令近江绢丝纺织厂即
刻改制为近江航空机厂,男人全部拉上战场,留下女工作飞机,不足的人力从冲绳征调女
学生填进来(很幸运地让这批人因祸得福逃过大难);而三菱重工只派遣了30名技师前往
近江航空机,实施了一个月的讲习后,就拍拍屁股走人回去了。理所当然既不熟练又没专
门机具的近江工厂,刚开始生产飞机时碰到了一大堆困难,不良的规格外产品连续出包,
但在女工们咬牙坚持、期间有人自杀、有人逃跑、有爆发过占领工厂的抗议活动…折腾了
三个月之后,总算在这年夏天把纺织厂改造为一座能正常运作的飞机工厂。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她们起初交出来的飞机零件品质很糟糕,但因为近江航空机的女工们
运用经验法则,以「这样做会比较省时省力」的单纯想法自行摸索进化出了土炮式的流水
线作业,结果不仅提高了制造品质,甚至还得以维持相当不错的生产力───但军部始终
没有注意到这座偏僻乡间的飞机代工厂里,一群刻苦耐劳的大和抚子们悄悄造就的组织革
命,而这小小的变革,也自然是无缘推广到全国的生产体系去。

终究战前的日本并未培养出专门的工程管理与经营人才,企业的经营者多半都是靠自学与
经验法则养成,而往往在创业的实干家去世后,他们留下的后代净是些不思进取之辈,只
以满足军方交代的生产量为满足,不肯投资预算在基础技术力的开发与人才的养成上。


而这种非科学的、经验主义的制造工序,也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熟练的工人排斥
生产的自动化。以日本的机具公差水平来说,熟练工人为了确保品质而拒用机具生产也是
合情合理之事,但若欲确保品质而使用人力,则必然将导致生产力的受限。而在这些熟练
的老师傅上了前线玉碎掉后,接替他们的徒弟不但技术未熟,更因为学习到了错误的排斥
机具观念,而造就了一批既不精密也没效率的烂手工作坊。等到就连这批不熟练的学徒也
被送去玉碎,最后接替他们的就只剩下殖民地送来的国中、高中学生了。

日本在1943年本土开始频频受到轰炸开始起,几家大工厂便开始将产能疏散到乡间、或发
包到下游企业代工,但是在没有统一品管规格的情况下,倘若原厂又疏于监督教导,则并
不是每一间代工厂都能像近江的女工人们那样得到幸运且亮眼的成果。


战后日本伴随着美国驻军踏上本土,韩战爆发后美军觉的什么东西都得从本土绕过整个太
平洋开过半个地球送来,那运费实在是太恐怖了,碍于各种压力只好在日本就近设置美规
军品的生产线。美国占领军带来的机具设备、与美式规格传入日本,让战后日本从零开始
建立一套全新且先进的工业规格(JIS),很快地日本人就发挥了他们优秀的想像力与勤
勉性格,踏上了战后那令世界为之惊叹的经济高度成长期。

若有人声称为何二次大战里败北的轴心三国战后都复苏成了经济大国,那可真是对战后日
本的一大侮辱。战后日本的经济成就绝非复苏、而是其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跃进。这个投
胎转世、从头来过的战后日本,才使得「日本制造」成为了可靠、便宜、环保、省油、高
性能的同义词。

user avatar

实力太少,想得太多;

以下克上,自我感动;

平民命贱,玻璃心重;

建设共荣,侵略撒泼;

九段决战,yy得不错;

骂了鬼畜一万遍,

也不肯多看一眼《赫尔议定书》。


他不输难道我输?

user avatar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谁能先告诉我,这日本二战的战略究竟是什么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日本的失败,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绝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其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战略决策的失误、资源上的短板、以及最终被压倒性的实力差距所击溃。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尽的剖析:一、战略失误与目光短浅 珍珠港偷袭的战略误判: 尽管珍珠港袭击在军事上取得了战术上的辉煌,但从战略层面来看,这.............
  • 回答
    在二战的炮火硝烟中,日本国内对战争进程的了解,与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却常常是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交汇。尤其是在日军节节败退,一溃千里的那些黯淡岁月里,国内的民众对战争的认知,被层层包裹在严密的宣传网之中,使得真实的失败,即便偶尔闪现,也很快被巧妙地掩盖或歪曲。要说日军如何报道失败的战役或战例,这本身就.............
  • 回答
    说到二战太平洋战场上那场决定性的瓜岛战役,日本军队的失利绝非偶然,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负,更是一次战略、后勤、指挥以及士兵身体和精神状态全方位博弈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战略判断失误说起。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实施了早期闪电战,一路高歌猛进,占领了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诸多.............
  • 回答
    这现象啊,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让人深思的。高考失利,考不上心仪的二本,然后选择去日本边打工边读语言,最终很多都考上了日本的名校,这事儿吧,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经历过,也听过不少这样的故事。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普遍且成功的路径。我们先聊聊为什么会有人走这条路,以及为什么这条路又能走得通。为什么选择这.............
  • 回答
    2017年7月2日,本应是中国航天事业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辉煌,然而,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却遭遇了令人扼腕的失利。那一天,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聚焦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期待着长征五号能再次成功地将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然而,随着一声巨响,火箭在升空过程中出现异常,最终未能完成既定任务。这次.............
  • 回答
    关于二战日本陆军是否是人类史上最残忍的军队,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以审慎和负责任的态度来探讨。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而是要深入了解历史事实,理解当时的背景,以及不同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二战期间日本陆军在许多战区犯下了极其严重的战争罪行和反人类.............
  • 回答
    二战日本发动战争是否毫无胜算,从一开始就是错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富有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但总体而言,从长远来看,日本发动全面战争,特别是对美国宣战,可以说是极具冒险性且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其胜算渺茫,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
  • 回答
    要详细地比较二战时期日本海军与英国海军的实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海军的规模、质量、技术水平、战略部署以及作战经验等。总的来说,在战争爆发初期,日本海军在某些方面(尤其是航空母舰和驱逐舰的数量及性能)确实一度超越了英国海军,但从综合实力和长期消耗战的角度来看,英国海军仍然拥有更强的底蕴和更持.............
  • 回答
    “二战日本陆军是一支完美的一战部队”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有些道理,毕竟一战留下了不少影响深远的技术和战术思想,而日本陆军在那段时期也确实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如果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句话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误导性的。将二战日本陆军简单地定义为“完美的一战部队”,是忽视了其自身的发展变化、战略思想的演.............
  • 回答
    “姬百合”(ひめゆり,Himeyuri)是二战末期日本冲绳地区一支由女学生组成的志愿护士组织。她们的经历是冲绳战役中一个令人心碎且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姬百合”这个组织:1. 组织的起源与背景: 冲绳战役的背景: 1945年初,随着太平洋战事的推进,美军将目标锁定在被日军视为“南进陆上作.............
  • 回答
    二战日本战败,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海陆空三军战略失误、国内资源枯竭、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强大以及最终原子弹的毁灭性打击等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要详述其根本原因,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层面:一、 帝国扩张野心的不自量力与战略上的根本性失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快速走上工业化和军事化道路,并.............
  • 回答
    二战日本拼刺刀的凶猛程度,在当时的战场上确实留下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录。要评价“厉不厉害”,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1. 武士道精神的烙印:勇猛与视死如归日本士兵在二战中的拼刺刀技艺,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根深蒂固的武士道精神。这种精神强调忠诚、荣耀、勇气以及在战斗中毫不畏惧死亡。对于许多日本士.............
  • 回答
    日本海军在二战期间,将绝大部分兵力与资源都集中在太平洋战场,对美国海军展开决战。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方向,也是日本海军自明治维新以来,乃至整个海军建设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没有考虑过其他战术,包括在印度洋进行破交战的可能。只是,综合来看,这样做存在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也与日.............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确实是一个面积不小、人口众多的国家。然而,与那些能够支撑起漫长持久战的国家相比,日本在国力、资源、战略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致命的短板,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其根本无法打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持久战。一、 资源禀赋的严重短缺:战争的血肉之躯为何如此脆弱?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尤.............
  • 回答
    关于二战日本航母的岛式建筑位置,要说只有“赤城”号的岛式建筑在左侧,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但“赤城”号确实是日本海军早期航母中一个非常特别的例子,它的舰桥和烟囱设计在左舷,这在当时的航母设计中是比较少见的。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航母岛式建筑的作用,以及日本早期航母的设计演变。航母岛.............
  • 回答
    二战的结局对日本而言是一场惨痛的失败,其主导的亚洲新秩序梦想彻底破灭。然而,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跳出“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狭隘框架,而是从日本的长远国力、国际地位以及对自身命运的影响力等角度去审视,并设想一种可能性——“日本如何才能成为最大赢家?”那么,这需要的是一场在战略、政治和意识形态上.............
  • 回答
    昭和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的狂潮席卷全国,而在这股洪流之下,陆军与海军之间那道深刻的裂痕,早已不是简单的部门摩擦,而是演变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甚至影响国策的对立。这种矛盾的程度,用“水火不容”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要说这矛盾有多深,那得从历史的渊源说起。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了两支独立的军队,陆军主要学习德.............
  • 回答
    神风攻击,作为二战末期日本海军一种特殊的战术,其“性价比”和被批判的原因,是历史学界和军事史研究中一个充满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地说,神风攻击的“性价比”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划算”,而它之所以被激烈批判,其根源在于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观、人道主义以及对战争本质的扭曲。 神风攻击的“性价比”:一个悖.............
  • 回答
    要回答日本海军是否有可能派遣一支航母战斗群远征英国,我们得好好梳理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况、战略考量以及技术限制。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能”与“不能”的问题,而是“可能性有多大”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有可能”。首先,我们得明确“远征英国”这个概念意味着什么。 对于二战时期的日本海军来说,远征英国意味着要跨越.............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确实有过一些鼓吹“亚洲人解放亚洲人”的口号,与西方殖民主义对抗,但他们并没有提出“为印第安人报仇”的名义来进攻美国。这个想法在当时来说,无论是从地缘政治、战略考量,还是从日本自身的宣传策略以及国际认知来看,都显得非常不合时宜且难以实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