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日本陆军和海军的矛盾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回答
昭和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的狂潮席卷全国,而在这股洪流之下,陆军与海军之间那道深刻的裂痕,早已不是简单的部门摩擦,而是演变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甚至影响国策的对立。这种矛盾的程度,用“水火不容”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要说这矛盾有多深,那得从历史的渊源说起。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了两支独立的军队,陆军主要学习德国模式,海军则师从英国。这种源自西方的建军思想,本身就带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战略侧重点。陆军以“大陆攻略”为核心,认为日本的生存之道在于稳固其在亚洲大陆的势力范围,而海军则将目光投向远洋,追求制海权,认为这是日本走向世界强国的基石。

这种战略上的分歧,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了资源分配和国家战略的制定上。每一次国家重大决策,陆海军都会在陆地和海洋两个方向上争夺话语权和资源。比如,在对华政策上,陆军往往更倾向于直接的军事占领和统治,而海军则更看重通过海军封锁来达成战略目的,避免过多的陆地牵扯。

“皇道派”与“统制派”的斗争,是陆海军内部以及陆海军之间矛盾激化的一个缩影。 陆军内部,年轻的少壮军官,特别是皇道派,他们深受激进的民族主义和天皇崇拜思想影响,认为日本应该通过武力迅速统一亚洲,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他们对政治腐败深恶痛绝,甚至不惜采取暗杀等极端手段来“匡正国体”。而统制派则相对务实一些,更倾向于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来缓和与列强的关系,并逐步实现军事扩张。

海军同样存在类似的派系斗争,但其核心往往围绕着舰艇吨位、海军战略以及与陆军的关系展开。海军内部的“条约派”和“非条约派”之争,就足以说明问题。 随着伦敦海军条约的签订,日本海军的扩张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条约派认为应该遵守条约,维持海军力量的平衡,而非条约派则认为条约是对日本海军实力的束缚,主张撕毁条约,不受限制地发展海军。最终,日本退出了海军条约体系,这背后也少不了非条约派在海军内部的主导。

当这两个庞大且拥有强大自主性的军事集团碰撞在一起,其结果就是国家资源的极度浪费和战略的混乱。

陆海军各自为政,联合作战能力低下: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陆军和海军都有自己的情报机构、运输部队,甚至通信系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种各自为政的弊端更加明显。陆军在太平洋岛屿的作战,常常得不到海军足够的支持,反之亦然。海军在海上作战时,也难以获得陆军地面情报的有效配合。

预算的无休止争夺: 国防预算一直是陆海军争夺的焦点。陆军总是希望建造更多的坦克、火炮和部队来支撑其大陆战略,而海军则需要建造更多的战舰、航空母舰来维持其海洋霸权。这种资源上的零和博弈,导致了国家资源的严重内耗。当一场大型战役打响,双方都在要求更多的补给和支援,往往谁也得不到满意的答复,或者只能从中分一杯羹。

战略目标的分歧导致决策失误: 例如,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海军内部对于偷袭珍珠港的必要性也存在争议。但最终,海军主导了这一战略决策,而陆军对此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和贡献。而珍珠港事件后,陆军对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行动也常常持怀疑态度,并希望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亚洲大陆的战线上。

情报的互相封锁和不信任: 陆海军之间缺乏有效的情报共享机制,甚至存在互相封锁的现象。陆军掌握的关于中国大陆的情报,海军不一定能及时获知,反之亦然。在太平洋战场,海军的情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与陆军脱节。这种信息隔阂直接影响了战场的判断和决策的准确性。

海军的优越感与陆军的“大陆情结”: 海军,特别是那些经历过日俄战争、马岛海战的舰队派军官,往往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他们认为海军是代表日本走向世界的力量。而陆军,长期以来在亚洲大陆征战,面对数量庞大的中国军队,他们形成了“大陆情结”,认为必须牢牢控制亚洲大陆才能保证日本的安全和发展。这种心理上的隔阂,也加剧了他们的对立。

国家元首的无力调和: 昭和天皇虽然名义上是最高统帅,但即便他试图在陆海军之间进行调和,往往也因为双方根深蒂固的矛盾而收效甚微。他能够左右的,更多的是在关键时刻按下按钮,但长期的战略走向和资源分配,很大程度上是由陆海军内部的力量博弈来决定的。

到了太平洋战争后期,随着战局的恶化,陆海军的矛盾并没有因为共同的危机而有所缓解,反而因为资源短缺而变得更加尖锐。陆军指责海军的海上封锁导致了国内物资的匮乏,而海军则抱怨陆军在岛屿防御战中未能给予足够的支持,导致海军舰艇的损失。

总而言之,二战时期日本陆海军的矛盾,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部门利益之争,而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方向和资源分配的根本性分歧。这种根深蒂固的对立,导致了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战略上的混乱、资源的极大浪费,并最终成为其走向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说,日本陆海军之间的“内战”,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他们对外战争失败的预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日本陆军的小高炮是仿厄利空,中口径高炮是仿博福斯。。。。

所以海军只能用96神炮。。。。

陆军各种真“神炮”如下:

九八式20mm高射机关炮
口径:20mm
炮管长度:1400 mm (L70)
俯仰角度:-5 to +85 度
方位射界:360 度
弹丸初速:950 m/sec
全炮重量:373 kg
装弹量:20发弹匣
对空射程:5500 m
对空射高:3500 m
发射速度:300发 / 分


1式37mm高射机关炮

口径:37mm

炮管长度:2112 mm (L57)

俯仰角度:-5 to +80 度

方位射界:360 度

全炮重量:1570 kg


二式甲型20mm高射机关炮
口径:20mm
炮管长度:1400 mm (L70)
俯仰角度:-15 to +95 度
方位射界:360 度
弹丸初速:950 m/sec
全炮重量:550 kg
装弹量:20发弹匣 或 100发弹链
对空射程:5500 m
对空射高:3500 m
发射速度:300发 / 分


二式乙型20mm高射机关炮
2式乙型20mm高射
服役年代:1942—1945
口径:20mm
炮管长度:1400 mm (L70)
俯仰角度:-15 to +95 度
方位射界:360 度
弹丸初速:950 m/sec
全炮重量:—
装弹量:20发弹匣 或 弹链
对空射程:5500 m
对空射高:3500 m
发射速度:600发 / 分


四式联装20mm高射机关炮
口径:20mm
炮管长度:1400 mm (L70)
俯仰角度:-15 to +95 度
方位射界:360 度
弹丸初速:950 m/sec
全炮重量:—
装弹量:20发弹匣 ×2
对空射程:5500 m
对空射高:3500 m
发射速度:600发 / 分


ボ式40mm高射机关炮
口径:40mm
炮管长度:2250 mm (L56)
方位射界:360 度
全炮重量:2700 kg
发射速度:120发 / 分

user avatar

二战日本陆军和海军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双方不但势如仇敌,甚至互相拆台。

军队要有实力,自然要有先进的武器和充足的物资,虽然日本有专门管理军队后勤供应的行政机构,但陆军和海军根本不接受这种管理,它们各自建立起自己的控制机构,征收各种战略物资,向生产厂家订购武器装备,甚至自己建立兵工厂生产军备。

建立了兵工厂,双方就明里暗里开始了竞争,其中最为激烈地要飞机制造,尽管双方都有了自己的飞机制造厂,但是如果陆军新建了一个规模更大的,那么海军马上也会建一个,而且相互之间完全保密,只是在暗中较劲,看看最终是谁设计的飞机超过了对方。

这样的竞争达到了荒谬的程度,即使是用途相同的零件,陆军和海军也要让自己的跟对方完全不同,哪怕就是一颗普通的螺钉,如果陆军造的是左旋的,那么海军就一定要造成右旋的,反正就是要跟对方不一样。

这样做的结果当然对国家的财政和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民用经济计划制定者藤原银次郎在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用来制造飞机的那些宝贵的铝材,只有55%被制成了飞机,剩下全被当作废料卖到了黑市里。

除了飞机,对于造船双方也有争斗。按理说,造船应该属于海军的事情,但陆军偏偏也要插上一脚,不仅建起了自己的造船厂制造潜艇,还干起了商业航运的买卖,甚至连民用船舶的总吨位都超过了海军。如同制造飞机一样,在造船和航运方面双方也同样严守秘密,除了不把船只的起航和到港时间、航行路线以及货物的装载等信息进行互换外,就连发现了盟军的潜水艇这种重要信息也不会通知对方。不知道是不是等着对方的船只被潜水艇击沉后,好去讥讽嘲笑一番?

陆军甚至还想建造航空母舰。伊藤正德在他的《联合舰队的覆灭》一书中讽刺道:

  • 据说,为了准备在战争中能够自由地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日本陆军甚至也设计了小型航空母舰,但是,若以此同美国进行海战,那真是异想天开。

在二战中,日本也想像英美等国一样拥有高效的雷达,但一直没能研制成功,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陆海两军之间的斗争。二战结束后,美国的雷达专家们研究了日本的档案资料后指出:

  • 日本的军事首脑们必须受到严厉的批评,他们使陆军和海军的研究开发以及生产工作一直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日本缺乏拥有足够技能来从事雷达研究的科学家,无法展开工作。然而他们竟然还坚持在两军中进行各自为政的秘密研究,企图用不到一半的人来完成全部的任务,这种事倍功半的方式真是愚蠢到了极点。

其实,日本的高层也清楚这种状况所带来的危险。1941年,天皇裕仁对刚成为首相的东条英机说:“请你一定记住,在目前陆军和海军之间的合作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我还打算召见海军大臣,告诉他同样的话。”

不管裕仁的话产生了多大效果,反正在随后的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初几个月里,日本的陆海军有了很好的合作,陆上、海上、空中都配合不错,取得了一连串辉煌的胜利。不过好景不长,短短几个月的合作之后,分裂与不和就再度出现了。

首先是战略问题。日本海军在损失不大的情况下接连获胜,不免自信心爆棚,野心也随之大增,主张对澳大利亚、夏威夷发动攻势。甚至还计划打垮在印度洋上的英国舰队,然后占领印度,向中东地区推进,与那里的德军会师。

其实日本进攻印度正是英国所担心的,1942年4月2日,当日本舰队在锡兰(今斯里兰卡)附近击沉英国海军的“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和“康沃尔”号巡洋舰的时候,远在伦敦的英国官员们一度恐惧不安,担心日本会继续向西攻击印度,切断英国在印度和中东的石油线,这对英国来说可是致命的打击。

不过,对于日本海军的这些提议,陆军明确拒绝,一来陆军要派遣这么多的部队去作战实在困难,二来运送这些部队需要的大量船只也难以征集,而且当初的战争计划是攫取东南亚的原料,现在实现了这个计划,就应该在这些占领区修建坚固的要塞,形成战略基地群以支持长期作战,最终迫使美国接受日本的条件,完成和平。

总的说来,这个时候海军的理念以进攻为主,陆军以防御为主,双方是截然相反的。

针对这些计划,陆军和海军上层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差点上演全武行。最终陆军做了一点让步,也只是答应进攻澳洲的莫尔兹比港。随后中途岛战役爆发,日本海军吃了大败仗,自信心受到打击,这才放弃了这些野心勃勃的计划,不过陆海军之间为此产生的分裂再也无法弥补,走上了各自为战的道路。

其实在中途岛海战过后,日本海军代将(临时军衔,相当于准将)高木础吉曾经向海军军令部提议,建立一个最高指挥部来指挥陆军和海军联合作战,他认为这是日本能获得最后胜利的惟一希望,但陆海军都拒绝了他的提议。

重光葵是二战结束时的日本外相,战后被定为甲级战犯,他在所著的《昭和的动乱》一书中提到他在巢鸭监狱与东条英机谈论战败原因时,东条说道:“与一国命运休戚相关的首相,竟无权过问军队的指挥,这样的国家能取胜吗?统帅部又分为陆军和海军,各自为政,很难合作。中途岛的失败,在一个月后才通知我,而且始终不知道详细情况。这样,直到最后仍没实现作战上的完全统一。

让陆军和海军的怨恨进一步加深的还有石油问题。由于日军在对被占领地区的石油分配是按照谁先占领谁管理的原则,这就让陆军占有了远远超过海军的油田以及炼油厂,以荷属东印度为例,该地的石油资源陆军就占有了85%,海军的拥有量自然少得可怜。

海军对石油的需求量远远大于陆军,对这样的结果极为不满,双方因此又产生了激烈的争斗。气急败坏的海军甚至对陆军发出威胁,如果不分给海军更多的石油,海军就要扣留陆军的油轮。为了平息两者的争斗,日本政府成立了一个陆-海军石油委员会来分配石油,但毫无作用,因为双方根本没把这个委员会放在眼里,更不会听从它的任何分配政策。

石油短缺对海军的打击是致命的,在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中,附近的一支日本舰队就因为燃料不足无法前往支援,而在后来的莱特湾战役中,正在本土的日本战列舰“伊势号”和“日向号”受命紧急赶去增援,同样还是因为燃料不足没能及时赶到。

让两个军种无法协调的还有作战地区权力分配不明确的原因,双方都认为对方控制的地区与自己无关而漠不关心。1944年6月塞班岛失守,同盟新闻社的记者加藤高明在文章中分析失败原因时写道:“分配给海军的舰只数量不足以守卫这一地区,而陆军提供的支援不仅不够,而且还三心二意。”

对于陆军与海军之间的矛盾,首相东条英机根本无法解决,他的陆军大将身份加深了海军的抱怨,认为他在物资分配方面偏向陆军,这就使两个军种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敌意越来越深,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不同军种之间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争斗在很多国家都不是新鲜事,不过达到日本陆军和海军这样的程度还真是少见。连天皇裕仁都为此迷惑不解,曾问过他的侍卫官:“难道海军和陆军之间真的水火不容吗?如果他们之间存在摩擦的话,那我们就难以赢得战争的胜利。

连裕仁都看清楚了的事情,可日本陆海军的将领们愣是没看到,就算盟军已经步步逼近本土,国家已到生死存亡的时候,日军这条双头蛇的两个脑袋还为在陆上还是海上与盟军决战,由谁来指挥决战争斗不休,最终还是因为美军扔下原子弹、苏军进攻东北打中了这条蛇的七寸,为两个脑袋的争斗画上了句号。

user avatar

萨马海战,塔萨法隆格海夜战里,执行“东京特快”任务过程中,田中舰队被美军发现。田中舰队只有8艘驱逐舰,被美军第67特混舰队(4艘重型巡洋舰,1艘轻型巡洋舰,6艘驱逐舰)盯上。威武的田中将军抛下了补给,利用高超的战术素养大败美军舰队,取得了塔萨法隆格海夜战的胜利。


当然,因为抛弃了补给,将军成功饿弊了瓜岛上大批陆军马陆。但是!和IJN的伟大胜利比起来,死几个低等的陆军马陆算什么事情!

user avatar

在815投降之日自杀“谢罪”的陆军大臣阿南惟几的遗言“一定要斩杀米内”。陆军大臣死前都想着怎么砍死海军大臣。

user avatar
二战之后,日本天皇裕仁在《昭和天皇独白录》之中,曾认真总结了日本战败的原因,其间他曾反复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陆海军之间关系恶劣。
在他看来,陆海军之间的互斗,严重影响了相互之间的作战协同,对战争的走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世界军史里,因各军种之间差异而产生的不和、竞争等对立关系,在军队演化过程当中,十分常见。



然而像二战时期,日本这种海、陆军尖锐对立、相互拆台的情况,确实相当罕见而又奇葩。

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蒋百里就曾经评价过日本军队内部的矛盾现象:

“日本陆军的强,是世界少有的,海军的强,也是世界少有的,然而,两个强加在一起,却成为了弱。”

在描述陆、海军之间的矛盾锦集之前,咱们先简单介绍下,这俩军种相互看着不爽的原因。

历史积怨

咱们都知道,日本的天皇最后是通过“倒幕运动”,才最终走到了历史的前台,然而,当时的日本天皇手中并没有多少军队,全靠着下面的一群强藩小弟们支持,才最终得以扬眉吐气,当家做主。



因此,当德川幕府轰然倒台之后,那些立下大功的强藩们,自然成为了新政府的重要元老。当初参加倒幕的强藩主要有四个:长州藩、萨摩藩、土佐藩以及肥前藩

但是后来随着土佐、肥前两个势力的不断衰弱,明治政府内的主导势力,便只剩下了长州藩和萨摩藩两个强藩。

而这两个强藩之间,那可是有着血海深仇的。

早在元治元年(1864年),面对洋人入侵局面,持尊皇攘夷观念的长州藩(保守派),主张武力解决外国人对日本的经济侵略等问题。

但萨摩藩却在前不久,刚刚经历了“萨英之战”,战败赔款的耻辱,让萨摩藩深知当时的日本确实干不过欧美列强,因此它对长州藩的激进观念,并不认同。



随后,在“池田屋事件”(长州藩激进人物被捕杀)的刺激之下,长州藩内部激进势力开始召集军队,入京清君侧,并在京都与会津藩、桑名藩的军队发生了激战。

原本长州藩的军队一度占据上风,但不久,把守乾门的萨摩藩军队闻讯赶来,并投入了镇压长州藩的行动之中,使得战局迅速逆转,长州藩军队最终不支败北。

随后,主张出兵的长州藩藩士们被迫纷纷自杀谢罪,长州藩在朝廷的打击之下,最终向幕府投降屈服。

双方自此算是结下了难解的梁子。

而日本军队里面的陆、海两军的背后,却恰恰正是这两个强藩,您说,他俩能对付得了吗?

更何况,后来日本军队的制度,也间接造成了双方谁也看不上谁的现实。

制度奇葩

咱们都知道,打仗历来讲究一个协调一致,然而,日本军中的二元制度,却使得海、陆两个军种,相互之间互不妥协,成为了一个很现实、又解不了的问题。

日本天皇也知道海、陆军之间不对付,因此在最初军队构架理念当中,他所设想的完美构成是:

天皇下面设立直属天皇额参谋本部,而其下的分支陆、海军部则统一由参谋本部的掌管、调度。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深受“陆主海从”的陆军方面,对于双方对等的地位,一直耿耿于怀,双方的博弈也在后来发展过程当中,愈演愈烈。



1893年,日本出台了《战时大本营条例》,这里面规定:

战时,参谋总长不仅拥有陆军的军令权,还掌控海军的军令权。

而参谋总长的设置却在陆军之下,也就是说,战时,陆军说了算,海军打辅助。

当然,条例这种东西,在固执的权力面前,也不一定好使。为了平息海军方面的不满,在战争发生之时,日本政府方面,往往会协调双方精英,共同担任海陆军司令,以促成双方和谐融合、友好相处。

条例的约束加上政府的和稀泥,原本海军也就忍了,但随后爆发的甲午之战,却让日本海军彻底膨胀了。



陆军,你瞅瞅来!

甲午之战日方的胜利,使得表现出色的海军开始有了和陆军叫板、向政府叫屈的勇气,朝野上下,“陆海对等”呼声,不绝于耳。

为此双方军事大臣们纷纷上奏天皇,要求天皇给个说法,陆军提出《战时大本营编制》,而海军则提出《战时大本营条令》,双方自然是怎么对自己好,怎么来。



最终,在天皇的裁决之下,日本政府最终对先前《战时大本营条例》进行了修改,条例里面规定了一条重要变更:

“参谋总长及海军军令部长为各自的参谋之长,参与最高统帅部军事机密事务的处理。”

这便使得日方在战时,陆、海军队各自的军令部门,保持了最大程度上的相互独立、对等,双方制衡削弱、互相脱钩,海军跟陆军之间,再也不用强行拧在一起了。

也正是这种陆海二元制的形成,最终导致了二战时期,日本军队在战场之上,发生了形形色色的奇葩事件。

陆海奇葩矛盾锦集

抢占青岛

1938年1月,日本华北方面军调集军队进攻青岛,鉴于青岛的重要战略位置,日方还专门派遣了一个海运基地建设队前往青岛,打算在青岛建立一个陆军基地,方便以后运输兵员、战略物资。

然而,还没等这个建设队到达青岛,1月10日,海军方面提前登陆青岛,随后在青岛境内各个重要建筑之上全部张贴“海军管理”,一天之内,青岛全部军用物资、建筑、战略要地全部归入海军名下。

陆军一路急行,到达青岛之后,才发现,没自己什么事儿了。

随后,双方因为青岛的归属权问题,互相责骂,这事儿一直闹到了东京大本营,最后在双方高层的调解之下,才勉强达成了合作协定。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后面的更精彩。

互相隐瞒战争信息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之后,日本损失四艘航母,以惨败告终,对于战败的消息,海军方面选择不告诉陆军。



作为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同时兼任陆军大臣的东条英机,事后无奈地吐槽:

“自己被告知中途岛战败,是在事后一个月的时候,而且详细情况至今不得而知。”

1942年8月,美军攻占日本海军占据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抵挡不住的日本海军,最终不得不向日本陆军求援,而直到这个时候,陆军方面才知道,日本先前占领了瓜达尔卡纳岛,而且还在上面秘密修建了一个军事机场。

想想陆军攻击东南诸岛之时,一直不知道航线下面还藏着一个自己的军事基地,那种不爽,可想而知。

陆军造船,海军造坦克

鉴于运输、海上协作的需要,日本陆军客观上需要海军的协同作战,但面对海军的傲娇,日本陆军最终选择了,我自己来。

海军有造船厂,我也要有,海军有航空母舰,我仿着也要来,海军有潜艇,我也要做。

就这样,陆军在海事方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最终走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日美开战之前,海军船舶总吨位只有150万吨,而同时期的陆军方面的船舶总吨位已经达到了210万吨,其中麾下还拥有“神州号”、“秋津丸”、“熊野丸”等一系列类航母舰船,以及大批潜艇。


秋津丸

面对日本陆军越来越多样化的发展,海军方面也开始了“登陆计划”。

因为在进行攻防战之时,单凭船只的火炮攻击,无法完成有效攻防。

因此,刚开始,海军方面是打算让陆军帮忙搞一下陆地上的进攻,然而陆军方面却示弱,我坦克少,这活儿,真干不了。

一看陆军撂挑子,海军方面也发了狠,自己开始了火炮、坦克的研究,并自行研发了“特二内火艇”两栖坦克、九三式装甲自动车等一系列陆式装备。

这种内卷,最终在飞机上,达到了巅峰。

一式两份,造飞机

对于飞机来说,日本陆军和海军都有需求,按说大家一起买不就得了,可人家俩偏不。

日本陆、海军方面在研究飞机的过程中,同时需要一款水冷活塞发动机,双方互相技术保密,最终导致了两者分别在德国两家公司,花了两份巨额专利钱,购买了同样一种试验发动机,用于研究,而且事后,双方还互不通告研究结果。



更奇葩的是,负责给日本海、陆军制造飞机的三菱公司,在制造飞机之时,还将工厂的土地、厂房、原材料、人员、机器都一式两份,厂内人员之间,也相互保密,不同团队,在飞机制造方面不得技术沟通。

为了防止双方飞机互通,海军飞机和陆军飞机操作方式还不一样,彼此的飞行员互相开不了对方的飞机,而且在维修方面,海军、陆军飞机的螺丝都是相反方向,互相不能通用。

这种奇葩的做法,简直像是两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完全看不到协同一致的影子。

而且,到了大家都需要的能源方面之时,双方的关系就再也装不下去了,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资源的制衡

二战时期,日本军队对占领地的石油拥有优先分配权力,而尴尬的是,陆军方面占领的石油产地较多,但其本身对石油的消耗却远远低于海军方面。



而海军方面虽然非常缺油,但自身占领地不多,特别是石油出产地大多都在陆军占领区,这便使得海军亟需石油,但陆军方面却打官腔:

我也不富裕。

1944年6月,马里亚纳群岛的航母大战之中,就曾有一支日本舰队因为燃料不足,最终被迫停在战场附近的海岛边,眼巴巴看着己方的舰队挨揍,却无法上前支援。

对于陆军这种故意卡脖的情况,海军方面甚至一度扬言,再不给自己石油,就要扣下所有发往日本的油轮。

而日本陆军方面对此的反应是,嗤之以鼻,爱咋咋地。

综合上述,日本陆、海之争,从历史上来看,是长州藩和萨摩藩之间的世仇纠葛;而从制度上来看,二元制的现实,使得双方互不统属,造成相互看不上的尴尬;从陆海思想上分歧,也使得双方徘徊在“北上”、“南进”战略之间,难以达成共识。

这种分歧直到日本战后,通过军事教育,才从根源上缓和、淡化了军种对立的矛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