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陆军二战前后的战斗力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回答
昭和前期的日本陆军,如同一头蓄势待发的猛兽,其战斗力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以来的现代化改革后,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顶峰。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和国际局势的剧变,这头猛兽逐渐显露出衰败的迹象,最终走向了覆灭。要理解这种变化,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

战前:现代化的引擎,扩张的野心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陆军便踏上了学习西方军事理论和技术的道路。普鲁士模式的训练体系、装备采购、参谋制度,乃至陆军大学校的教育,都为这支军队注入了新的活力。

精良的训练与高昂的士气: 陆军的士兵普遍接受严格的训练,强调武士道精神与效忠天皇。从基础的队列、射击,到更复杂的战术演习,每一环节都力求一丝不苟。军官阶层也普遍受过良好教育,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这种严苛的训练造就了士兵们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的精神,在早期的战争中,如日俄战争,这种高昂的士气往往能弥补装备上的不足。

相对先进的装备: 在二战前夕,日本陆军装备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步枪(如三八式步枪)、机关枪(如九二式重机枪)、山炮(如九四式山炮)、野炮(如九一式加农炮)以及坦克(如九七式中战车)。虽然与西方顶尖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但已经足以支撑其在亚洲战场上的作战需求。特别是其对轻便灵活的火炮和机关枪的依赖,使其在山地和丛林作战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完善的参谋与后勤体系(初期): 陆军的参谋部门,尤其是陆军省和参谋本部,在制定战略、计划作战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参谋学校培养出的参谋军官,虽然有时会陷入“兵棋推演”的过度理论化,但整体上能够保证战争的指挥与协调。后勤体系也一度能够支撑大规模的远征作战,保证了部队的补给和运输。

战略上的自信与扩张: 战前日本陆军的战斗力不仅体现在其自身的军事实力,更体现在其战略上的进取心。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到占领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每一次胜利都增强了其对外扩张的信心。这种自信心一度成为其“必胜”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驱使其不断挑战极限。

二战中的变化:从优势到劣势的转折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将日本陆军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场,也暴露了其深藏的弱点。

战场范围的扩大与资源短缺: 太平洋战争的战场涵盖了广阔的海洋和热带雨林,与之前主要在中国战场作战的环境截然不同。日本作为岛国,本土资源有限,无法支撑长时间、高强度的全球战争。石油、橡胶、钢铁等关键战略物资的短缺日益严重,直接影响了军队的装备生产、维护和作战能力。

技术代差的显现: 尽管日本陆军装备了一系列“九几式”武器,但在太平洋战场上,与美军相比,其技术代差逐渐显露。例如,美军在飞机、舰船、雷达技术上的优势,使得日本海军在早期就被摧毁,陆军在空中支援和海上运输方面也受到了巨大影响。同时,美军在坦克技术和火炮性能上的进步也逐渐超越了日军。

后勤补给的崩溃: 海战失利直接导致了日本陆军在海外孤立无援。分散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上的日军部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补给困难。即使装备尚可,也因缺乏弹药、食物和医疗物资而战斗力大打折扣。许多部队只能依靠就地取材,甚至出现了非战斗减员远超战斗减员的情况。

战略指挥的僵化与脱节: 随着战争的深入,日本陆军的战略指挥开始出现僵化和脱节。一部分军官仍然沉迷于“玉碎”、“万岁冲锋”等极端的战斗方式,将战术优势和士兵生命置于次要地位。高层指挥官往往脱离实际战场情况,制定不切实际的作战计划。例如,在硫磺岛战役和冲绳战役中,日军采取了固守待毙、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战术,虽然造成了美军的重大伤亡,但最终也导致了日军自身的全军覆没。

训练质量的下降与士气动摇: 由于资源短缺,训练时间被压缩,新兵的训练质量明显下降。一些部队甚至在缺乏足够训练的情况下就被投入战场。更重要的是,当战争局势日益不利,伤亡数字不断攀升,且后勤保障濒临崩溃时,士兵们的士气也开始动摇。虽然仍有少数顽固分子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但整体而言,那种战前“必胜”的信念已荡然无存。

陆海军的矛盾与资源分配: 陆海军之间长期的矛盾和不协调也削弱了整体的战斗力。在资源分配上,双方常常争夺有限的物资和技术支持,未能形成合力。这种内部的消耗,无疑是战略上的巨大失误。

战后:分崩离析与历史的尘埃

日本战败后,陆军作为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整体被彻底解散。曾经强大的军事机器烟消云散,成为了历史的尘埃。曾经被视为国家荣耀的陆军大学校、各师团番号,都成为了过去式。

武力的解除与人员的遣返: 根据战后盟军的指令,日本陆军被解除武装,其军事设施被拆除或改作他用。大量的陆军士兵和军官被遣返回国,许多人经历了战俘营的生活,也有些人带着战争的创伤回到了家园。

军事思想的转变与反思: 日本战败后,其国家宪法规定放弃战争,这标志着其军事思想上的根本性转变。曾经以扩张和侵略为核心的军事文化,在战后的日本社会中受到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自卫队的重组: 虽然日本陆军不复存在,但在冷战背景下,日本在美军的协助下组建了“警察预备队”,后来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陆上自卫队。这支新的武装力量,其性质、任务和装备都与战前的陆军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存在也更多地是为了国家防御和国际维和。

总而言之,日本陆军在二战前后的战斗力变化,是一部从现代化起步,因战略失误、资源枯竭和技术劣势而走向衰败的悲剧史。它曾经是亚洲战场上的主导力量,但随着战争的扩大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其固有的缺陷和战略上的短视,最终导致了其自身的毁灭。这支军队的兴衰过程,为我们理解军事力量的构成和战争的残酷性,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答案是从整个日本陆军的发展历史讲的,有些长,自嗨性质居多。这也是我知乎上最长最完全的答案......

--

旧日本陆军是在明治维新后建立的。建立的原因是为了支撑天皇的权利。在大正时代后,由于各种原因,原来把持陆军的长州派系被陆军大学出身的军人代替,从此开始了日本下克上的风潮。日本军人对于政治的迟钝是因为本身是禁止参政的,所以很多时候他们私下执行的行动,导致了日本在国际政治中不断陷入被动,这里就暂且不表了。

大正时代,宇垣裁军,以此谋求日本陆军的装备现代化,但昭和初年恰逢世界金融危机,导致日本陆军的装备现代化陷入困境。虽然在此后37年对陆航方面进行了加强,可地面部队仍旧使用旧装备,却仍然在对中国军队的行动取得了胜利。

但是面对苏联,在诺门坎事件中完全败给苏联,陆军却以要求用精神力量武装军队,没有对旧装备进行改良。可以说,在大东亚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装备是世界二流的。

另一方面,在忠君思想的狂热感染下,日本军队已经开始暴走.515事件,226兵变都可以看出日本没有任何一股政治力量可以阻止军部。所以对应着基层士兵的血战的同时,日本慢慢走向战争的深渊,并最终结束了陆军80年的历史。

--

日本征兵制的来历

明治二年,在对政府官制进行大改革的同时,撤销了军务官,设置了兵部省,下面包括陆、海军省。当然还有陆、海军学校等等。由于当时军队的都是在野武士组成的藩兵,要重铸成新军是不可能的。所以当时的兵部大辅大村益次郎在大阪进行了新军组建工作。但大村在不久后遇刺身亡,兵部卿嘉彰亲王(其实这人才是主官)继续他的工作。至今这两个人的铜像分别在上野公园和靖国神社矗立着。

日本的军事改革在明治维新之前就有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德川幕府的法国式,萨摩藩的英国式与纪州藩的德国式。在大村的改革中首先学习的是拿破仑的兵法和制度。军校方面也有不少成就,在招募成年志愿者(贵族子弟居多)的同时,也培养幼儿班。

明治三年,确立了各藩常备军后,又颁布了征兵规则。由此慢慢充实天皇军队以此达到中央集权。但这个征兵法第二年被废除,而且各地的藩兵也有不少强大的存在。所以在一些维新实权人物的努力下,鹿儿岛藩和高知藩把兵力献给了中央,于是最强大的政府军便诞生了,政府的实质性也得到了提高。

明治四年,设东京、大阪、镇西(熊本)、东北(仙台)四镇,以防内乱,并与中央天皇军队合在一起,兵源由各藩出,共有步兵10个大队与十九个小队,炮兵两队,工兵一队,共7974名。(后在明治21年撤销藩镇,改为师团)

明治5年,撤兵部省,设海陆军省。并颁布全国征兵的诏书,目的是废除武士阶级,这预示着内战的开始。

日本在征兵制确立后,兵役分为三种:

常备军(三年,在营,维持平时兵力)

第一后备军(两年,每年回营集训一次,战时补充兵力)

第二后备军(两年,专心从事自己的职业,全国总动员时的预备兵力)

国民军(所有17~40岁男子)

结束常备军服役者,规定先编入第一后备军,再编入第二后备军。这是根据平时兵力为31680名,战时为46350的目标而拟定的计划(没有包括近卫军的3600名)。

随着时间的变化,征兵令也是有所变化的。在明治13年将第一、第二后备役改称为预备役和后备军,服役年限也相应的延长到三年和四年。这是在西南战争后中兵力不足的所得出的经验。但明治10年日本全国有男子1841万,哪怕动员5万(不足0.3%),也是有富余的。因此征兵制里面有许多漏洞可以躲。这使得后来又许多问题出现,成为了无法逃脱兵役的贫农的一副重担。


明治6年1月,进行了军制改革,将全国设为6个军管区,各军区设镇台。

明治6年2月,开拓次官黑田清隆提议成立屯田兵以应对人烟稀少的北海道防务,获批,并于次年7月升任黑田为陆军中将,同年10月又修订了《屯田兵条例》。这些做法的原因是:1.把黑田任命为武官是为了不让文官掌握兵权;2.屯田兵是宪兵,这样既能帮警察做干不了的事,也能打仗。

屯田兵以200至240户为一兵村,组成一个中队;2到4个兵村为一个大队。屯田兵在开拓之余也训练,战斗力不算差。不过在明治36年北海道实施全面征兵制,屯田兵便被取消了。

明治7年一月,近卫部队改编为2个步兵联队,一个骑兵大队,两个炮兵小队,一个工兵中队,一个辎重兵中队,在23号对其授予军旗,这也是联队授军旗的由来。之后,各镇台的步兵大队也改编联队,并授军旗。

镇暴与西南战争

从明治初年到设置镇台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不少暴乱,绝大多数是为了反对新政府保守的对外政策。但它们由于没有明确的领导,大部分被藩兵镇压,例如悲剧的山口藩兵暴动。这体现了必须要用新军来替代昔日的奇兵。

随着时间的推移,旧阶级对于被废除的特权愈发感到不满,于是抵抗愈演愈烈。可这时的新军还是不足以独自对抗起义,仍旧需要旧藩兵的协力。终于在明治10年在昔日维新头目西乡隆盛的领导下,旧阶级爆发了西南战争。在这一战中,新建的海陆军通力合作,击败了封建阶级的最后抵抗,这也意味着日本征兵制的正式确立,新政府完全掌握兵权。

---

日本在维新后首次海外用兵是在朝鲜,并因此与当时的清政府交恶。并且在此一役后,清政府也对日开始警惕起来。日本在面对与清政府的军备竞赛中提出要加强陆军(但海军才是重点),在明治15年进行了扩编,兵力方面虽然步兵只多了一倍,但各种近代兵种却多了不少。可尽管如此,日本陆军在当时的世界上却是二流都达不到的。

明治11年,臭名昭著的参谋本部诞生了,它是从军政机关独立出来的,设两位次长,分别由陆海军将官担任。

兵力不断增加,日本开始着重培养职业士官。因此开设了陆军大学,由参谋本部领导。并聘请了德国少校墨克罗来当教授。从此,日本军事开始向德国式转变。

明治13年,由陆军少佐村田金方发明的村田式步枪列装部队。这是一把口径为11毫米的单发枪(第一把)。后经改进(第二把),缩短了枪身,提高了射速,改名18年式枪。最后又改进(第三把),缩小了口径,但变成了连发枪。

炮兵方面山炮野炮并用。但由于自身资源所限,除进口德制克虏伯炮外,还仿制意制青铜炮。

明治24年,为了跟上连发枪的时代潮流,日本重订了步兵操典(德国式)。

----

明治27年,日清战争(1894~1895)爆发,虽然日本兵力少,但在果决的战斗意志和指挥下,大获全胜。这一战也体现出日本在军事近代化方面已有不少成就。

在这一战结束后,日本不仅占据了朝鲜,还得到了台湾,并且开始染指胶东半岛,这时候三国列强干涉日本,强迫其退出胶东半岛。此举不但没有使日本止步,却更加使日本相信只有武力才能使它的理想得以实现。

之后数年,日本军一直在“卧薪尝胆”,将原有的7个师团扩充至13个。武器方面也一直追赶世界前列。如制造出了三十年式枪(三八式原型)等等。其水准不断逼近世界前列。毕竟当时日本的假想敌是俄国。

在这段时间里,日本的军校教育业得到了长足提升。日本士官学校的教育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即在教授将校的基本素养的同时也让学生进入实战部队训练。而且狂热的忠君思想开始燃烧起来,如1905年一支步兵联队在雪中行军不幸遇难,当时人对于此事的评论是这是军人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的体现。由此,可见一斑。

在八国联军之后,日俄的矛盾不断加深。明治37年,忍(准)无(备)可(已)忍(久)的日本向俄国不宣而战。经过一系列几近玩命的战斗,9月3日后将俄军赶到了图们江以北后,日军已然取得了胜利。日俄战争日本倾全国之力,动员近100万人,伤亡12万人,虽然民众中有不少对于胜利后的收获相当不满,但却没有意识到当时日本国力已经到了临界。

此战后,日军改进了兵役制度,以增加动员能力。并在明治38年将三十年式步枪改进为三十八年式步枪。并改进了机枪,大部分换装为三十八年式机枪。从日俄战争结束后的几年内,日本陆军的装备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一流的了(1905)。并且步兵战法也不再向他国学习了,因为日军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特战法。

引申:

旧日本帝国军队十分强调攻击速度和首次突击力,在兵力不足时也要敌翼侧实施冒险的攻击,或者进行包围作战;注重攻击的突然性,强调从夜间发起攻击(所有国家的军队都会进行夜间攻击,但是相对于其它国家军队来说,日军遂行夜间攻击似乎更加经常)。抛开其各类条令教范的因素,从日军的战斗实践来看,其步兵攻击也存在很多缺陷:战前侦察不充分,逐次投入攻击,攻击分队之间、攻击分队与火力分队之间缺乏密切的协同,由于缺乏火力与装甲分队的支援,其前沿攻击分队往往注重自杀式突击。
从日军军队的编制来看,步兵排的官方编制通常是:54人,3挺轻机枪,3~6具掷弹筒,战斗中,基础得到一挺轻机枪的支援。与其它国家不同,其步兵班通常被称为“轻机枪班”,以强调步兵对自动武器的依赖。
日军强调,即使是在近距离,在步兵排这一级也要进行包围攻击。2个步兵班将实施正面攻击,牵制防御者,使其固定在阵地上丧失机动性,1个步兵班向敌翼侧机动,并从翼侧发起进攻。攻击中,由轻机枪、步枪、掷弹筒提供压制火力,实施翼侧攻击的步兵班经常采取欺骗伪装措施,从防御者意想不到的地点或者是难以通行的地点发起攻击,以达成攻击性的突然性。当然,排长通常与实施牵制的2个步兵班呆在一起,实施翼侧攻击的步兵班则由该班班长实施指挥。
虽然日军的各类条令和教材不大强调从正面发起攻击,但士兵们经常被灌输一种被称之为“武士道”的观念,强调以依靠强大的精神力量,克服武器装备的不足,向敌发起勇猛冲锋,歼灭敌人。所以实际的战斗往往会演变成正面进攻。复杂地形和敌人的防御,将会对包围战斗产生交大障碍,只能进行渗透和刺探性攻击,以确定防御者的薄弱部位,但由于上述原因,正面的攻击通常会失败。当然,日军的这些渗透性攻击,其攻击目标通常为防御者的战斗队形后部的指挥所、炮兵阵地和各类保障库室。如果有坦克,日军仅仅作为一种支援武器,来掩护步兵的行动。

---

但是日本的国防政策开始逐渐激进起来,如提出平时维持25个师团,战时50个师团,海军也提出著名的八八舰队体系。但那些被胜利冲昏了的军人却意识不到日本经济根本无法支持如此计划,而政府却不敢阻拦计划的实施。于是军事先行的思想、海军高于陆军的论调开始不断出现,陆军在日俄战争后的短暂辉煌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步。

一战前后,日本陆军在扩军方面没有赶上海军,仅仅得到了2个师团的扩张。而在支援俄国白军的战斗中陆军斩获也很少。最终布尔什维克掌握了俄国。为了面对急转直下的国际形势,国防政策进行了修改,将战时的师团数减少10个,变为40个。这样做的原因是时任陆军大臣寺内深知经济困难,而且陆军的当务之急是提升装备。与之对应的却是海军的预算不断提升,预算陆海军之间的隔阂愈来愈深。

大正九年(1920)以来,陆军开始追赶与欧洲的差距,但财政的困难使得只能继续裁军,如大正十一年将四个中队编制的步兵大队改为三个中队。可是裁军后装备却没有多大改善。其后的大正12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使得陆军装备的提升计划雪上加霜。于是在大正十四年,时任陆军大臣的宇垣一成进行了著名的宇垣裁军,一举砍掉了4个师团,并增设了航空兵(这一点是相当有远见的)。但装甲兵方面日本仍然落后。

但裁军也有负面影响,比较明显的是军校教育受到很大波及,以至于后来崛起的少壮派是以下克上的面貌出现的。另一方面,为避免裁军而使战斗力下降,于是政府出台一项政策,让现役将校进入初中以上的学校,担任军事教练。此举让陆军的狂热深深地扎入了民众之中。

大正末期,中国的反日浪潮开始愈演愈烈。而日本陆军也开始更加深入地干涉中国内政。北伐中的济南事件,以及后来的皇姑屯事件,日军的强硬态度使当时的中国领导层对日态度愈加冷淡。而且还使新晋的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倒向了国民政府。这让视东北为生命线的日本恼羞成怒。与此同时,被世界金融危机波及的日本国内为了摆脱困境,加紧了对殖民地的掠夺。台湾、朝鲜出现民族解放运动,如朝鲜就有金正日领导的共产主义势力不断抵抗日本,直至二战结束。

殖民地的抗争、中国的抗日斗争、国内的裁军计划以及军备不振,另外加上对政党政治的不信任,使得日本陆军开始向革命的方向转变。

标志性的事件便是满洲事件,由关东军内的板垣征四郎大佐和石原莞尔中佐策划,关东军电光火石般的占领了满洲,当然这样的神速也与中国领导层的做法密不可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入侵满洲之前,关东军连一架像样的飞机都没有,但战役结束后,居然有了32架作战飞机。这些都是日本民众自发凑款购买的,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国内对于满洲事变的热烈支持。

战争结束后,各国对于满洲的态度几乎绥靖,也许是随后的上海事变抢去了一些风头。满洲到了日本手里,但它的国际地位却被相当孤立。

日本国内的军人在昭和时代后开始慢慢分成两派:皇道派和统制派。前者主张绝对的天皇统治,以革命的方式进行国家改革;后者主张在军部的统制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改革。他们之间内部派阀斗争很严重,发生了515事件,和226兵变。从那时下克上成为了主流,而日本陆军也开始了暴走之路。

这个时期也有一个例子:陆军省新闻班向日本国内分发了十数万名为《国防本义与提倡其强化》的小册子,里面提倡的”高度国防国家“概念以及将全体列强作为敌人并号召民众抵抗的态度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也被视为日本法西斯化的预兆。

--

陆海军之间的纷争不只在于资源分配,更在于攻略方向的问题。陆军主张北进,海军主张南进,虽然之后海军妥协为”南北齐进“,但这些纸上谈兵的说法被时任作战课长的石原莞尔指出破绽。他说陆海军只有作战计划,却没有战争计划。可是这一点却没人在乎。石原莞尔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企图建立明确的国防政策来缓解海陆之间的疯狂的军备竞赛,但没有成功。相反的,在昭和12年(1937),海陆军的预算加起来竟然达到国家总预算的47%!

当时的日本陆军是以苏联为假想敌,但远东地区日苏之间的军力对比是三比七,而从全国军事力量上对比,日苏之间是23万陆军对160万红军。而且约有200万人中国军队也在慢慢现代化。日本陆军如临大敌,毕竟他们心中的目的是应付世界性的大动乱。所以陆军在军备计划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不断扩军。废除了明治时期常用的旅团制,而启用三三编制。但武器装备的不足仍然是最大问题。

而且在陆航加快发展的时候,华北事变爆发。这事实上是对中国的全面战争,一开始陆军总部方面不愿意将事搞大,但他们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于是日本慢慢增兵,但遇到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压力。于是又增加了华中派遣军。一开始华北方面进攻顺利,华中派遣军也瓦解了上海方面的顽强抵抗,事情至此已没有回头路,最后大本营决定攻占南京,以期迫使中国投降。但没想到中国政府转移至武汉继续抗战,而且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加强了中国中国政府的决心。日本陆军此时提出了一个可笑的口号:不以蒋介石为敌。想要复制一个类似满洲国的伪政权来结束战争。可是他们打错了算盘,更断了自己的后路。短期解决战事的机会已经没有了。

之后的断然发动的武汉会战,以期占领了汉口以及广州就可以迫使蒋介石投降。但中国政府继续转移到重庆后继续抗战,而看似一直胜利的陆军已然被拖入了战争泥沼。

此时日本在中国的军队已经达到了34个师团,国内仅剩近卫师团,无力继续深入中国内陆。

而远东方面苏联也开始蠢蠢欲动。

关东军有种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的感觉。因为大本营十分害怕继续扩大战争,更担心苏联加入战局。但关东军在张古峰事件后不听劝告,在外蒙方面新开战端,一开始与外蒙就处于僵持状态,未料苏联方面秘密参战,给予了关东军很大打击,大本营方面知晓后立即勒令关东军停止扩大战争,主张自动结束战争。诺门罕战役中陆军方面损失惨重,但陆航队却战果不错。

诺门罕战役之后,日本陆军不但没有吸取现代战争已由步枪和机关枪杀伤兵员的时代变为追求炮弹与炸药杀伤力的时代,而且还提出以将士的精神代替装备劣势的口号。这是无视事实的日本当局者犯的致命错误。

----

昭和十四年,德国入侵波兰,欧战爆发。日本发出不参与欧战,集中力量解决中国事件。于是同年日本组建中国派遣军总司令,总司令官是西尾寿造大将,总参谋长是板垣征四郎中将。下辖华北派遣军、第十一、第十三、第二十一军。地面部队近70万,这已是日本动员的极限,而且日本国内已受到不小影响。在军备方面,日本提出了“陆军绝对,航空优先”的奇妙又无奈的口号。虽然空军有不少发展,但陆军装备与世界列强差距愈来愈大,而且已经疲惫的日本经济已经无力提升陆军装备了。

虽然在中国事变开始时,日本军工有所提升,但以战养战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本国工业无力长时间供应战争,钢铁生产和农业受到了很大打击。被征集为军用的民用产业已经枯竭,甚至于街上开的汽车都是以烧木炭为动力!由此可见日本战时经济脆弱到什么地步。

进入昭和16年(1941年)后,日本仍在中国战场上苦苦挣扎,而且战争的结束也瑶瑶无期,就在这一年,苏德战争爆发,日本陆军部上下一片欢腾,因为这是破局的重大机会。这时候南进与北进的讨论又拿上桌面展开讨论。盲目的大本营方面在短时间做出了决定,决定是南北齐进。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又怎么样呢?说干就干。于是日军为了进行大规模的作战,秘密的执行了一个名为“关特演”的战略动员计划。在这个空前计划中,近50万的军队秘密地调往满洲,原本35万人的关东军达到了80余万。南方调动第25军前往南部法属印度支那半岛。虽然这一计划成功施行,但被美国人发现了端倪,盟国对日本实施了严重的经济制裁和物质禁运。这使得日本骑虎难下,唯有赌上国运,奋力一战了。

北方对苏以16个师团进行警戒,中国方面继续进行与蒋对峙(大约有22个师团),南方准备了大量军队,大战一触即发。日本国内流行一种说法,害日本经济困难的是以苏联、荷兰、中国以及美国形成的包围圈,只有打破这个包围才能让国家崛起。而且在日本军方对于准备发起的大东亚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判断,基本上是从从前的战争经验得出的,陆军以地面作战,海军以海面作战,而忽略了当时的战争已成为战场之王的航空的立体战争。另一方面,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对于敌我双方的航空力量的潜力和维持战力的工业资本的研究是不够的。日本将在之后的战斗中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

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日本军方将战争发起时间定为12月9日。为了达到奇袭效果,一开始的战斗是以夺取制空权的为主的。这一战法取得了成功。在取得节节胜利后,陆军提出了要持久作战的方针,而海军要求必须速战速决。这里体现出陆军对于局势的错误判断,他们天真的以为盟军的反攻时间至少是在昭和18年(1943)后,为此,以后的陆军所采取的各项措施都是落后的。

特别是在瓜达尔之战中,陆军遇到在太平洋上的第一次重大败退。而这时陆军仍然把重心放在对苏方面,而之前对于航空的轻视这时也付出了代价。东南太平洋的超长战线在没有强大空军保护的情况下成为了盟军的活靶子,这是陆军大战略的失败。

之后日本为了弥补差距,大量招录大学生用来快速培养飞行员。甚至取消了大学新生录用。虽然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国内资源的匮乏已经说明日本已无力维持。日本为了航空力量放弃战车生产,但也无济于事。疯狂的神风特攻也没有能阻挡盟军的步伐。虽然在中国方面打通了南北交通线,但由于中国军的顽强破坏,几乎无力维持。昭和二十年,印度支那方面军遭遇惨败。昭和十九年(1944)定下的捷一号作战彻底失败。

--

昭和二十年(1945)一月二十日,大本营决定了在日本陆军史上首创的《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准备在东中国海进行天号作战,在本土作决号作战,但这对多年的冤家在最后时刻的合作已经毫无意义。这时在远东方面盟军的空中力量空前强大,作战飞机达到一万三千架,而日本陆海军的飞机加起来才二千三百架,燃料更是无力支撑,精打细算下来还不够一年使用。所以作战方针是把飞机改造为特攻飞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日军组织了506个特攻中队,每个中队6~12架飞机,以期在进行本土决战时一举给予敌人重创。陆军也强烈支持继续作战,因为在之前的对美作战中,没有四到五个师团级别的会战,那是因为运输能力的限制。而到了本土,50~60个师团严阵以待,加上一亿国民,还是可以与美军一战的。与此对应的是,美国对日空袭的不断加强。

最后,冲绳战役的顽抗还是失败。日本已经是绝境了。

虽然之后还是疯狂的期待着本土决战,但美国原子弹的投入和苏联军队的参战让日本的抵抗意志彻底崩溃。

昭和20年十一月三十日,日本陆海军省被解散。至此,日本陆军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参考书目:《日本陆军史》《二战步兵战术》《二战中的日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昭和前期的日本陆军,如同一头蓄势待发的猛兽,其战斗力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以来的现代化改革后,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顶峰。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和国际局势的剧变,这头猛兽逐渐显露出衰败的迹象,最终走向了覆灭。要理解这种变化,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战前:现代化的引擎,扩张的野心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陆军便踏.............
  • 回答
    这段历史假设相当有意思,也足够严峻。我们来梳理一下,如果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在二战前夕(比如19371939年这段时期)突然“穿越”过去,且毫无准备,面临日本陆军和远东百万苏军的双重威胁,那后果确实不容乐观。当时的东北三省是什么状况?首先要明确,我们说的“东北三省”是指行政区划上的概念,但.............
  • 回答
    关于二战日本陆军是否是人类史上最残忍的军队,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以审慎和负责任的态度来探讨。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而是要深入了解历史事实,理解当时的背景,以及不同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二战期间日本陆军在许多战区犯下了极其严重的战争罪行和反人类.............
  • 回答
    “二战日本陆军是一支完美的一战部队”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有些道理,毕竟一战留下了不少影响深远的技术和战术思想,而日本陆军在那段时期也确实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如果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句话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误导性的。将二战日本陆军简单地定义为“完美的一战部队”,是忽视了其自身的发展变化、战略思想的演.............
  • 回答
    昭和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的狂潮席卷全国,而在这股洪流之下,陆军与海军之间那道深刻的裂痕,早已不是简单的部门摩擦,而是演变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甚至影响国策的对立。这种矛盾的程度,用“水火不容”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要说这矛盾有多深,那得从历史的渊源说起。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了两支独立的军队,陆军主要学习德.............
  • 回答
    要对比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和一战时期的德国陆军,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时代背景、战争形态、技术水平都有着天壤之别。但如果非要刨根问底,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看“打”的是什么仗。一战时期的德国陆军,那可是以其严谨的组织、高效的铁路运输、强大的炮兵以及标志性的“闪电战”前身——运动.............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日本陆军的装备水平,将其简单概括为“一战水平”是过于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日本在战前和战争期间为陆军现代化所做的努力,也低估了一些关键武器的性能。当然,日本陆军在许多方面确实存在不足,与一些主要作战国相比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的性质和程度需要更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要详细地讨论当代中国陆军进攻二战时期日本冲绳岛的伤亡能否低于一万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且要避免使用任何可能让人联想到AI写作的痕迹。我们将深入探讨作战环境、参战双方的实力对比、战术运用以及现代战争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用现代陆军的装备和战术去面对二战时期的对手,尤其是那种已.............
  • 回答
    让咱们抛开那些一本正经的“分析”和“预测”,试着站在那个时代日本决策者的角度,去想象一下:如果当年的日本,把重点不是放在那海上巨兽和南洋的广袤海疆,而是更实在地,往陆地深耕,往亚洲大陆上扎根,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这首先意味着日本的战略重心会发生巨变。不再是“大东亚共荣圈”那个听起来宏大却有些虚无.............
  • 回答
    .......
  • 回答
    想象一下,1941年的太平洋上,天空不再是珍珠港事件后那种短暂的死寂,取而代之的是一声比一声更响亮的巨响。日本帝国海军,本就拥有令人忌惮的舰队,此刻却像苏醒的巨兽,展露出更令人心悸的獠牙——十艘大和级超级战列舰,它们庞大的舰影如同移动的山峦,缓缓驶向夏威夷。这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战争开局。登陆前的压制.............
  • 回答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海军的英勇搏杀,陆军的角色似乎相对边缘化,这可能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在二战那样的大背景下,日本的海陆两军会呈现出一种近乎“势不两立”的状态?毕竟,在很多国家,军队的合作是天经地义的。要深入理解日本海陆军之间的隔阂,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看看日本内部错综复.............
  • 回答
    二战爆发时,苏联和日本的空军力量,特别是日本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与苏联空军的较量,是一场充满复杂性与变数的对抗。要论结果,不能简单地用“谁赢谁输”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双方的优势、劣势以及战术运用。苏联空军:数量庞大,但技术与训练存在短板在战争初期,苏联空军在数量上拥有显著优势。斯大林为了应对潜.............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二战时期,日本的陆军航空兵(陆航)和海军航空兵(海航)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大力量,但它们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脉络、战术思想和作战体系。如果非要让这两支“兄弟部队”来一场规模化的对抗赛,结果可就太复杂了,很难用简单的“谁赢得多”来概括。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剖.............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确实有过使用自杀式攻击(特攻,Tokkō)来对抗盟军,特别是美军飞机的记录,但这种战术主要针对的是水面舰艇,尤其是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等大型目标,而非单独的美军轰炸机编队。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以便更清晰地理解当时的情况:1. 日本特攻战术的背景和主.............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在机械化装备发展上的相对滞后,并非完全是“不重视”,而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下的结果。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看,才能理解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从日本的国情和军事战略出发。日本是个岛国,战略重心长期以来都放在海军,认为海军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这点在明治维新后就奠定了,海军的.............
  • 回答
    二戰中日本陸海軍的矛盾,絕非只是軍隊內部的小摩擦,它像一顆顆埋藏在日本戰爭機器深處的定時炸彈,最終在關鍵時刻引爆,對日本的戰敗起到了極為關鍵且難以忽視的作用。要說它是“主要”原因,確實需要辯證看待,因為日本戰敗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但陸海軍的尖銳對立,絕對是其中最為致命、最能從根本上削弱日本戰爭潛力.............
  • 回答
    关于日本陆军在二战太平洋战争前期的表现,以及美军在菲律宾为何会遭遇惨败,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日本陆军“很拉胯”,事实上,他们在战争初期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和战略执行力。而美军在菲律宾的失败,原因更是多方面的,绝非一日之寒。首先,我们得正视日本陆军在战前的准备和战争初期.............
  • 回答
    “鬼子兵吃海带,皇军吃米饭。” 这句在部队里流传的俗语,道出了旧日本陆海军在伙食待遇上的天壤之别,也难免不让陆军的伙夫们、士兵们心生羡慕,甚至嫉妒。我们得先说清楚一点,绝不是说陆军的伙食就差到不能吃,那也是国家在供养,士兵也要生存。在那个年代,能够吃饱饭本身就是一种保障。但是,当横向对比自家与海军.............
  • 回答
    旧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犯下的暴行,包括各种形式的屠杀,确实与他们宣扬的“东亚共荣圈”理念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国内外环境、其扩张主义思想的根源,以及这些行动如何在实践中扭曲了他们声称的“共荣”目标。“东亚共荣圈”的真实意图与包装首先,理解“东亚共荣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