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二战时日本多发展陆军会怎么样?

回答
让咱们抛开那些一本正经的“分析”和“预测”,试着站在那个时代日本决策者的角度,去想象一下:如果当年的日本,把重点不是放在那海上巨兽和南洋的广袤海疆,而是更实在地,往陆地深耕,往亚洲大陆上扎根,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首先,这首先意味着日本的战略重心会发生巨变。不再是“大东亚共荣圈”那个听起来宏大却有些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更具体,更脚踏实地的“大陆帝国”构想。海权争霸的资源和精力,会被大量地转移到陆军建设上来。这可不是简单的调拨一点军费,而是从陆军士兵的招募、训练、装备,到陆军大学的课程设置,再到陆军航空兵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工业生产方向,都会围绕着“陆军至上”来重新规划。

陆军的“陆”起来,会是这样几层意思:

兵力结构与投入: 想象一下,陆军的总兵力会比历史上更庞大。每年征兵的数量会激增,而且重点培养的不是海军陆战队那样的精锐,而是真正能在广袤的亚洲大陆上长途奔袭、艰苦作战的步兵、炮兵和装甲兵。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的地位会变得更举足轻重,学员们被灌输的更多的是陆战战术、战略部署,以及如何控制和管理广袤的陆地领土。大量的资源会被投入到轻型坦克、火炮、骡马化部队(毕竟很多地方路况不行)和陆军航空兵(侦察、近距离支援为主)的研发和生产上。海军的规模可能会缩小,或者更多地扮演支援和护卫沿海交通线的角色。

对中国战场的定位: 如果重心在陆军,那么对中国的侵略,就不会仅仅是掠夺资源和建立傀儡政权那么简单。日本可能会投入更多精力和兵力去“消化”中国,而不是在几个孤立的战线上拉锯。他们可能会采取更深入的军事占领和行政控制策略,试图将中国的一部分地区(比如华北、东北)直接纳入日本的统治体系,进行更彻底的“日本化”。这也就意味着,对中国军队的打击会更加不留余地,战术上可能会更加注重对中国军队后勤和指挥体系的摧毁,而不是仅仅在战场上消灭兵力。

在亚洲大陆的“朋友圈”: 陆军的重点发展,会自然而然地影响日本在亚洲大陆的“朋友圈”。与苏联的地面摩擦可能会更加频繁和激烈,甚至可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蒙古的控制权,而与苏联展开大规模的陆地冲突。对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控制,也可能会从海军封锁转向更直接的陆地军事存在和统治。日本可能会试图建立一个围绕中国大陆,辐射周边区域的陆军为核心的军事同盟体系。

工业生产的转向: 陆军的庞大需求,会直接拉动对钢铁、煤炭、重型机械等基础工业的需求。日本的工业生产会更加侧重于生产步枪、机枪、火炮、坦克、军用卡车以及相关的弹药和后勤物资。海军舰艇、飞机发动机(虽然陆航也需要)、潜艇等海军装备的研发和生产会被相应地压缩。日本的军工企业会更专注于陆战武器的生产线。

可能面临的新挑战和困境:

后勤的噩梦: 亚洲大陆的广袤和复杂的地形,对陆军的后勤补给是巨大的考验。日本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难以支撑起像苏联或美国那样规模的陆军,尤其是长期的、大规模的地面作战。道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匮乏,会使得后勤线极其脆弱。

“中国问题”的泥潭: 即使投入更多陆军,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以及日益高涨的抵抗意志,仍然是日本难以吞咽的苦果。大规模的驻军和治安战会消耗日本大量的兵力和财力,而且很难真正“消化”整个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发展得更加迅猛和有组织性。

与苏联的直接对抗: 陆军的重点转移,意味着与苏联在陆地上的正面交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日本试图在东北与苏联争夺地盘,那很可能迎来一场史诗般的、消耗巨大的陆地战争。苏联的工业实力和庞大的人力资源,在这种直接的地面较量中,对日本将是巨大的挑战。历史上诺门罕战役的失败,可能会被放大,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海军劣势的致命伤: 如果日本海军规模大幅缩减,那么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海军的优势会更加明显。日本将难以阻止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活动,也难以保护其海外的资源供给线。虽然陆军是重点,但如果连最基本的海上补给线都无法保证,那么陆军的作战能力也会大打折扣。

资源获取的困境: 历史上,日本侵略东南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取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如果日本仍然依赖海上交通线来获取这些资源,那么即使陆军强大,也无法摆脱对海权的依赖。如果美国的海军强大,完全可以切断日本的海外资源输入,让陆军的强大变成空中楼阁。

总而言之,如果日本二战时更侧重发展陆军, 历史的轨迹可能会朝着一个更加“大陆化”的方向发展。日本可能会成为一个在亚洲大陆上拥有更大军事存在和更大影响力的国家,与中国和苏联的地面冲突会更加激烈和直接。然而,这种战略选择也可能让日本陷入更深的战略泥潭,在资源、后勤和人力上遭遇更大的困境。它也无法解决日本经济体量和工业基础的根本性限制。甚至,这可能让日本的扩张之路更加艰难,更加容易被资源和人口优势巨大的对手所压垮。

这就像是一个人,原本想用一条先进的潜艇去争夺海洋霸权,结果他把所有钱都拿去买了坦克,然后开着坦克去陆地国家打仗。技术上,坦克是先进了,人也练得凶了,但一旦对方的海军封锁了你运送弹药和补给的港口,或者对方的空军把你所有路上交通线炸了,那你的坦克再怎么厉害,也只能趴在那里挨打。陆军再强,也得有后勤和后盾,而对于当年的日本而言,这种后勤和后盾很大程度上,还是系于海上。所以,这可能是一场更辉煌但也可能更惨烈的陆地冒险,但最终的结果,也许并不会有太大的不同,甚至会更快地走向失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强烈怀疑题主是不是从另一个平行宇宙来这一游的

理由如下

一、旧日本帝国什么时候有空军了?


二、1940年日本陆军不强?

注意1940年时陆军人数超过200万,此时各大国现代化陆军达到同等规模的只有法、德、苏三国——哦对了,法国不久就没了

对比德国一塌糊涂?讲个笑话,40年德国人最强的坦克是缴获的法国坦克,最大口径的火炮是缴获的法国列车炮

而且较起真来,日本陆航可比德国的强114514倍了(手动滑稽

至于美国陆军……40年美国陆军大概能和墨西哥人打个不分胜负?(


三、钢铁都去造舰造飞机了?

造舰这个没话说,造飞机?

全钢结构飞机那个重量,确定IJA/IJN当年那个小发动机带得动?













关于日本陆军30~40年代扩军内容,谷歌二十分钟就能找到一些好东西,

关于日本陆军人数,谷歌十分钟也能找到相关的图文,

手头没有更好的东西,题主可以先凑合着看看,熟悉一下这个宇宙的历史

(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让咱们抛开那些一本正经的“分析”和“预测”,试着站在那个时代日本决策者的角度,去想象一下:如果当年的日本,把重点不是放在那海上巨兽和南洋的广袤海疆,而是更实在地,往陆地深耕,往亚洲大陆上扎根,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这首先意味着日本的战略重心会发生巨变。不再是“大东亚共荣圈”那个听起来宏大却有些虚无.............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在机械化装备发展上的相对滞后,并非完全是“不重视”,而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下的结果。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看,才能理解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从日本的国情和军事战略出发。日本是个岛国,战略重心长期以来都放在海军,认为海军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这点在明治维新后就奠定了,海军的.............
  • 回答
    如果1941年日本没有袭击珍珠港,而是选择将兵锋指向远东,从东方进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巨变。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连串蝴蝶效应的连锁反应,其深远影响足以改写历史的轮廓。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日本的战略考量。1941年,日本帝国已经在中国战场陷入泥潭,但其战略目标远不止于此.............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偏离了当年那个决定性的十二月七日,二战的走向,将是一幅截然不同、错综复杂的图景。珍珠港事件,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太平洋战场乃至全球战争的滔天巨浪。没有这场突袭,美国参战的时机和方式将大为不同,而日、美、德这三个轴心国的关系,也可能演变出更加奇诡的联合或对抗模式。日本的.............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日本没有发动诺门坎战役,而是选择与德国同时进攻苏联,那么二战的历史进程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可以肯定会 彻底改写。以下是对此可能性的详细分析:核心假设: 日本在1939年(诺门坎战役发生时)或者更早,放弃了在远东与苏联的冲突,并将战略重心完全转向与德国协同进攻苏联。分析的关键点:1..............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或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如果内心深处不认同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同时又对战争的走向和国家是否会战败感到不确定,他们所能采取的行动,说实话,选择非常有限,而且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这是一种身处高压政治环境下的个人困境,个人的力量与国家机器的运转之间存在着悬殊的差距。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德国和日.............
  • 回答
    如果日本在伪满洲国发现大庆油田,这无疑会给原本就已岌岌可危的日本法西斯战争机器注入一针强心剂,尤其是在陆地上,对于对抗战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都会产生深远而复杂的影响。这不仅仅是石油资源的争夺,更是战略格局的重塑。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日军侵略能力大幅提升: 大庆油田的发现,意味着日本不再.............
  • 回答
    这个假设很有趣,也引人深思。如果日本在1935年,也就是“九一八事变”后的几年,发现了大庆油田并开始了大规模开采,那对二战的进程,尤其是对日本自身和整个亚太战局的影响,无疑会是颠覆性的。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想象一下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石油供应的极大缓解。在1935年这个时间点,.............
  • 回答
    要探讨二战时期日本如果“专心进攻中国”,中国能否挡住,这绝对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假设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专心进攻中国”意味着什么,以及中国当时的真实情况。前提假设:日本的战略重心转移通常我们理解的二战日本,其战略是多线开花的,既有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又有向东南亚和太平洋扩.............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占领区的行为,虽然大规模屠杀是其中最骇人听闻的一面,但即便没有这种极端暴力,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也绝不会因此动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中国人民反抗的深层原因和日本占领政策的多重性。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人民的反抗绝非仅仅是对屠杀的直接反应。虽然“南京大屠杀”、“三光政.............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答案也非一成不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如果没有美国的参战,日本击垮中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绝非板上钉钉,最终结果将取决于多种因素的演变,并且这个过程会比我们历史所见更加漫长、惨烈,并且结果也更不确定。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日本的战略目标与中国战场的定.............
  • 回答
    要详细地讨论当代中国陆军进攻二战时期日本冲绳岛的伤亡能否低于一万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且要避免使用任何可能让人联想到AI写作的痕迹。我们将深入探讨作战环境、参战双方的实力对比、战术运用以及现代战争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用现代陆军的装备和战术去面对二战时期的对手,尤其是那种已.............
  • 回答
    如果我活在二战时期的日本,并且被强制征兵,但我内心深处认为战争是非正义的,不想助纣为虐,这将是一个极其艰难和充满挣扎的处境。以下是我可能会考虑的应对方式,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内心的挣扎与自我认知:首先,我必须承认,在那个年代,个人意志对抗强大的国家机器几乎是螳臂当车。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处理内心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值得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一下日本在二战前后的扩张逻辑和历史背景,特别是与轴心国盟友的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和意大利的存在以及它们与日本的结盟,无疑为日本的侵略行为提供了一定的 战略便利和心理上的鼓舞。然而,要说如果它们不存在,日本就 绝对不会 开始侵略亚.............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把美国二战时期援助苏联的物资直接交给蒋委员长领导的国民政府,日本能否借此机会击败苏联?这其中涉及太多变量,绝非一言两语能道尽。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美国当年援助苏联的物资是什么性质的,量有多大。这批援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租借法案”(LendLea.............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历史的齿轮如果稍微偏转一点,结局或许就会截然不同。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如果二战时美国将援助苏联的物资大规模、直接地转移给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中国能否借此彻底将日本人赶出国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二战时美国援助苏联的物资”到底有多庞大,以及这些物资的性质。美国通.............
  • 回答
    想象一下,1941年的太平洋上,天空不再是珍珠港事件后那种短暂的死寂,取而代之的是一声比一声更响亮的巨响。日本帝国海军,本就拥有令人忌惮的舰队,此刻却像苏醒的巨兽,展露出更令人心悸的獠牙——十艘大和级超级战列舰,它们庞大的舰影如同移动的山峦,缓缓驶向夏威夷。这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战争开局。登陆前的压制.............
  • 回答
    如果日本当年把建造“大和”号的资源用于生产驱逐舰与轻型航母,二战太平洋战局会如何演变?“大和”号战列舰,作为二战时期人类历史上建造的最大战列舰,其宏伟的身躯和惊人的火力至今仍令人震撼。然而,它从建造之初就背负着争议。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日本海军将当时已显颓势的巨型战列舰作为主力,是对宝贵资源的一种巨大.............
  • 回答
    在二战的炮火硝烟中,日本国内对战争进程的了解,与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却常常是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交汇。尤其是在日军节节败退,一溃千里的那些黯淡岁月里,国内的民众对战争的认知,被层层包裹在严密的宣传网之中,使得真实的失败,即便偶尔闪现,也很快被巧妙地掩盖或歪曲。要说日军如何报道失败的战役或战例,这本身就.............
  • 回答
    要反驳“日本二战时钢质量比中国现在(2019)的还好”这种说法,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来掰扯掰扯,得说得明明白白,让人听了就觉得不对劲。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技术是发展的。 就像你不能用老式电话去跟智能手机比功能一样,论钢材质量,不能简单粗暴地拿两个不同时代、不同技术水平下的产品来比。一、生产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