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日本发动战争是否毫无胜算,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回答
二战日本发动战争是否毫无胜算,从一开始就是错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富有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但总体而言,从长远来看,日本发动全面战争,特别是对美国宣战,可以说是极具冒险性且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其胜算渺茫,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日本发动战争的背景与动机:

理解日本为何选择战争至关重要。其主要动机包括:

资源掠夺与经济发展: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的石油、橡胶、矿产等战略资源。在中国战场陷入泥潭,西方国家实施禁运的情况下,日本将其目光投向东南亚富饶的资源地区(如荷属东印度)。
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日本军国主义者鼓吹“白人至上”和“黄种人受压迫”,认为日本有责任领导亚洲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新秩序。这背后是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
摆脱西方国家压制与实现大国地位: 在国际社会,日本长期受到西方国家的歧视和压制,尤其是在海军限制条约和对华政策上。日本希望通过军事胜利来改变这一局面,确立其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大国地位。
战略误判与机会主义: 日本认为西方国家正忙于欧洲战事(与德国作战),无暇顾及亚洲,这为日本扩张提供了“机会”。他们低估了美国的实力和决心,认为可以在短期内达成军事目标,迫使西方国家接受既成事实。
军部势力的主导: 20世纪30年代后,日本军部在日本政治中的影响力急剧上升,逐渐掌握了国家决策权。军国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各层面,战争被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

二、 根本性的劣势与必败的根源:

尽管日本在初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胜利,但从一开始,其战略就充满了致命的缺陷,其胜算从根本上来说是渺茫的:

1. 国力悬殊的巨大差距:
工业生产能力: 这是最关键的差距。美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能够源源不断地生产飞机、坦克、军舰、武器弹药以及各种物资。而日本的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难以与美国匹敌。即使日本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其生产规模也无法支撑一场持久的全面战争。
资源储备: 日本虽然觊觎东南亚资源,但其自身资源极度匮乏。战争一旦爆发,其石油、钢铁、橡胶等关键物资的供应将面临巨大压力。美国的禁运政策已经对其造成了严重打击。
人口与人力资源: 美国拥有比日本多得多的总人口和人力资源,可以提供更多的士兵、技术工人以及后勤保障人员。

2. 战略目标的冲突与自相矛盾:
“速战速决”的幻想: 日本战略的核心是“速战速决”,希望在短时间内击溃盟军,迫使他们接受其亚洲新秩序。然而,他们面对的是拥有巨大战略纵深、强大工业基础和坚定意志的美国,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美开战的致命错误: 日本进攻珍珠港,虽然在战术上取得了一时的“成功”,但从战略上却是将美国这个工业巨头和超级大国完全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美国参战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走向,日本几乎没有可能在与美国的持久战中取胜。
多线作战的压力: 日本需要在广阔的太平洋地区与中国、美国、英国、荷兰等多个国家作战,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后勤压力巨大。

3. 技术与装备的局限性:
海军优势的短暂性: 日本海军在战争初期拥有一流的航母和舰载机,但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与不断壮大的美国海军相抗衡。日本在雷达、声纳等关键技术上落后于美国。
空军的局限: 日本的战斗机性能不错,但其战略轰炸能力不足,难以对美国本土造成实质性威胁。而美国能够生产大量远程战略轰炸机,对其占领的岛屿和日本本土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陆军装备的差距: 日本陆军在步兵武器上尚可,但在坦克、火炮等重装备上与盟军存在明显差距。

4. 政治与外交的失误:
孤立的国际地位: 除了轴心国的德国和意大利之外,日本在国际上几乎没有真正的盟友。其“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并未得到亚洲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广泛支持,反而激起了抵抗。
未能争取中国战场的主动权: 日本侵华战争的泥潭消耗了其大量的军事和经济资源,严重削弱了其对外扩张的能力。而中国人民顽强的抵抗,也牵制了日本大量兵力。

三、 关于“毫无胜算”的辩证看待:

虽然从长远来看胜算渺茫,但一些观点认为,日本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或许能“争取”到一些“有利”的局面,而非绝对的“毫无胜算”。

“机会窗口”的设想: 日本领导人认为,在欧洲战事胶着、美国尚未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存在一个“机会窗口”。如果日本能快速占领东南亚资源区,并在短期内击败美国太平洋舰队,迫使美国在战略上做出让步,那么日本或许能维持其在亚洲的既得利益。
“战争疲劳”的赌博: 日本寄希望于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打击,消耗美国的战争意志,使其在付出一定代价后,出于“和平”的考虑而接受日本在亚洲的地位。这是一种对美国民意和政治意愿的错误判断。

然而,这些“机会”都建立在对战争进程和对手实力的严重低估之上。 日本的战略设计本身就充满了赌博性质,缺乏真正能够支撑其长期战争的实力基础。

四、 结论: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从历史的宏观视角来看,日本发动全面战争,尤其是对美国宣战,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错误的战略决策,其成功的概率极低,几乎可以说是“毫无胜算”。 其原因在于:

对自身国力的错误评估: 日本严重低估了美国在工业、资源、人力和科技方面的巨大优势,以及美国一旦被卷入战争将展现出的强大动员和生产能力。
对战略目标的误判: 其“速战速决”的幻想,以及期望通过军事手段改变国际格局的策略,与现实的实力对比严重不符。
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模糊: 日本未能认识到这是一场资源、工业、科技和意志力的全面较量,而将其视为一场可以凭借军事技巧和早期优势取胜的“闪电战”。
道德和道义的缺失: “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掩盖了日本的侵略本质,未能获得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反而激起了更广泛的抵抗。

日本的侵略战争是其军国主义思想膨胀、资源野心和民族主义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 尽管他们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些辉煌的战果,但这只是暂时延迟了其必然的失败。最终,日本庞大的军事机器在与美国这个工业巨头的较量中被彻底摧毁,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日本发动二战,尤其是向太平洋战争的全面升级,是一场从根本上就没有必胜把握,且注定以失败告终的冒险。它不仅是错误的战略,也是一场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的罪恶战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895年,日清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5年,日俄战争;1914年,一战,青岛战役。次次战争帝国军队都能旗开得胜。什么?你告诉我对美英开战帝国会战败?

もしもし,特高科么?这里有人散布危害社会体制活动的思想。

user avatar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为什么日本要发动战争?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政治很多时候又跟经济有关,所以想探究日本为何要发动战争,《帕尔格雷夫世界统计》提供的数据就必须要了解。

那么直接贴出本子在25-38年的经济数据











外部因素上消耗工业品依赖进口,又是巨额贸易逆差,那个时候大家的货币坚挺程度跟硬通货挂钩。本子的经济状况已经是死了,不过就是还有热气or凉透了的区别,这种情况下,蝗国的军费开支占政府财政支出的45%以上。那怎么办?只有靠战争抢一票大的才行啊。甲午战争从大清国抢来的巨额赔款可是让蝗国吃了个满嘴都是油。

内部因素上自明治维新以来海陆军插手政治到招核年间经由政友会等军方在内阁中代言人的各种插手,背后还有个天皇在暗中怂恿和推波助澜。军部已经在实质上完成了对日本政治的操控,自226之后内阁惹不起也不敢动军人的蛋糕,所以削减军费开支学罗斯福搞个啥招核新政就是天方夜谭,加之军部患上了独走综合症动不动就不打招呼给内阁搞个大新闻,需要通过战争获得更多利益的军部跟已经反被军部操控的内阁,这种情况下蝗国可谓内忧(军部独走)外患(经济状况糜烂)发动战争转移矛盾也是必然的。



简单而言蝗国发动战争搞出大新闻把自己玩死并非

@科技之光

轻描淡写地归结于资源,那种说法即不合理也没脑子更不符合客观历史规律,蝗国这出作死大戏说到底是军人干政的下场。

user avatar

什么是打赢?

————达到预设的政治目的。并通过和约(纸面或事实)达成新的稳态,这才是打赢。

为此可以进两步退一步,甚至是进十步退九步都可以。目的之外,皆是筹码。

换句话说——进赌场前,要想好什么情况下收手,然后再进去。

现在问题来了?

谁能告诉我当年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日本的战果中哪些是目的,哪些是筹码?

连战争目的都没有,还谈什么打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