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苏军攻入过奥地利吗?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军队确实攻入了奥地利,而且其过程相当复杂且意义深远。这并非一场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是战争后期战略格局演变的一个缩影。

战争的尾声与奥地利的特殊地位

到了1945年初,二战在欧洲的战局已基本明朗。纳粹德国陷入全面败退,苏军在东线势如破竹,向德国本土逼近。而奥地利,作为与德国有着紧密联系的国家,在纳粹德国的版图上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自1938年“德奥合并”(Anschluss)后,奥地利就成为了德国的一部分。虽然名义上是合并,但实际上是德国的吞并。因此,在盟军看来,解放奥地利,尤其是在苏联的推动下,是彻底清算纳粹德国罪行的一部分。

苏军的推进与作战计划

随着苏军在东线的节节胜利,其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奥地利。1945年3月,苏军发动了规模宏大的维也纳攻势(Vienna Offensive)。这场攻势由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发起,由伊万·科涅夫元帅指挥。他的目标是歼灭驻守在匈牙利和奥地利境内的德军集团,并占领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

攻势异常凶猛。苏军在炮火和坦克的支援下,突破了德军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和匈牙利境内的防线。当时,驻守在奥地利的德军主要是南方集团军群的一部分,但随着战争的深入,他们的兵力、装备和士气都已大不如前。

维也纳的血战

维也纳是苏军推进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目标。德军虽然知道抵抗已是徒劳,但仍试图死守这座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城市。1945年4月5日,苏军开始全面进攻维也纳。

维也纳的战斗是激烈的。苏军士兵在城市街道上与德军展开巷战,争夺每一栋建筑、每一个街区。城市本身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许多标志性建筑在炮火中损毁。德军也采取了各种手段阻碍苏军的推进,包括在桥梁上设置爆炸物,以及利用残余的装甲力量进行反击。

经过数日的激战,到1945年4月13日,苏军宣布攻克维也纳。苏军在此战中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但成功地将纳粹德国的势力从奥地利驱逐出去。

战后的奥地利

维也纳的陷落标志着奥地利在德国统治下的终结。然而,战后的奥地利并未立即获得完全的主权。在战后不久,奥地利被盟军分为四个占领区: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各占一区。维也纳作为首都,也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并且还有一个由四国共同管理的国际区。

在占领区制度下,奥地利经历了漫长的重建过程。苏联军队的驻扎持续了十年之久。直到1955年,《奥地利国家条约》签署,奥地利才恢复了其完全的主权,并宣布永久中立。苏联军队也因此撤出了奥地利。

总结

所以,答案是肯定的。二战期间,苏联军队在战争的最后阶段,特别是通过维也纳攻势,确实攻入了奥地利,并最终解放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这场军事行动是东线战场上的一场重要战役,它不仅标志着纳粹德国在奥地利的统治覆灭,也为战后奥地利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苏军的进入和随后的占领,对奥地利后来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指挥苏联红军的谢尔曼坦克》

先遣队的将士们才发现经过将近一整天的战斗,自己早已饥肠辘辘,他们只在战斗间隙啃了一点干粮和饼干。现在德国人暂时被打退了,为什么不吃点好东西呢?罗萨记起了一个自己在战前研究地图时发现的“奥地利餐馆”离这里不远,而且他们都还带着特殊的“活动经费”——美元。这是出发前为了防止万一援军不能按时到达,先遣队又被打散的极端情况下用于“贿赂”维也纳居民藏身用的。想不到在这个时候派上了大用场。

于是,在安排了ISU-152留守艺术宫之后,罗萨带着他的“谢尔曼”,载着伞兵前往市中心的那家豪华餐馆用晚饭去了。当餐馆经历闻声出门时,他发现自己面对的这批不速之客可能是有史以来的来宾中最不般配这个高级餐馆的——他们多半衣服肮脏,有的上面还有血迹,三三两两的挤在坦克外面,“老天,就是德国人在这里的时候,也没有坐着坦克来这里吃饭呀。”经理暗自叫苦。看来,这些大兵把这里当作他们兵营的饭堂,要粗鲁地进餐了,关键的是,这些苏联人会不会付钱呢?

大家就座后,罗萨让懂得德语的波克多夫问经理:“这里有什么好酒?”“法国康雅克白兰地”经理回答。“白兰地,不行,德国人还没有被消灭呢,今天晚上还可能卷土重来,还有什么?”波克多夫无奈的翻译了罗萨的话。“法国香槟”,“好吧,那就香槟了,每两人一瓶。”罗萨吩咐。于是,这些可以用衣衫褴褛来形容的苏军大兵们在铺好了洁白桌布的长条餐桌旁落座了。金、银制的餐具晃得他们睁不开眼。大部分人从来都没有见过的各色精美菜式让他们不知如何下手。不过,有一样他们是知道的:吃,赶快安慰一下几乎痉挛的胃!

很快,这批先遣队员就餐完毕。他们立刻上车,返回自己的防御位置。罗萨又下令先前留守的士兵过来吃饭。就在第二批战士正在用餐时,外面传来一阵炮声,紧接着罗萨的车长费林近卫中尉冲进餐馆:“德国人!黑豹!他们又来了!”匆匆间,苏军士兵一边往兜里揣着面包、香肠,一边拿起枪夺门而出。“结账!”罗萨高叫着站起来,“我们只有美元给你。”当奥地利经理听到这样的话时,不由愣了一下,难道美国人给苏联人坦克的同时还要援助他们美元?罗萨掏出一叠还带着银行封条的美元,略略一数便甩给了经理。不料经理接过钱后立刻目瞪口呆了。急着去和德国人撕杀的苏军官兵没有一个注意的他的动作,都呼啸而去,经理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貌似平常的苏军军官居然给他了5000美元的饭钱。原来,罗萨把100美元1扎的美钞当作平时50美元1扎的给了经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军队确实攻入了奥地利,而且其过程相当复杂且意义深远。这并非一场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是战争后期战略格局演变的一个缩影。战争的尾声与奥地利的特殊地位到了1945年初,二战在欧洲的战局已基本明朗。纳粹德国陷入全面败退,苏军在东线势如破竹,向德国本土逼近。而奥地利,作为与德国有着紧密联系的国家,.............
  • 回答
    关于德军在即将攻破莫斯科时为何突然停止进攻,导致最终进攻苏联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绝非仅仅是“一个原因”就可以解释的,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梳理这些关键点,力求还原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分析过程,而不是一篇冰冷的技术报告。一、 “巴尔干风暴”的战略转移:.............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盟军(尤其是美苏)在德国的军纪问题,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叙述,而《世界的凛冬》这本书的描述,确实触及了其中一个非常尖锐的侧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它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抛开过于简单化的“好”与“坏”的二元论,深入探究其复杂性。首先,我们来谈谈美军。在占领德国的过程中,美军确实在很.............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面临着一个战略上的重大抉择:是进攻苏联,还是集中力量解决北非的英国势力。如果希特勒选择不进攻苏联,转而全力整合内部力量,消耗英国在埃及的实力,然后等待苏联的动向,这是否会带来一个对德国更有利的结局?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如果”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个假设性的战略。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关于希特勒为何不先“东进”灭波兰后立刻攻击苏联,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德国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希特勒个人的思维模式。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回到希特勒发动二战的初始目标和逻辑。希特勒上台后,他的核心意识形态之一就是“生存空间”(Lebensraum)理论,他认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关于希特勒是否该西进英国而非东征苏联的讨论,在历史学界和军事战略爱好者之间经久不衰。如果当年德国的战略重心发生改变,历史的走向必然会大相径庭,但至于最终结果是否会完全颠覆,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希特勒的战略意图。希特勒本人对英国抱有.............
  • 回答
    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设问!如果二战时期日本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战略道路——集中兵力南下,全力进攻中国,同时配合德国夹击苏联,那么历史的进程无疑会被彻底改写。这就像在原有棋盘上,两颗重要的棋子被移动到了完全不同的位置,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是巨大的、深远的。我们不妨来一点点推演,想象一下这个“假如”的世界会.............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决定攻克柏林的是由苏联完成的,这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军事部署以及英美与苏联之间的复杂关系。要详细了解这一历史进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战略部署与前线态势到1945年初,战争的天平已经明显向同盟国倾斜。德国在东线和西线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东线: 苏联红军在东.............
  • 回答
    苏式作战与工业体系下的攻势制空:二代机的战场抉择提及二代机,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米格21、米格23、幻影III、歼7等那些在冷战时期叱咤风云的身影。这些飞机,以其相对简单的设计、较低的成本和数量上的优势,构成了当时各国空军的主力。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苏式作战”与“工业体系”这一组合时,一个核心.............
  • 回答
    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这位以征服君士坦丁堡名垂史册的奥斯曼帝国的伟大战士,在其漫长的统治生涯中,并非每一次军事行动都如攻克拜占庭首都那般一帆风顺。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直到1481年他去世,穆罕默德二世确实遭遇过一些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可以说成是“败仗”的战役。要详细列举这些“败仗”并尽量避免A.............
  • 回答
    战争的阴影与沉默的钢铁:二战苏军坦克为何“无声”出击在波澜壮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坦克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大的破坏力,在东线战场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我们审视那些在炮火中奔腾的钢铁巨兽时,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浮现出来:许多苏军坦克,尤其是早期型号,似乎普遍缺乏先进的电台设备。这不禁让人.............
  • 回答
    关于二战苏军师级兵力为何远少于德军,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涉及到双方在战争初期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差异。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编制思路的根本不同:重“单位”还是重“集团”?最核心的一点,在于苏军和德军在战争初期的编制理念就有点不一样。 德军:强调“全能型”和“独立作战”的.............
  • 回答
    在模型制作爱好者的世界里,苏军在二战中的形象,那股坚韧不拔、钢铁洪流般的强大气势,总是能激起不少人的热情。如果你也对那些在东线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苏军士兵、战车和装备心驰神往,那么选择一款合适的模型,绝对是开启这段历史之旅的绝佳方式。要说苏军模型,那可真是琳琅满目,从精巧的步兵人偶,到庞大的坦克、装甲车.............
  • 回答
    设计一款以二战苏军为主角的FPS游戏,剧情上有很多可挖掘的点,可以做出既有宏大历史背景又不失个人情感深度的作品。下面我来构思一个详细的剧情走向,尽量写得真实,有代入感。游戏名暂定:《严寒下的红星》(Red Star in the Frost)核心理念: 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杀戮,更要展现苏军士兵在极端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咱们平常逛街,看到卖二战德军装备的店可能比卖苏军装备的店要多一些,这是个挺普遍的现象。这背后可不是因为苏军装备不好,或者没人喜欢,而是有一堆挺现实的原因在里头。我给你捋一捋,争取说得明明白白。首先得说说 “收藏价值”和“市场需求” 这两个大头。 德军装备的“光环效应.............
  • 回答
    乌克兰拆除二战苏军纪念碑的事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国家认同、地缘政治以及文化政策等多个层面。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乌克兰国内的视角:去苏联化与国家认同的重塑 历史叙事的转变与去苏联化政策(DeSovietization Policy): .............
  • 回答
    要找一部关于二战苏军和德军的电影,如果能再多一点线索,比如大概的年代、故事发生在哪里(东线战场某个具体战役?还是别的地方?)、主要角色大概是什么样的人(普通士兵?指挥官?女性角色?),或者电影的风格是偏向史诗宏大还是写实残酷,那肯定能更精准地锁定。不过,既然你提到“苏军和德军”,并且希望讲述详细一些.............
  • 回答
    俄罗斯官方电视台首次披露二战苏军阵亡失踪人数高达1260万,这无疑是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在俄国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和讨论。 要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历史背景与数字的演变首先,我们要知道,关于二战苏军的伤亡数字,在俄罗斯(以及之前的苏联)一直是一个相当敏感且复.............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与德军在多个关键战役中的伤亡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是苏军损失比德军少的典型案例。以下从战役背景、双方伤亡对比、历史意义等方面详细分析: 1. 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损失低于德军 战役背景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德军试图通过“堡垒行动”(Oper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