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苏军坦克为什么没有装备电台?

回答
战争的阴影与沉默的钢铁:二战苏军坦克为何“无声”出击

在波澜壮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坦克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大的破坏力,在东线战场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我们审视那些在炮火中奔腾的钢铁巨兽时,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浮现出来:许多苏军坦克,尤其是早期型号,似乎普遍缺乏先进的电台设备。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何在那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红军的坦克部队反而选择了“沉默”?这并非简单的技术落后,而是深植于其战争理念、经济实力、工业基础以及战场实际需求的多重考量。

一、 战争的起源与“简陋”的开局

回溯到战争初期,苏军坦克部队的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1930年代,尽管苏联在军事现代化上投入巨大,但其工业基础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电台作为一项复杂且昂贵的电子设备,其研发、生产和维护都需要极高的技术门槛和庞大的资金支持。

更重要的是,初期的坦克战术思想侧重于“集团化作战”和“穿插分割”。在那个阶段,苏军指挥官们更倾向于利用数量优势和坦克本身的突击力,形成强大的冲击波,直接撕裂敌方防线。对无线电通信的依赖性相对较低,更强调前线部队直接接收来自指挥部口头命令,或者依靠旗语、灯光等相对原始的信号进行沟通。

二、 经济压力与工业瓶颈

苏联是一个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的国家,但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在整个30年代,苏联致力于快速工业化,大量资源被投入到基础工业、重型机械制造以及军事装备的“数量”生产上。电台生产线需要引进国外技术、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完善的测试体系,这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工业化国家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同时,坦克的生产本身已经占据了巨大的资源。为了满足庞大的装甲部队建设需求,苏联选择了“多快好省”的原则。在成本控制上,电台的普及自然会被排在优先级较低的位置。与其为每一辆坦克配备昂贵的电台,不如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增加坦克的产量,用数量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

三、 技术劣势与可靠性担忧

即便是苏联早期拥有电台的坦克,其技术水平也并不先进。当时的无线电设备往往体积庞大、功耗高、易受干扰,在战场恶劣环境下,其可靠性也存在很大问题。频繁的故障、信号不清、操作复杂,都可能导致通信的失效,甚至成为战场上的致命弱点。

相比之下,一些更简单、更可靠的通信方式,如旗语、信号弹,虽然效率较低,但在特定情况下反而更能保证信息传递。苏联的工业体系也更擅长制造皮实耐用、易于维护的机械化装备,而精密的电子设备则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四、 战场实践与战术调整

德国闪电战的成功,以及战场上日益激化的信息对抗,迫使苏军不得不重新审视其通信策略。在战争初期,苏军坦克部队因为缺乏有效的通信,确实在协调作战、信息共享方面吃了大亏。德军坦克部队利用先进的电台,能够实现团级甚至营级单位的有效协同,形成强大的合力。

然而,苏联的工业体系反应迅速。随着战争的深入,特别是1942年之后,苏联开始大规模装备改进型的坦克,并逐步提升了电台的装备率。例如,T3485等后期型号的坦克,已经普遍装备了R113等更为先进的通信设备。

但即便如此,与德军相比,苏军的电台装备率和通信能力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

装备率的不均衡: 并非所有部队、所有型号的坦克都能配备电台。指挥坦克、部分先进型号坦克是优先装备的对象。
战术上的弥补: 为了弥补通信上的不足,苏军在战术层面也进行了调整。他们更多地依靠“固定队形”和“固定行动模式”,以及各级指挥官的临机决断。训练有素的坦克乘员,也能够通过默契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信息传递的延迟。
“压倒性数量”的战术: 苏联军队素来以其强大的“数量优势”著称。在某些关键时刻,他们会选择用数量上的压倒来抵消技术上的劣势。密集的坦克集群,即使通信不畅,也能在视觉和听觉上对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物质压力。

五、 战后反思与经验教训

二战的经历,特别是战场上因通信不畅而造成的损失,促使苏联深刻反思。战后,苏联大力发展无线电电子技术,其坦克部队的通信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每一辆坦克都配备了电台,并构建了更加完善的通信网络。

总结来说,二战苏军坦克早期缺乏电台,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这既有其工业化初期技术和经济的限制,也有其初期军事战略思想的侧重。当然,战场上的残酷现实也促使苏联不断改进和提升,最终克服了这一短板。这其中所体现出的,是战争进程中各国在不同维度上的权衡与选择,以及在困境中不断学习和进步的精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技术水平不足,电台性能产量不足,进而普及率不高可能是主要原因。在41年这个时间上,美军已经开始向连排普及数款单兵电台,而苏军营以下用的是野战电话。

车载电台方面,苏军在战前使用的是71-TK型电台,早期是1型,后来是3型。重型坦克使用的是2型。


这种电台评价并不好,昂贵笨重,防潮防环境干扰能力差,覆盖范围不稳定,而且上述问题是设计上的,难以彻底解决。

关于早期T-34的电台到底是什么情况,有多种说法。但是电台普及率不足应该是事实。个人倾向苏军在40年的时候已经有全面普及的打算了,例如KV的电台普及率就比较高,但是限于水平的问题,34初期没有落实。

user avatar

难道是因为苏式的背负式报话机很强大?

user avatar

2020.7.13 4点43 在最后补充了点苏联战时移动电台的内容

2020.7.13 8点40 更新71-ТК-3配置情况、9-Р、10-Р电台的一点资料(坦克电台中的黑字部分)。

2020.7.14 8点41 更新对Север电台的辟谣,增加Белка-4电台资料(联盟火箭图片下方的黑字部分)。

2020.7.14 11点10分 更新1940年苏联电子管产量数据(Белка-4电台资料后面的黑字部分)

反对@Volatile Oils的回答。

讲武堂那段半吊子的东西也能当证据?

二十多根白蜡还是还是二十多根白桦?他搞都没搞清楚就在扯谈。为省事省钱而搞的外置电打火系统就不是电打火系统?用了木质架就是火柴了?

“РД-107/108的T形点火装置上配有两个烟火发生块,期间有弹簧接触探头。烟火发生块根据指令通过电发火管引燃,火焰烧过探头导线,探头弹簧“展开”接触,向火箭电气系统传递“燃烧良好”信息,然后火箭打开推进剂和氧化剂阀门,继而启动发动机。”

所以讲武堂觉得这些导线是冲天炮的火药线是吧?

讲武堂文中说:“红色圆柱体就是可更换的晶振”,然后进一步论证苏联无法制造晶体振荡器... 然而在这台Север-бис电台收发机(1942年开始生产的Север电台改进型)图片下,注释写的明明白白:右侧的圆柱体为可更换的石英谐振器(Красный цилиндр справа — сменный кварцевый резонатор),Север-бис发射机采用可更换的石英谐振器后,可均匀(游动)重调频率并在石英稳定的固定频率上工作。Север电台最开始是一种1939-1940年研制的民用电台,军用化以后也保留了小尺寸(210х160х110毫米),高经济性和最简化工艺的特征(产量1941年末达到每月1000台,43年末一度达到每月2000台,Север-бис既使用苏联元件也使用外援元件制造),重量不超过10公斤,只有振幅键控电报模式,天线长12米,主要用于后方方面军--集团军级指挥员个人电台、侦查部队和游击队的长程通信(理想条件下达到400公里及以上),它不是一种战术电台。

苏联最好也是最轻薄的电台是1941年研制成功,1942年开始生产的Белка-4系列,按字母分为З电话通信型(没有电报功能,主要用于特种单位和НКВД小组,在苏军中起的是SCR-536相应的战术作用);А炮兵通信型;Т电话-电报通信型(指挥员长程通信);УД空降兵型。使用18米放射形和20米平衡(配重)天线时,理想条件下通信距离达150-400公里,可连续工作20小时,尺寸300х230х80毫米,但不具备均匀(游动)重调频率功能,仅能在石英谐振器稳定(固定)频率上工作,频率范围2.5-5兆赫,固定频率数101个,天线发射功率达2.5瓦。Белка-4系列的发射机和接收机放置在一个箱体内,而电池另外单独放置。

那位直接举出了毛毛熊大师的数据,好,我手里正好有一本2013年出版的М.М.Федоров-Чеберако著《1940-1941.电子管的低调功勋》,这本书的数据来源是俄国防部中央档案馆文件,其中给了1940年苏联的电子管数据。

1940年,红军通讯总局下属工厂的电子管月产量约2.9万个,也就是年产量约34.8万个;苏联的两个电子管厂,Светланы厂(位于列宁格勒)和Радиолампа厂一共在1940年生产了694.1万个电子管,其中Светланы厂的专门订货(军事订货)产品月供应量为2.4万个,也就是28.8万个一年。我们按1940年的728.9个(34.8+694.1)+1941年半年的364.45个,那么1941年6月底开战时苏联大约应该拥有1093.35个电子管,它需要完全依赖外援吗? 那么疑问来了,毛毛熊列的那个1007.46万个外援,姑且我们认为是真的,那也不可能全部是军用品,并且这1007.46是分几批次来的?不说清楚,只黑的话,完全没有意义。

坦克电台

至于坦克电台,苏联30年代的71-ТК系列好不好自有公论,苏芬战争和日苏冲突时就在使用了,39年最新的71-ТК-3型开始列装在БТ-5、БТ-7、 Т-40、Т-60、Т-34早期型,、КВ-1、КВ-2等各型坦克以及БА-11装甲车上,正常(理想)情况下,71-ТК-3在坦克行进时的通话式联络距离达15公里,停车状态下达30公里,而停车时的电报式联络距离达50公里,频率范围:4.0-5.625兆赫发射机能够均匀(游动)重调频率并在石英稳定的固定频率上工作,发射机在电报式联络时的天线发射功率3-5瓦,天线为鞭状可拆卸天线,高度4米。但整套(发射机加上接收机)系统很重,近60公斤,实际的通讯效果根据安装车型有很大差异。

我倒是想请讲武堂出来说说发射机左上那个写着волна(电波)的旋钮是用来干啥的。


接收机。

经历了30年代的大扩军(这扩军甚至有些盲目性)、41年的全战线被突击,工厂停产--搬迁--再复产,外加产能、技术上存在一定差距,要找缺电台的合理理由很容易,偏偏有些人就是春秋笔法一番。

战前,71-ТК-3电台的月产量达到400部,而按照苏军当时的理论,认为从排级开始为指挥坦克配齐全套发射机和接收机就足够,而其它坦克仅需配备接收机(不过Т-35和КВ系列重型坦克例外,它们全部配有电台)。71-ТК-3绝大部分都安装在战前生产的坦克上,到战争爆发时,实际上苏联坦克电台已经开始换代,由于71-ТК-3重量大、体积大、操作复杂、持续工作时间短、防护性欠佳(磕磕碰碰易损坏),苏联从1941年就开始生产9-Р短波电台,这种电台只有电话通讯模式,安装于Т-70指挥坦克、Т-34、КВ、КВ-85坦克和 СУ-76、СУ-76М、СУ-85和СУ-152自行火炮上,改进型的9-РМ(43年开始生产)除了安装在Т-34、Т-34-85外,还配给了СУ-100、СУ-122。1943-44年苏联开始生产9-РС电台,这一改进型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快速变频功能。

1943年手册上的1941年型9-Р电台说明,用于保障双向电话通讯,发射机频率范围4-5.625兆赫,接收机3.75-6兆赫(50-80M),进行中通讯距离达18公里,停车时通讯距离达25公里。苏联工业化有外国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来源或成分)不假,战时生产使用外援元件也不假,但毛毛熊大师那个资料的说法嘛,称9-Р的来源是РСИ-4航空电台一查就有矛盾之处,РСИ-4的接收机РСИ-4А是40年在苏联投产(还是НКВД下属的研究机构搞出来的,苏联成分起码占一半了嘛),而发射机РСИ-3М1在42年才投产,但我们现在知道9-Р电台在1941年就定型了(摊手,未经确认准确的信息就拿来当结论用吗?)。

9-Р短波电台,发射机和接收机,已经小巧多了

9-РС电台

安装9-Р电台的СУ-12自行火炮

安装9-Р电台的Т-34(76),时间不详

在1941年时,苏联其实还有种比9-Р更高端、功能更加强大的变频短波电台,即10-Р系列电台(具有电话和电报双通信模式)。10-Р系列的原型机在1939年就生产了出来,但受1941年8月迁厂的影响,这种电台的生产直到1942年末才恢复,但改进型一直生产到1956年,这种电台的总重已经比71-ТК-3少了一半,全重31公斤,在战争期间优先配备给更加重要的自行火炮,即СУ-100、СУ-122、СУ-122М, СУ-122П、СУ-85М等,直到1945后才配备在Т-34-85和后续的Т-44坦克上。

10-РК电台

10-РТ电台

下面是一组1940年5月10-Р电台测试的照片,出处:РГВА. Ф. 34014. Оп. 2 Д. 1020. Л. 97/Л. 98

10-Р电台(右)和71-ТК-3(左)的对比,代差显著,故71-ТК系列在1941年直接停产。

10-Р电台4米天线外观(还有两三种天线这里就略去不发了)

安装10-Р电台的БА-20

安装10-Р电台的Т-40

安装10-Р电台的БА-10

还找到三张安装10-Р电台的КВ-1坦克,为1942年8月从阿尔汉格尔斯克送往美国,12月开始进行测试的КВ-1(照片出自美军报告书《E2011.5526 – Second Partial and First Consolidated Report on Russian Heavy Tank KV 》)。以目前资料看的话,1942年8月一复产苏联就在为重型坦克装备10-Р电台(也可能用的之前存货),而КВ重型坦克一直优先保障并保持100%电台配备率。既然苏联能够制造更高级的10-Р电台,没有理由造不出9-Р,故41年下半年到42年下半年Т-34缺电台体现的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产能不足,而不是电台技术不足。

在Желтов И.Г和Макаров А.Ю著《哈尔科夫的T-34》(Харьковские «тридцатьчетверки»")中,给出了参考数据,1940年183厂试产期间,全年生产线列(常备)型103辆,配备电台型12(其中炮塔安装电台型7辆,车体安装电台型5辆),总计115辆;1941年投产后,1-3月生产线列(常备)型165辆,配备电台型103辆(全部为车体安装电台),总计268辆。所有数据汇总算,电台配备率是115辆除以383辆为30%。但文中没有说明其中多少是双向电台,多少是单向电台。

========================

移动电台

补充内容,苏联战时移动电台的话,已知1942年末--1943年初苏联开始生产А-7移动电台,这也是苏联第一种可调频超短波电台,用于步兵团与炮兵师进行联络,野外起伏地形下工作距离7-8公里,城市中3-4公里,野外低起伏地形掩体之外时可达10公里,重量15.5公斤,电池6公斤。

博物馆里的А-7Б,1945年开始生产的后期型号。

苏联的第一种移动电台是6-ПК,这个在卫国战争和之前就用得不少了,1928年研制,1931年列装,1938年生产改进型,既用于营-团联系,也用于炮兵师和步兵团的联系。频率范围3.75-5.25兆赫。白天条件下使用鞭状天线的电报距离8-10公里、电话距离4-5公里,在战壕中通信距离2-5公里。 使用放射状天线的电报距离达12-15公里、电话距离6-8公里。移动中进行电话通信的距离为3公里。发射机天线发射功率0.5瓦。发射机-接收机箱重量近13公斤,电池箱近12公斤。下面是示意图和使用照,其中一张是顶着炮火、头缠绷带的抓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争的阴影与沉默的钢铁:二战苏军坦克为何“无声”出击在波澜壮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坦克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大的破坏力,在东线战场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我们审视那些在炮火中奔腾的钢铁巨兽时,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浮现出来:许多苏军坦克,尤其是早期型号,似乎普遍缺乏先进的电台设备。这不禁让人.............
  • 回答
    二战时期,一个国家能拥有多少坦克,直接决定了其装甲部队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以英、美、苏、德这几个主要参战国为例,30辆坦克算是个什么规模的装甲部队呢?这得看具体情况,因为不同国家的装甲部队构成和战术思想都不一样。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二战期间,坦克这玩意儿可不是孤军奋战的,它得配上步兵、炮.............
  • 回答
    二战中,德国的虎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无疑是战场上的传奇,它的出现给盟军和苏军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实际挑战。但要说它能“以一当五”,这更多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并非绝对的战场数据。要详细对比虎式坦克与其他国家的坦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虎.............
  • 回答
    二战德军在东线确实大量使用了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Flak 36/37型),而且它们在对付苏军坦克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效能,甚至可以说是德军在东线对付苏军装甲集群最倚重的反坦克利器之一。你提到的“构筑阵地”和“坦克海”非常贴切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88炮”在东线战场上的角色演变:最初,88炮的设计初衷.............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坦克和苏联坦克谁更先进,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一句说清的“谁完胜”的问题,更像是一场持续演进的猫鼠游戏,双方都在不断学习、借鉴和超越。想要深入了解,咱们得把时间拨回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好好聊聊。德国坦克:以质量取胜的思路德国在二战初期的坦克研发,很大程度上是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苦果.............
  • 回答
    提起苏联的坦克发动机,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标志性的“V型”发动机。但说起发动机的布局,苏联坦克却走了一条和西方截然不同的道路——横置布局。这项设计在二战期间的苏联坦克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T34、KV系列以及IS系列重型坦克。那么,这种横置布局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又带来了哪些优势和劣势?在当.............
  • 回答
    论BT系列快速坦克在苏德战场上的表现 BT系列快速坦克,这个在苏德战场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对于熟悉那个时代装甲战史的军迷们来说,绝非陌生。从初期令人眼前一亮,到后期在严酷考验下暴露出的问题,BT系列坦克的命运,如同它自身的速度一样,跌宕起伏。要评价它在苏德战场上的表现,需要将其置于那个特定的历史背.............
  • 回答
    二战时期,坦克作为一种新兴的地面作战力量,其行军方式的选择,确实与各国工业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以及作战需求密切相关。对于苏联和中国这样在战争初期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国家,以及英美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在坦克运输和部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苏联:在困境中寻求自力更生与因地制宜苏联在二战爆发前,其国内的铁路网.............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前,如果德军坦克主力是虎式,并且配备了防冻技术,是否就能赢得战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探讨:一、 虎式坦克本身的优势与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虎式坦克在当时有多么先进,以及它存在哪些“硬伤”。 压倒性的正面火力:.............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军队确实攻入了奥地利,而且其过程相当复杂且意义深远。这并非一场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是战争后期战略格局演变的一个缩影。战争的尾声与奥地利的特殊地位到了1945年初,二战在欧洲的战局已基本明朗。纳粹德国陷入全面败退,苏军在东线势如破竹,向德国本土逼近。而奥地利,作为与德国有着紧密联系的国家,.............
  • 回答
    关于二战苏军师级兵力为何远少于德军,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涉及到双方在战争初期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差异。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编制思路的根本不同:重“单位”还是重“集团”?最核心的一点,在于苏军和德军在战争初期的编制理念就有点不一样。 德军:强调“全能型”和“独立作战”的.............
  • 回答
    在模型制作爱好者的世界里,苏军在二战中的形象,那股坚韧不拔、钢铁洪流般的强大气势,总是能激起不少人的热情。如果你也对那些在东线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苏军士兵、战车和装备心驰神往,那么选择一款合适的模型,绝对是开启这段历史之旅的绝佳方式。要说苏军模型,那可真是琳琅满目,从精巧的步兵人偶,到庞大的坦克、装甲车.............
  • 回答
    设计一款以二战苏军为主角的FPS游戏,剧情上有很多可挖掘的点,可以做出既有宏大历史背景又不失个人情感深度的作品。下面我来构思一个详细的剧情走向,尽量写得真实,有代入感。游戏名暂定:《严寒下的红星》(Red Star in the Frost)核心理念: 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杀戮,更要展现苏军士兵在极端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咱们平常逛街,看到卖二战德军装备的店可能比卖苏军装备的店要多一些,这是个挺普遍的现象。这背后可不是因为苏军装备不好,或者没人喜欢,而是有一堆挺现实的原因在里头。我给你捋一捋,争取说得明明白白。首先得说说 “收藏价值”和“市场需求” 这两个大头。 德军装备的“光环效应.............
  • 回答
    乌克兰拆除二战苏军纪念碑的事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国家认同、地缘政治以及文化政策等多个层面。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乌克兰国内的视角:去苏联化与国家认同的重塑 历史叙事的转变与去苏联化政策(DeSovietization Policy): .............
  • 回答
    要找一部关于二战苏军和德军的电影,如果能再多一点线索,比如大概的年代、故事发生在哪里(东线战场某个具体战役?还是别的地方?)、主要角色大概是什么样的人(普通士兵?指挥官?女性角色?),或者电影的风格是偏向史诗宏大还是写实残酷,那肯定能更精准地锁定。不过,既然你提到“苏军和德军”,并且希望讲述详细一些.............
  • 回答
    俄罗斯官方电视台首次披露二战苏军阵亡失踪人数高达1260万,这无疑是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在俄国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和讨论。 要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历史背景与数字的演变首先,我们要知道,关于二战苏军的伤亡数字,在俄罗斯(以及之前的苏联)一直是一个相当敏感且复.............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与德军在多个关键战役中的伤亡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是苏军损失比德军少的典型案例。以下从战役背景、双方伤亡对比、历史意义等方面详细分析: 1. 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损失低于德军 战役背景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德军试图通过“堡垒行动”(Opera.............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红军(苏军)与中华民国中央军(国军)的战斗力比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军事体系、战争环境和关键战役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战争背景与时间线1. 苏联的战争(19411945) 苏联在1941年6月被德国发动的“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进入.............
  • 回答
    二战中,苏军在突破德军坚固防御阵地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体系。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反复的探索、改进,并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换来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德军的防御视作一道不可逾越的壁垒,苏军的突破更多地是基于一种“人海战术”与精心策划的战术协同相结合的模式,尽管后者在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