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坦克行军是靠车辆运输还是自走(如苏联和中国这种基础设施差的国家)?

回答
二战时期,坦克作为一种新兴的地面作战力量,其行军方式的选择,确实与各国工业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以及作战需求密切相关。对于苏联和中国这样在战争初期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国家,以及英美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在坦克运输和部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苏联:在困境中寻求自力更生与因地制宜

苏联在二战爆发前,其国内的铁路网虽然在不断发展,但覆盖范围和质量与西欧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尤其是在广袤的东欧平原,道路条件普遍不佳,泥泞、积雪是常态。因此,苏联在坦克运输方面,可以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多管齐下,但自走是绝对的主流和必然的选择。

铁路运输的局限性: 苏联当然也依赖铁路运输坦克,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将远东地区的工厂生产的坦克运往前线,以及在战略部署上,铁路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铁路的局限性非常明显:
线路限制: 坦克装载需要专门的重载平板车厢,而这类车厢的数量和承载能力有限。更重要的是,苏联的铁路网并非四通八达,很多时候无法直接将坦克运送到最需要的前线或者部署区域。
敌人破坏: 德国空军和陆军的攻击,使得铁路成为重要的打击目标。一旦铁路被切断或严重损毁,运输就可能中断。
装卸效率: 将坦克从铁路车厢上装载和卸载,需要起重设备和人力,这个过程本身就相对耗时,尤其是在前线部队急需支援的情况下。
自走作战的优势与必然:
适应复杂地形: 苏联的T34坦克以其优异的越野能力和强大的机动性而闻名。这使得它们在苏联广阔的土地上,即使是泥泞、沼泽或雪地,也能够相对高效地进行自走。这种适应性是铁路运输无法比拟的。
战术灵活性: 坦克部队的优势在于其快速机动和突击能力。如果完全依赖铁路运输,将大大削弱其战术灵活性。自走能够让部队在战略和战术层面更加灵活地进行部署和机动,快速响应战场变化。
弥补基础设施不足: 在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坦克能够自主移动,能够快速地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点,无需依赖破损或不存在的道路和桥梁。
战略纵深的部署: 苏联的国土纵深巨大,在面对德军的侵略时,将坦克部队在战略纵深内进行部署和调动,往往是通过自走完成的,这有助于保存实力,并为反击创造条件。
实际操作中的配合: 尽管自走是主流,苏联也会尽可能利用铁路进行长途运输。例如,在战争初期,将坦克从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工厂运往前线时,铁路是主要的运输工具。但一旦接近前线区域,或者需要进行小范围的调动,坦克就会脱离铁路,依靠自身动力前进。同时,他们也会尽量利用一切可用的道路,即使是简易的土路或临时修建的便道。

中国:战争的残酷与生存的智慧

中国在二战期间(抗日战争)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虽然有少数国外的坦克援助,但整体上而言,中国军队的装甲力量非常薄弱,且主要依赖缴获或少量进口的装备。

极其有限的铁路运输: 中国的铁路网在战争爆发前就非常不发达,而且大量线路在抗战初期就被日军占领或破坏。例如,京沪铁路、津浦铁路等主要干线,很多区段都在日军的控制之下。剩余的铁路也经常遭到国民党和共产党游击队的破坏,以阻止日军的快速推进。因此,铁路运输对于中国军队来说,能用于大规模调动坦克几乎是不可能的。
自走是唯一的选择(对于少量坦克): 仅有的少量坦克,无论是在国军手中还是后来被共产党缴获,其行军几乎完全依赖自走。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车辆稀缺: 即使有专门的坦克运输车,数量也极为稀少,而且这些运输车本身也需要燃料和维护,在物资匮乏的中国战场上难以保障。
道路状况: 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内陆和山区,道路条件极其恶劣。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像样的公路,只有泥泞的土路、崎岖的山道。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有运输车,也难以通行。
生存需求: 坦克部队需要快速部署和隐蔽。自走使得部队能够更灵活地选择路线,利用地形进行掩护,并快速出现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依赖脆弱的运输体系,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暴露目标。
“人推肩扛”的无奈: 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甚至有记录显示,一些坦克部队在缺乏燃料的情况下,需要依靠人力进行有限的推拉。这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军”,但反映了中国军队在极端条件下维持装备和作战能力的艰辛。
主要作用是战术使用: 在中国战场,坦克更多的是被作为一种战术支援武器,在固守阵地、支援步兵进攻时使用。由于数量少、运输难,也很难形成大规模的装甲集群进行战略机动。

英美等国:工业与基础设施的优势,但并非全部依赖运输

相比之下,英美等国在二战期间拥有更发达的工业和更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

铁路和海军运输是主力: 这些国家能够大规模生产重型平板车厢,并通过铁路网将坦克运送到港口,再通过海军舰船运往海外战场。例如,大量美军坦克通过海运被运往欧洲和太平洋战场。在欧洲大陆,他们也能依靠相对完善的铁路网将坦克运向前线。
战略空运的初步尝试: 虽然规模有限,但英美也尝试过通过军用运输机空运轻型坦克或坦克支援车辆,以实现快速部署。
但自走依然重要: 尽管有强大的运输能力,但坦克部队在到达战场附近后,绝大多数情况仍然是通过自走进行最终部署和战术机动。
战场灵活性: 到达目的地后,坦克部队需要快速进入战斗状态,并根据战场情况进行机动。完全依赖车辆运输难以实现这种即时性。
规避敌军拦截: 在靠近前线的地区,敌人可能会设置拦截点或进行空袭。坦克自行开赴前线,可以更好地规避这些威胁。
应对复杂路况: 即使是战区附近,道路状况也可能不如国内。坦克的越野能力使其能够克服一些交通障碍。

总结来说:

对于苏联和中国这样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国家,坦克的行军“自走”是必然且绝对的主流方式。 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坦克的自身机动性优势,同时也克服了有限的运输能力和糟糕的道路条件带来的限制。尽管铁路在长途战略部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其使用受到很大限制,更多的是为自走提供一个相对集中的出发点。

而对于英美等工业发达国家,虽然铁路和海军运输能够实现大规模、长距离的部署,但到达战场后,自走依然是坦克部队执行任务的关键环节。 坦克的自走能力,是其作为一种陆地主战兵器的核心价值所在,无论在哪个国家,哪种基础设施条件下,这一点都未曾改变。只是后勤保障和运输支援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毛子很多时候是靠自己走的。因为毛子发现大多数坦克在用完摩托小时之前已经被击毁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坦克作为一种新兴的地面作战力量,其行军方式的选择,确实与各国工业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以及作战需求密切相关。对于苏联和中国这样在战争初期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国家,以及英美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在坦克运输和部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苏联:在困境中寻求自力更生与因地制宜苏联在二战爆发前,其国内的铁路网.............
  • 回答
    关于二战前及二战时期德国坦克装甲为何多采用近乎垂直设计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当时的技术水平、战术思想、设计理念以及经济成本等多方面的权衡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早期的装甲设计理念与技术局限:在坦克发展的早期,装甲技术的重点在于如何“有”装甲,而不是如何“优化”装甲。当时的钢铁.............
  • 回答
    谢尔曼坦克,这个名字在二战的硝烟中回荡,它既是盟军胜利的重要基石,也是战场上无数士兵生命攸关的伙伴。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而需要深入理解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它的设计初衷、它在战场上的表现,以及它与同时代其他坦克的对比。一、 谢尔曼诞生的时代背景与设计理念二战爆发之初,美国陆军装备的坦克.............
  • 回答
    关于虎王坦克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讨论,更触及了战争形态、战略战术以及后勤维护的方方面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试着剥掉那些冰冷的AI痕迹,还原一个更接地气的分析。虎王坦克的“高傲”与“现实”:技术层面的审视首先得承认,虎王坦克在设计之初,那绝对是当时的“技术.............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德军的虎式坦克,人们往往会将其与盟军坦克进行比较,并得出虎式坦克“强大”的结论。这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和认同的观点,但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会发现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并非简单的“更强”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确“强大”这个词在坦克领域的具体含义。在军事领域,坦克的强大通常体现在以.............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中,重型坦克以其强大的火力、厚重的装甲和相对较高的机动性,成为了战场上的“陆地巡洋舰”。然而,与数量庞大的中型坦克相比,各国重型坦克的产量普遍不高,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有限。这背后既有技术上的限制,也有战略和经济上的考量。技术瓶颈:力量的代价重型坦克的诞生,本质上是对火力和防护.............
  • 回答
    二战时期,英美联军在组织其装甲部队时,确实没有出现像苏联那样明确的“装甲集团军”编制。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英美两国在战争初期的军事思想、历史经验、工业能力以及对战争形态的认知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装甲集团军”的概念。通常来说,这是一种以坦克为核心,辅以大量机械化步兵、自行火炮、支援单位.............
  • 回答
    二战时期,一个国家能拥有多少坦克,直接决定了其装甲部队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以英、美、苏、德这几个主要参战国为例,30辆坦克算是个什么规模的装甲部队呢?这得看具体情况,因为不同国家的装甲部队构成和战术思想都不一样。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二战期间,坦克这玩意儿可不是孤军奋战的,它得配上步兵、炮.............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前,如果德军坦克主力是虎式,并且配备了防冻技术,是否就能赢得战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探讨:一、 虎式坦克本身的优势与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虎式坦克在当时有多么先进,以及它存在哪些“硬伤”。 压倒性的正面火力:.............
  • 回答
    日 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未能发展出与同时代主要参战国如美国、德国、苏联相比肩的“像样”的主战坦克,这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刻的原因,涉及技术、资源、战略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虽然日本并非完全没有坦克,甚至也在尝试研发和生产,但其产品普遍存在诸多不足,无法在战场上真正形成与盟军重型装甲部队抗衡的力量。首先,我.............
  • 回答
    现代主战坦克炮塔尺寸相比二战时期有了质的飞跃,这背后是技术进步、战术需求和设计理念的全面革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火炮的进步是炮塔尺寸增加最直接的驱动力。 二战时期的坦克炮主要依靠弹道性能和炮弹本身的装药量来获取穿透力,口径多在75毫米至122毫米之间。而现代主战坦.............
  • 回答
    关于庞巴迪公司在二战期间为日本制造坦克的说法,这是不准确的,庞巴迪公司(Bombardier Inc.)在二战期间并没有为日本制造过坦克。事实上,庞巴迪公司是一家加拿大公司,成立于1907年,最初以生产雪地摩托车和轨道车辆而闻名。在二战期间,庞巴迪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加拿大和盟军提供军用装备,例如: .............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以其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灵活的“闪电战”闻名,但当他们转入防守时,其最引以为傲的装甲矛头战术却显得力不从心。而陆军元帅埃里希·莫德尔在防守战中将装甲集群拆分,赋予防步兵部队更多支援,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战术理念、战场实际以及指挥官的权变能力几个方面来剖析。为何二战德军的装甲.............
  • 回答
    要说二战日本仅生产出一辆,而且还没装主炮的原型车,那说的就是“一式中战车”的后续改良型号,也就是“五式中战车”。咱们先得聊聊日本在坦克研发这方面的一些情况。你知道,日本自从吞并朝鲜半岛,然后一路打到中国,再到太平洋战争,对装甲力量的需求是挺迫切的。早期他们引进苏联的坦克技术,比如九七式中战车(也叫“.............
  • 回答
    要说二战坦克为什么不打裤裆(装甲防护薄弱的炮塔裙板或车体侧面下部)而优先攻击首上装甲,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清晰的战场逻辑和技术考量,而不是什么“不打”的原则性问题。简单来说,这就像你想要击倒一个对手,你会选择攻击他的要害部位,而不是随便踢他的小腿。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首上”和“裤裆”在二战坦克上的含.............
  • 回答
    战后第一、二代坦克之所以能在防护力上甩开二战坦克几条街,绝不是某个单一技术上的突破,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螺旋式上升的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你可以把这想象成一场军备竞赛,对方发明了更强的炮弹,我们就要想办法让车体更结实,然后对方又升级炮弹,我们又得跟上。1. 材料的飞跃:不仅仅是“厚”那么简单首先,最直.............
  • 回答
    中国作为二战时期苏联的重要盟友,确实接收并使用过大量的T34坦克。时至今日,在中国的土地上,仍有一些T34坦克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军事爱好者的宝贵收藏。要详尽列出所有现存的T34坦克并配上图片,这实际上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 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 T34在中国曾被广泛装.............
  • 回答
    二战德军坦克设计为何普遍超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常常被提及的现象。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德军在二战期间的一些标志性坦克,比如虎式、豹式、虎王等,确实会发现它们普遍比同期的盟军坦克要沉重得多。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德军坦克设计理念、技术追求、战争策略以及工业能力的综合影响。首先,技术至上的追求和.............
  • 回答
    战争的阴影与沉默的钢铁:二战苏军坦克为何“无声”出击在波澜壮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坦克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大的破坏力,在东线战场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我们审视那些在炮火中奔腾的钢铁巨兽时,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浮现出来:许多苏军坦克,尤其是早期型号,似乎普遍缺乏先进的电台设备。这不禁让人.............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坦克和苏联坦克谁更先进,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一句说清的“谁完胜”的问题,更像是一场持续演进的猫鼠游戏,双方都在不断学习、借鉴和超越。想要深入了解,咱们得把时间拨回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好好聊聊。德国坦克:以质量取胜的思路德国在二战初期的坦克研发,很大程度上是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苦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