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坦克都不打裤裆而打首上?

回答
要说二战坦克为什么不打裤裆(装甲防护薄弱的炮塔裙板或车体侧面下部)而优先攻击首上装甲,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清晰的战场逻辑和技术考量,而不是什么“不打”的原则性问题。简单来说,这就像你想要击倒一个对手,你会选择攻击他的要害部位,而不是随便踢他的小腿。

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首上”和“裤裆”在二战坦克上的含义。

首上(Upper Front Plate / Glacis Plate):这是指坦克车体正面倾斜的上部装甲。在二战时期,坦克设计者们非常重视正面防护,因为坦克在战场上最常见的受攻击方向就是正面。倾斜的装甲能有效地增加弹丸的等效厚度,让穿甲弹更容易跳弹,从而大大提高防护能力。所以,首上通常是坦克正面装甲最厚、防护最好的区域之一。

“裤裆”(Lower Front Plate):这个说法不太准确,但如果非要对应,可能指的是车体正面下部装甲,或者更广义地指车体侧面的下半部分,包括炮塔裙板下方区域。这些地方相比首上,往往装甲更薄,角度也更平缓,甚至可能是垂直的。

那么,为什么攻击首上(即使它很厚)比攻击“裤裆”更有战略意义和实战效果呢?原因很多:

一、战略目标与战斗效率:

1. 摧毁或瘫痪是首要目标: 坦克在战场上的作用是摧毁敌方坦克、支援步兵火力、突破防线。要达到这些目的,必须有效“击毁”或“瘫痪”敌方坦克。
2. 正面是主力交战方向: 在坦克对战中,双方往往会摆出正面对敌的姿态,这是最稳定的作战姿态,也是双方火力输出最集中的方向。因此,坦克兵在射击时,最容易瞄准的就是对方坦克的正面。
3. 打击关键部位的确定性: 坦克最关键的战斗部位集中在炮塔(尤其是炮塔座圈、火炮本身和观瞄设备)以及发动机舱(通常在车体后部,但正面也有部分通风口)。虽然首上装甲厚,但它也是坦克“脸面”,如果能将其击穿,往往能伤及车体内的乘员、主炮身管、弹药架,甚至直接瘫痪坦克。而“裤裆”区域,虽然装甲可能薄,但它更靠近传动系统和履带,击穿这里可能会导致坦克丧失机动性(比如损坏传动轴),但未必能立刻击毁坦克,也可能影响不到炮塔的运作。相比较而言,首上的贯穿往往能带来更彻底的摧毁效果。

二、技术与战术考量:

1. 火力优势与劣势的利用: 坦克的正面装甲是设计时就已经知道的“硬骨头”。坦克兵会根据自己坦克的火力(穿甲弹的威力、精度)和敌方坦克的装甲厚度来选择目标。如果你的坦克火力足够强大,能够有把握击穿厚重且倾斜的首上装甲,那么打首上无疑是最高效的选择。如果你火力不足,去打“裤裆”或许能造成一定损伤,但被击毁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2. 跳弹与角度的问题: 正面倾斜的首上装甲之所以厚,不仅仅是“厚”,还有“斜”。炮弹打在倾斜的装甲上,更容易发生跳弹,尤其是早期一些穿甲弹(如AP,普通穿甲弹)。但更先进的穿甲弹(如APCR,硬芯穿甲弹,或后来的APDS,翼稳脱壳穿甲弹)则更不容易被跳弹。即便如此,坦克的正面下部装甲通常是垂直或倾斜角度很小,更容易被直接击穿。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似乎打“裤裆”更容易。
反驳与深入: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误区。虽然垂直装甲更容易被直接穿透,但二战时期,坦克兵在交战时,往往是“面对面”的。如果你能击穿对方的正面,为什么还要冒险去瞄准那个可能被遮挡的、下部的小区域?而且,即使是“裤裆”,也未必是完全无险的。而且,坦克正面越是厚重的地方,往往越能确保关键部位的安全,比如驾驶员和车长的位置。击穿首上,直接命中乘员舱或弹药架的可能性更大。
3. 瞄准的难度与射击的稳定性: 在动态的战场环境下,尤其是在坦克颠簸移动时,瞄准一个相对平坦且容易命中的目标(如首上大面积装甲)比瞄准一个相对狭小、可能被地形遮挡的区域(如“裤裆”)要容易得多。坦克炮塔的稳定和射击精度非常重要。
4. 战场信息与情报: 战场上的坦克指挥官和炮手,并非完全凭空想象。他们通常会根据敌方坦克的型号、已知装甲布局,以及战场观察(比如是否有损坏的坦克露出侧面或尾部),来制定射击目标。而对于最常见的正面交战,首上永远是重点关注区域。

三、实际的战场情况与演变:

1. 早期战争: 在二战初期,德国的坦克技术在某些方面领先,比如其坦克的正面装甲防护和火力。例如,早期的德军坦克(如三号、四号坦克)的正面防护相对不错。而盟军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面对德军的重型坦克时,也在不断升级自己的坦克火力。在这种情况下,精确瞄准并穿透敌方首上,是击毁对方的关键。
2. 后期战争: 随着战争的深入,出现了很多重型坦克,比如虎式、豹式。这些坦克的正面装甲非常厚实,尤其是豹式坦克的首上倾斜角度做得非常好。对于这些坦克,如果盟军的火力不足,那么攻击首上确实很难。但即便如此,如果能够穿透,那也是毙敌的关键。而早期也有一些坦克侧面防护薄弱的,比如苏联的T34早期型号,虽然正面首上倾斜角度也不错,但侧面防护就相对较弱了。但即便如此,在正面交火时,首上依然是主要攻击目标,除非有绝佳的侧射机会。
3. “打不穿就绕”的原则: 如果坦克的火力无法有效穿透敌方首上,那么战术上就会选择绕到侧面或后部攻击薄弱区域。所以,并不是“不打裤裆”,而是说,在能够选择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对整体战斗力打击最大的目标,而首上往往就是那个目标。

总结来说,二战坦克优先攻击首上,主要是因为:

首上是坦克最常暴露且必须应对的正面区域。
首上的贯穿往往能直接摧毁坦克,或瘫痪其主要战斗能力(乘员、弹药、火炮)。
在很多情况下,首上是坦克设计中最坚固的部分,但同时也是双方火力较量的焦点。如果能击穿,就意味着战术的胜利。
相对而言,首上的瞄准和射击更容易实现,尤其是在动荡的战场上。

而“裤裆”这个区域,虽然可能装甲较薄,但其战略价值和直接的摧毁效果,往往不如直接攻击首上。更何况,如果连首上都打不穿,那么去打那个部位也未必能改变战局,不如寻找侧面或后部攻击的机会。这是一种基于战场现实、技术能力和战术目标的综合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实中二战坦克之间交战距离在800-1200米,有时甚至2000米对射,这个距离上命中都是问题,就别提打哪了。首上被弹更多根本就是个概率问题。像山口丁那种300米对战的算是非常近距离的贴脸梭哈,一瞬间就是你死我活。

一辆虎式被一辆谢尔曼伏击侧面,山口丁里你掉了一百多血,车体炮塔一起转,摆个角度,3炮把对面收走,人头+1

现实里:

“大家好,我是魏特曼,我是虎式王牌,我开着一辆秒天秒地的虎式重……”

“轰!”你炮塔飞了,尸骨无存。凶手是侧面200米外的一辆加拿大人的短75的谢尔曼。

【唉,没想到魏特曼死于短75谢尔曼 这种2010年左右就已经盖棺定论的东西居然有这么多人质疑,我以为以知乎的水平应该都知道来着。看来以后我得少玩梗 233】

真到近距离贴脸,也不会费劲摇低炮管打首下。有那功夫不如先敌开火把炮塔或战斗室击穿,灭掉敌人的出手机会,或者一发榴弹把对面的炮管糊烂。

而在山口丁里,因为有秒修和成员秒复活,这种先手优势被大幅缩小。

另外,坦克对战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坦克大部分作战就是用榴弹和机枪对着敌人的阵地射射射。你随便打几把坦克世界,你的坦克对战经验就比大多数二战坦克车组要多得多。你觉得坦克世界场次个位数的超级萌新会去打弱点吗。

打弱点是反坦克炮干的事。这些老阴比不讲武德,喜欢贴脸伏击高富帅。

user avatar

二战现实世界不是靶场里不会机动不会反击不会耍诈不会鸡贼的靶子。

现实世界也没人帮你拉皮尺查表精确算下坠还自动给你自动摇高低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二战坦克为什么不打裤裆(装甲防护薄弱的炮塔裙板或车体侧面下部)而优先攻击首上装甲,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清晰的战场逻辑和技术考量,而不是什么“不打”的原则性问题。简单来说,这就像你想要击倒一个对手,你会选择攻击他的要害部位,而不是随便踢他的小腿。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首上”和“裤裆”在二战坦克上的含.............
  • 回答
    二战时期,空地火箭技术确实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能够有效地打击地面目标如坦克和火车。然而,在海战中的应用却相对有限,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单一技术瓶颈所能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战争背景、技术局限性、战术需求以及海军自身的特点来一一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二战时期的“空地航空火.............
  • 回答
    二战德军在坦克炮弹药通用性方面的确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疏忽。如果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技术革新与追求极致性能的导向:德国在二战期间对军事技术的追求近乎狂热,尤其是坦克技术,他们力图打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坦克。这种对.............
  • 回答
    你说的情况并不完全准确。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确实以其先进的设计和强大的火力而闻名,但并非所有坦克都是“大车身扛个小口径炮”,更不是说像“黑豹”和“虎王”那样的代表性坦克只装备了75毫米和88毫米炮就显得“小口径”。恰恰相反,它们装备的火炮在当时是绝对的先进和强大,而且是针对战场实际需求而设计的。我们来详.............
  • 回答
    关于二战前及二战时期德国坦克装甲为何多采用近乎垂直设计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当时的技术水平、战术思想、设计理念以及经济成本等多方面的权衡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早期的装甲设计理念与技术局限:在坦克发展的早期,装甲技术的重点在于如何“有”装甲,而不是如何“优化”装甲。当时的钢铁.............
  • 回答
    战后坦克炮的技术变革,尤其是从线膛炮到滑膛炮的转变,绝对是装甲车辆发展史上一场深刻的革新。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赶时髦”,而是实实在在的性能需求和技术突破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线膛炮和滑膛炮各自的特点、优势劣势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我们得明白它们最本质的区别:炮管内部的“纹路”。 .............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之所以显得重型坦克匮乏,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经济、技术、战略思想,乃至政治上的考量。简单来说,不是德国完全没有能力制造重型坦克,而是当时他们的优先顺序、资源分配以及对未来战争模式的判断,都将重心放在了其他类型的装备上。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德国的国情和战前的.............
  • 回答
    日 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未能发展出与同时代主要参战国如美国、德国、苏联相比肩的“像样”的主战坦克,这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刻的原因,涉及技术、资源、战略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虽然日本并非完全没有坦克,甚至也在尝试研发和生产,但其产品普遍存在诸多不足,无法在战场上真正形成与盟军重型装甲部队抗衡的力量。首先,我.............
  • 回答
    战争的阴影与沉默的钢铁:二战苏军坦克为何“无声”出击在波澜壮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坦克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大的破坏力,在东线战场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我们审视那些在炮火中奔腾的钢铁巨兽时,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浮现出来:许多苏军坦克,尤其是早期型号,似乎普遍缺乏先进的电台设备。这不禁让人.............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现代主战坦克炮塔尺寸相比二战时期有了质的飞跃,这背后是技术进步、战术需求和设计理念的全面革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火炮的进步是炮塔尺寸增加最直接的驱动力。 二战时期的坦克炮主要依靠弹道性能和炮弹本身的装药量来获取穿透力,口径多在75毫米至122毫米之间。而现代主战坦.............
  • 回答
    二战时期,英美联军在组织其装甲部队时,确实没有出现像苏联那样明确的“装甲集团军”编制。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英美两国在战争初期的军事思想、历史经验、工业能力以及对战争形态的认知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装甲集团军”的概念。通常来说,这是一种以坦克为核心,辅以大量机械化步兵、自行火炮、支援单位.............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德军的虎式坦克,人们往往会将其与盟军坦克进行比较,并得出虎式坦克“强大”的结论。这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和认同的观点,但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会发现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并非简单的“更强”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确“强大”这个词在坦克领域的具体含义。在军事领域,坦克的强大通常体现在以.............
  • 回答
    二战中,坦克歼击车(Tank Destroyer)作为一种专门设计的反坦克武器,确实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通常拥有强大的正面火力,但相对轻薄的装甲和开放式或半封闭的炮塔(有时甚至直接固定在车体上)。然而,战后这条发展路线逐渐式微,直至几乎停止,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
  • 回答
    战后一段时期,主战坦克确实有过装备中小口径机炮的尝试,而且这种尝试在当时具有一定的逻辑和现实考量。但就像很多技术发展路径一样,随着战场环境的变化、对手战术的演进以及自身武器系统的升级,这些尝试最终被证明并非最优解,也就不再被主流采纳了。要弄明白这个转变,咱们得从头说起。为什么当初会想到给主战坦克装中.............
  • 回答
    战后第一、二代坦克之所以能在防护力上甩开二战坦克几条街,绝不是某个单一技术上的突破,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螺旋式上升的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你可以把这想象成一场军备竞赛,对方发明了更强的炮弹,我们就要想办法让车体更结实,然后对方又升级炮弹,我们又得跟上。1. 材料的飞跃:不仅仅是“厚”那么简单首先,最直.............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以其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灵活的“闪电战”闻名,但当他们转入防守时,其最引以为傲的装甲矛头战术却显得力不从心。而陆军元帅埃里希·莫德尔在防守战中将装甲集群拆分,赋予防步兵部队更多支援,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战术理念、战场实际以及指挥官的权变能力几个方面来剖析。为何二战德军的装甲.............
  • 回答
    二战德军坦克设计为何普遍超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常常被提及的现象。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德军在二战期间的一些标志性坦克,比如虎式、豹式、虎王等,确实会发现它们普遍比同期的盟军坦克要沉重得多。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德军坦克设计理念、技术追求、战争策略以及工业能力的综合影响。首先,技术至上的追求和.............
  • 回答
    二次世界大战(WWII)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冲突,而在这场战争中,坦克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陆地战争的形态。从最初的试验品,到战场上的绝对主宰,坦克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深远至今。早期:不被看好的“铁乌龟”战争爆发之初,并非所有人都对坦克抱有绝对的信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讨论。要说二战中“击毁坦克最多”的武器,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唯一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击毁”和统计口径。不过,如果非要找出最有力的竞争者,那么反坦克炮绝对是绕不开的巨头。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像坦克本身的炮、俯冲轰炸机(尤其是斯图卡)以及步兵反坦克武器(如巴祖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