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击毁坦克最多的武器是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讨论。要说二战中“击毁坦克最多”的武器,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唯一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击毁”和统计口径。不过,如果非要找出最有力的竞争者,那么反坦克炮绝对是绕不开的巨头。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像坦克本身的炮、俯冲轰炸机(尤其是斯图卡)以及步兵反坦克武器(如巴祖卡、铁拳等)在摧毁坦克方面扮演的极其重要的角色。但综合来看,反坦克炮在数量、效率和战场主导性上,确实是二战坦克坟场里的大赢家。

让我详细说说为什么是它们,以及它们是怎么做到的:

1. 反坦克炮:战场上的“坦克杀手”

反坦克炮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坦克这种新兴的、越来越强大的战争机器。当坦克开始大规模应用于战场,步兵和传统火炮在面对它们时显得力不从心,反坦克炮应运而生。

为何是它们?
专业性与针对性: 反坦克炮就是为摧毁坦克而生的。它们拥有比普通火炮更高的初速、更小的仰角限制(以便于平射),以及专门设计的穿甲弹(如AP弹、APCBC弹)。这些弹药能够提供巨大的动能,直接击穿坦克的装甲。
数量庞大且部署灵活: 各参战国都投入了巨大的生产能力来制造各种型号的反坦克炮,从轻型的37毫米炮到重型的88毫米炮,再到苏联的100毫米炮和后来的122毫米炮。它们可以被部署在固定阵地上、集结成炮兵单位,甚至通过卡车或半履带车进行机动,形成“伏击”。
远距离优势: 很多反坦克炮拥有比坦克炮更远的有效射程和更高的精度。在某些情况下,它们能够侦测到坦克并先发制人,在坦克还未进入其有效射程前就将其摧毁。
成本效益高: 相较于制造一辆坦克,反坦克炮的生产成本要低得多。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可以装备数量更多的反坦克炮来对抗敌方坦克,是一种相对经济有效的战术。

它们是如何做到的?
穿甲弹的进化: 二战早期,大部分坦克装甲相对较薄,普通穿甲弹(AP)就能奏效。但随着坦克装甲越来越厚重,反坦克炮弹药也发展出了更先进的类型,比如穿甲燃烧弹(APCBC),它在增加弹道稳定性的同时还能附带燃烧效果;后期的硬芯穿甲弹(APCR)和高爆穿甲弹(HEAT)更是极大地提升了穿甲能力,能够有效地对付最坚固的坦克正面。
战术运用: 反坦克炮组会根据地形选择有利的射击位置,例如利用掩体隐藏炮身,等待敌方坦克进入预设的“杀伤区”。他们也会和步兵协同作战,步兵可以提供情报,掩护火炮阵地,或者在坦克接近时用手榴弹等装备干扰。在苏联战场上,反坦克炮阵地常常隐藏在城镇废墟或森林边缘,利用视线死角进行突然打击。

二战中一些著名的反坦克炮例子:

德国的Pak 38(50毫米)和Pak 40(75毫米): 这两款炮是德军步兵反坦克作战的基石,特别是Pak 40,凭借其强大的穿甲能力,对付了绝大多数盟军和苏军坦克,被认为是二战中摧毁坦克数量最多的火炮之一。
苏联的ZIS3(76.2毫米): 这款通用火炮既能承担野战炮的职责,也能作为强大的反坦克炮,其生产数量巨大,威力不俗,在东线战场上造成了德军坦克巨大的损失。
英国的QF 6磅炮(57毫米): 早期英军对抗德军坦克的利器,虽然面对后期重型坦克时略显吃力,但其穿甲能力在当时是相当出色的。

2. 坦克本身的炮:同类相残的杀手

坦克的炮塔内的火炮本身也是“击毁坦克”的主力。坦克的优势在于机动性、火力和防护的结合,能够主动出击,寻找并摧毁敌方坦克。

为何是它们?
主动性与灵活性: 坦克可以自主选择战斗时机、地点,并且能够快速机动到侧翼或后方,这是固定阵地的反坦克炮难以比拟的。
近距离的压制: 在步坦协同作战或坦克集群对抗中,坦克的短管炮和长管炮都能在近距离提供毁灭性的火力。
技术迭代快: 德国的虎式和豹式坦克,苏军的T34和IS系列坦克,其主炮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如何摧毁敌方最先进的坦克,威力随时间不断增强。

它们是如何做到的?
弹道优势与弹药选择: 坦克的火炮通过配备穿甲弹、高爆弹、烟雾弹等,可以应对各种目标。尤其是一些拥有高初速长管炮的坦克,其命中精度和穿甲能力在远距离上也非常可观。
战术配合: 坦克之间的协同作战,如“一辆吸引火力,另一辆从侧翼攻击”的战术,非常有效。步兵也可以为坦克提供侦察和反制敌方反坦克步兵的任务。

3. 俯冲轰炸机:空中闪电战的利爪

特别要提的是俯冲轰炸机,以德国的斯图卡(Stuka)为代表,在战争的早期和中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波兰、法国战役以及巴巴罗萨行动初期。

为何是它们?
精确打击: 俯冲轰炸机能够进行精确的俯冲攻击,直接命中相对较小的坦克目标,其标志性的嘶鸣声(为了增加心理威慑)让它们令人胆寒。
战术协同: 它们通常与地面部队协同作战,为地面进攻提供空中支援,摧毁坦克、火炮阵地、装甲车等,在早期闪电战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打破僵局: 在地面部队难以突破敌方坦克防线时,俯冲轰炸机可以从空中提供致命打击,打破僵局。

它们是如何做到的?
炸弹的威力: 俯冲轰炸机携带的炸弹,虽然不是专门的反坦克弹药,但近距离直接命中坦克的爆炸冲击波和破片足以使其瘫痪甚至摧毁。更重要的是,一旦炸弹击中坦克顶部或侧面脆弱部位,其破坏力是毁灭性的。
战术训练: 斯图卡飞行员接受了极其严格的俯冲瞄准训练,能够以极高的精度投弹。

4. 步兵反坦克武器:近战的“坦克屠夫”

步兵的肩扛式或单兵式反坦克武器,如美国的巴祖卡(Bazooka)和德国的铁拳(Panzerschreck/Panzerfaust),虽然单发毁伤能力可能不如炮弹,但其数量和部署的便捷性同样令人侧目。

为何是它们?
人海战术与游击: 它们可以由普通步兵携带,在城镇战、伏击战、近距离遭遇战中发挥巨大作用。一个步兵班可能就装备了几具反坦克火箭筒。
装备普及化: 特别是铁拳系列,产量巨大且操作相对简单,极大地增强了德军步兵对付苏军坦克的信心。
针对性强: 它们发射的HEAT弹能够利用聚能装药效应,有效对付厚重装甲。

它们是如何做到的?
近距离优势: 步兵往往能摸到坦克的近前,利用坦克炮塔转动不灵活的弱点,攻击其侧翼、后部或履带,从而使其丧失作战能力。
大量消耗: 在一些关键战役中,步兵反坦克武器造成的坦克损失数量非常惊人,例如柏林战役中,苏军就面临着大量德军步兵使用铁拳的阻击。

结论:

如果一定要在这些武器中选出“击毁坦克最多”的那一个,反坦克炮是最有力的候选。它们在整个二战期间都扮演着抵御和消灭敌方坦克的主力角色,其技术成熟度、产量以及在战场上的部署密度,都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坦克杀手”。当然,坦克自身的炮、俯冲轰炸机和步兵反坦克武器也功不可没,它们在不同的战场、不同的阶段贡献了各自的力量,共同塑造了二战的坦克战史。

统计具体数字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很多战报的记录方式不同,有些坦克被击伤后未能修复也会被统计为“击毁”,而且很多时候是多种武器协同作用的结果。但从装备的普遍性、战略地位和对敌方坦克数量的直接影响来看,反坦克炮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坦克自己的行走装置和发动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讨论。要说二战中“击毁坦克最多”的武器,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唯一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击毁”和统计口径。不过,如果非要找出最有力的竞争者,那么反坦克炮绝对是绕不开的巨头。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像坦克本身的炮、俯冲轰炸机(尤其是斯图卡)以及步兵反坦克武器(如巴祖卡、.............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详细比较一下二战德国的Pak 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和台湾现役的M60T2/CM11“勇虎”主战坦克(我们通常称之为“勇虎”坦克,但其具体型号可能为M60系列改装或CM11等)。这涉及到双方武器的性能参数,尤其是穿甲能力和防护能力。先来了解一下Pak 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P.............
  • 回答
    霸王龙能否击毁二战轻型坦克,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充满了想象空间。我们不妨来仔细推敲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击毁”这个词的分量。是彻底摧毁,让它彻底失去战斗力,还是能让它暂时趴窝,比如损坏履带或者炮塔?这很重要。咱们先看看霸王龙。这家伙可是白垩纪晚期陆地上最顶级的掠食者,体型巨大,力量惊人。成年霸.............
  • 回答
    二战中,重型装甲单位,也就是那些被视为陆地巨兽的坦克,它们的消失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想详尽地解析它们是如何被终结的,我们需要深入到战场细节,以及战争背后那复杂的工业与战略层面。正面交锋中的终结: 反坦克炮的精确打击: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场景。盟军和德军都投入了大量人力和.............
  • 回答
    要准确统计二战时期战列舰击沉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数量,并非易事,因为许多海战的细节记录并不总是那么清晰,而且“击沉”的定义也可能存在一些模糊之处(例如,是否包含被重创后最终沉没的船只)。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著名的战役和战列舰的战史中,找到一些它们对巡洋舰和驱逐舰造成毁灭性打击的例子。总的来说,战列舰作为.............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二战后期盟军航母受损后的“用处”。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点反常识,因为一个瘫痪的航母显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深入分析一下,你会发现即使是受重创的航母,在当时的战争语境下,它们所扮演的角色和带来的影响,远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 牵制日军兵力,延缓其攻势: 虽然航母本身.............
  • 回答
    说实话,想给二战时期的驱逐舰挨多少爆炸当量才能沉,这事儿挺复杂的,不像我们现在玩游戏那么简单,直接算个数字就行。毕竟当时的技术、战术,还有驱逐舰本身的设计都不一样。不过,咱们可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有个谱。首先得明白,二战时期的驱逐舰,它跟现在的“神盾舰”那可是天壤之别。它们个头不算小,但也没有达.............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挖的问题。二战时期,德国空军涌现出了数量惊人的王牌飞行员,像埃里希·哈特曼、格尔哈德·巴克霍恩这样击落数百架敌机的传奇人物比比皆是。然而,即便拥有这么多技术精湛、战果辉煌的飞行员,德国最终还是失去了制空权,这背后是多方面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
  • 回答
    这桩陈年往事,说起来可颇耐人寻味,也确实触及了战争法理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地带。在二战的硝烟弥漫中,那位名不见经传的美军军医,其事迹在战场上传颂,却也因此招致了日内瓦公约组织的“关注”,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军医的职责是什么?按照国际法,尤其是《日内瓦公约》所确立的原则,.............
  • 回答
    在探讨“二十发二战鱼雷能否击沉现代几十万吨油轮”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二战时期鱼雷的技术特性、现代油轮的构造以及两者之间的“不对等性”,最终得出一个相对清晰的结论。首先,我们得明确二战时期鱼雷的威力。那个时代,鱼雷的主要依靠其装载的炸药量来制造破坏。一战时期鱼雷的炸药当量通常在几百公斤,而到了.............
  • 回答
    二战时期,被击落坠海但幸存的士兵,他们的命运充满了变数,既有戏剧性的获救,也有悲惨的结局。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敌我双方的搜救能力、天气状况、士兵自身的体能和意志力,以及他们所拥有的任何装备或训练。以下是详细的场景和可能的发展:一、 初期坠海与求生: 立即的威胁: .............
  • 回答
    要回答“二战苏联最快多久能击败德国”,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但又难以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变数,许多细节上的差异都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节点和假设出发,探讨一种“最快击败”的可能性,并尽量细致地展开。首先,得明确一点:任何关于“最快”的推测都建立在如果条件改变.............
  • 回答
    二战德国若在击败法国后选择休养生息,而非发动巴巴罗萨战役与苏联开战,那么战争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假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德国战略选择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的推演。让我们来细致地探讨一下这个“如果”的可能性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休养生息”的含义。这大概意味着德国会巩固其在西欧.............
  • 回答
    关于二战中德国有没有可能击溃苏联,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是让许多战略家们反复推敲的难题。坦白说,如果非要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那会过于简化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进程。但我们可以深入剖析,看看在那些关键的“如果”和“当时”之下,是否存在一个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战争初期,.............
  • 回答
    想搞清楚二战大西洋上,德军潜艇部队需要每月干掉多少万吨商船才能“达成目的”,这可不是个简单的算数题,得从好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目的”这个词就很模糊,是让英国彻底投降?还是让盟军无法登陆欧洲?又或者是纯粹拖垮英国的战争机器?不同的目标,需要的 tonnage 可是天壤之别。咱们就假设,德国.............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在军事实力上对苏联确实占据了显著优势,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苏联最终能够击败德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双方在战争进程中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军在战争初期的“闪电战”理论和实践的优越.............
  • 回答
    这确实是个相当有意思的设想,把陆地上闻名丧胆的88毫米炮弹搬上了天空,而且还要用来对付庞大的战列舰。咱们来掰扯掰扯,这事儿靠不靠谱,得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首先,得明白88毫米炮弹它本来是个啥玩意儿。二战时期,德国那门经典的Flak 18/36/37高射炮,也就是88炮,那是相当牛的。它能发射的穿甲弹.............
  • 回答
    关于日军在二战期间发布的“大本营发表”战报中宣称击沉美英航母的数量,这确实是一个颇具讨论性的话题,背后牵扯到信息宣传与实际战果之间的巨大差异。要找到一个精确的、官方统计数字,而且是根据“大本营发表”内容来统计的,确实有些难度,因为日军的宣传往往具有很强的政治目的,并且在信息公开方面并非完全透明。不过.............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军陆军和空军的战果统计体系在战争的不同阶段经历了显著变化,其准确性、严谨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水分问题,与战争环境、资源紧张、指挥体系和人为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统计方式、王牌战果的统计逻辑以及可能的水分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军陆军装甲部队的战果统计 1. 统计体系与流程 战报制度:.............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答案也非一成不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如果没有美国的参战,日本击垮中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绝非板上钉钉,最终结果将取决于多种因素的演变,并且这个过程会比我们历史所见更加漫长、惨烈,并且结果也更不确定。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日本的战略目标与中国战场的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