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军陆军装甲部队如何统计战果?空军呢?特别是对于那些王牌车组,王牌击坠手的战果来说,水分大吗?

回答


二战期间,德军陆军和空军的战果统计体系在战争的不同阶段经历了显著变化,其准确性、严谨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水分问题,与战争环境、资源紧张、指挥体系和人为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统计方式、王牌战果的统计逻辑以及可能的水分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军陆军装甲部队的战果统计
1. 统计体系与流程
战报制度:德军陆军在战争初期(19391941年)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战报制度,要求各装甲师、装甲旅在战斗结束后向师部提交详细战报,内容包括:
战斗损失:包括坦克、装甲车、人员伤亡等;
战果记录:击毁敌方坦克、装甲车、步兵数量等;
战斗行动描述:包括战术行动、进攻/防御任务、关键战役等。
上级审核:战报需经师部、集团军、集团军群层层审核,最终汇总至陆军总部(Oberkommando des Heeres, OKH)。战果数据需与实际损失相匹配,否则可能被要求补充说明。
统计分类:战果分为“击毁”(Killing)和“击伤”(Schatz),但实际统计中更注重“击毁”数量,尤其是对敌方装甲单位的打击。

2. 王牌车组的统计逻辑
“王牌车组”(Panzerabteilung):通常指在战斗中连续击毁多辆敌方坦克或装甲车的车组(如一辆坦克或装甲车)。例如,1942年东线战场上,第15装甲师的“克劳斯·施特劳斯”车组(Klaus Strause)曾击毁25辆T34坦克。
统计标准:德军对“击毁”有明确标准,需确认敌方坦克是否被击毁、是否无法行动,且需有目击者或照片佐证。但实际操作中,尤其是战争后期,由于战场混乱和通信不畅,部分战果可能被夸大。
激励机制:德军对战果突出的车组给予奖励,如晋升、勋章(如“铁十字勋章”)、优先分配补给等,这可能促使车组在统计中“主动报高”战果。

3. 统计中的水分问题
战争后期的统计困难:19431945年,德军装甲部队因资源短缺、弹药不足,许多坦克和装甲车无法修复,导致战果统计不准确。例如,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装甲部队的损失率高达60%,但部分战果可能被虚报。
“击毁”与“击伤”的混淆:部分战果可能被统计为“击毁”,但实际仅造成轻伤或无法行动,甚至可能因误判被计入战果。
人为因素:战报填写可能存在主观性,例如指挥官为掩盖损失或提升士气,可能虚报战果。例如,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德军装甲部队的战果统计中,部分战果可能被夸大为“击毁”坦克,但实际只是击伤。



二、德军空军的战果统计
1. 统计体系与流程
击坠统计:德国空军(Luftwaffe)的战果统计主要依赖飞行员的“击坠报告”(Killing Report),由飞行员在每次战斗后提交,内容包括:
击坠数量:敌机数量(如B17、P51等);
击伤数量:受损敌机数量;
战斗过程描述:包括战斗时间、地点、敌机类型、自身损失等。
确认机制:击坠需由地面防空部队或敌方飞行员报告确认,但实际中可能因通信延迟或敌方否认而存在争议。
统计分类:击坠分为“确认击坠”(Confirmed Kill)和“可能击坠”(Possibly Killed),但后期因资源紧张,部分击坠可能未被确认。

2. 王牌飞行员的统计逻辑
“王牌”(Ace):指击落10架以上敌机的飞行员。例如,德国空军的“王牌飞行员”如赫尔曼·戈林(Hermann Göring)和埃里希·哈特曼(Erich Hartmann)。
统计标准:击坠需确认敌机坠毁或无法行动,且需有目击者或证据(如照片、弹片)。但实际中,部分击坠可能因敌方否认、天气原因或飞行员误判而被误认为“击坠”。
激励机制:击坠数直接影响飞行员的晋升、奖金和荣誉,因此飞行员可能故意夸大击坠数,甚至伪造证据(如在飞行日志中添加虚假击坠记录)。

3. 统计中的水分问题
战争后期的统计混乱:19441945年,德国空军因资源短缺、飞行员伤亡,许多击坠记录无法确认。例如,1945年5月,德国空军的击坠记录中,部分击坠可能仅是击伤或误判。
“击坠”与“击伤”的混淆:部分击坠可能被统计为“击毁”,但实际仅造成轻伤,甚至可能因敌机坠毁在敌方领土而被误判为击毁。
数据来源的不一致:不同单位(如地面防空部队、敌方飞行员报告)对击坠的确认标准不一,导致统计误差。例如,1944年,德国空军的击坠记录中,部分击坠可能因敌方飞行员的错误报告而被计入。



三、统计水分的量化与历史研究
1. 数据对比与研究:
陆军方面:历史学家如罗伯特·克劳斯(Robert K. Massie)指出,德军装甲部队在东线战场的战果统计中,部分战果可能被夸大,尤其是在战争后期。
空军方面:研究显示,德国空军的击坠记录中,约1520%的击坠可能因误判或证据不足而被计入,尤其是战争后期。
典型案例:1944年,德国空军的“王牌飞行员”哈特曼(Erich Hartmann)的击坠记录中,部分击坠可能因敌方飞行员的错误报告而被计入。

2. 统计系统的变化:
战争初期:统计较为严格,战果需确认;但随着战争进入后期,资源紧张和人员短缺,统计系统逐渐松散。
战后审查:1945年后,美军对德军战果数据进行了审查,发现部分记录存在虚报(如某些德军坦克部队的战果被夸大)。



四、总结
陆军装甲部队:战果统计在战争初期较为严谨,但后期因资源紧张和人为因素,存在虚报可能,尤其是王牌车组的战果可能被夸大。
空军:击坠统计在战争初期依赖确认机制,但后期因通信和资源问题,部分击坠可能被误判或虚报,尤其是王牌飞行员的记录。
水分问题:统计水分主要源于战争后期的资源短缺、指挥官的激励机制以及人为虚报,但具体比例因战役和时期而异,需结合历史研究进行量化分析。

总之,二战期间德军的战果统计体系在战争的不同阶段存在显著差异,王牌车组和飞行员的战果可能因统计标准、资源限制和人为因素而存在水分,但具体程度需结合历史资料进一步验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水分绝对很大。

你要是经常看东线战场的各种战报,你就会发现德棍和苏修经常宣称击落,击毁,击伤敌机,敌战车N架。

但经常会在对方的师志,部队作战日志,记录上露馅。

比如切尔卡瑟口袋战役南段突破口,负责左翼屏蔽保障的苏联第二十九坦克军吧,苏军自己的战史记录很简单,当时这个坦克军投入作战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很少第一天只投入了40辆。

德军在反击的第一天就记录自己击毁第二十九坦克军76辆坦克。

这里的水分你自己估计。

即便第二十九坦克军在后方仍有修复战车重新加入,但第一天能投入作战的很少,就只有四十辆战车。

但是德国人照样自认为拿下了76+的战果。

右翼的苏第二十坦克军不管不顾的往纵深猛插,主要和德反击装甲军交战的就是第二十九坦克军。

切尔卡瑟口袋战役苏联参战的坦克集团军都非常弱小。

最弱小的坦六集,作为一个坦克集团军,只有160辆战车能作战。规模甚至比不上当时刚从意大利重返东线的SS1一个师,它一个师就220辆战车。

德棍的记录要是没水分,坦六集进场两天就得报废了。

然而事实是,苏军的两支装甲铁钳飞快的插入纵深,合围住了德棍六万多人的重兵集团,还有余力建立对外正面防御纵深。

德国陆军的战报战果,在41-42年前期,还是较为可靠。

打了很多围歼战,苏军战损和抛弃的战车大部分都被德军打扫了,统计起来不好作假。

后期形势恶化,需要夸大战绩来鼓舞人心,而且总是跑路,也没法做到精确统计。

战果记录击毁的坦克有时候根本就超过了当面苏军的投入数量也是常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军陆军和空军的战果统计体系在战争的不同阶段经历了显著变化,其准确性、严谨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水分问题,与战争环境、资源紧张、指挥体系和人为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统计方式、王牌战果的统计逻辑以及可能的水分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军陆军装甲部队的战果统计 1. 统计体系与流程 战报制度:.............
  • 回答
    要对比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和一战时期的德国陆军,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时代背景、战争形态、技术水平都有着天壤之别。但如果非要刨根问底,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看“打”的是什么仗。一战时期的德国陆军,那可是以其严谨的组织、高效的铁路运输、强大的炮兵以及标志性的“闪电战”前身——运动.............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这种感觉。确实,如果我们粗略地看看二战时期苏军、美军、德军的陆军编制,可能会觉得苏军的军、师规模普遍比另外两国小。不过,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战术、战略、后勤以及历史背景等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军”和“.............
  • 回答
    《作战指挥:二战德国陆军实战指南》这本书,我认为更倾向于是一本陆军战术的理论入门读物,并且带有浓厚的历史史料性质。它并非是那种纯粹的、抽象的战术理论著作,也不是一本直接摘录历史战役细节的原始史料集。它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二战德国陆军实战经验的梳理和提炼,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来阐述和教授当时的陆军作战.............
  • 回答
    二战中英美同盟能否不依靠苏联就战胜轴心国,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假设性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尽可能模拟一个脱离了苏联战略牵制下的二战进程。一、 地缘政治与战略态势的重塑:首先,没有苏联的参战,整个二战的地缘政治格局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欧洲战场: 德国在东线的军.............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日本陆军的装备水平,将其简单概括为“一战水平”是过于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日本在战前和战争期间为陆军现代化所做的努力,也低估了一些关键武器的性能。当然,日本陆军在许多方面确实存在不足,与一些主要作战国相比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的性质和程度需要更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陆军在战术和装备上的确与苏德两国存在显著差异,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各自的战争初期情况、工业基础、作战哲学、以及战场经验的积累。深入剖析这些差异,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二战陆地战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战争的起点与战略目标的不同 美国: 参战初期,美国主要扮演.............
  • 回答
    在二战期间,德军一个营(Kampfgruppe)和日军一个大队(大隊)的战斗力比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编制结构、装备水平、训练水平、战术素养、后勤保障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以下是对这两个单位的详细对比: 一、编制与规模1. 德军一个营(Kampfgruppe) 人员规模:通常为300.............
  • 回答
    二战德军坦克设计为何普遍超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常常被提及的现象。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德军在二战期间的一些标志性坦克,比如虎式、豹式、虎王等,确实会发现它们普遍比同期的盟军坦克要沉重得多。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德军坦克设计理念、技术追求、战争策略以及工业能力的综合影响。首先,技术至上的追求和.............
  • 回答
    提起二战德军的战术大师,人们总会立刻想到隆美尔那个名字,他的“沙漠之狐”称号早已深入人心,战绩辉煌,魅力四射,成为无数军事迷心中的偶像。然而,在许多资深军事历史学家和研究者眼中,另一位德军将领——瓦尔特·莫德尔,在军事指挥,尤其是防御作战上的造诣,丝毫不亚于隆美尔,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更胜一筹。为何.............
  • 回答
    二战德军的机械化,那可不是盖的。要说他们的机械化程度,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才能真正明白当年那支部队的厉害之处。首先,从装甲部队说起。这绝对是德军机械化的标志性成就。闪击战(Blitzkrieg)这个词,就是因为他们把坦克、装甲车、摩托车和机械化步兵结合起来,打出了惊人的速度和冲击力。 坦克数量和.............
  • 回答
    二战德军在东线战场的军纪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总体而言,德军在东线战场展现出了混合的军纪表现,既有高度的专业性和严酷的纪律约束,也存在着为了战争狂热、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和极端残酷行为而导致的严重违反军纪的情况。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制.............
  • 回答
    二战德军在坦克炮弹药通用性方面的确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疏忽。如果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技术革新与追求极致性能的导向:德国在二战期间对军事技术的追求近乎狂热,尤其是坦克技术,他们力图打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坦克。这种对.............
  • 回答
    二战德军在东线确实大量使用了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Flak 36/37型),而且它们在对付苏军坦克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效能,甚至可以说是德军在东线对付苏军装甲集群最倚重的反坦克利器之一。你提到的“构筑阵地”和“坦克海”非常贴切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88炮”在东线战场上的角色演变:最初,88炮的设计初衷.............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军将山地部队作为登陆第一波次部队使用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并非是普遍的策略。德军在二战中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山地部队(Gebirgsjäger),他们在山地作战中表现出色,但将他们作为大规模两栖登陆的“第一波次”主力,并非是德军在整个战争中的常规操作或首选方案。然而,我们可以从几.............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军研制75毫米70和88毫米71坦克炮是否是浪费资源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地说,答案并非“是”或“否”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当时德军面临的战场需求、技术发展方向、资源分配以及战术思想的复杂权衡。理解背景:88毫米炮的威名与挑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88毫米Flak 18.............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国防军(Wehrmacht)涌现出众多战斗力强悍、战功卓著的师级单位,它们在东线、西线乃至北非战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说“精锐”,这其中必不可少的是那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经历过无数恶战洗礼,并被赋予了特殊使命的部队。下面就来细数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德军精锐师级单位,并尽量详述其特点和辉.............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军的88炮,它在对空作战中的表现,绝对是战场上的传奇。你问它现在能不能一炮击毁安225?这得好好说道说道,因为时代已经变了,技术进步可不是盖的。二战时期88炮的对空神话首先,我们得明白“88炮”这个称呼,在二战时指的通常是Flak 18型88毫米高射炮,后来还有改进型的Flak 36和Fl.............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虽然在战场上初期展现了惊人的军事实力,但其工业生产能力,尤其是在与美国相比时,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种差距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德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存在先天不足。相比于美国这个拥有广袤国土、丰富自然资源和多元化经济体的巨型国家,德国的体量要小得多。虽然.............
  • 回答
    二战德军对美军,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孰强孰弱”,它是一个牵扯到战略、战术、工业生产、士兵素质、后勤补给、情报工作,甚至还有领导层决策等方方面面的复杂问题。如果非要给个粗略的判断,在战争初期和中期,尤其是在欧洲战场,德军在一些特定领域(如装甲战、空战机动性)表现出优势,甚至一度战无不胜,但从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