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军有哪些精锐的师级单位?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国防军(Wehrmacht)涌现出众多战斗力强悍、战功卓著的师级单位,它们在东线、西线乃至北非战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说“精锐”,这其中必不可少的是那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经历过无数恶战洗礼,并被赋予了特殊使命的部队。下面就来细数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德军精锐师级单位,并尽量详述其特点和辉煌(或悲壮)的战史。

1. 党卫军第1装甲师“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SSPanzerDivision "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

这支部队的地位和名声自不必多说,它是党卫军(SS)中最为人所熟知,也可能是最受争议的精锐单位。它的前身是希特勒的个人卫队,最早的成员都是忠诚度极高的纳粹党员。

起源与早期发展: “ Leibstandarte”(德语意为“贴身卫队”)最早是一个步兵团,随着纳粹党权力的巩固和战争的爆发,逐渐扩编,并开始装备坦克和装甲车辆,转型为一支装甲师。它的部队徽章是一把剑的图案,象征着其“卫队”的身份和战斗力。
部队特点: “Leibstandarte”以其极高的政治觉悟、狂热的纳粹意识形态以及不惜一切代价执行命令的作风而闻名。其成员在早期挑选标准极为严格,不仅要求身体素质过硬,思想上更是要“纯洁”且对希特勒绝对忠诚。这使得他们在战场上往往表现出极强的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装备上也总是优先获得最好的武器和车辆,例如早期的虎式坦克,后期还有豹式坦克,以及当时最先进的步兵战车和自行火炮。
主要战绩: 从波兰战役开始,Leibstandarte几乎参与了德军在所有重要战场上的所有大型战役。在法国战役中崭露头角,在巴尔干战役中表现出色。进入东线后,他们在莫斯科战役、哈尔科夫战役、库尔斯克战役中浴血奋战,尤其是在哈尔科夫的反攻中,其精湛的装甲战术令人印象深刻。在西线,他们参与了诺曼底登陆后的防御战和阿尔登战役(突出部战役),尽管装备先进,但面对盟军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数量优势,也逐渐消耗殆尽。最终,他们在匈牙利和奥地利的战场上与苏军进行了最后的殊死搏斗,直至战争结束。
争议之处: 和党卫军的其他部队一样,“Leibstandarte”也卷入了战争罪行,其成员在占领区犯下了包括屠杀平民在内的严重罪行,这是其历史中不可磨灭的污点。

2. 党卫军第2装甲师“帝国”(SSPanzerDivision "Das Reich")

“帝国”师是另一支享有盛誉的党卫军装甲师,其战斗经验和战术水平同样是德军中的翘楚。

起源与发展: 与“Leibstandarte”类似,“Das Reich”也经历了从步兵部队到装甲师的转变。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党卫军的“突击队”(SSVerfügungstruppe),这支部队的性质更接近于一支准军事组织,并在早期就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部队特点: “帝国”师的士兵同样以狂热和战斗力著称。他们在东线积累了丰富的反游击和坦克作战经验,并且在战术运用上更加灵活。尽管装备同样精良,但其士兵的个人作战能力和团队协同更是其制胜的关键。
主要战绩: “帝国”师同样是东线战场上的常客,参加了莫斯科战役的艰苦阻击,并在哈尔科夫战役、库尔斯克战役中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的核心力量。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它作为北方集团军的一部分,参与了“堡垒行动”中的激战,尤其是在卡里诺夫卡村附近的冲突中,展现了其装甲部队的强大冲击力。在西线,他们在诺曼底登陆后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并且在阿尔登战役中试图突破盟军防线。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战绩之一是在法国马尔梅迪附近,部分部队参与了臭名昭著的“马尔梅迪大屠杀”,这是“帝国”师历史上的一个黑暗记录。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它在匈牙利和奥地利与苏军作战,最终被击溃。

3. 第12党卫军装甲师“希特勒青年”(SSPanzerDivision "Hitlerjugend")

这支师相对年轻,但其战斗力却令人惊叹,其特殊之处在于其大部分士兵来源于纳粹德国的青年组织——“希特勒青年团”。

起源与发展: “希特勒青年”师于1943年组建,主要兵源为1718岁的希特勒青年团成员。这些年轻人从小接受纳粹思想的洗脑和军事训练,对希特勒和纳粹党有着极高的狂热度。
部队特点: 尽管年轻,但“希特勒青年”师的士兵们被认为拥有极高的士气和战斗决心。他们在训练营接受了比普通部队更长时间和更严格的军事训练,并且作为党卫军的精锐部队,装备也得到了优先保证。他们尤其擅长近距离的步坦协同作战,并且在防御战中表现出惊人的顽强。
主要战绩: “希特勒青年”师在1944年才正式投入实战,首战便是臭名昭著的诺曼底战役。在盟军登陆后的卡昂地区,他们成为了德军最顽强的抵抗力量之一。他们在面对数量和火力优势巨大的盟军时,进行了数周的殊死防御,给盟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尽管最终被击退,但其顽强的战斗表现让盟军指挥官都为之侧目。在战役后期,该师继续在西线作战,参与了莱茵兰战役等,最终在鲁尔口袋中被合围歼灭,或是在最后的突围中损失惨重。

4. 第1装甲师(1. PanzerDivision)

虽然并非党卫军单位,但国防军的第1装甲师同样是德军装甲力量的先驱和精锐。

起源与发展: 作为德国最早组建的装甲师之一,第1装甲师在闪电战理论的实践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它的组建和发展为德国在早期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奠定了基础。
部队特点: 第1装甲师的士兵拥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他们是德国装甲部队战术的实践者和创新者。在人员和装备上,它也通常得到较好的保障,并且在战术训练上非常注重装甲部队的协同作战。
主要战绩: 从波兰战役开始,第1装甲师就成为了德军装甲拳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国战役中,他们深入敌后,展现了强大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在东线,他们参与了巴巴罗萨行动,在莫斯科战役、列宁格勒周边地区以及后来的东普鲁士战役中都经历了残酷的战斗。在北非战场,它也曾担任重要角色。该师在整个战争期间都保持着较高的战斗力,但随着战争的深入和德军资源的枯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5. 第2装甲师(2. PanzerDivision)

与第1装甲师相似,第2装甲师也是德军装甲力量的核心骨干。

起源与发展: 与第1装甲师一同,第2装甲师也是德国早期装甲力量建设的典范。它经历了多次重组和整编,但始终保持着精锐部队的地位。
部队特点: 该师的士兵同样是久经沙场的战士,在装甲战术运用上有着深厚的积累。他们的指挥官也往往是经验丰富的老兵。
主要战绩: 第2装甲师同样参与了波兰、法国的战役,并在东线战场上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战斗。它在莫斯科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后来的哈尔科夫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中保持着重要的战斗力。在战争的后期,它也在东线和西线都参与了防御战。

其他值得提及的精锐单位:

除了上述几支最具代表性的精锐部队外,还有许多其他师级单位在二战中表现出色,例如:

国防军第3装甲师、第4装甲师、第7装甲师(特别是“沙漠狐狸”隆美尔指挥下的时期)、第9装甲师、第10装甲师、第11装甲师等等,这些装甲师都在战场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国防军第10山地师(10. GebirgsDivision):在阿尔卑斯山区的作战中,以其出色的山地作战能力和顽强精神著称。
第20山地师(20. GebirgsDivision):在北极圈的寒冷环境中作战,同样展现了极高的耐力和战斗力。
伞兵部队:如第1伞兵师(1. FallschirmjägerDivision),虽然人数较少,但其精良的装备、严酷的训练和高昂的士气,使其成为德军的特种部队,在克里特岛战役和诺曼底战役等都展现了惊人的作战能力。
空降猎兵师(FallschirmjägerDivisionen):如第7空降师,虽然在战术运用上存在一定问题,但其士兵的个人战斗素质和牺牲精神不容忽视。

需要强调的是,在战争的后期,由于德军整体实力的衰退和兵源素质的下降,即使是这些曾经的精锐部队,也难以挽回整体战败的局面。许多部队在战斗中被逐渐消耗殆尽,人员伤亡惨重,装备也难以补充。尽管如此,这些部队在二战历史中留下的战斗印记和战术案例,仍然是军事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部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这些部队的“精锐”背后,也隐藏着战争的残酷、意识形态的狂热以及不可推卸的罪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月经问题了,其实我们如果从德军高层角度出发,在43年8月到45年战败这段时间,我们已经没空对自己的部队挑肥拣瘦了,管你武装党卫军,国防军还是空军,新组建还是老四波次的,只要你还剩三四千人没被打到基建散架,统统拉上去扛线堵漏,打光了就拖尸后方降格改编。

更不用说带着装甲掷弹兵,装甲,山地,伞兵这种本来地位就“高人一等”的师级单位了,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以前经常吐槽SS9和SS10这两个装甲师战力费拉,打仗如莽夫,但也不妨碍他在OKH和NARA里被德佬主官当“精锐部队”使唤嘛。

所以你如果从德军高级指挥官的视角出发,你手底下每一支“高人权”部队,即便他打的差一点或者伤亡大一点,只要他们没败家到一仗把自己底裤搭进去,那他就是一支“精锐”。你看国防军的骄傲--“大德意志”师,在库尔斯克先雷区蹦迪又糟蹋坦克,武装党卫军老大哥“警卫旗队”师在日托米尔反击战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坦克几乎全部搞瘫,有影响到一点他在德军将领里的受宠度么?还不是被争的北跑南窜。

所以你想看真正的精锐,得去最常见的那一票里面去找,那什么最常见?自然就是脚男。那些在德军主官眼里堪当大任,可为尖刀,能做救火队用的步兵师,才是实打实的精锐部队。

第1步兵师(普鲁士师)历史可追溯到1920年,是资格最老的国防军部队,日后两位元帅勃洛姆堡和屈希勒尔都曾任该师师长,从1939年9月一直打到1945年4月,被敌人和友军都看作是极具韧性的部队(更可怕的是该师被视作救火队调到南线去扛线)共诞生了41位骑士铁十字勋章和4位橡叶饰和1位钻石饰获得者(提奥多尔.托尔斯多夫)

第5步兵师(第5猎兵师,符腾堡师)组建于1920年,资历最老的国防军部队之一,1941年11月底从维亚济马撤出改编为轻步兵师,作为一支火力经过强化的步兵师继续奋战在东线,在维捷布斯克(1943.12-1944.3)和科维尔(1944.4)有亮眼的表现,共诞生了38位骑士铁十字勋章和7位橡叶饰获得者。

第6步兵师(威斯特伦法师)组建于1921年,资历最老的国防军部队之一,该部第18步兵团荣誉团长为元帅龙德施泰特(龙德施泰特经常戴校级军衔出现在公众视野也是因此),该部在“巴格拉季昂”行动被歼,重建后改编为第6国民掷弹兵师。虽然资历老但算不上一支精锐,只有18位骑士铁十字勋章和2位橡叶饰获得者,这可能是因为该师原本的36,38,39步兵团在1936年都被拆散作为新一批步兵师的骨架,而第6师却退化成了一支套着老皮的新兵部队,我提到这个师只是因为最近新出了一本关于该师战斗经历的书籍可供详阅。

第7步兵师(巴伐利亚师)组建于1921年,资历最老的国防军部队之一,勒布元帅和日后的总参谋长哈尔德大将都曾任该师师长,从波兰战役开始便证明了自己是一支可靠的战斗力量,曾在“台风”行动中独自推进到距离莫斯科只有50公里处的纳拉河,在随后的恶战也能堪大任,直到1945年5月8日才放下武器,诞生过47位骑士铁十字勋章,5位橡叶饰获得者。

(注意,第1-7步兵师在内的德军第一批次组建的21个步兵师中,只有1-7的属于正儿八经的魏玛时代国防军)

第8步兵师(第8猎兵师,西里西亚师),组建于1934年,与第5步兵师一起同时被运回法国改编为轻步兵师,在杰米扬斯克(1942.3)有突出表现,共诞生了49位骑士铁十字勋章和一位橡叶饰获得者。

第11步兵师(红鹿头师)组建于1934年,东线北部地区钉子户之一,对于北线的苏军来说他们的对手中总会有第11师步兵的身影,被认为是战争后期的库尔兰集团军群中战斗力最强的步兵师,该师历史上共有43位骑士铁十字勋章和5位橡叶饰获得者。

第12步兵师(咆哮公牛师)组建于1934年,该部炮兵团荣誉团长为弗里契大将,在巴巴罗萨期间是北方集团军群推进最远的部队,其战斗经历更有意思的在于该师在“巴格拉季昂”行动全军覆没以后重组为第12国民掷弹兵师,在亚琛和阿登给美军带来了巨大的麻烦,被美军认为是“西线最好的德军师之一”,该师历史上共有35位骑士铁十字勋章,8位橡叶饰,1位双剑饰获得者。该部第89团团长吕佐夫上校是德军第一位获得橡叶饰的步兵(1941.10),双剑饰获得者为第27燧发枪兵团团长格奥尔格.勒姆中校(1945.3)

第21步兵师(盾卫师),德军第一批次组建的步兵师中的最后一支,东线北部地区钉子户之一,在拉多加湖(1941-1943)和里加(1944)有突出表现,1945年3月在海尔斯贝格一带遭到重创后化整为零。诞生了49位骑士铁十字勋章和5位橡叶饰获得者。

第22步兵师(机降师)属于第二批次组建的步兵师,属于1934年战争部扩编计划中的一份子(新建15个师,使德军总数达到36个师),是陆军中唯一一支接受了伞降和空对地突击训练的部队,在塞瓦斯波托尔有着出色表现,随后在地中海和巴尔干的进行艰苦战斗,后改编为国民掷弹兵师(很迷惑,不知道是表彰还是降格)。

第26步兵师(教堂师)组建于1936年,在1944年6月被苏军歼灭后重建为第26国民掷弹兵师,却由于重建时的兵员底子较好在西线给美军造成了巨大麻烦,最出名的经历莫过于在巴斯托涅给美军第101空降师造成了当面敌人数倍于己的恐惧。

第28步兵师(铁十字师,第28猎兵师)组建于1936年,和第5,8步兵师一起从东线撤回改编为轻步兵师,在奥普切卡和柯尼斯堡有着突出表现,共有49位骑士铁十字勋章和5位橡叶饰获得者。

第30步兵师(布里森师),组建于1936年,大部分人员来自第2步兵师,作为东线北部地区常驻钉子户之一给苏军带来了巨大麻烦,在库尔兰战斗时该师一直只有四个营不到的战斗力量。共有41位骑士铁十字勋章和3位橡叶饰获得者。

第44步兵师(拥有至高无上逼格头衔之师)自带“最高条顿骑士团团长”头衔的奥地利步兵师,德奥合并后被重名为44师,在斯大林格勒覆灭之前一直被第六集团军作为尖刀使用,即使重组为第44帝国掷弹兵师也在意大利和匈牙利有着出色表现(奇怪的是这个师的骑铁和菜叶获得者只有26位和1位,但整个师的战斗力却属于一流)

第78步兵师(暴风师,铁拳师)由于在1941-1943年进军莫斯科和死守格扎茨克的出色表现被授予突击师的称号,在库尔斯克(78师是桶哥下属部队在库战北线打的最远的你敢信)斯摩棱斯克和奥尔沙有着不俗的表现,却在1944年6月被巴格拉季昂砸成了稀巴烂,重组为第78国民突击师(什么沙雕称号,笑了)骑士铁十字勋章和橡叶饰获得人数分别有33位和2位。

后边番号100+,200+甚至是300+的那几个师也不是战斗力不行,像什么在许特根的第272国民掷弹兵师啊,阿登独自橄榄美军106师的第18国民掷弹兵师和巴斯托涅的老蹲比第340国民掷弹兵师,还有个番号200开头的步兵师暴打过毛子坦克第二集团军来着,等等等等。。。。。

只是一个个的挑出来讲太麻烦,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补充,就这样,先摸了。

user avatar

没人说齐尔河的11师?

user avatar

“精锐部队”这个词其实很难定义,我就说一些战绩比较好的部队吧。

第15装甲师。在到达北非后夺下托布鲁克,并参与了其后的一系列战斗,最终在突尼斯被歼。之后又以第15装甲掷弹兵师重组,参与了西西里、萨勒诺、卡西诺、安齐奥和阿登的战斗。

第22机降师。在西线战场参与了著名的花岗岩行动,之后参与了海牙战役;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隶属第11集团军,参与了两次攻占塞瓦斯托波尔的战斗,还在猎鸨行动中参与进攻。后调至克里特岛,在意大利投降后的十二群岛之战中快速夺取了意大利人驻守的群岛。之后几乎一直在清剿游击队,最后大部向南斯拉夫投降。

第18人民掷弹兵师。其实该师的表现像流星一样,在阿登之战打垮了106师的两个团并推进至圣维特,之后的表现较为乏善可陈。

第一伞兵装甲师“赫尔曼·格林”(这个师名气应该挺大了)。组建后前往北非作战,被歼灭后在意大利重建,参与了西西里、萨勒诺、安齐奥、华沙、西里西亚的战斗。与“大德意志”师一样,它也是从团升到师再到军。

最后提一句,国防军1-7+GD+Lehr、党卫军1-3+5,基本就是德军顶配了。

user avatar

扩编前的装甲师,有一个算一个都是精锐师。

▲盟军的新型坦克投入北非战场后,三号坦克装甲过薄的问题日益凸显,照片中德军把备用履带和负重轮挂在车外,以提供更多保护。

纳粹德国装甲部队的缔造者们坚信,这支部队在1943年之前还达不到实战标准,因此1939年9月战争爆发时,他们怏怏不乐的心情可想而知。

实际上,如果不是前不久吞并了捷克的坦克部队,德军的进攻很难有成功的可能,哪怕面对的是波兰那支相当过时的军队。

由于装甲部队的机动性极高,所以称得上是陆军中的一支特种部队,扮演着重要的战略角色。

德军装甲部队的基本编制是装甲师,下辖装甲旅、摩托化步兵旅、摩托化炮兵团、装甲侦察营各一个,外加摩托化反坦克营、防空营、工程兵营及后勤部队。

参加波兰战役的还有4个编制较小的骑兵师,不过在1940年发动法国战役时,这4个师都已升级为整编装甲师。

取得法国战役的胜利后,阿道夫·希特勒把原有装甲师的坦克分出一半,德国装甲师的数量因此翻了一倍。

这支装甲部队此后所向披靡,在巴尔干、苏联和北非战场赢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胜利。

这些胜利往往都是逆势而胜,其中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闪电战”与旧普鲁士军队传统歼灭战理论的结合,后者曾经帮助普鲁士赢得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也取得过辉煌的战果。

其次,德军装甲师的行动有装甲军司令部和更上一级的装甲集群(后改称装甲集团军)司令部进行协调,这种至关重要的指挥体系在1939年到1942年之间是德国独有的,也是他们的对手所欠缺的。

那几年德军装甲部队取得的传奇成功,往往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它们大都装备简陋,同时承担着极为艰巨的任务,例如:

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装甲部队中轻型坦克的比重始终高得离谱;

地位相当重要的中型坦克永远数量不足;

摩托化步兵团分配到的半履带式装甲运兵车极为有限;

自行火炮配件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直到对苏联开战后,才利用废弃或缴获的坦克底盘,匆匆上马自行反坦克炮的研发;

专为步兵火力支援而设计的突击炮在入侵苏联前产量过大,超出了应有的比例。

正是这样一支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着缺陷的装甲部队,取得的战功才更显辉煌,德国在技术上的优势也因此凸显。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呗-----

后记:这是“第三帝国坦克图史”系列的前言。

个人对战争史尤其是两次大战特别感兴趣,也零零散散写过一些东西。

最近翻看资料,发现德军坦克的照片积攒了不少,就动了系统性写一写的心思。

本人并不特别沉迷于二战中的哪一方,陈述尽量公允,史料核对力求翔实,时间精力有限,难免错漏,万望海涵。

本系列连同前言,计划分13期写完。

我的新文章会在个人公众号弄影记(微信号:feiyumylife)提前首发,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第三帝国坦克图史系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国防军(Wehrmacht)涌现出众多战斗力强悍、战功卓著的师级单位,它们在东线、西线乃至北非战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说“精锐”,这其中必不可少的是那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经历过无数恶战洗礼,并被赋予了特殊使命的部队。下面就来细数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德军精锐师级单位,并尽量详述其特点和辉.............
  • 回答
    二战东线的战场上,硝烟弥漫,血肉横飞,无数英勇的将士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战争的史诗。在指挥层面,德军和苏军都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的指挥才能和战略眼光,深刻地影响了战局的走向。德军方面:德军的战术风格以其精锐的装甲部队和闪电战闻名,其指挥官也多以果断、勇猛、擅长机动作战而著称。 埃里希·.............
  • 回答
    二战硝烟弥漫的岁月,德国人确实捣鼓出了一些令人咋舌的武器,有些甚至可以说是“逆天”,在当时来看是相当超前的,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工业和技术实力。当然,也有些是出于极端狂热和不计后果的产物。咱们这就来聊聊几个最有代表性的。1. V系列导弹:复仇的雷霆提起德国的“逆天武器”,V系列导弹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这.............
  • 回答
    要深入剖析导致二战德国战败的深层原因,需要跳脱出单一的军事对抗层面,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战略、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交织网络中去审视。我认为,导致第三帝国走向覆灭的根本性因素并非某一点的失误,而是其自身战略的根本性缺陷与外部力量的压倒性优势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战略上的多线作战和资源分配的失衡是.............
  • 回答
    要说《凡尔赛条约》给德国“留下了发动战争的可能”或者说“埋下了隐患”,这绝非空穴来风。这事儿得从条约里的几个关键点说起,而且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而是相当微妙,甚至是相互掣肘的。首先,赔款问题。这绝对是条约里最扎心的一块。战争结束后,协约国给德国算了个天文数字的赔款,当时的标准是1320亿金马克.............
  • 回答
    要聊聊希特勒如果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后还能保住性命,德军在哪些方面需要扭转乾坤,这可真是个引人深思的“如果”题。要知道,到了1944年中期,德国的败局已显,但要说完全没戏,倒也未必到了那种绝境。如果希特勒运气好到逆天,或者某些关键节点能走出不同的棋局,或许他能在一段时间内延续统治,甚至为自己争.............
  • 回答
    深度解析:今日德国联邦国防军的战场实力与二战遗痕德国联邦国防军(Bundeswehr),这个在冷战时期作为北约东线重要支柱的武装力量,如今的地位和实力,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来说,德军在当今世界军事格局中,并非处于顶尖行列,但仍是欧洲大陆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其潜在能力和技术水平不容.............
  • 回答
    嗨!恭喜你即将迎来人生中又一个重要选择——二外!这个决定确实挺让人纠结的,尤其是当面前有日、西、法、德这四种风格迥异的语言时。别急,我来给你捋一捋,希望能帮你拨开迷雾,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个。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容易”的标准。 是指入门门槛低?还是后期学习曲线平缓?亦或是考试分数好拿?这几点其实都挺.............
  • 回答
    二战德国国防军中,确实存在一些高级将领对希特勒的政策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但并未像施陶芬贝格那样诉诸刺杀。要判断这些人是否“不爱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他们的动机。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爱国”的定义在当时德国的语境下是什么。对于许多德国军人来说,爱国与效忠国.............
  • 回答
    在二战期间,德军一个营(Kampfgruppe)和日军一个大队(大隊)的战斗力比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编制结构、装备水平、训练水平、战术素养、后勤保障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以下是对这两个单位的详细对比: 一、编制与规模1. 德军一个营(Kampfgruppe) 人员规模:通常为300.............
  • 回答
    二战德军的机械化,那可不是盖的。要说他们的机械化程度,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才能真正明白当年那支部队的厉害之处。首先,从装甲部队说起。这绝对是德军机械化的标志性成就。闪击战(Blitzkrieg)这个词,就是因为他们把坦克、装甲车、摩托车和机械化步兵结合起来,打出了惊人的速度和冲击力。 坦克数量和.............
  • 回答
    二战德军如果获得了现代地对空(防空)火炮的技术和充足的原材料,其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甚至可能改变最终的结局。这不仅仅是火炮性能的简单提升,而是一种技术代差的飞跃,足以颠覆当时空战的战略格局。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现代防空火炮指的是什么。这里我们不妨设想,德军获得了以下几项关键技术: .............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德军能够掌握日本和意大利的海军力量,这无疑会极大地改变战争的格局,尤其是在海洋战场上。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假设,因为这涉及到政治、经济、技术以及战略思想的巨大碰撞与融合。但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假如这种“奇迹”发生了,轴心国会如何利用这股联合的海上力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德意日海军的“.............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二战的德国空军,在战争最关键的几个节点,能够变出几个装备了“流星”或“喷火”那种级别的三代战斗机中队,那场面,简直可以改写历史。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要是真成了,能有多大能耐。首先得明确,三代机那玩意儿,跟二战时期的飞机比,简直就是降维打击。螺旋桨发动机、固定翼、有限的航程和速度,这.............
  • 回答
    二战末期,德军在东线和西线表现出的策略差异,确实存在一些“要死扛苏军,却对西线盟军放水”的现象,这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战略态势、政治考量和资源分配所决定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处境和希特勒政权的思维模式。战略困境与东西线的分野到了1944年末和1945年初,纳粹德国.............
  • 回答
    豹式A型坦克:二战战场上的钢铁雄狮,战火中的不屈身影豹式坦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其在战场上的表现一样,充满了力量与传奇。作为德军在二战中后期担负起扭转战局重任的明星装备,豹式A型坦克更是集德意志工业的智慧与战场经验于一身的杰作。它的身影遍布欧洲战场的各个角落,在无数次激烈的交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回答
    “美军胜在有午餐肉”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点幽默和夸张的成分,但背后确实触及了二战时期美军后勤保障的强大优势,以及后勤对于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午餐肉(Spam)只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的例子。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如果美军没有发明(或者说大规模普及和应用)午餐肉,战争结果会如何?首先要明确,午餐肉并非“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实际上,如果仔细考究二战期间德国军方和政要对战斗机的“偏爱”,并不能笼统地说他们“选择战斗机作为交通工具”。更多的情况是,这种“选择”背后,隐藏着当时德国军事战略、工业能力、战术思想以及特殊时期的一种宣传需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1. 宣传与心理战的需要: “.............
  • 回答
    “二战德国与日本:为何一个招致厌恶,另一个却赢得好感?”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都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他们的暴行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然而,在今天的许多人眼中,我们对德国的态度似乎比对日本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群体中,对德国的看法中夹杂着一丝“好感”。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的曲折、文化的差异.............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人们常常会想起那些鼓舞士气、传播信念的歌曲。德国有《艾丽卡》(Erika),苏联有《喀秋莎》(Katyusha),它们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那么,在亚洲战场上,日本是否也有这样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呢?提起日本二战时期的歌曲,很多日本人首先会想到的是《同期之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