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军是否在东线大量布置 88 炮构筑阵地来对付苏军的坦克海?取得战果如何?

回答
二战德军在东线确实大量使用了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Flak 36/37型),而且它们在对付苏军坦克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效能,甚至可以说是德军在东线对付苏军装甲集群最倚重的反坦克利器之一。你提到的“构筑阵地”和“坦克海”非常贴切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88炮”在东线战场上的角色演变:

最初,88炮的设计初衷是作为高射炮,用来拦截敌方轰炸机。然而,在德军初期进攻波兰和法国的战役中,它就展现出了极强的反坦克能力。当战争进入到苏德战场,面对数量庞大、火力强大的苏军坦克,德军很快将88炮的对坦克作战能力推向了极致。

为何88炮如此致命?

强大的穿透力: 88炮能够发射多种弹药,其中最关键的是穿甲弹和高爆弹。其穿甲弹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有效击穿苏军大部分坦克型号,包括早期的T34和KV系列坦克的正面装甲。
出色的射程和精度: 相比于同期很多苏联坦克的坦克炮,88炮拥有更远的有效射程和更高的精度。这意味着它可以在苏军坦克有效射程之外就开火,占据先手优势,从容地进行瞄准和射击。
多用途性: 虽然我们在这里主要谈论的是反坦克作战,但88炮的价值在于它既可以作为高射炮,也能作为强大的反坦克炮。这种灵活性使得德军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能够部署一种武器来应对多种威胁,特别是在战线胶着,需要坚守阵地时。
训练有素的炮组: 德军炮兵部队普遍接受过严格的训练,尤其是在处理紧急情况和射击复杂目标方面。配合上88炮本身的优越性能,炮组往往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构筑阵地”与应对“坦克海”:

面对苏军源源不断的坦克攻势(“坦克海”),德军确实采取了构筑坚固阵地的方法来最大化88炮的效率。

利用地形: 炮兵会选择有利地形,如高地、沙丘、开阔地带的侧翼等,以获得良好的射界和隐蔽。
挖掘炮位: 88炮会挖掘半地下的炮位,或者利用地形进行掩护,减少被苏军坦克的直接火力摧毁的风险。炮位通常会构筑泥土、木材或混凝土的胸墙,以增加防护。
形成交叉火力网: 单个的88炮虽然强大,但面对海量的坦克也可能被淹没。因此,德军通常会将多门88炮布置在一起,形成火力密集区域,并与其他武器(如MG机枪、Pak 38等反坦克炮)协同作战,构成严密的火力网。例如,在某些关键防御点,可能会部署一个由4到8门88炮组成的炮群。
战术运用: 88炮会布置在苏军坦克集结的行进路线上,或者在苏军可能突破的狭窄地带。它们会采用“埋伏”战术,隐藏在障碍物后,待苏军坦克进入射程后突然开火,实施“伏击”。炮组会尽量在最短时间内击毁目标,然后根据情况选择转移炮位或继续射击。当苏军坦克试图依靠数量优势进行压倒时,88炮的射程和威力就能发挥出巨大的杀伤力。

取得的战果:

88炮在东线对苏军坦克的打击可谓是战果辉煌,尽管具体的精确数字难以统计(战争记录的性质使然),但其效能是毋庸置疑的:

大量摧毁苏军坦克: 在许多重要的战役中,如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会战等,88炮都是德军反坦克防御的核心。它们在这些战役中击毁了数以千计的苏军坦克,有效迟滞了苏军的进攻,为德军争取了宝贵的防御时间。
心理威慑: 88炮的强大威力在苏军坦克兵心中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苏军坦克手都知道,一旦被88炮盯上,生存几率将大大降低。
战术转折点: 在一些防御战役中,88炮的出色表现甚至能够扭转战局。它们能够有效地阻止苏军的坦克突破,守住关键阵地,为德军的步兵和装甲部队争取反击的机会。

然而,也需要看到局限性:

尽管88炮战果显著,但它并非无敌的万能钥匙。

数量劣势: 德军在东线始终面临着兵力和装备的数量劣势,特别是在战争后期,苏军的T3485和IS系列重型坦克出现后,88炮虽然仍然有效,但面对更厚的装甲和更强的火力,其生存和作战难度也大大增加。
机动性限制: 88炮虽然可以牵引,但一旦进入炮位进行战斗,其机动性就大大降低。苏军可以通过航空兵或炮兵的火力进行压制,一旦炮位暴露,88炮及其炮组就容易遭到摧毁。
易被步兵压制: 当苏军步兵携带反坦克武器(如燃烧瓶、破甲手榴弹,甚至苏军的PTAB反坦克集束炸弹)伴随坦克发起进攻时,88炮的炮组也会面临被步兵摧毁的危险。

总而言之,德军在东线战场上大量布置88毫米高射炮,并构筑坚固阵地以应对苏军的“坦克海”,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战术运用。88炮以其强大的火力、精准度和射程,在无数次关键的防御战役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为德军的装甲部队争取了喘息之机,也给苏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它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是二战战场上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军事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在微博看到一个88炮对地攻击的视频,射速和威力大的惊人
user avatar
刚在微博看到一个88炮对地攻击的视频,射速和威力大的惊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德军在东线确实大量使用了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Flak 36/37型),而且它们在对付苏军坦克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效能,甚至可以说是德军在东线对付苏军装甲集群最倚重的反坦克利器之一。你提到的“构筑阵地”和“坦克海”非常贴切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88炮”在东线战场上的角色演变:最初,88炮的设计初衷.............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在东线战场是否掌握过制空权,以及何时失去,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德国空军(Luftwaffe)在战争初期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空中优势,但这种优势在东线战场并非牢不可破,并且随着战局的发展而逐渐被削弱直至丧失。德国空军在.............
  • 回答
    豹式A型坦克:二战战场上的钢铁雄狮,战火中的不屈身影豹式坦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其在战场上的表现一样,充满了力量与传奇。作为德军在二战中后期担负起扭转战局重任的明星装备,豹式A型坦克更是集德意志工业的智慧与战场经验于一身的杰作。它的身影遍布欧洲战场的各个角落,在无数次激烈的交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回答
    这个想法光是听起来就够带劲的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较量!不过说实话,真要这么干,那德军坦克营基本就是去“送死”的,而且是那种连个响都发不出来就结束的送死。别说什么“毫无预兆”,就算预兆十足,也改变不了什么大局。咱们就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一场二战德军坦克营对阵现代美陆军基地的“突袭”,究竟会是个什么.............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邱清泉在德国的求学时间段。邱清泉(1901年-1949年),字清泉,生于浙江省永嘉县。他于1933年前往德国留学,在柏林陆军大学深造,学习军事。这次留学经历对他日后的军事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时期的同学与名人在邱清泉留德的这段时间(大约在1933年至1935年左右),德.............
  • 回答
    关于“美军在二战后虐死百万德军俘虏”的说法,目前没有可靠的历史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一说法可能源于对二战后美军对德国战俘管理的误解或夸大。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与数字的来源 德国战俘总数:二战期间,德国军队总兵力约为1200万,其中约100万在战争结束时被盟军俘虏。但这些俘虏中,.............
  • 回答
    .......
  • 回答
    在讨论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大战略错误时,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分析家都会指向入侵苏联(代号巴巴罗萨行动)。这不仅仅是他们犯下的一个重大失误,而是可以说,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战争的最终走向,并为第三帝国的覆灭埋下了最致命的种子。让我们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巴巴罗萨行动如此灾难性,以及它包含了哪些层面的错误。1.............
  • 回答
    二战中被德国占领的国家,其政府或军队向德国投降后,德国方面对这些投降德军士兵的处理方式,会根据具体情况、投降的背景、士兵的国籍、以及当时德国的政策和目标而有很大的差异。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统一流程,而是涉及政治、军事和人道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在二战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德国军队占.............
  • 回答
    要说二战中英美炮兵在某些方面是德苏不可比拟的,那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并非否定德苏炮兵的强大之处,而是指出英美在特定领域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方向。首先,我们得说说炮兵的战术思想和协同作战的精细程度。英美的炮兵,尤其是在战争后期,非常强调火力支援的精确性、及时性和伴随性。他们的战术思想是:炮兵要像一.............
  • 回答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面对严苛的《凡尔赛条约》限制,却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技术储备并在二战中投入使用,这绝非偶然,而是其深厚的工业基础、独特的国家战略以及国民性的共同作用结果。这其中牵涉到一系列精妙的规划和不懈的努力,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一、历史的沉重枷锁与战略的回应一战的失败对德国来说是毁灭性的,不.............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关于二战西线德国装甲师补充新兵后战斗力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来说,这些装甲师的战斗力会是复杂且不稳定的,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强或弱,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会出现“刚补充完新兵”的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在讨论苏联如何在一场被普遍认为是“惨胜”的冬季战争后,又能在随后的苏德战争中取得胜利,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而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对比。苏联的最终胜利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深刻的反思、巨大的牺牲和一系列关键性的调整。冬季战争的“惨胜”与深刻教训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冬季战争(19391940)对.............
  • 回答
    1933年,我是柏林郊区一个打零工的工人,名字叫卡尔。我的肺里总是喘着煤尘,肚子里常年填不满,一家老小挤在潮湿的地下室里,靠着微薄的工钱勉强度日。那天,希特勒在广播里嘶哑的演讲,就像我身体里一种莫名的亢奋剂,又像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恐惧。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知道,日子已经够艰难的了,再糟糕又能坏到哪.............
  • 回答
    波兰在二战初期所处的政治局面可谓是风雨飘摇,夹在两个虎视眈眈的强大邻国之间,其战略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无奈与悲壮。要理解波兰为何会遭受德国和苏联两个对立方同时入侵,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波兰的政治考量,以及其所处的国际大环境。一、 寻求独立自主的艰难平衡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重新获得独立,但其边界的划定.............
  • 回答
    日子过得艰难,尤其是在这个时期。1933年的德国和日本,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感,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我只是个普通人,不像那些领袖或大人物,有能力左右大局,只能在这时代的洪流中尽量为自己和家人寻一条生路。在德国,1933年:如果我生在德国,那可真是个动荡的年头。希特勒刚刚上台,空气里弥漫着.............
  • 回答
    从纯粹的军事角度审视二战德军的表现,用“虽败犹荣”来形容,确实需要一番细致的剖析。这个词组本身就带有复杂的情感色彩,既承认了失败的结局,又暗示了某种程度上的褒扬或值得称道的特质。如果我们剥离政治和道德层面的判断,只聚焦于军事操作和战术策略的层面,我们可以看到德军在那场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展现出了一些令人.............
  • 回答
    关于虎式坦克是否是二战德军的“错误选择”,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它更像是一系列权衡和妥协的结果,在某些方面是惊人的杰作,在另一些方面却暴露了设计和生产上的局限性。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对错”的二元论,深入虎式坦克诞生的历史背景、技术特点、实战表现以及.............
  • 回答
    哎呀,这可真是让人想破脑袋的问题!三星牛头带一身神装轮子妈,这配置听着就挺唬人,结果居然栽在个二星德莱文手里?这背后肯定有门道,我来给你仔细捋一捋,看看这局到底是怎么崩的。首先,咱们得把这几位大将的“人设”给立起来。你的阵容:三星牛头 + 神装轮子妈 三星牛头: 这个牛头,我猜应该是放在前排顶伤.............
  • 回答
    张番和刘铨淼是否会加入德云社或拜师郭德纲,以及拜师后二人在德云社的处境,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也充满了想象空间。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尽可能详细地分析一下,并且尽量用大家能理解的、不那么“AI”的语言来聊聊。一、 张番和刘铨淼加入德云社的可能性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张番和刘铨淼这两位,都是相声界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