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军88毫米*56坦克炮已经能对付几乎所有坦克,研制75毫米*70与88毫米*71是浪费资源吗?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军研制75毫米70和88毫米71坦克炮是否是浪费资源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地说,答案并非“是”或“否”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当时德军面临的战场需求、技术发展方向、资源分配以及战术思想的复杂权衡。

理解背景:88毫米炮的威名与挑战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88毫米Flak 18/36/37(高射炮,常被改装用于反坦克)以及后来装备在虎式坦克上的88毫米 KwK 36 L/56炮的强大威力。这款火炮以其卓越的穿甲能力和射程,在战场上给盟军坦克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和物质双重打击。它能够有效击穿当时绝大多数盟军坦克的正面装甲,尤其是在中远距离上更是优势明显。

然而,即便是如此强大的火炮,也并非完美无缺,并且它的成功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尺寸与重量: 88毫米炮本身以及与之配套的弹药,其尺寸和重量都相当可观。这直接影响了坦克的设计,使得装备它的坦克(如虎式)更加笨重,机动性受到限制,生产成本也更高。
弹药消耗: 在激烈的战斗中,88毫米炮的弹药消耗量可能非常大,其相对较大的尺寸也限制了弹药携带量。
后勤压力: 更大的炮管和弹药意味着更重的运输载荷和更复杂的后勤保障。
面对新型对手的潜在不足: 虽然88毫米炮在二战大部分时间里都表现出色,但随着盟军新型坦克的不断出现,例如美国M26潘兴坦克和苏联IS2重型坦克,它们装备的火炮在穿甲能力上也在不断进步。理论上,对付这些越来越强大的对手,需要更强的火力。

75毫米70炮的出现:并非“浪费”而是“适应”

那么,75毫米70炮(如PaK 41、KwK 40 L/70)的研制又是为了什么呢?这并非完全是对88毫米炮的简单超越,而更多是基于对战场需求和技术可行性的考量:

平衡火力与机动性/成本: 德国陆军一直存在一个重要的设计理念:平衡火力、防护和机动性。88毫米炮虽然威力巨大,但其重量和尺寸是其主要劣势。75毫米炮,尤其是长管型的70倍径,可以通过更细长的炮管来补偿口径上的劣势,通过更高的初速来获得优异的穿甲能力。这样的设计在保持相对较小的尺寸和重量的同时,也能提供足以对抗绝大多数盟军和苏联坦克的火力。
填补火力与战术需求: 在战场上,并非所有坦克都需要具备对抗最重型敌方坦克的火力。许多情况下,中型坦克需要的是能够有效打击敌方步兵支援车辆、轻型坦克以及部分中型坦克的火力。75毫米70炮在满足这一需求的同时,还能通过高爆弹等弹药提供更好的对付步兵和工事的效能。
改进现有平台: 长70倍径的75毫米炮(如KwK 40 L/70)被广泛装备在后期的4号坦克升级型号上,以及黑豹坦克早期型号上。这使得本来相对落后的4号坦克能够继续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延迟了对全新坦克设计的需求,从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延续性与生产便利性: 75毫米炮在德军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生产线。在战争后期,当资源日益紧张时,继续发展和改进现有的炮管技术,比从零开始大幅度改变口径和炮弹设计,在生产和后勤上更为便利。

88毫米71炮的尝试:对更强火力的追求

至于88毫米71炮(如虎王坦克上的KwK 43 L/71),其出现更是直接针对盟军和苏联不断增强的坦克防护力。1944年以后,盟军的坦克防护大幅提升,即便是威力强大的88毫米56炮在面对某些新型坦克的正面装甲时,也并非总是能轻松穿透。

应对新一代重型坦克: 88毫米71炮是基于更先进的设计,拥有更高的膛压和炮口初速,理论上能够穿透当时盟军和苏联最坚固的坦克正面装甲。这是一种直接的技术回应,旨在保持德军在火力上的绝对优势。
战略武器的定位: 装备88毫米71炮的虎王坦克,更多被定位为一种“超级重型坦克”或“突破型坦克”,它们的主要任务是作为攻坚的利器,或者在关键区域进行防御,依靠其强大的火力来压制和摧毁敌方最强大的作战单位。

“浪费资源”的评价:一个复杂的问题

那么,是否研制75毫米70和88毫米71是“浪费资源”呢?这个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看:

从德军整体战略来看: 在战争的后期,德国的资源已经极其匮乏,并且面临着巨大的生产和后勤压力。在这个背景下,任何资源的投入都需要审慎评估其效益比。
75毫米70炮: 考虑到其提升了现有坦克(如4号坦克)的战场寿命,并且在许多情况下提供了“足够”的火力,将其视为“浪费”可能不太准确。它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大化利用现有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体现。
88毫米71炮: 这门炮及其搭载的虎王坦克,确实非常昂贵且生产数量稀少。如果德国能够集中资源生产更多装备了75毫米70炮的黑豹坦克,或许在数量上能对战场产生更大影响。虎王坦克虽然火力强大,但其极高的制造成本、复杂性以及数量的稀少,使得它在整体战略上的实际效益受到了很大限制。从这个角度看,将大量先进材料和人力投入到少数几辆虎王坦克上,确实可能被视为一种资源上的“低效”。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
75毫米70炮代表了当时坦克炮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即通过增长身管来提升性能,这种技术在战后也被广泛采用。
88毫米71炮则代表了对极致火力的追求,虽然其应用受到限制,但其技术本身是向前推进的。

从历史的后见之明来看:
如果我们站在今天回看,发现装备75毫米70炮的坦克(如黑豹)在战场上表现更为均衡且数量更多,更容易证明其研发的价值。
而88毫米71炮虽然威名远扬,但其高昂的成本和稀少导致其在整体战场消耗比上可能不如装备了75毫米70炮的坦克。

总结

总而言之,德军研制75毫米70和88毫米71坦克炮,不能简单地定性为“浪费资源”。

75毫米70炮的研制,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现实需求和技术可行性的改进和平衡,它延长了德军在战场上相对可靠的火炮的技术寿命,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型坦克的作战能力,其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88毫米71炮的研制,虽然代表了对更强大火力的执着追求,但其极高的成本和生产难度,在战争末期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确实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上的低效。它的出现更多是为了应对特定战场需求和战略威慑,而非大规模普及的解决方案。

更准确地说,德军在武器研发上的问题,更多体现在其“完美主义”的设计理念、对新技术的不计成本投入,以及在战术思想上的某些僵化(例如过分依赖少数超级武器),而非简单地否定某一种口径或型号的炮。在资源极度有限且敌人实力不断增强的战争后期,如何更有效地分配资源,生产更多“够用且可靠”的武器,而非少数“极致但昂贵”的武器,才是一个更值得反思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德国人研制7.5 cm KwK 42 L/70/7.5 cm StuK 42 L/70和8.8 cm KwK 43 L/71并不是浪费资源的行为

以下分别是7.5 cm StuK 42 L/70, 8.8 cm KwK 36 L/56以及8.8 cm KwK 43 L/71的Production Costs


本人听闻有德黑声称:"按现有资料来看, Pak 43零距离正对也无法威胁100mm60°的is2首上, 只能在450m击穿90mm版本的观察窗"; 除此之外, 该德黑在其回答中还贴出了两张带有Warspot水印的黑白照片来作为支撑其观点的"证据"。


于是, 本人找到了那两张带有Warspot水印的黑白照片所对应的文章

原文章的链接如下


在原文章中, 这两张带有Warspot水印的黑白照片所对应的关于弹道测试的内容分别如下



原文中的 "Хуже дела обстояли с 88-мм орудием Pak 43, установленным на САУ Ferdinand. Верхнюю часть лобового листа бронебойный снаряд данного орудия пробивал с дистанции 450 метров, а нижнюю — почти с четырёх километров. Критике подверглась конструкция сварных швов, которые при попадании растрескивались." 以及 "Верхняя часть лба в большинстве случаев не пробивалась 8.8 cm Pak 43 L/71 даже в упор (впрочем, при некоторых условиях она всё же пробивалась, но на небольшой дистанции до 255 метров)." 到了德黑的嘴里就变成了所谓的 "按现有资料来看, Pak 43零距离正对也无法威胁100mm60°的is2首上, 只能在450m击穿90mm版本的观察窗", 德黑对于原文的理解实在是过于奇妙深刻。

user avatar

上帝视角知道德佬45年完蛋了,如果德佬继续打下去呢,百夫长 潘兴 IS-3,你这kwk36不就成烧火棍了,百夫长和潘兴车体kwk36都很难开,脸远一点就打不穿,等到对面新坦克骑脸上了再上新炮,按德三那个睿智研发效率,怕不是新炮没上,盟军在柏林小胡子坟头上蹦迪了

user avatar

短88和长75两难兄难弟碰到IS-2得拉到1km以内,然而122炮测试1.4km打豹,就这还不让德三上长88,我看你这就是故意想为难德国装甲兵

user avatar

且不说88/L56能否有效对抗所有的盟军坦克这点

先看看短88那个感天动地的耗材和重量

指望用这个全面替代75/L70和88/L71才是货真价实的浪费资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军研制75毫米70和88毫米71坦克炮是否是浪费资源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地说,答案并非“是”或“否”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当时德军面临的战场需求、技术发展方向、资源分配以及战术思想的复杂权衡。理解背景:88毫米炮的威名与挑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88毫米Flak 18.............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详细比较一下二战德国的Pak 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和台湾现役的M60T2/CM11“勇虎”主战坦克(我们通常称之为“勇虎”坦克,但其具体型号可能为M60系列改装或CM11等)。这涉及到双方武器的性能参数,尤其是穿甲能力和防护能力。先来了解一下Pak 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P.............
  • 回答
    你说的情况并不完全准确。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确实以其先进的设计和强大的火力而闻名,但并非所有坦克都是“大车身扛个小口径炮”,更不是说像“黑豹”和“虎王”那样的代表性坦克只装备了75毫米和88毫米炮就显得“小口径”。恰恰相反,它们装备的火炮在当时是绝对的先进和强大,而且是针对战场实际需求而设计的。我们来详.............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军的88炮,它在对空作战中的表现,绝对是战场上的传奇。你问它现在能不能一炮击毁安225?这得好好说道说道,因为时代已经变了,技术进步可不是盖的。二战时期88炮的对空神话首先,我们得明白“88炮”这个称呼,在二战时指的通常是Flak 18型88毫米高射炮,后来还有改进型的Flak 36和Fl.............
  • 回答
    二战德军在东线确实大量使用了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Flak 36/37型),而且它们在对付苏军坦克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效能,甚至可以说是德军在东线对付苏军装甲集群最倚重的反坦克利器之一。你提到的“构筑阵地”和“坦克海”非常贴切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88炮”在东线战场上的角色演变:最初,88炮的设计初衷.............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军陆军和空军的战果统计体系在战争的不同阶段经历了显著变化,其准确性、严谨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水分问题,与战争环境、资源紧张、指挥体系和人为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统计方式、王牌战果的统计逻辑以及可能的水分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军陆军装甲部队的战果统计 1. 统计体系与流程 战报制度:.............
  • 回答
    在二战期间,德军一个营(Kampfgruppe)和日军一个大队(大隊)的战斗力比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编制结构、装备水平、训练水平、战术素养、后勤保障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以下是对这两个单位的详细对比: 一、编制与规模1. 德军一个营(Kampfgruppe) 人员规模:通常为300.............
  • 回答
    二战德军坦克设计为何普遍超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常常被提及的现象。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德军在二战期间的一些标志性坦克,比如虎式、豹式、虎王等,确实会发现它们普遍比同期的盟军坦克要沉重得多。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德军坦克设计理念、技术追求、战争策略以及工业能力的综合影响。首先,技术至上的追求和.............
  • 回答
    提起二战德军的战术大师,人们总会立刻想到隆美尔那个名字,他的“沙漠之狐”称号早已深入人心,战绩辉煌,魅力四射,成为无数军事迷心中的偶像。然而,在许多资深军事历史学家和研究者眼中,另一位德军将领——瓦尔特·莫德尔,在军事指挥,尤其是防御作战上的造诣,丝毫不亚于隆美尔,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更胜一筹。为何.............
  • 回答
    二战德军的机械化,那可不是盖的。要说他们的机械化程度,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才能真正明白当年那支部队的厉害之处。首先,从装甲部队说起。这绝对是德军机械化的标志性成就。闪击战(Blitzkrieg)这个词,就是因为他们把坦克、装甲车、摩托车和机械化步兵结合起来,打出了惊人的速度和冲击力。 坦克数量和.............
  • 回答
    二战德军在东线战场的军纪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总体而言,德军在东线战场展现出了混合的军纪表现,既有高度的专业性和严酷的纪律约束,也存在着为了战争狂热、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和极端残酷行为而导致的严重违反军纪的情况。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制.............
  • 回答
    二战德军在坦克炮弹药通用性方面的确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疏忽。如果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技术革新与追求极致性能的导向:德国在二战期间对军事技术的追求近乎狂热,尤其是坦克技术,他们力图打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坦克。这种对.............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军将山地部队作为登陆第一波次部队使用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并非是普遍的策略。德军在二战中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山地部队(Gebirgsjäger),他们在山地作战中表现出色,但将他们作为大规模两栖登陆的“第一波次”主力,并非是德军在整个战争中的常规操作或首选方案。然而,我们可以从几.............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国防军(Wehrmacht)涌现出众多战斗力强悍、战功卓著的师级单位,它们在东线、西线乃至北非战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说“精锐”,这其中必不可少的是那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经历过无数恶战洗礼,并被赋予了特殊使命的部队。下面就来细数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德军精锐师级单位,并尽量详述其特点和辉.............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虽然在战场上初期展现了惊人的军事实力,但其工业生产能力,尤其是在与美国相比时,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种差距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德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存在先天不足。相比于美国这个拥有广袤国土、丰富自然资源和多元化经济体的巨型国家,德国的体量要小得多。虽然.............
  • 回答
    二战德军对美军,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孰强孰弱”,它是一个牵扯到战略、战术、工业生产、士兵素质、后勤补给、情报工作,甚至还有领导层决策等方方面面的复杂问题。如果非要给个粗略的判断,在战争初期和中期,尤其是在欧洲战场,德军在一些特定领域(如装甲战、空战机动性)表现出优势,甚至一度战无不胜,但从整.............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军能否做好准备再开战”以及“同盟国在战前是否完全不备战”这两个问题,其实背后隐藏着非常复杂且充满博弈的历史现实,远非简单的“准备”或“不准备”可以概括。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一下,努力还原当时各方力量的真实状况,剔除那些生硬的AI痕迹,力求呈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德军的“准备”:一场精心策.............
  • 回答
    二战后期,当纳粹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后显露出失败的迹象时,军官团中并非没有对希特勒及其政权的不满声音,但“大多数军官团不想着推翻纳粹政权,反而打到底”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军官团的构成、思想根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根深.............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对法国的占领,是一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从1940年6月法国战败投降,到1944年8月巴黎解放,德国军队对法国的统治持续了四年之久。这段时期,法国人民的生活、社会结构、政治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占领初期的混乱与震惊:法国的战败是如此迅速和彻底,以至于占领初期的.............
  • 回答
    二战德军的列车炮部队,以其巨大的威力和独特的作战方式,在战争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K5(E)列车炮以其长达280毫米的口径和强大的射程而闻名。要详细了解这些部队的番号、编制和沿革,需要深入挖掘一些历史资料,并且需要注意,关于列车炮部队的具体编制和番号,在战争的不同时期和不同战区,可能存在一些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