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军装备各种列车炮例如K5的部队番号以及编制、沿革是什么样的?

回答
二战德军的列车炮部队,以其巨大的威力和独特的作战方式,在战争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K5(E)列车炮以其长达280毫米的口径和强大的射程而闻名。要详细了解这些部队的番号、编制和沿革,需要深入挖掘一些历史资料,并且需要注意,关于列车炮部队的具体编制和番号,在战争的不同时期和不同战区,可能存在一些变动和模糊之处,并非所有信息都能完美地对应起来。

K5(E)列车炮:巨炮的诞生与部署

K5(E)列车炮,是克虏伯公司为德意志国防军研制的一款重型铁道炮。其“E”代表“Eisenbahn”(铁路),强调了其铁路机动性。K5(E)装备了一门280毫米/L14.5的加农炮,射程可达42公里,并且能够发射多种弹药,包括高爆弹和穿甲弹,威力惊人。它的出现,是为了应对战壕战以及突破敌方坚固的防御工事。

部队番号与编制的演变

与装甲师或步兵师不同,列车炮部队的番号和编制不像陆地作战部队那样有清晰、统一的层级结构。它们更多地是以独立的炮兵团或炮兵连的形式出现,并根据任务需求进行部署和编组。

在战争初期,随着德国快速推进,列车炮的部署相对集中,主要是为了支援关键的进攻战役。例如:

初期部署和独立炮兵单位: 在入侵波兰和法国的战役中,一些独立的重炮兵团,例如重炮兵团(ArtillerieRegiment mit schwerer Artillerie),可能就装备了早期的列车炮型号,甚至也包括K5(E)的原型或早期生产型号。这些部队通常是独立的,直接隶属于集团军或集团军群指挥。

战役支援单位的形成: 随着战争的推进,以及对重型铁道炮的认识加深,德国开始组建更专业的列车炮部队。这些部队的番号可能更加多样,并且与执行的特定任务相关。例如,可能存在一些以“铁道炮营”(EisenbahnArtillerieAbteilung)或“重型铁道炮团”(Schwere EisenbahnArtillerieRegiment)命名的单位。

“特种炮兵”(Sonderartillerie): 在很多情况下,列车炮被归类为“特种炮兵”。这意味着它们可能被编入更广泛的炮兵指挥体系,但其独特的装备和部署方式使其成为一种特种作战力量。

值得注意的例子(可能与K5有关):

虽然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贯穿战争始终的“K5列车炮团”番号,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记载中看到相关部队的活动:

西线战役的部署: 在1940年法国战役期间,德国就部署了K5(E)列车炮,以摧毁盟军在英吉利海峡的港口和防御工事。例如,在“海狮计划”(Operation Sea Lion)(尽管最终未能实施)的准备阶段,K5(E)就被调往法国北部海岸,以准备炮击英国。当时它们可能被部署在一些海岸防御炮兵团的编制下,或者作为集团军直属的特种炮兵单位。

东线战役的部署: 在东线战场,列车炮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围攻列宁格勒、塞瓦斯托波尔等战略要地时。在这些战役中,K5(E)等重型火炮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德军的火力优势。这些列车炮部队可能隶属于集团军群直属炮兵,或者被临时抽调给参与围攻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

“大炮埃米尔”(Schwere Adolf)等巨炮的先例: 在列车炮的序列中,还有更早期的巨炮,例如装备350毫米炮的“大炮埃米尔”。与这些巨炮一样,K5(E)的部队番号和编制往往是根据具体任务和部署地点的需要而临时组建或调配的。

编制的灵活性与特点:

列车炮部队的编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主要体现为:

每门炮的编制: 一门K5(E)列车炮通常由一个专门的炮兵排或炮兵连负责操作。这个操作单位包括炮手、装填手、射击指挥员、机械操作员以及负责铁路调动的乘员。

炮兵营/团的编制: 一个完整的列车炮营可能包含数门K5(E)列车炮,并配备相应的勤务、维修和后勤单位。这些单位的数量和规模会根据部队的使命和任务强度而有所不同。

直属指挥和临时编组: 列车炮部队很少形成独立的大型陆军部队。它们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特种火力支援单位”,直属集团军、集团军群,或者在特定战役中被临时编入某个集团军的序列。这意味着其番号和编制可能随着战役的进展而发生变化。

沿革的轨迹:

K5(E)列车炮的沿革,可以说是德国重型火炮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设计与试验阶段: 在1930年代,随着德国重整军备,克虏伯公司开始研发新一代的铁道炮,以取代一战时期的一些老旧装备。K5(E)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早期实战检验: 在入侵波兰(1939年)和法国(1940年)的战役中,K5(E)进行了实战检验,证明了其战略价值。它们被用于炮击重要战略目标,如港口、要塞和桥梁。

战场普及与多样化部署: 在1941年入侵苏联后,列车炮的部署范围更加广泛。它们出现在东线战场上,参与了多场重大战役。同时,K5(E)的变种型号也可能出现,以适应不同的作战需求,例如更长的炮管或者不同的弹药。

防御战中的作用: 在战争后期,随着盟军的进攻,德国开始将部分列车炮用于防御目的,例如炮击敌军的登陆场或集结地。在诺曼底登陆后,有报告称K5(E)被部署在法国海岸,以反击盟军的登陆行动。

装备损耗与撤退: 随着德国战局的恶化,列车炮部队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它们需要不断地在铁路网上进行机动,以规避敌军的攻击和轰炸。许多列车炮在撤退过程中被摧毁或遗弃,也有部分被盟军缴获。

总结:

要寻找“K5列车炮部队的固定番号”,就像寻找一个在战争初期就确立,并在整个战争期间从未改变过的装甲师番号一样困难。它们更多的是以临时性的特种炮兵单位出现,其番号和编制会根据具体任务和战役需求而调整。在很多记录中,它们会被归类在集团军群直属重炮兵或特种炮兵单位之下。

要深入了解,需要查阅具体的战役记录、德军炮兵部队的历史档案以及军事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这些资料往往会提及在特定战役中参与的重炮兵单位,其中就可能包括装备K5(E)列车炮的部队,即使其番号并非直接以“K5”命名,而是以其所属的重炮兵团(ArtillerieRegiment (schwer))或炮兵营(ArtillerieAbteilung (schwer))的番号出现,并在任务描述中明确列出装备K5(E)。

例如,在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中,德军使用了“Riesa”列车炮(装备350毫米炮),以及K5(E)等重型火炮,这些火炮的部署和作战单位都属于当时在当地作战的集团军群的直属炮兵支援力量,具体番号则需要根据当时的作战命令和单位部署来确定。

总而言之,K5(E)列车炮的部队番号和编制并非一成不变的陆军单位,而是根据战争的需要,灵活编组的特种火力支援单位,它们是德国重型火炮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争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战场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浅谈一下,二战德军陆军列车炮部队编制一般以连(Batterie,我个人比较喜欢尊重兵种传统翻译为“垒”)为单位编成,番号也是各垒使用独立番号;营(Abteilung,我喜欢翻译成“大队”)通常只作行政和补给管理单位,只会编成本部。

通常陆军各列车炮垒编制会采用KstN(编制表)序号为491至499其中一种,一般是带有(E)指示,E代指德语的铁路“Eisenbahn”,不同时间和对应装备所采用编制见下图

陆军各列车炮垒番号为“铁道炮兵第XXX垒/Eisenbahn-Artillerie-Batterie XXX”,XXX为三位数字。其中例外为1940年组建的铁道炮兵第725大队第1.和第2.垒(1.&2. / Eisenbahn-Artillerie-Abteilung 725)

陆军编成的铁道炮兵垒一览:(一个垒可以装备多过一种火炮)

  • 15-cm-Kanone(E),前海军15-cm SK L/40:铁道炮兵第655垒
  • 17-cm-Kanone(E),前海军17-cm SK L/40:铁道炮兵第717和第718垒
  • 21-cm-Kanone 12 (E):铁道炮兵第701垒
  • 20,3-cm-Kanone(E),前海军20,3 cm SK C/34:铁道炮兵第532、第685和第687垒(43年后分别改名为陆军岸防炮兵第1272垒、陆军岸防炮兵第1262团第3垒和第1240团第4垒)
  • 24-cm-Kanone Theodor(E):铁道炮兵第644、第674、第721和第722垒
  • 24-cm-Kanone Theodor-Bruno(E):铁道炮兵第664、第674和第722垒
  • 27.4-cm-Kanone(E)592(f),缴获的法国列车炮:铁道炮兵第692垒
  • 28-cm-Kanone 5(E):铁道炮兵第710、第712、第713和第765垒
  • 28-cm-schwere Bruno Kanone(E):铁道炮兵第689垒
  • 28-cm-lange Bruno Kanone(E):铁道炮兵第688垒
  • 28-cm-kurz Bruno Kanone(E):铁道炮兵第690、第694、第695和第696垒
  • 28-cm-Bruno neue Kanone(E):铁道炮兵第725大队第1.和第2.垒
  • 31-cm-Kanone 5 glatt(E):铁道炮兵第749垒
  • 38-cm-Kanone Siegfried(E):铁道炮兵第686、第698和第741至第744垒
  • 40-cm-Haubitze(E)752(f):铁道炮兵第693和第696垒
  • 52 cm Haubitze(E)871(f):铁道炮兵第686垒
  • 80-cm-Kanone(E):铁道炮兵第672垒
  • 装备不确定:铁道炮兵第691和第726垒(资料上说是装备24cm和28cm列车炮,但我找不到是哪种)


大队本部则是使用KstN 418编制

陆军铁道炮兵大队通常只会编成本部,下属垒则为上述各铁道炮兵垒,而该大队番号通常为“铁道炮兵第XXX大队/Eisenbahn-Artillerie-Abteilung XXX”(在1942年之前番号为“特殊炮兵第XXX大队/Artillerie-Abteilung z.b.V. XXX)

陆军组建的铁道炮兵大队共有:

  • 第614大队,45年4月组建于意大利的C集团军群
  • 第640大队,42年8月组建于北方集团军群,后移动至法国担任岸防炮兵
  • 第646大队,44年4月组建于意大利的C集团军群
  • 第676大队,39年8月组建,负责海峡群岛岸防
  • 第679大队,39年8月组建,主要部署在北方集团军群
  • 第681大队,39年8月组建,主要部署在法国负责岸防,43年12月成为陆军岸防炮兵第1262团第II.大队本部
  • 第702大队,39年8月组建,主要部署在加莱一带负责岸防
  • 第725大队,40年11月组建于北方集团军群
  • 第780大队,44年2月组建,部署在法国负责岸防

除上述大队外另有铁道炮兵教导及训练第100大队(Lehr- und Ersatz-Abteilung für Eisenbahnartillerie 100)

其采用KstN和常规大队不同

  • 大队本部KstN为:6208
  • 下属垒KstN为:6235





如果你有仔细看的话会注意到我一直在强调这是“陆军列车炮部队”,因为德三海军岸防炮兵部队也装备了一些列车炮,但具体我懒得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德军的列车炮部队,以其巨大的威力和独特的作战方式,在战争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K5(E)列车炮以其长达280毫米的口径和强大的射程而闻名。要详细了解这些部队的番号、编制和沿革,需要深入挖掘一些历史资料,并且需要注意,关于列车炮部队的具体编制和番号,在战争的不同时期和不同战区,可能存在一些变.............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以其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灵活的“闪电战”闻名,但当他们转入防守时,其最引以为傲的装甲矛头战术却显得力不从心。而陆军元帅埃里希·莫德尔在防守战中将装甲集群拆分,赋予防步兵部队更多支援,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战术理念、战场实际以及指挥官的权变能力几个方面来剖析。为何二战德军的装甲.............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二战时期德军编制中一个挺微妙的点。其实,二战后期德军装备的突击炮,即便只有一个营的实力,也不至于直接就改称“突击炮旅”的。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信息混淆,或者你提到的“一个营的实力”这个概念需要更细致地解析。让我来试着给你梳理一下,让这件事的脉络更清晰,也尽量避免那.............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装备的“虎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 Sd.Kfz. 252),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它。这辆重型坦克,作为德军在战争末期倾力打造的终极陆战巨兽,无疑是那个时代坦克设计与工业实力的一个缩影,但也暴露了德国在整体战略和生产上的诸多问题。设计理念与技.............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军确实普遍使用木柄手榴弹(Stielhandgranate),而卵形手榴弹(Eierhandgranate)虽然在早期也有一些尝试和应用,但并未成为德军的主力装备。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设计理念、实战需求、生产成本、技术成熟度以及战术思想等多个层面。一、 传承与战术适应性:木柄手.............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日本陆军的装备水平,将其简单概括为“一战水平”是过于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日本在战前和战争期间为陆军现代化所做的努力,也低估了一些关键武器的性能。当然,日本陆军在许多方面确实存在不足,与一些主要作战国相比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的性质和程度需要更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二战时期,一个国家能拥有多少坦克,直接决定了其装甲部队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以英、美、苏、德这几个主要参战国为例,30辆坦克算是个什么规模的装甲部队呢?这得看具体情况,因为不同国家的装甲部队构成和战术思想都不一样。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二战期间,坦克这玩意儿可不是孤军奋战的,它得配上步兵、炮.............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陆军在战术和装备上的确与苏德两国存在显著差异,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各自的战争初期情况、工业基础、作战哲学、以及战场经验的积累。深入剖析这些差异,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二战陆地战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战争的起点与战略目标的不同 美国: 参战初期,美国主要扮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们来认真梳理一下。假设二战中的法国,拥有了我们今天(2022年)中国所有非核类武器的生产能力和装备,而且法国人已经掌握了这些武器的使用方法。那么,他们能打赢德国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法国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争基础:首先,别忘了二战中的法国,即便拥有了.............
  • 回答
    豹式A型坦克:二战战场上的钢铁雄狮,战火中的不屈身影豹式坦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其在战场上的表现一样,充满了力量与传奇。作为德军在二战中后期担负起扭转战局重任的明星装备,豹式A型坦克更是集德意志工业的智慧与战场经验于一身的杰作。它的身影遍布欧洲战场的各个角落,在无数次激烈的交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回答
    谈到二战德国巡洋舰的装甲防护,那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里面学问大着呢。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得拆开来看,得结合它造出来的时候的定位、设计的取舍,还有战场上的实际表现来评价。首先,得明白德国巡洋舰的设计思路和定位。德国在那会儿海军实力不像英国、美国那么强悍,所以造船思路比较“专一”,也很务实。他们不.............
  • 回答
    设想一个平行宇宙,在那里,二战前的德国海军高层,在日德兰海战的惨痛教训和资源限制的现实面前,做出了一个与我们熟知历史截然不同的战略抉择:彻底放弃建造像俾斯麦级这样庞大的、耗资巨大的超级战列舰,并将几乎所有的资源、工业能力和技术人才,一股脑地投入到发展和大规模建造一系列更小、更灵活、但火力依然强大的“.............
  • 回答
    哎呀,这可真是让人想破脑袋的问题!三星牛头带一身神装轮子妈,这配置听着就挺唬人,结果居然栽在个二星德莱文手里?这背后肯定有门道,我来给你仔细捋一捋,看看这局到底是怎么崩的。首先,咱们得把这几位大将的“人设”给立起来。你的阵容:三星牛头 + 神装轮子妈 三星牛头: 这个牛头,我猜应该是放在前排顶伤.............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军陆军和空军的战果统计体系在战争的不同阶段经历了显著变化,其准确性、严谨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水分问题,与战争环境、资源紧张、指挥体系和人为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统计方式、王牌战果的统计逻辑以及可能的水分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军陆军装甲部队的战果统计 1. 统计体系与流程 战报制度:.............
  • 回答
    在二战期间,德军一个营(Kampfgruppe)和日军一个大队(大隊)的战斗力比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编制结构、装备水平、训练水平、战术素养、后勤保障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以下是对这两个单位的详细对比: 一、编制与规模1. 德军一个营(Kampfgruppe) 人员规模:通常为300.............
  • 回答
    二战德军坦克设计为何普遍超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常常被提及的现象。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德军在二战期间的一些标志性坦克,比如虎式、豹式、虎王等,确实会发现它们普遍比同期的盟军坦克要沉重得多。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德军坦克设计理念、技术追求、战争策略以及工业能力的综合影响。首先,技术至上的追求和.............
  • 回答
    提起二战德军的战术大师,人们总会立刻想到隆美尔那个名字,他的“沙漠之狐”称号早已深入人心,战绩辉煌,魅力四射,成为无数军事迷心中的偶像。然而,在许多资深军事历史学家和研究者眼中,另一位德军将领——瓦尔特·莫德尔,在军事指挥,尤其是防御作战上的造诣,丝毫不亚于隆美尔,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更胜一筹。为何.............
  • 回答
    二战德军的机械化,那可不是盖的。要说他们的机械化程度,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才能真正明白当年那支部队的厉害之处。首先,从装甲部队说起。这绝对是德军机械化的标志性成就。闪击战(Blitzkrieg)这个词,就是因为他们把坦克、装甲车、摩托车和机械化步兵结合起来,打出了惊人的速度和冲击力。 坦克数量和.............
  • 回答
    二战德军在东线战场的军纪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总体而言,德军在东线战场展现出了混合的军纪表现,既有高度的专业性和严酷的纪律约束,也存在着为了战争狂热、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和极端残酷行为而导致的严重违反军纪的情况。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制.............
  • 回答
    二战德军在坦克炮弹药通用性方面的确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疏忽。如果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技术革新与追求极致性能的导向:德国在二战期间对军事技术的追求近乎狂热,尤其是坦克技术,他们力图打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坦克。这种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