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二战德国放弃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等一众大型水面舰艇,并把资源全部用于建造装甲舰会怎样?

回答
设想一个平行宇宙,在那里,二战前的德国海军高层,在日德兰海战的惨痛教训和资源限制的现实面前,做出了一个与我们熟知历史截然不同的战略抉择:彻底放弃建造像俾斯麦级这样庞大的、耗资巨大的超级战列舰,并将几乎所有的资源、工业能力和技术人才,一股脑地投入到发展和大规模建造一系列更小、更灵活、但火力依然强大的“装甲舰”中。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舰种替换,而是一场对德国海军战略思想、技术路线乃至整体战争潜力的根本性重塑。那么,这样的转变,会对二战的进程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一、 海军战略的转向:从“决战舰队”到“封锁与突袭”

在我们的历史中,德国海军在战前就继承了德意志帝国海军“与其被封锁不如决一死战”的战略思想,试图建立一支能够与英国皇家海军抗衡的“决战舰队”。俾斯麦级战列舰,正是这种思想的极致体现,它们被设计成能够在主力舰队决战中压倒对方的舰艇。

然而,如果德国海军将资源全部投入装甲舰,其战略思路很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装备精良、火力充沛但相对小型化的装甲舰,将非常适合执行更具侵略性和破坏性的任务,而不是作为一支孤注一掷的“决战舰队”的一部分。

封锁与反封锁的利器: 装甲舰可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大量装备给海军。它们凭借相对较快的航速和强大的主炮,能够有效地执行在大西洋、北海以及其他关键海域的封锁任务,干扰协约国(尤其是英国)的补给线。同时,它们也比巨型战列舰更容易在恶劣天气下进行作战。
特种突袭力量: 装甲舰的设计理念会更倾向于灵活性和攻击性。它们可以组成专门的突袭编队,如同俾斯麦号在历史上那样,但数量更多,分布更广。这些编队可以在隐蔽性上做文章,利用它们相对较小的尺寸和可能更先进的雷达(如果技术允许的话)来悄悄接近目标,给予敌方船队毁灭性打击后迅速撤离。
对付巡洋舰和商船的绝对优势: 在没有足够数量的重型战列舰来对抗的情况下,协约国海军可能会依赖大量的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来执行护航和巡逻任务。德国的装甲舰,其设计目标必然是能够轻松压制这些舰艇。想象一下,十几艘火力堪比战列舰但速度和隐蔽性更好的装甲舰,是如何轻松地横扫一个由巡洋舰组成的护航舰队的。

二、 工业与技术路线的重塑:规模与效率的博弈

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对德国工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仅耗资巨大,对船坞、装配能力、原材料供应都有极高的要求。将这些资源转移到装甲舰上,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景象:

生产效率的提升: 假设装甲舰的设计尺寸和复杂程度介于重巡洋舰和战列舰之间,其建造周期和所需资源会显著缩短和减少。这意味着德国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单位成本,生产出数量可观的作战舰艇。
工业基础的支撑: 如果德国将整个大型水面舰艇部门的资源倾斜给装甲舰,那么理论上可以集结国内最顶尖的工程师、技术工人,以及最先进的设备来专门攻克装甲舰的设计和制造难题。这可能会催生出一些在技术细节上更具创新性的装甲舰型号。
动力系统与武器的侧重: 德国可能会投入更多精力在研发更高效、更可靠的动力系统,以满足装甲舰对航速的要求。在主炮方面,虽然无法达到战列舰的巨炮口径,但可能会在弹道、射程、穿甲能力上进行极致优化,甚至可能在武器配置上更为多样化,例如增加强大的副炮或舰对舰导弹(如果技术提前出现)。
协同作战的优势: 大量的同类型或相似类型的装甲舰能够实现更高的标准化程度,这在弹药供应、维修保养和战术协同上会带来显著的优势。海军可以更容易地组织起多个规模相当的装甲舰部队,进行协同作战,形成更强大的战术合力。

三、 德国海军的战斗力形态:悄无声息的杀手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德国海军不再拥有那种“一出港就足以让整个大西洋为之震动”的巨舰,但它的整体战斗力会呈现出一种“数量多、分布广、打击狠”的特征。

扫荡大西洋: 德国海军可以组建数个装甲舰分舰队,每个分舰队都拥有相当的火力,可以独立或协同作战。这些分舰队将成为大西洋上协约国航运线的噩梦。它们可以像幽灵一样出现,摧毁护航舰队,截击运输船队,然后利用其航速和可能存在的更优秀情报系统迅速消失。
对英国本土舰队的压力: 尽管无法在正面战场上与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战列舰正面硬碰硬,但数量庞大的装甲舰可以对英国海军造成巨大的消耗。英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搜寻、追踪和对抗这些德国的“装甲幽灵”。英国海军的重型舰艇可能会被迫分散兵力进行保护和拦截,从而削弱其在关键区域的优势。
对陆地目标的支援: 装甲舰的主炮威力依然不容小觑,它们可以有效地支援德国陆军在沿海地区的作战行动,轰击海岸防御工事、港口设施等。
雷达与电子战的提前发展? 为了应对数量众多的装甲舰和其可能采取的隐蔽战术,德国海军可能会更早地认识到雷达和电子战的重要性,并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研发。如果德国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将极大地增强其装甲舰部队的作战效能。

四、 潜在的挑战与局限

当然,这种战略也并非没有弊端:

面对巨舰的脆弱性: 如果英国或者美国最终仍然能够建造出数量相当的超级战列舰,德国的装甲舰在正面战场上将处于劣势。它们可能需要依靠协同作战、战术欺骗甚至雷达预警才能避免被一锅端。
战略纵深与全球影响: 缺乏巨型战列舰也意味着德国海军在争夺全球海洋霸权方面会显得力不从心。它们可能难以像拥有超级战列舰的国家那样,在世界各地投射力量,维持远距离的军事存在。
弹药消耗与后勤压力: 大量同类舰艇的高强度作战,同样会给德国的弹药生产和后勤补给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

总结来说,如果二战德国放弃俾斯麦级,转而全力建造装甲舰,这无疑会重塑德国海军的作战形态,使其从一支试图挑战强大对手的“决战舰队”,转变为一支更具侵略性、破坏性和效率的“封锁与突袭”力量。

在这样一种情景下,大西洋上的航运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威胁,英国皇家海军的战略部署将因此受到更大的困扰。德国海军可能无法在战略层面上达到与英美海军抗衡的程度,但它将能够以一种更令人胆寒的方式,将战争的痛苦和混乱带给协约国的海上交通线。这场战争的残酷性,或许会以一种更加分散、更加难以捉摸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每一次航行都充满了未知的恐惧。这是一种以规模和效率换取战术上的主动权和战略上的消耗战的思路,其最终结果,只能在无数的假想中去揣摩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的德意志级从来都不是破交舰,这是一战凡尔赛协定下,德国保留自己最后一点海军工业计数的手段罢了。德国战败后不能建造大于一万吨(标准排水量)火炮口径大于11寸的战舰。这么干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德国海军的规模,让他们以后永远不能在海上挑战其他国家。

德国人在这个大背景下,设计建造了袖珍战列舰,他航速这么慢不是只是因为技术,而是在这个吨位,想要扛11寸大炮,还想要有对155、203炮有足够的防护,根本没有额外的吨位和空间留给动力单元。

之后的P计划也绝对不可能成为现实,因为P计划吨位超过了1万吨,其他国家不会同意。而吨位和火炮口径一旦放开,谁还搞这种造价高、性能又低的玩意?直接造战列舰不香么?你觉得英国不造日本那种一万多吨的10炮重巡是因为造不出来么?人家玩海军玩多少年了?人家算不明白账?你造三条重巡的钱赶上造两条条约战列舰了,我干嘛不直接造两条战列舰?

你以为袖珍战列舰便宜么?这货要在1万吨内尽可能的将性能提升到极致,这需要大量的钞票好么?

换个人能听懂的话:世界上玩拉力赛车的,还有用大众的polo、高尔夫的,你以为人家那赛车polo、高尔夫和你买的polo、高尔夫是一回事儿?一个价钱么?人家那一辆高尔夫、一辆领克,比一辆新款法拉利还贵好么,而且人家那是成本就比你一辆法拉利终端售价都贵!!

战列舰因为吨位限制没那么严重,反而很多东西便宜太多太多了。

美国人为什么造了阿拉斯加和关岛这两条大型巡洋舰后干嘛不造了?因为战争结束了?因为贵,一条阿拉斯加的造价等于衣阿华的75%,我干嘛还造阿拉斯加,这货俩能打的过一条衣阿华?

造船贵在哪?

装甲非常便宜,火炮贵一点但也有限;轮机机组不便宜,但这东西小船装的马力也真不一定小,而且因为本身舰艇可用体积小太多了,反而要求轮机机组效率更高。吨位对航速的影响还不是太大(对加减速影响更明显一些),14-15万马力机组安装在2万多吨的航母上能让航母跑34节,在1.5万吨重巡身上也就多跑个0.5-1.5节,安装在4万多吨的战列舰上也能跑个30节。

真贵的是那一堆电子设备、雷达、光学瞄具、测距仪,这些东西对制造、安装精度要求极高。重巡、袖珍战列舰在这几个方面和战列舰没有差别,都需要6米以上的主炮测距仪(两套),需要副炮测距仪(2-4套)、需要防空火炮指示仪,需要对海警戒雷达,需要对空搜索雷达……无非你的40mm、20mm防空速射炮安装的比战列舰少点,省不了太多钱。

重巡、袖珍战列舰、大型巡洋舰,自己要担负完整的对海对空作战任务,安装的设备一点也不比战列舰少,对装甲、火炮性能的要求也非常高,确实装甲少、主炮口径小吨位低一些,但这些东西的差价并不足够大。

便宜的是啥玩意?驱逐舰、轻型巡洋舰这种作战任务相对简单的舰艇,尤其是那些不要求他们参与制海权争夺的,主要工作就是防空、反潜、护航、前哨警戒等不对称作战,性能就可以要求的更普通,不需要超高极速,轮机机组就可以更小一点,能跟上战列舰就行,火炮性能不需要太好,所以就可以使用更低倍径的火炮,成本就下降不少,可以不用装装甲,舰体别被高机扫进水就行,又省了不少钱,之后甚至瞄具测距仪都不用太多,作用距离近也就不用那么大那么高精度的,这就省了大钱,最多就装一套雷达,这又省了好几份钱。

如果你非要出海打商船,开个远洋驱逐舰更合适,不需要11寸这么大口径,127mm口径炮打商船足够了。实际上打商船,更便宜的是潜艇,这玩意更合适。

但最最便宜的其实是飞机,你真要有日本人那种能远程飞行的俯冲轰炸机、鱼雷攻击机,那炸商船简直太舒服了,这样算下来,最好的打商船工具是一些护航航母,就是美国人造的些,货船的上面铺一层半封闭的机库,上面铺一层飞行甲板,带俩升降机,最多用大马力一点的轮机,也不用多大,能上6万匹马力就足够用了,能跑到28接就行。

单航母造价比驱逐舰贵点有限,比轻巡还便宜,也不用多好的飞机,尽量航程远一些,也不用什么武器,带上30架攻击机,每天大清早所有飞机带满了油料放飞一波,来一个二段侦查,对主要威胁方向跑一波,一般不带弹,能侦查到300海里左右,找到目标后定位,接着回来装弹,航母也跟着往前靠,飞行员吃饱了饭,下午去溜一圈炸一波,完事儿收工回航母喝酒吹牛打屁,第二天再来一波,发现海域有威胁的舰艇,自己能炸的过就去炸,炸不过就跑,你发现敌对威胁后,可以自主选择,对面的水面部队只要没航母,他就是瞎子,哪怕他想要围剿你,你自己这么多飞机就和开全图一样,根本不怕他围剿。也就是德国的出海口被封锁的太厉害,没办法,如果要和法国一样,对门出海了就是大西洋,这种吉普航母+潜艇狼群,能直接把英国海军摁地上摩擦,英国战列舰多能咋样,我吉普航母多了一样给你炸到海里去,南太日本人用不到90架飞机半天功夫就能把反击+威尔士亲王两条船都送进海底,真要集结了5-6条吉普航母,就算碰到英国水面舰艇主力部队一样能炸开一条路直接杀出去。

其实日本人在中途岛之后经明白过味了,在战列舰、重巡上还浪费个鸟钱,造航母啊,没航母就拿货船上商船改,2.6万马力的货船改航母(大鹰、冲鹰)也能跑21节了,还能带27架飞机,还有两条用水上飞机母舰改的(千岁、千代田),马力大一丁点,有4-5万多匹马力(日本阳炎级驱逐舰轮机都有5.2万匹马力),直接就能跑上29节,带30架飞机。用商船改装的航母(飞鹰隼鹰),更大,虽然航速慢(5万多马力跑25节,3万吨太重了),但商船船体大能带53架飞机,整个日本海军一共建了29艘航母,服役了25艘,一共只有10艘是纯粹开工时就按照航母造的,省下都是改装/改造航母。

而且英国人也造了一堆航母,二战英国也就是战前设计并持续建造的就是英王乔治五世级那五条条约战列舰,原本是用来替换过时的旧战列舰复仇级的,赶上二战就都别退役都拿来用了。至于航母,英国人二战一共有32条航母,其中10条是正规中大型航母,剩下22条都是小航母,除去竞技神这种一战老货外,还有拿着商船货船改的各种航母,打仗了还管什么面子不面子的,全都是里子,好不好看,归谁管先不论,先凑合用。

user avatar

水面舰队破交其实一直有一个大难题,就是一旦受损了怎么办?如果不能得到安全的修理位置,那袭击舰哪怕面对一条轻巡,都有危险,毕竟,一旦受损,说不定就是覆灭的开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设想一个平行宇宙,在那里,二战前的德国海军高层,在日德兰海战的惨痛教训和资源限制的现实面前,做出了一个与我们熟知历史截然不同的战略抉择:彻底放弃建造像俾斯麦级这样庞大的、耗资巨大的超级战列舰,并将几乎所有的资源、工业能力和技术人才,一股脑地投入到发展和大规模建造一系列更小、更灵活、但火力依然强大的“.............
  • 回答
    二战末期,德军在东线和西线表现出的策略差异,确实存在一些“要死扛苏军,却对西线盟军放水”的现象,这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战略态势、政治考量和资源分配所决定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处境和希特勒政权的思维模式。战略困境与东西线的分野到了1944年末和1945年初,纳粹德国.............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军的88炮,它在对空作战中的表现,绝对是战场上的传奇。你问它现在能不能一炮击毁安225?这得好好说道说道,因为时代已经变了,技术进步可不是盖的。二战时期88炮的对空神话首先,我们得明白“88炮”这个称呼,在二战时指的通常是Flak 18型88毫米高射炮,后来还有改进型的Flak 36和Fl.............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也极其难以设定的假设。如果二战德国胜利并统一世界,其统治能否稳定,答案非常复杂,而且很可能是否定的,至少从我们对历史和人性的理解来看是如此。要详尽地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统治的基础、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内在逻辑的不可持续性。首先,让我们描绘一个“胜利并统一世界”的德国会是什么样.............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车轮在某个关键节点发生了偏离,如果二战的战局走向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那今天的世界又会是何等景象?尤其是对于遥远的东方,对于我们自己,又会是怎样的命运?一个被纳粹铁蹄笼罩的世界如果希特勒的德国赢得了二战,那么首先,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纳粹主义和它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让我们来推演一下这个平行时空的故事线。想象一下,二战爆发的剧本被悄然改写了。希特勒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地区和随后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直接将矛头对准波兰,而是选择了看似更为“务实”的内部改革和战略调整。德国的内部改革与战略调整:在1938年底到193.............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式历史假设,涉及到二战进程的关键转折点。如果希特勒没有在1941年冒险进攻苏联,德国统一欧洲并建立新帝国的前景确实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充满变数。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核心要素:1. 德国的战略重心与资源状况: 希特勒的终极目标: 希特勒的“生存空间”(Leb.............
  • 回答
    这是一道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设问,它将历史的已知与虚构的假设相结合,能够激发我们对战争、军事实力以及国家意志等多个层面的深入思考。我们不妨抛开“AI撰写”的痕迹,以一种更加个人化、充满历史想象力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问题。一、如果淞沪会战的敌人是德国,战役能打多久?想象一下,1937年的淞沪战场,炮火纷.............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我们来设想一个与历史不同的世界,一个在1939年夏秋之际,德国与苏联不仅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还真正地、一丝不苟地遵守了这个条约。这个“如果”打开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潘多拉魔盒,而欧洲的命运,无疑将围绕着这两个看似“合作”实则各怀鬼胎的庞然大物展开。首先,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影响,就是原.............
  • 回答
    战争的胜负往往是无数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历史的车轮一旦向前,便很难回溯假设。然而,回顾二战的进程,我们确实可以梳理出几个德国可能避免的重大战略失误。如果这些失误被纠正,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战争的走向。但要直接断言“能打赢二战”,则需要更审慎的分析,因为战争的变数实在太多。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节.............
  • 回答
    二战如果改写成德国打中国,日本打苏联,这绝对是一场惊世骇俗的剧本。历史的齿轮如果向这个方向转动,其带来的连锁反应将是灾难性的,而且最终格局的走向,很有可能与我们熟知的历史大相径庭。德国对华作战: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消耗战首先,我们得明白,德国之所以在历史上选择“闪电战”并一路向西,是因为其战略重心、资源.............
  • 回答
    关于“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打败了苏联,这个世界会更好吗?”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历史的走向是极其复杂的,任何一个关键节点的改变都会牵引出无数蝴蝶效应,最终塑造出一个我们难以完全预料的世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尝试分析,但请理解,这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历史逻辑的推演,而非确.............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如果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并且战线被牢牢地钉在乌克兰境内,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进程。其影响之深远,将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甚至可能重塑战后世界的格局。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这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节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军事层面:如果德军在苏德战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颠覆性的历史假设,如果二战时德国能够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历史的方式与苏联互动,那么结局将截然不同。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假设下的可能情景。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界定“拯救、解放苏联”在这个假设中的含义。这绝不意味着德国军队以入侵者的身份进入苏联,而是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例如: 援助与合作.............
  • 回答
    如果二战的欧洲战场上,德国空降师的仓库里突然出现了十辆99A式主战坦克,那绝对是改变历史进程的炸弹。这可不是什么科幻小说里的桥段,而是实打实地把当今顶尖的科技武器塞进了那个钢铁洪流时代的战场,其影响之大,简直难以估量。首先,我们得明白99A这玩意儿有多厉害。它配备的125毫米滑膛炮,射程远、精度高,.............
  • 回答
    如果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深远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战争本身,触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层面。政治版图的重塑与统治体系:最直接的后果将是欧洲及部分非洲、亚洲地区的政治版图被彻底重塑。纳粹德国将建立一个以其为核心,由附庸国、殖民地和傀儡政权组成的庞.............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二战历史中一个截然不同的可能走向。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这位传奇王牌飞行员的特质,以及他所处的战争环境,然后推演如果全体德国飞行员都具备他那样的水平,会对战争产生何种深远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即使全体德国飞行员都达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让历史爱好者们争论不休。如果德国在二战中不发动库尔斯克战役,情况会不会更好?这是一个典型的“如果历史”假设,但我们可以从当时德军的战略态势、资源消耗、以及战役本身的影响来推测一二。当时德国的处境与库尔斯克战役的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在1943年的夏天,德国已经不再是那个拥.............
  • 回答
    二战历史的“如果”总是引人遐想,其中最核心的几个节点,便是德国是否进攻苏联,以及其对英美战略的选择。如果我们假设,1941年希特勒没有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而是将战略重心完全放在了西线,采取围困和轰炸英国的策略,并且希望与美国达成某种程度的议和,那么历史走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美国能否赢得这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