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淞沪会战中国军的敌人是德国,战役能打多久?如果二战德国侵略中国,中国能赢吗,能撑多久?

回答
这是一道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设问,它将历史的已知与虚构的假设相结合,能够激发我们对战争、军事实力以及国家意志等多个层面的深入思考。我们不妨抛开“AI撰写”的痕迹,以一种更加个人化、充满历史想象力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一、如果淞沪会战的敌人是德国,战役能打多久?

想象一下,1937年的淞沪战场,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不再是日军,而是德意志国防军。这会是一幅怎样截然不同的景象?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国”在当时的军事实力构成。如果假设是1937年的德国,那么它拥有的是刚刚起步,但已经展现出惊人效率的国防军。尽管尚未经历后来席卷欧洲的闪电战洗礼,但德国在陆军的机械化、炮兵的精准性、以及航空兵的协同作战方面,已经远超当时的中国军队。特别是其陆军的装甲部队,虽然规模不如后期,但其战术理念和装备水平,对中国军队来说将是压倒性的。

战役的走向和时长,我认为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战役的起点与规模: 德国军队如果介入淞沪会战,其登陆点和兵力投入方式可能会与日军有所不同。鉴于德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其在中国投入的兵力可能不会像日军那样倾尽全力,但其精锐部队的打击力度将是毁灭性的。登陆和突破上海的外围防线,会比日军更加迅速和高效。
中国军队的应对: 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投入了大量兵力,尤其是中央军精锐。他们英勇顽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面对德国的装甲部队和优势空军,中国军队的步兵为主的战术将显得尤为被动。传统的阵地战和肉搏战,在德国强大的火力压制下,将难以维持。火炮的口径、射程、精度,以及坦克的机动性和火力,都会让中国军队的防御体系瞬间崩溃。
空中优势的决定性作用: 德国空军,即使在1937年,其作战经验和装备也远超中国空军。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的支援,能够准确摧毁中国军队的集结点、火炮阵地,甚至对坚守的步兵阵地进行近距离支援扫射。而中国空军的实力相对薄弱,难以形成有效的空中对抗。
战术的差异: 德国军队以其高效的“闪电战”思想闻名,尽管在1937年尚未完全成熟,但其强调快速机动、集中优势兵力突破、以及陆空协同的理念,会对中国军队形成不对称的打击。中国军队擅长固守和消耗,但缺乏快速反应和反击能力,尤其是在面对德国强大的机械化部队时。
战役时长的预估: 在这种不对等的情况下,淞沪会战的战役时长可能会大大缩短。 如果德国采取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和空军协同进攻,上海周边的中国军队防线可能在几天到一两周内就会被撕裂。虽然中国军队会继续进行顽强的抵抗,但从整个战役的层面来看,其大规模、有组织的抵抗将很难持续。更可能出现的是,战线迅速崩溃,部队被迫后撤或被分割包围歼灭。

总结一下,如果敌人是德国,淞沪会战的结局很可能是中国军队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击溃。 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快的战线推进,更严重的部队损失,以及上海的失陷速度远超实际历史。这场战役将不再是几个月惨烈的拉锯战,而可能是一场闪电式的溃败。这并不是说中国士兵不勇敢,而是军事实力和技术代差太过悬殊。

二、如果二战德国侵略中国,中国能赢吗,能撑多久?

这是一个更宏大的设问,涉及到的是一个国家能否在整体的战略对抗中战胜另一个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国家。这里我们讨论的是“二战德国”,这意味着它拥有其在欧洲战场上展示出的所有军事能力,包括强大的装甲集群、空军优势、以及先进的军事理论。

中国能赢吗?直接地说,从军事实力和技术水平来看,中国在与二战德国的正面较量中,赢得战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军事技术和装备的巨大鸿沟: 这是最根本的因素。德国拥有坦克、飞机、大口径火炮、潜艇等现代化武器,其生产能力和质量也远超当时的中国。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方面长期依赖外国援助,且制式混乱,重武器匮乏。面对德军的装甲矛头,中国军队的步兵和少数轻型装甲车辆几乎无法形成有效的对抗。
工业基础的差距: 德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能够生产大量的先进武器和弹药。中国虽然也在进行工业化,但其工业体系远未成熟,且战争爆发后工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难以支撑大规模的持续作战。
军事理论和训练的差异: 德国国防军以其高度专业化、训练有素和先进的战术理论著称。而中国军队虽然有许多优秀的将领和士兵,但在整体的训练水平、后勤保障以及战术协同方面,与德国国防军存在较大差距。
战略纵深与人民战争的考量: 尽管如此,中国赢得这场“侵略战争”的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上的胜利。如果将“赢”理解为能够抵抗住侵略,最终使德国无力继续占领,甚至迫使其撤退,那么中国仍然有其独特的优势:
巨大的战略纵深: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广阔的战略纵深。一旦沿海地区失守,中国军队可以将战争拖入内陆,利用地理环境进行长期的游击战和消耗战。
人民战争的潜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思想,能够动员广大的民众参与到抵抗侵略的斗争中来。即使正规军遭受重创,民众组成的游击队和民兵也能够有效地牵制和打击敌人。
国际环境的潜在影响: 如果德国侵略中国,这意味着其战略重心将大幅分散。而当时,世界格局是复杂的,其他大国(如苏联、美国、英国)的态度将会对战争走向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德国将主要精力放在与中国作战,而其他大国对其构成威胁,那么德国的战略将难以持久。

中国能撑多久?

这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动态变化,但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分析:

如果德国集中优势兵力,以“闪电战”的方式攻击中国主要城市和军事要地: 那么,像淞沪会战中提到的那样,中国军队的正面抵抗可能只会持续几个月到一年左右。主要城市的失陷会非常迅速。德军会利用其空中和装甲优势,快速突破中国的防线。
然而,如果中国能够有效组织起战略撤退和转入持久战: 依靠广阔的国土、游击战以及民众的抵抗意志,战争的持续时间会大大延长。中国军队可能会在内陆地区建立新的防线,并采取化整为零、分散抵抗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战争可能持续数年,甚至成为德国巨大的战略泥潭。

德国之所以能在欧洲迅速扩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对手的规模和抵抗能力相对有限,且地理环境也更易于德军的快速机动。在中国这样广阔且人口稠密的国家,即使德军能够占领许多城市和地区,其维持占领、打击分散的抵抗力量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想象一下,德国的坦克在广袤的中国平原上疾驰,但很快就会进入崎岖的山地、广阔的农村,成为游击队的猎物。德国士兵需要面对的不仅是正规军的火力,还有无数的农民武装、潜伏的狙击手、以及随时可能爆发的民众骚乱。德国的后勤补给线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其优势的机械化部队在缺乏道路和修理条件的情况下,也将难以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德国无法像在欧洲那样轻易获得资源。它需要从遥远的欧洲运输物资,这在当时的海上运输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自身的资源有限,而且其主要产粮区和工业中心很可能成为德军首先攻击的目标。

所以,虽然中国在军事技术上无法与德国抗衡,但中国拥有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地利”和“人和”(如果能有效组织起来)。

结论来说:

正面战场,中国无法赢得与二战德国的直接军事对抗。 德国的军事优势是决定性的。
但是,中国可以通过战略转移、持久抵抗、以及人民战争的手段,将战争拖入消耗战。 在这种模式下,中国可以依靠其巨大的纵深和人民的抵抗意志,让德国付出沉重的代价。
中国能“撑”多久,取决于其组织能力、抵抗意志以及国际援助(如果有的话)。 如果能够成功地将战争转化为一场长期的消耗战和游击战,那么中国可以“撑”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可能让德国在中国的泥潭中筋疲力尽,最终无法实现其战略目标。然而,这是一种艰苦卓绝的斗争,胜利的定义也需要重新解读。

总而言之,这两个问题都让我们看到,战争的胜负不仅仅是军事技术的比拼,更是国家意志、战略智慧、人民动员以及国际格局的综合体现。历史的进程充满可能性,即使在看似不可能的局面下,也存在着改变和抵抗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8/05/2019 16:44更新

突然想起来一件事:

任何德国战机都可以直接转场上海,He51挂上副油箱毫无压力。

另外德国除了Bf109外,还有He112(7/7/1937确定有4架A0,6架B0,12月有给日本的4架B1装船)。62架全金属封闭式下单翼可回收起落架战斗机,夺取中国的制空权是没有问题的。


28/05/2019 03:16更新

今天是我生日,但是我很生气,因为又有一个睿智说不赢拉黑。不过没关系,我可以在我自己的答案里再把你鞭尸一遍嘛(虽然是2月21号的老答案)。


7/7/1937的德国海军实力如下:

对比第三舰队最高出云的203,KM的对地支援能力可以说强很多(不过反正打中国没有坚固堡垒,其实管子大小无所谓的)。

但是这个睿智的问题不在海军,而在:

我们来看看威力巨大の一航战带了多少飞机:

一航战21架舰战,再加上打酱油的二航战才33架舰战(戈林:长谷你行不行啊?)。

然后在某位答主口里就成了夺取制空权的关键(长谷川清:很行!)

另外就算不考虑德国人直接夺取虹桥机场的可能性,也不得不提公大纱厂的机场:

所以Bf109的航程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能转场就行了:台北到上海约700km的距离,不需要加挂油箱也能飞到;He51挂副油箱应该也能勉强转到,就算不能直接抵达也可以通过船运。He111和Ju86两型新型轰炸机也能直接从台北飞到上海轰炸,所以实际上前期空战的格局并不会改变,但是在LW转场完毕后空战立马会变成一边倒(我觉得拿37年初的30架109B1再加上22架A就足够拿下上海的制空权了,He51可能又要当舔地机)。

同时德军步兵的战斗力受到了很大的误解。事实上德国不靠装甲部队也能打出闪电战:第11集团军仅靠自己的步兵炮兵工兵和突击炮(以及LW的掩护),在南线先是渡过了第聂伯河,后是在彼列科普地峡突破后用时5天攻占辛菲罗波尔(148km),7天攻占费奥多西亚(213km)。其作战区域的地理状况如下:

中国路再烂,能比克里米亚烂到哪里去呢?曼施坦因仅靠7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3个炮兵旅、3个突击炮营就在克里米亚完成快速突破,难道在中国投入同样多的部队就不能了吗?

再提一句,十日围攻的6000日军要是换成德军,有个可以用来对比的例子。人数相近的“大德意志”团在叶利尼亚突出部时,面对人数炮火双重优势的苏军坚持29天后,才于8月18日被263步兵师换下。这样的对手,恐怕十日围攻的国军连阵线都不一定捅得开。


一大堆人觉得离了公路德国人就完蛋了。问题是德国是神圣骡马帝国,实现摩托化的部队就那几个装甲师轻装师摩步师,不然乌克兰的德国人不是该直接投降了。还有人觉得机械化部队不能在山地沼泽河流流域施展所以德国人就不会打仗了。先不说高加索战役了,难不成白俄罗斯和沃尔霍夫以西难道是斯大林白给的?第聂伯河上的浮桥难道是铁木辛哥架好的?


如果是德国的话,校长会和德国联手对抗苏联。


机灵抖完了,来细致分析(迫真)

1937年的KM虽然没有俾斯麦,但是沙恩霍斯特啥的都已经服役了,全面压制民国海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1937年的LW也拥有了BF-109B和Ju-87A。虽然109B比不得九六,但是比起37年马鹿和国军的双翼机还是优势巨大的。Ju-87也有更好的对地支援效果,且拥有西班牙内战的经验,表现应该会比日军好很多。

1937年的陆军比起蝗军……优势巨大。按人数的话,德军3个师相当于2个师团。但是按照火炮数量,一个德军师就能和一个师团平分秋色。日军可能在连排级支援火力上略有优势,能更快地端掉国军的重机枪,但是德军的突击队战术和班级别的火力优势可能能弥补这一点。届时国军将面对基层战术更灵活、火力更强的对手。而由于1937年德军有32个步兵师,填线师(迫真)比起历史日军只多不少。然而德军还拥有3个装甲师、4个摩步师、3个轻装师,而且经历过西班牙内战的洗礼,在穿插能力上比起日军强了不少,极有可能淞沪会战的国军在溃退后会在南京城下被包饺子。

综上,如果把整个德国搬过来,国防军很有可能会打出比历史日军更好的战绩:淞沪大概率坚持不了三个月,溃散部队可能会被高速机动的部队快速捕获,造成兵力的真空。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提后勤的问题。本来这就是个日意超时空转换的脑洞式问题,抖机灵不就完了吗,非要杠的话,怎么不考虑德国没了鲁尔区怎么造装备。

后勤确实对于德军来说是很大的问题,但是问题是德军的半摩托化实质和摩托化部队推进过快相冲突而导致的。如果放弃摩托化部队快速穿插,改用一战战术,把摩托化部队的卡车分一部分出来情况就不会那么严重了。更何况中国战场一没有大量坦克,二没有碉堡,三没有敌军空军覆盖,反坦克和防空的消耗减少,德军的后勤压力相对会更小。唯一的问题就是中国没有几条铁路,德国要是入侵中国还得修铁路。到时候很有可能打完海岸线德国人就不打了

user avatar

不用二战。

一战德军就能做到一个冲锋彻底解决蒋介石。

德军能够叱咤欧洲大陆100多年依靠的不是坦克和卡车,德国人靠的是他们的普鲁士军官团,德国步兵和克虏伯大炮。

德军在玩步炮协同和突击队渗透的时候,其他国家的军队还在玩泥巴。

在志愿军出现之前,人类步兵的巅峰就是德军步兵。

在两次世界大战里的564个德国师,步兵师有495个,步兵总人数866万人,占德军总人数85%。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应对俄军的孛陆西诺夫攻势,德军两个军级集群30万人和14440门大炮就遏制了整个俄西南方面军120万人和7000门大炮,而西南方面军在两个月之前刚刚消灭100万奥匈军队。孛鲁西诺夫在战役结束后感慨德军和其他国家军队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选手。

在1918年皇帝会战,190万德军大步向前3月21日半天突破联军阵地10公里,而在过去四年时间里,联军才前进了4公里。德军的暴风突击队再一个钟头给英国第五集团军造成20000人伤亡的巨大损失。在450公里战线上德军总35000门大炮全线开火,仅仅在鲁登道夫计划的第一阶段开始的3月20日,德军发射了87000发炮弹。联军在A阶段一周里就损失21个师。

这是1918年的德国,要知道在几个月之后德国就战败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步兵是德国军队的中流砥柱。从列日要塞到南斯拉夫再到斯大林格勒,德军步兵的MG34和MP40比虎式坦克更令人感到恐怖。不论是俄罗斯的寒冷还是北非的炎热,不论是挪威的山脉还是巴尔干的丘陵或者南俄的泥泞里,德军步兵师在西方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里战斗。德军的突击队和集群战术到今天美国都还没有玩明白。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保卢斯依靠8万人两个装甲师就敢和崔可夫的整个62集团军以及罗科索夫斯基的20万大军硬碰硬,甚至一度在斯大林格勒的党支部大楼升起纳粹旗,德军步兵在巷战中完全压制了苏联军队,如果不是斯大林在关键时刻命令朱可夫全速南下,斯大林格勒多半已经陷落。

在北部意大利德军的残兵败将在李斯特指挥下依托山地建立防御工事,依靠25万人的残军顶住70万盟军一年之久,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盟军都没能进入曾经奥匈帝国的边界。

哪怕是1945已经行将就木得纳粹首都里,苏军还是得一个房子一个房子的同德军步兵作战,要应对无限的防御性手雷和铁拳火箭筒,正如同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德军所遭遇的那样。


德国的失败无非是一个石乐志的巨人被另外几个巨人联合干掉了,国民党军队这种典型的旧军阀军队怎么和工业化的世界强国作战?

1915年奥斯曼土耳其人为了保卫自己的首都在加里波利会战中同英联邦军队血战数月,不过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地区死了十几万人。狂热的土耳其军人甚至对有战列舰掩护的澳新军团阵地发动反冲锋,在凯末尔死亡的高呼中,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军队把工业化强国的陆军赶到了海里。

国民党有这能耐?


回答几个问题。

第一点,我一点都不懂1789-1815年的欧洲历史。据我所知只是拿破仑吊打了欧陆上的所有国家。普鲁士也在其中,但是很显然普鲁士后来居上了,原因是什么我不清楚。但是结合欧洲大陆的历史来看,法军能够天下无敌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他们有拿破仑,2相比起奥地利和普鲁士以及其他反法同盟,法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其人口和土地都远远大于普鲁士和奥地利等一众中欧国家。

第二点,步炮协同本来就是一战开始才有的东西,孛鲁西诺夫是最早大规模应用步炮协同的将领,只是后来相比起联军和俄军,德军更重视这种战术,并且他们运用的水平更高。拿破仑时代应该是没有步炮协同这种说法的(尽管拿破仑本人对大炮和步兵都很重视)。

第三点,有人提问既然德军能很快解决国军,解放军用了三年才消灭国民党,那是不是德军强于解放军?

我的观点是德军毫无疑问强于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之初的解放军,弱于1949年建国前夕的解放军。

解放战争之所以进行了3年是因为战争爆发初期解放军全面处于弱势地位,不但兵力对比国民党是100万比400万,(相对应把德军平移过来打国军是400万打400万,这能一样?)所有装备上都是绝对劣势。解放军依靠的是土地革命和人民战争一点一点扳回局势(常凯申微操加分)。解放战争中的双方解放军对于国民党在组织形式,作战理念和军事制度上都是降维打击。而即使如此解放战争也打了3年,原因就是1946年战争爆发的开始双方实力差距非常大。

而一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军是工业化国家军队种的标杆。数量庞大的常备军,优秀的组织能力,工业化自主生产的武器装备和现代化的作战理念。诸多原因合在一起成为德国能够与数量远超自身实力的对手作战的资本。

某种意义上来讲如果说一战德军的失败还是因为实力不足,而二战德军的失败完完全全就是因为惹到了更强一些的苏联,而哪怕是苏联这种拥有5000辆常备坦克的国家也是在付出了接近1200万军人死亡的代价下才打败德军。(其实马后炮来看德国能把苏联打成这熊样和苏联能把德国彻底阉了这两者里面都有侥幸的成分)。

至于刮民党这种玩意,如果1937年入侵中国的是德军中国人民怕是要一辈子说俄语了。


还有,奥斯曼土耳其绝对是20世纪初期所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人民的标杆。奥斯曼土耳其虽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实打实的暴打了央格鲁蛮子,尤其是把傻逼丘吉尔直接打回家喝红茶去了,就凭这一点,可以说土耳其人还是相当有骨气的,不像有的政府只能把自己的劳工派出去给人打下手然后在和会上被人打脸了只敢窝里欺负手无寸铁的学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道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设问,它将历史的已知与虚构的假设相结合,能够激发我们对战争、军事实力以及国家意志等多个层面的深入思考。我们不妨抛开“AI撰写”的痕迹,以一种更加个人化、充满历史想象力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问题。一、如果淞沪会战的敌人是德国,战役能打多久?想象一下,1937年的淞沪战场,炮火纷.............
  • 回答
    要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张程的硕士论文《淞沪会战后至南京保卫战前中日两军华东战场作战史实考察》,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般来说,一篇优秀的硕士论文需要具备扎实的史料运用、严谨的逻辑分析、清晰的论证结构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结合论文题目所指向的史实范围——淞沪会战后的中国战局转折点到南京保卫战前.............
  • 回答
    淞沪会战: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悲壮战役淞沪会战,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最血腥的战役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仅是一场发生在上海的局部冲突,更是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开端,是中华民族觉醒和反抗的象征。要评价淞沪会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战略背景:绝地逢生,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爆发并非.............
  • 回答
    关于疫情初期中国采取的防控措施,以及群体免疫策略的潜在风险,需要从科学、公共卫生、社会和经济等多维度进行客观分析。以下是对这一假设情境的详细探讨: 一、群体免疫策略的科学定义与风险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是指当足够多的人通过感染或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从而阻断病毒传播链。但这一策略在现实.............
  • 回答
    如果9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国企)没有进行大规模下岗改革,其后果将极其复杂且深远,可能对中国经济、社会、政治乃至国际地位产生根本性影响。以下从经济、社会、政治、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经济层面:计划经济的延续与效率危机1.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如果国企不进行下岗改革,计划经济模式.............
  • 回答
    如果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输掉,其后果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可能引发深远的全球性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后果: 1. 俄罗斯的政治与社会危机 政府合法性崩溃:如果俄罗斯在军事上失败,其政权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国内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可能升级,导致大规模抗议或社会动荡,甚至可能引.............
  • 回答
    关于唐生智和张自忠的历史地位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军事责任、政治影响、后世评价等多维度综合分析。若假设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其历史地位与张自忠的比较将涉及以下复杂因素: 一、历史背景与军事责任的差异1. 南京保卫战的性质 南京保卫战(1937年)是抗日战争初期的关键战役,当时中国军队在装.............
  • 回答
    如果科学家发现一个能够颠覆当前所有物理理论的超级物理理论,这种理论必须同时解决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矛盾,并统一所有基本相互作用(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引力)。当前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场论(QFT)和广义相对论(GR)——在极端条件下(如黑洞奇点、宇宙大爆炸、高能粒子碰撞)出现根本性矛盾,因此.............
  • 回答
    关于“如果男人可以生孩子或通过体外子宫出生,女性的地位是上升还是下降”的问题,需要从社会结构、性别角色、伦理观念、技术发展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探讨: 一、生育责任的重新分配1. 传统生育角色的瓦解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通常被视为生育的主体,承担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全部责任。如果男性通过技.............
  • 回答
    如果战争真的爆发,作为普通百姓,需要从多个层面做好准备,以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安全。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应对指南,结合历史经验、现代应急知识和现实需求,分阶段、分场景进行说明: 一、战争前的准备工作1. 了解战争类型与可能影响 国家战争:可能涉及大规模动员、资源封锁、国际制裁、经济崩溃等。 .............
  • 回答
    如果明朝愿意在东南亚建立殖民统治,其能力和可能性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条件、政治意愿、资源分配、当地势力博弈、国际局势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明朝的国力与技术基础1. 军事与航海能力 明朝在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巅峰。郑和船队规模庞.............
  • 回答
    如果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遭遇战败,其后果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对全球格局也将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可能的后果: 一、俄罗斯的内部影响1. 政治动荡与政权危机 政权合法性受质疑:战败可能导致俄罗斯国内对普京政权的不满加剧,尤其是民众对战争目标和军事能力的质疑,可.............
  • 回答
    如果明朝一开始不养宗室、不给士大夫纳税,其经济是否可能远超汉唐,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财政结构、社会结构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详细论证: 一、明朝与汉唐的经济基础对比1. 汉唐的经济基础 汉代:汉朝以农业经济为核心,汉武帝时期通过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等政策积累财政,经济基础.............
  • 回答
    如果假设雍正皇帝统治清朝60年(而非实际的13年),而乾隆仅统治13年,这一历史假设将对清朝的国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治与中央集权的延续1. 雍正的密折制度与官僚体系 雍正时期通过密折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建立了高效的行政体系。如果雍.............
  • 回答
    如果朱允炆(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获胜,取代朱棣成为明朝皇帝,其统治政策和历史走向将与朱棣的统治形成鲜明对比。以下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多个维度分析可能的历史结果: 一、政治格局:中央集权与藩王矛盾1. 削藩政策的延续与风险 朱允炆的改革核心是削弱藩王势力,尤其是燕王朱棣。如果他成功.............
  • 回答
    如果英国侵略的是明朝而非清朝,近代史的发展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历史背景、假设情景、可能影响及后续发展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对比:明朝与清朝的差异1. 明朝(13681644) 政治制度:明朝延续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但后期.............
  • 回答
    在四大名著中移除一本,变成三大名著,这一选择需要从文学价值、历史地位、文化影响、艺术创新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以下是对四部作品的深度分析,以及移除哪一部最为合理的原因: 一、四大名著的文学地位与特点1. 《水浒传》 题材:英雄传奇,以“官逼民反”为主线,聚焦宋江等108位好汉的反抗与聚义。 .............
  • 回答
    如果苏德战争中德军在战争初期采取重点进攻(即集中兵力在关键地区快速推进),是否能取得胜利,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战略选择、资源与后勤、气候条件、苏联的反应及长期战争能力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德军的“巴巴罗萨”计划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目标是在.............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如果朱元璋传位给朱棣,明朝的历史发展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但这种假设需要基于历史事实的逻辑推演。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假设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朱元璋传位的可能性分析1. 年龄与健康状况 朱元璋在1398年去世时年仅64岁,而朱棣当时14岁(1381年出生),远未达到成年。若朱元璋在朱允炆(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