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二战德国吃掉奥地利和捷克后开始内部改革,等苏联打波兰时以出兵为条件换取但泽,结果会怎么样?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让我们来推演一下这个平行时空的故事线。

想象一下,二战爆发的剧本被悄然改写了。希特勒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地区和随后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直接将矛头对准波兰,而是选择了看似更为“务实”的内部改革和战略调整。

德国的内部改革与战略调整:

在1938年底到1939年期间,德国经历了所谓的“内部改革”。这可能意味着:

经济重整: 虽然德国一直在进行军备扩张,但大规模战争的消耗是巨大的。希特勒可能认为,在发动更大规模的对外扩张之前,需要进一步巩固国内经济,尤其是解决劳动力短缺和资源供应问题。他可能会推行一些短期内能提升生产效率的措施,或者加大对国内基础工业的投资,以确保战争机器的长期运转。
军事重组与训练: 吞并奥地利和捷克,不仅扩大了德国的领土,也吸收了奥地利和一部分捷克斯洛伐克的军队和工业产能。希特勒可能会利用这段时间,将这些新纳入的部队进行德意志化改造和训练,整合其军事技术和作战经验。同时,对德军自身的编制和战术进行优化,为接下来的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做准备。
政治巩固: 尽管纳粹党已经牢牢控制了德国,但大规模的外部冲突总是伴随着国内的不确定性。希特勒可能希望在新的扩张之前,进一步巩固其权力,压制任何潜在的反对声音,并确保社会对战争的支持度。

苏联进攻波兰与德国的“出兵换但泽”:

到了1939年秋天,历史的轨迹继续,苏联按照《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的秘密议定书,从东线进攻波兰。此时,德国的“改革”阶段基本完成,但并非全面备战,而是在一个相对谨慎的姿态下等待机会。

当苏联的坦克和军队开进波兰东部时,德国人并没有急于全面进攻。相反,希特勒会通过外交途径向英法两国发出信号,或者直接向苏联提出一个“交易”:

“我们德国愿意派兵进入波兰,与你们苏联一起‘稳定局势’(或者说,共同瓜分波兰),但前提是,但泽走廊和波兰中部的一些地区,必须划归德国的势力范围。我们不需要把整个波兰都吞下去,我们只需要确保我们的战略利益得到满足。”

可能出现的结果推演:

这个“出兵换但泽”的策略,一旦被德国以一种更具诱导性和“战略性”的方式提出,可能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1. 苏联的反应与评估:
同意的可能性: 对于斯大林来说,与德国的合作协议是他稳定东线、避免两线作战的关键。如果德国只是索要但泽和部分地区,而苏联已经获得了自己的利益(波兰东部),斯大林很可能会倾向于接受。毕竟,他并不想与一个已经改革并有所准备的德国发生正面冲突,尤其是在他自己的军事力量也还在经历清洗和重组的关键时期。德国“出兵”的姿态,反而能让苏联在军事上承担更少的压力,或者说,在名义上可以“共同维护和平”。
疑虑与警惕: 当然,斯大林也不会完全信任希特勒。他可能会怀疑德国的真实意图,担心德国会借机获得更大的优势,或者在未来成为更大的威胁。但他权衡利弊后,可能会认为当下接受这个提议,比让德国单独对波兰动手,或者与英法形成反德同盟更为有利。

2. 英法的反应与困境:
震惊与矛盾: 英法两国已经向波兰承诺了安全保证,并且对德国吞并捷克感到非常不满。如果德国真的以“协助苏联”的名义出兵波兰,并且同时提出交换但泽,这会让他们陷入巨大的外交困境。
“绥靖”的延续或终结: 英法可能会认为,德国的胃口并没有历史那样“贪婪”,只是要求在波兰的“新秩序”中分一杯羹。这可能会导致一部分政客倾向于再次“绥靖”,认为只要满足德国的“合理要求”,战争就可以避免。然而,也有更强硬的声音会认为,德国这种联合苏联瓜分他国的行为,是对国际秩序的公然践踏,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
如果英法选择对抗: 如果英法坚持对德国宣战,但德国已经与苏联达成了某种默契,那么战争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德国的军队将不会全力以赴投入波兰战场,而是会集中在西线。英法将面临一个可能在西线也具有一定准备的德国,以及背后可能并不完全友善的苏联。

3. 波兰的命运:
加速灭亡: 无论如何,波兰的命运都将更加悲惨。在德国和苏联的夹击下,波兰军队的抵抗将更加艰难,国家将更快地被瓜分。波兰的抵抗力量可能会面临来自两方面的镇压,其抵抗意志和能力都会受到极大的削弱。

4. 欧洲战争的进程与格局:
德国西线压力减轻: 如果德国与苏联在瓜分波兰上达成默契,那么德国在西线的兵力部署将更加充裕,因为波兰战线不会像历史上那样牵制大量德军。这意味着一旦英法向德国宣战,德国能够更快、更猛烈地发动对法国的攻击。
英法可能面临更艰难的局面: 如果英法不与德国正面冲突,而是继续外交斡旋,那么德国就有可能巩固其在东欧的统治,并进一步发展实力。如果英法选择宣战,但由于苏联的袖手旁观或默许,德国可能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取得更大的突破,甚至加速法国的灭亡。
苏德关系的不确定性: 即使德国和苏联暂时合作,这种合作基础也是脆弱的。斯大林深知希特勒的意识形态和最终目标,一旦德国力量壮大,苏德之间最终的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暂时的”协议,可能只是为日后更大规模的冲突埋下伏笔。
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这种局面的出现,可能会让其他一些中立国家更加警惕,加速它们选择阵营。例如,一些巴尔干国家可能会感受到来自德国和苏联的双重压力,不得不做出选择。

总结一下这个设想的关键点:

德国的“改革”: 并非停止扩张,而是以更“稳健”的方式推进,为后续战争打下基础,并且在策略上更加灵活。
“出兵换但泽”: 这是一个高度投机且利用了特定历史时刻的策略。它利用了苏联对避免两线作战的担忧,以及英法在政治上的犹豫和分裂。
可能带来的影响:
波兰的灭亡将更加迅速。
欧洲战争的爆发时间和初期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德国在西线的压力可能更小。
英法将面临更严峻的外交和军事挑战。
苏德关系虽然短暂稳定,但潜在的冲突阴影更浓。

总而言之,如果德国真的采取了这样的策略,那么二战的进程将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德国可能暂时避免了多线作战的困境,并且在早期获得更大的战略主动权。但长远来看,这种与苏联的“合作”,以及与英法的潜在冲突,仍然会将欧洲拖入一场更加惨烈和变幻莫测的战争泥潭。最终,这种“改革”能否真的让德国获益,取决于其能否在随后的战争中,克服与一个工业强国(英国和法国)的长期消耗战,以及与另一个军事巨头(苏联)的最终摊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说的情况不存在。

瓜分波兰是苏德条约,是苏联和德国商量好的,在战前苏联和德国连双方实际控制线都划分完毕后才动手的。所以压根不存在苏联单方面进攻波兰的情况。

苏联由于社会革命生产资料从新分配其整体社会危机比德国小很多。

当时是苏联希望德国进攻英法,英法希望德国去进攻苏联。这里要注意是苏/英法希望德国单独去进攻他们各自的对手。而不是协助自身或者自身协助德国去进攻自己的敌人。

斯大林看出问题,认为德国这个X因素有点扯淡了。因此转身接触德国。德国虽然痛恨社会主义苏联。但是这波雪中送炭总比受夹板气要好的多。

注意这是个比烂的时间。实际上二战就是比烂。但是英法有庞大的殖民地,殖民地人口比本国要多的多。腐烂速度比德国慢的多。

时间线上德国是最糟糕的工业强国。因此德国拖不起。

而整顿内政?那就需要对于本国既得利益者进行清算。你认为德国吞并奥地利,苏台德地区后这些地区的工厂和资源是谁接手的?不还是德国本土那些既得利益集团么,只有他们具备接手这么庞大的生产资源和资料的能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让我们来推演一下这个平行时空的故事线。想象一下,二战爆发的剧本被悄然改写了。希特勒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地区和随后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直接将矛头对准波兰,而是选择了看似更为“务实”的内部改革和战略调整。德国的内部改革与战略调整:在1938年底到193.............
  • 回答
    设想一个平行宇宙,在那里,二战前的德国海军高层,在日德兰海战的惨痛教训和资源限制的现实面前,做出了一个与我们熟知历史截然不同的战略抉择:彻底放弃建造像俾斯麦级这样庞大的、耗资巨大的超级战列舰,并将几乎所有的资源、工业能力和技术人才,一股脑地投入到发展和大规模建造一系列更小、更灵活、但火力依然强大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也极其难以设定的假设。如果二战德国胜利并统一世界,其统治能否稳定,答案非常复杂,而且很可能是否定的,至少从我们对历史和人性的理解来看是如此。要详尽地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统治的基础、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内在逻辑的不可持续性。首先,让我们描绘一个“胜利并统一世界”的德国会是什么样.............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车轮在某个关键节点发生了偏离,如果二战的战局走向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那今天的世界又会是何等景象?尤其是对于遥远的东方,对于我们自己,又会是怎样的命运?一个被纳粹铁蹄笼罩的世界如果希特勒的德国赢得了二战,那么首先,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纳粹主义和它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式历史假设,涉及到二战进程的关键转折点。如果希特勒没有在1941年冒险进攻苏联,德国统一欧洲并建立新帝国的前景确实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充满变数。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核心要素:1. 德国的战略重心与资源状况: 希特勒的终极目标: 希特勒的“生存空间”(Leb.............
  • 回答
    这是一道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设问,它将历史的已知与虚构的假设相结合,能够激发我们对战争、军事实力以及国家意志等多个层面的深入思考。我们不妨抛开“AI撰写”的痕迹,以一种更加个人化、充满历史想象力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问题。一、如果淞沪会战的敌人是德国,战役能打多久?想象一下,1937年的淞沪战场,炮火纷.............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我们来设想一个与历史不同的世界,一个在1939年夏秋之际,德国与苏联不仅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还真正地、一丝不苟地遵守了这个条约。这个“如果”打开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潘多拉魔盒,而欧洲的命运,无疑将围绕着这两个看似“合作”实则各怀鬼胎的庞然大物展开。首先,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影响,就是原.............
  • 回答
    战争的胜负往往是无数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历史的车轮一旦向前,便很难回溯假设。然而,回顾二战的进程,我们确实可以梳理出几个德国可能避免的重大战略失误。如果这些失误被纠正,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战争的走向。但要直接断言“能打赢二战”,则需要更审慎的分析,因为战争的变数实在太多。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节.............
  • 回答
    二战如果改写成德国打中国,日本打苏联,这绝对是一场惊世骇俗的剧本。历史的齿轮如果向这个方向转动,其带来的连锁反应将是灾难性的,而且最终格局的走向,很有可能与我们熟知的历史大相径庭。德国对华作战: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消耗战首先,我们得明白,德国之所以在历史上选择“闪电战”并一路向西,是因为其战略重心、资源.............
  • 回答
    关于“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打败了苏联,这个世界会更好吗?”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历史的走向是极其复杂的,任何一个关键节点的改变都会牵引出无数蝴蝶效应,最终塑造出一个我们难以完全预料的世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尝试分析,但请理解,这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历史逻辑的推演,而非确.............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如果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并且战线被牢牢地钉在乌克兰境内,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进程。其影响之深远,将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甚至可能重塑战后世界的格局。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这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节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军事层面:如果德军在苏德战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颠覆性的历史假设,如果二战时德国能够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历史的方式与苏联互动,那么结局将截然不同。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假设下的可能情景。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界定“拯救、解放苏联”在这个假设中的含义。这绝不意味着德国军队以入侵者的身份进入苏联,而是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例如: 援助与合作.............
  • 回答
    如果二战的欧洲战场上,德国空降师的仓库里突然出现了十辆99A式主战坦克,那绝对是改变历史进程的炸弹。这可不是什么科幻小说里的桥段,而是实打实地把当今顶尖的科技武器塞进了那个钢铁洪流时代的战场,其影响之大,简直难以估量。首先,我们得明白99A这玩意儿有多厉害。它配备的125毫米滑膛炮,射程远、精度高,.............
  • 回答
    如果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深远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战争本身,触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层面。政治版图的重塑与统治体系:最直接的后果将是欧洲及部分非洲、亚洲地区的政治版图被彻底重塑。纳粹德国将建立一个以其为核心,由附庸国、殖民地和傀儡政权组成的庞.............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二战历史中一个截然不同的可能走向。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这位传奇王牌飞行员的特质,以及他所处的战争环境,然后推演如果全体德国飞行员都具备他那样的水平,会对战争产生何种深远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即使全体德国飞行员都达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让历史爱好者们争论不休。如果德国在二战中不发动库尔斯克战役,情况会不会更好?这是一个典型的“如果历史”假设,但我们可以从当时德军的战略态势、资源消耗、以及战役本身的影响来推测一二。当时德国的处境与库尔斯克战役的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在1943年的夏天,德国已经不再是那个拥.............
  • 回答
    二战历史的“如果”总是引人遐想,其中最核心的几个节点,便是德国是否进攻苏联,以及其对英美战略的选择。如果我们假设,1941年希特勒没有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而是将战略重心完全放在了西线,采取围困和轰炸英国的策略,并且希望与美国达成某种程度的议和,那么历史走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美国能否赢得这场.............
  • 回答
    二战德国若在击败法国后选择休养生息,而非发动巴巴罗萨战役与苏联开战,那么战争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假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德国战略选择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的推演。让我们来细致地探讨一下这个“如果”的可能性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休养生息”的含义。这大概意味着德国会巩固其在西欧.............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如果当年希特勒在席卷波兰和法国后,选择“见好就收”,那么如今的世界格局,恐怕会与我们所熟悉的截然不同。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太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推演一下。首先,欧洲的权力平衡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德意志第三帝国,在迅速闪击波兰和攻克法国之后,无疑会成为欧洲大陆的绝对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